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沟通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运用研究论文_袁茶香,张芳,李优连

非语言沟通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运用研究论文_袁茶香,张芳,李优连

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如何通过非语言沟通强化儿科临床护理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通过设定观察组与参照组,进行护理期间两组患儿的护理非语言沟通效果观察。结果:患儿不配合部分护理操作,治疗时间过长时,患儿出现哭闹行为判定为部分抵触;对于患儿抵触的护理操作,经过护理人员或家长的疏导后可配合判定为部分接受;患者完全配合各项护理操作判定为完全接受。

关键词:非语言;沟通;护理人员;儿科;临床护理

1引言

有效的非语言护患沟通有利于增加护患之间感情,和谐护患关系,提高患儿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有利于获得患儿完整的病情资料,为治疗提供充分的诊断依据,提高患儿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护患沟通保证了医疗素材的准确性和治疗手段的科学性,是整个医学科发展的前提。护患沟通体现了护理活动中浓浓的人文情感,有助于避免护患关系的简单化。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减少一部分的护患纠纷。这些护患纠纷不是护理技术质量的原因引起的,而是护患沟通不协调造成的。掌握非语言护患沟通的方法,与患者及家属有效的交流沟通,进一步完善护患关系,可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非语言沟通指在特定情境下借助身体姿势、动作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体态语言,其虽是非语言因子,但含有相随性,可视性及真实性,实际应用中可弥补语言在传递信息中言不尽意的缺陷。研究发现,如护理时面带微笑,可打消患者的紧张感,增加对护士的信任,无形中缩小护患间的隔阂。本文通过对110例实施眼科手术患儿的研究发现,运用抚触护理可降低患儿术前恐惧和术后躁动,增加医治过程中的配合度,加用肢体语言沟通的观察组患儿完全抵触率比对照组显著低,而完全接受率比对照组显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还发现,非语言沟通的应用也无形中提高了护理质量,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9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分,护理质量的提高也增加了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2非语言沟通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作用探析

非语言沟通在儿科与医院其他科室的临床护理相比,儿科临床护理具有比较强的特殊性,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及复杂性。护理人员采取单纯的语言护理患儿时,患儿的护理需求无法有效地满足,影响患儿的依从性,不利于护理顺利的开展,并降低护理质量。

儿科在特定的环境中,非语言沟通有着特殊的作用,通过身体作出相应的动作和姿势,将情感表达出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尽管肢体语言属于非语言因子,但其真实性比较强,对方可以直观的观看和感受,提升了表达的效果,而且肢体语言可以弥补语言表达时存在的缺陷,进一步增强表达的有效性。对于小儿患儿来说,由于其表达能力比较差,不能很好的表述自身的护理需求,再加上对医院、医生以及护士的恐惧,非常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不信任护理人员,拒绝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影响治疗的顺利开展。小儿护理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之后,护理人员在护理时可以利用适当的肢体语言,比如触摸患儿头部、身体,传递关爱的眼神等,增强自身的亲和力,缓解患儿恐惧、紧张的不良心理,获得患儿的信任,拉近患儿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提升患儿护理的依从性。需要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在利用肢体语言时,要以和蔼的态度、微笑的面貌来面对患儿,并注重自身的仪表形象,通过良好的外部形象暗示患儿,将患儿的负面情绪消除,促使患者的心情愉悦,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护理,提升治疗效果,增强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在本研究中,将医院儿科接收的住院治疗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一组患儿在护理中应用肢体语言,护理实施之后,应用肢体语言组患儿的护理依从性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患儿,而且肢体语言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也高于常规护理组患儿家长,这说明,应用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儿科患儿时,可显著的提升患儿的依从性,提高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3非语言沟通在儿科临床护理中实践应用

3.1眼光沟通

儿科病房中护理人员可以用眼光进行沟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透漏一个人心灵最好的途径。她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感情和想法,想伪装都很难。眼睛可以反映人的情绪、态度和情感变化。作为患者,其流露出来的眼光多是期盼、痛苦、无助。当患者诉说时,你就不要斜视或由上向下看对方,这样他会感觉你对他的不尊重或者轻视、不以为然。我们要关注对方的眼睛,给他一个会意的眼神、同时根据他所描述的病情把眼光跟随他的描述移动、观察,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真诚、关爱、同情、给他希望、信心。

3.2表情沟通

儿科病房中护理人员可采用表情沟通,面部表情是另一个可以实现精细信息沟通的身体语言途径。患者一般是带着痛苦、焦虑来的。作为接诊医生,给他一个温和的微笑,会减少它的焦虑与不安,会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安慰。微笑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是人们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建立感情的重要手段,同样在医疗服务和医患沟通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中,而且是需要更多的关怀、更多温馨的人际关系中更加适合。如果见到患者就皱眉、表情淡漠、患者就可能感觉得不到理解、尊重、或者是不是病情严重等的心理猜测而增加心理压力甚至引起反感的情绪。

3.3聆听沟通

护理人员可采用聆听的方式,曾经听很多病人这样抱怨过上医院看病难:排队要三小时,看病也就两三分钟,医生会给你开一堆的化验单,看完化验就下诊断、让你吃药,可能看都不看你一眼,听都不会听你说完,最后出了医院什么都不明白。我想这样的事情我们都不会感到陌生,普通的医疗就是这样一种现状。然而,患者因为生病,一般的心理状态就是焦急、情绪低落或者性格急躁。他们总是希望能够马上看了就能拿药、马上用药就能药到病除。这应该是他在生病这种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下的反应。作为医生我们首先要耐心的聆听,积极耐心聆听病人的诉说,对于病人心理上来说也是一种释放和安慰。当他对病情的诉说时,只有你认真、耐心地聆听完病人的诉说后,你才能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才能做出更明确的诊断,专家研究结果显示:与患者第1次见面多倾听1分钟,就会为第2次见面节约10分钟。所以我们应该在日常的工作中除了是一名医生外,也是一名耐心的聆听者,在聆听中正确引导病人去讲出与疾病相关的重要的内容。

综上所述,小儿护理中,鉴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护理复杂性比较高,再加上患儿家长由于担心患儿,会高要求护理人员的护理,增加了护理的难度。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应结合语言和肢体语言,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赢得患儿的信任,拉近与患儿之间的距离,促使患儿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护理操作,提升治疗效果,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减少医患纠纷发生率,提高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非语言沟通在献血护理中的应用[J].赵嫣红.基层医学论坛.2010(03)

[2]非语言沟通在老年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程霞.中国伤残医学.2008(06)

[3]非语言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运用[J].李心娥,赵健英.青岛医药卫生.2008(01)

论文作者:袁茶香,张芳,李优连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6

标签:;  ;  ;  ;  ;  ;  ;  ;  

非语言沟通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运用研究论文_袁茶香,张芳,李优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