《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也只有兼顾到了语言文字和思想两方面的内容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教材,善于在语文教学的不同环节中,捕捉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课前创设情境渗透德育
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得体的导入或介绍时代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学习《窃读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一个酷爱读书的人会是什么样子呢?窃读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吗?
二、挖准教材“亮点”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入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就内容而言,有反映社会生活,赞美人情美的;有描绘自然景物,讴歌祖国河山的;也有寓言童话故事,阐明道理的。可以说,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播下健康发展的种子,那么,我们必须挖准教材中的德育“亮点”。例如梁晓声的《慈母深情》,我们该让学生体会文中瘦弱的贫穷的辛劳的母亲,让学生认识到母爱的伟大;在童话故事《小木偶记》中,要让学生认识小红帽的不诚实、警察的不明事理,教育学生明白生活中只有笑是不行的;《钓鱼的启示》,联系教材和生活实际体会“道德是个是与非的简单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从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见,只有挖准了教材的德育“亮点”,在课文教学中,我们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三、反复品读词句深化情感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迸发学生的感情火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教《落花生》可抓住“花生果实成熟了要挖起来才知道”让学生体会花生默默无闻、不炫耀、不图虚名的品质;在教学《詹天佑》中让学生找出詹天佑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不难理解詹天佑是个爱国、拥有顽强意志、对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人。对于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如学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不仅要从文章中的“我”的实际事例去体会父亲的教导对“我”的影响,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句子:“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不要灰心,要积极乐观,有决心信心勇气去对待,一种办法不行时换一种思维方式。
四、捕捉引导时机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捕捉最佳德育渗透时机,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 如学习《假如没有灰尘》一课,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让他们讨论:首先问:“灰尘有危害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接着又问:“有哪些危害?”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之后我再问:“如果没有灰尘会怎么样呢?”同学们顿时陷入了沉默,接着一阵交头接耳。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起手,说:“没有灰尘我们生活的环境一尘不染多美呀!可是没有灰尘大自然多么单调,好矛盾哟!”他的话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虽然是个别同学的想法,但学生们毕竟对自己的问题有了直接的思考,这些问题能引导他们的思考:原来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利有弊。
五、通过习作教学渗透德育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除强调写作技巧、文字功夫外,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增强道德意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俗话说“作文先做人”,一个道德意识淡薄、认识水平低下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内容丰富、思想健康的文章的。因此,在选择作文题目时,我都是慎之又慎,选择一些既具有人文气息又现实性较强的话题,既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兴趣可写,让作文不再成为学生的负累,又能在写作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习作《一幅漫画》,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明意识,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习生活中究竟怎样做是文明的,怎样做是不文明的,文明的标准是什么,面对他人的不文明你该怎么做等。一系列的习作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总之,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可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当然,语文渗透德育要适时、适度、适宜,不能多说,不能少说。多说了成了政治说教,学生烦了;少说了,不到火候,作用不大。要适时、适宜,点到为止。要渗透,就像雨水渗透泥土,时间长,持续不断,这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正如春风春雨般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最终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
论文作者:牟煜冬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
标签: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思想论文; 同学们论文; 内容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