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保育——维护和增进幼儿健康的重要保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健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的保育工作,是托儿所、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正常发育与健康成长。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幼儿保育的理解一直较为简单,从现代社会幼儿发展的需要来看,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和不完善性。因此,树立起现代的、全面的保育观已成为当今幼教界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它不仅是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基础,更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健康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一、幼儿保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在身体保育上,还应该重视和加强幼儿的心理保育
当问及保育这一概念的含义时,工作在幼教第一线的幼儿教师和保育员大都会这样回答:保育就是对幼儿身体上的照顾和保护,例如,做好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保证幼儿的安全,帮助幼儿穿脱衣服、整理被褥,为幼儿提供有营养的膳食,给幼儿盛饭、喂饭……
从一项对北京市3所幼儿园(其中两所为一级一类幼儿园、1所为二级二类幼儿园)中的12位幼儿教师的有关保育行为的调查中我们看到,教师对幼儿的身体保育确实很重视。就半日活动来说,这12位教师对幼儿身体保育的行为最少的也有11次,最多的可达23次。
诚然,重视幼儿的身体保育是幼儿保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如果仅仅将幼儿的保育工作局限在身体保育方面,这显然是不够完整的。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明确地指出,“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因此,现代的保育观应该涵盖身体保育和心理保育两大方面。
在幼教实际工作中,我们常会发现为数不少的幼儿教师和保育员忽视对幼儿的心理保育。
例如,年龄较小的幼儿午睡时难免会尿床。有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和保育员的第一反应便是惊讶和生气:“你怎么又尿床了?”有的教师和保育员甚至还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告诉其他工作人员:“某某某今天又尿床了……”对于幼儿来讲,尿床本身就会使自己感到紧张、不安和羞愧,觉得犯了错误。这时,教师和保育员再把幼儿最不希望公开的事毫无遮掩地揭示出来,甚至指责或嘲笑幼儿,可以料想,这对幼儿的自尊心该是多么大的伤害。
再如进餐这一生活环节。本来还是一顿轻松愉快的、令人食欲大开的午餐,可能会因某些教师和保育员接连不断地提醒和批评(如,“快吃”、“不许讲话”、“你怎么又把饭菜撒在地上了”……),而使幼儿食欲骤减,甚至使就餐气氛变得紧张和严肃起来。如果幼儿经常在这样的环境中进餐,那么,不但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食欲,不利于幼儿肌体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而且,还会给幼儿带来不愉快的感受,甚至会使幼儿产生紧张感、不安感或是反感,导致神经性厌食。
不仅生活环节如此,就是在教学环节中,有的教师也常常会因为某些幼儿不能很好地遵守纪律或是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而严厉地批评、训斥或是嘲笑幼儿。
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和保育员会表现出这些不利于幼儿发展的行为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自身的儿童观、教育观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着问题。例如,尊重幼儿仍然只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落实到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一名幼儿身上;教师只注重具体教育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对于幼儿在各方面的表现与发展,过分要求统一和步调一致,忽视幼儿个人的想法、需要、兴趣和能力;有的幼儿教师和保育员的素质还较差,教育行为常常带有情绪性和冲动性,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对幼儿的爱心等。
二是幼儿园领导在管理上以及在评价教师和保育员工作等方面存在偏颇之处。例如,领导较关注的是每个班的常规和纪律是否好,教师是否完成了具体的教育和教学目标;在保育方面只注重教师和保育员是否完成了具体的幼儿身体保育的工作,而对其是否注意了幼儿的心理保育却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比较忽视幼儿的心理卫生。
三是对有关幼儿心理保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不够。幼教工作者一谈起保育这一话题时,仍然主要是围绕着幼儿的身体保育方面,而没有将幼儿的心理保育明确地纳入到幼儿保育的内涵与工作之中。
幼儿期是幼儿心理发育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幼儿年龄尚小,心理能力还很弱,主动调节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较差,因而,心理极易受到伤害。如果幼儿的心理长期得不到保护,甚至反而不断地受到伤害,那么,这不仅会使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较多的挫折感及失落感、不受尊重及不被理解和信任,以致影响到幼儿自我价值感的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的发展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还将对幼儿的身体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还会导致幼儿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的产生。
因此,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重视并加强幼儿的心理保育应该成为幼儿园保育工作改革的重要方面。
二、幼儿保育不能仅强调对幼儿的保护和照顾,还应该体现出促进的一面
在对幼儿进行保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和保育员往往对如何在生活上保护和照顾好幼儿这一方面考虑得比较多,这当然是正确的,但仅仅重视对幼儿的“保”尚不够完整。从保育一词的字面上可以看出,还有一个“育”字需要我们去落实,但这一方面却往往被我们忽视了,结果常常会出现幼儿园保育工作和教育工作脱节的现象。例如,许多教师因为担心幼儿在玩户外大、中型运动器械时出现安全问题,所以常常会限制幼儿的某些活动,甚至不让幼儿自由地活动。而当天气变冷或是刮风时,为了防止幼儿受凉、生病,不少教师便取消了幼儿的户外活动机会。
所以,单纯地从保护和照顾幼儿这一层意义上来理解保育这一概念的含义也是不够完整的,而应该同时考虑到保育的第二层意义,即“育”字。这个“育”字,主要应体现在对幼儿身体机能和心理能力的促进方面,使其能更好地发展与完善。
例如,当气温变低时,教师和保育员不仅要及时为幼儿添加衣服,以防止幼儿身体受凉,更重要的是应该做一种积极的保育工作,即循序渐进地锻炼幼儿的身体,让幼儿在户外较冷的空气中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不断地提高和增强幼儿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这便是对幼儿身体机能的促进。做好这一点,可谓是一种积极的身体保育。
同样的道理,当幼儿在跳绳活动中由于失败而失望或退缩时,教师应表现出对幼儿的关心和理解。如,对幼儿说:“跳绳是比较难的活动,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不要心急,慢慢学一定会学会的……”这便是一种心理保育,主要是做了“保”方面的工作。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教师还应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对幼儿的心理能力进行“育”。即,教师应努力帮助幼儿调整消极的情绪。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不怕困难,继续学习和练习跳绳,教师在一旁亲自帮助和指导,另一方面,如果幼儿暂且不想再继续学习和练习跳绳,教师也不要勉强,而是积极地引导和鼓励幼儿去进行其他的活动,不要使幼儿因为跳绳的失败而沉溺于消极的情绪之中,帮助幼儿学习调整自己的情绪,这便是一种对幼儿的积极的心理保育。
可见,保育和教育在本质上并不是完全不相干的或毫无联系的,其实,保育中也蕴含着培养和发展的一面。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联系点,这正应验了这样一种思想:在幼儿教育中,保育和教育就像经线和纬线一样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现代的保育观就是应该充分地挖掘这种培养和发展的一面,从实质上做到保教结合。
三、全面的保育观的含义
综上所述,为了将幼儿的心理卫生工作真正地落到实处,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托幼园所的幼教工作者应该树立起全面的保育观。
我们认为,全面的保育观应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保育这一概念,是指成人为幼儿提供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给予幼儿精心的照顾和培养,以保护和促进幼儿正常的发育和良好的发展。它包括了对幼儿身体保育和对幼儿心理保育两大方面。
2.无论是身体保育还是心理保育,都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对幼儿身体和心理的保护和照顾,使其能正常发育,不受伤害;另一层是对幼儿身体机能和心理能力的促进,使其能更好地发展与完善。
具体地说,身体保育是指对幼儿身体及其机能的保护、照顾与促进。它既包括对幼儿的身体进行保护和照顾,使其不受伤害,能正常发育,同时,也包括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逐渐促进幼儿身体机能的发展与完善。
心理保育则是指对幼儿心理及其能力的保护与增进。它既包括对幼儿的心理加以保护,使其不受伤害,能正常发育,同时,也包括对幼儿心理能力进行适当的培养,不断地增进幼儿的心理能力。
3.由于身体与心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在对幼儿进行保育的过程中,还应该考虑身体保育和心理保育的相互结合,不能忽视任何一方,更不能顾此失彼。只有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健康,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