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与投资一体化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创新_国际直接投资论文

贸易与投资一体化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创新_国际直接投资论文

贸易投资一体化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当代论文,国际贸易论文,理论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00(2003)02-0060-04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国际投资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们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最重要的力量。据《2001世界投资报告》的资料显示,仅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例,90年代初期,全球直接投资的流量每年大约在2000亿美元左右,到1995年就上升到3250亿美元,1997年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1998年达6440亿美元,1999年迅速发展到8650亿美元,2000年更是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达1.3万亿美元之巨!国际投资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国际贸易(大约年均增长8%左右)的发展速度。

同时,通过有关研究分析表明,贸易和投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1)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在地理区域与产业分布上呈现高度的一致性。(2)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转向制成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矿产品出口份额持续下降,与之相对应的是,投资方式开始从以产业结构转换导向和资源开发导向转为技术创新导向投资和产业国际转移导向投资,表现为研发和第三产业对外投资额迅速增加,投资比例上升。

当前的事实表明,贸易和投资共存且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即所谓的贸易投资一体化,也就是讲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具有很明显的互补关系。但是,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对国际分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也提出了诸多挑战,国际贸易理论亟待创新。

二、贸易投资一体化与要素分工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根据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需要,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立足全球,对生产经营实行全球性战略安排,把别国的市场和资源纳入其全球性的安排之中。企业从单纯追求原料供应和产品市场,过渡到跨国投资和经营,资金、技术、人员在国际间的流动更加自由。跨国公司以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充分利用新出现的技术,将一个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细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并把不同的阶段分布在不同的国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个国家最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通过各个环节的最优化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

一个企业并不能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有比较优势,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才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因此,许多跨国公司只将战略环节紧紧的控制在企业内部,其他非战略环节则通过外包、许可证等委托方式完全或部分的分散出去。这样本国的跨国公司变为世界范围的总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利用其他国家、地区的要素优势,减少经营成本、增加灵活性,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实质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和利用全球资源。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要素禀赋及相应的比较优势,经济发展在微观上要求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一方面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在生产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利用他国的比较优势,实现更为细致的分工。

在跨国公司实施全球战略之前,国际分工是以产品为界限的,也就是各国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集中生产各自有优势的某些或某一种完整的最终产品,然后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最终产品进行交换,经济活动便结束,结果双方都获得比较利益,提高了国家的整体福利,新的经济行为再次发生,重复着生产→贸易的模式,经济活动的主体以国家为主,或者跨国公司代替母国执行母国的政策,此时跨国公司的利益与母国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经济活动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以跨国公司为主,而且此时跨国公司的利益与母国的利益也发生了背离。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根据全球各国不同的要素优势把不同的生产工序放到最有比较优势的地方进行投资生产,然后再把所有的零部件通过贸易集中到最有组装优势的国家进行组装生产(投资),最后通过贸易再把最终的制成品销往各个国家,一次完整的经济行为结束,新的经济行为再次重复投资(生产零部件)→贸易(零部件)→投资(组装零部件)→贸易(最终产品)的模式。从产品的结构来讲,要素分工又可以叫中间品或半制成品分工。

在贸易投资一体化和要素分工的新形式下,要素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当前要素的新特点主要有:(1)要素的细化性。同一种生产要素按其培育成本或在生产中所发挥效能的高低,实际上应视为有不同的生产要素。(2)要素的扩展性。不仅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而且包括技术、人力资本、研究开发、信息以及管理等新要素。(3)要素具有流动性。(4)要素具有变动性。随着要素流动性不断的加强,由于各个国家的政策和经济实力不同,对要素的吸引力也不同,从而导致各个国家所拥有的要素种类、要素量和要素比例都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5)要素的专用性。要素职能日益专业化而成为专用性资产,这就增加了要素彼此替代的难度。要素的专用性越强,其使用范围越窄,转置成本越大。

三、国际贸易理论最新研究成果

新加坡国立大学朱刚体博士较早地注意到这个问题(朱刚体,1997),他认识到产业内贸易与公司内贸易越来越成为普遍的贸易现象,认为以公司内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为基础来分析贸易格局的方法比以国家的比较优势的方法更能解释现代国际贸易格局。发达国家之间各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不同是国际贸易尤其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基础,同时,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能发展国际竞争力强的产品并进行海外投资也与其公司的特定优势有关。

跨国公司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物,很大程度上将跨国公司作为国际贸易研究主体是一项标志,标志着贸易投资一体化研究的开始。朱刚体在研究中指出,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共同决定因素,是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垄断竞争因素,这种优势虽然是在该国扶植和培养起来的,和该国的人口、地理、历史、环境、文化、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并不一定与这个国家的总体平均优势和要素禀赋有必然的联系。他强调,许多大公司既是出口商,又是对外直接投资者,因此将贸易和投资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过程来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这里他只是沿用了传统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将投资看成贸易的有效替代,研究的重点也就放在跨国公司特定的优势是否可转移,而是否可转移也决定了跨国公司是选择贸易还是投资。

此后朱刚体在一项研究中(朱刚体,1997)中试图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研究有机融合,在一般均衡理论的框架下很难,因为前提假定不同。朱刚体认为在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下研究直接投资的重要思路是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和知识产品的特点所带来的交易成本,从中可以导出公司追求统一控制权的动机,比较优势、交易成本和市场效率的结合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的重要线索。而这其中跨国公司通过连接两个不同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国家的经济,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关于国际贸易理论创新的新思考

朱刚体以跨国公司作为研究主体,将跨国公司作为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融合或替代的决策主体,研究了由公司竞争优势与发展策略决定的跨国生产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了贸易投资一体化的研究思路,但这时的研究还是初期的,片面的和尝试性的。他的分析仍脱胎于传统的投资理论,将国际直接投资作为国际贸易的替代,仅仅试图将国际直接投资纳入国际贸易的分析框架,缺乏一个系统的分析体系。

理论的创新有两种:(1)从全新的角度和方法上进行创新,(2)在原有理论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行概括性的总结,或者进行修改和补充。本文认为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修改和补充进行理论创新的可行性较大。以下是本文关于理论创新的一些新思考: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应该尽量的结合当代现实的国际环境,放弃更多的传统假定,力求将新企业行为理论、新工业组织理论与产业和国家层次上的新资源禀赋差异、新要素分工理论融为一体,建立一个综合的“国际行为综合理论”。这个国际行为综合理论应该综合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企业的国际行为进行一个统一的解释,能同时回答两个问题:(1)国际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即企业进行国际经济活动的原因,(2)国际经济活动为什么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即解释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共存的现象。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以跨国公司作为研究的主体,这与朱刚体的观点是一致的。关键是怎么建立一个完美的“国际行为综合理论”,可以完全且合理的解释全球的贸易、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行为。

首先,从宏观上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同一块基石上。

同日本小岛清教授的观点一致,认为国际分工既可以解释国际贸易也可以解释国际投资,不过国际分工已经从产品分工发展到要素分工。由于这一根本性的变化,我们不能从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入手进行研究,再者,现在国际投资的新现象也出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直接在国外进行投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已不能解释这些新现象。

其次,从微观上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同一块基石上。

同朱刚体的观点一致,认为跨国公司应该作为研究的主体。不过现在开始考虑跨国公司的概念问题。随着以产品为特征的国际分工向以要素为特征国际分工的转变,国际市场和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也处于动态的调整之中,特别是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国际经营中的战略联盟及众多的合同安排形式的急剧发展,打破了以往企业内部组织为边界的企业形式,出现了边界模糊的虚拟企业形式。这一方面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又显示了新的理论的发展方向。传统上,它可以被看成是跨国性的企业自身内部化的控制链条,而在当今盘根错节且充满竞争的世界上,跨国公司更应被看作是一个联合体,它是由彼此牢固的准市场交易关系组成的。对跨国公司本身认识上的突破,必然孕育着重要的理论变革。

第三,在要素分工的基础上应从竞争因素方面去考虑。

(1)要素分工使要素的种类不断的增加,同种要素的质量具有明显的差异,最主要的是要素的流动性大大加强,各国要素的积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随着要素的不断流动,由于各个国家的政策和经济实力不同,对要素的吸引力也不同,从而导致各个国家所拥有的要素量和比例都在发生着变化,由于在各国间要素积累的速度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会引起国际间比较优势和产业分工形式的改变。

(2)跨国公司为了生存和维持各自的竞争优势,特别是核心竞争力,必定将非核心业务分离出去,集中精力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根据各国的要素优势,将其业务配置在任何一个可以获得最佳利润的地方,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以取得最佳配置。

目前,国际分工已经从水平分工发展到以垂直分工为主,从整体分工到零部件分工为主,工序分工到零部件分工为主,实现了车间和零部件的国际化。也就出现了跨国公司内部一体化(横向和纵向)与外部一体化(横向和纵向),竞争越激烈,外部一体化的可能性越大。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公司内部一体化与外部一体化与传统的纵向一体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横向一体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不同,因为它们的分析前提不同。进一步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得知,传统理论分析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是以跨国公司具有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为前提,而现在,我们的分析是以跨国公司维持和获得竞争优势为出发点,两者之间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因此得出的结果也截然不同,前者的国际投资对国际贸易必然有替代效应;后者的国际投资对国际贸易必然有“几何级数式”的互补效应,现在跨国公司的行为是:投资(在不同国家生产不同的零部件→贸易(把零部件运往装配国)→投资(零部件装配成最终产品)→贸易(把最终产品销售到各个国家)。现在可以说,贸易是实现投资行为最终目标的手段,只有通过贸易,投资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也就是说贸易、投资必定共存且相互促进。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以要素分工为背景,以跨国公司作为研究的主体,用竞争理论来分析贸易投资一体化,建立一个完美的“国际行为综合理论”,可以完全且合理的解释全球的贸易、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行为。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不仅方法上要创新,研究的内容也要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以往只重视跨国公司的成因,现在关注的是跨国公司的管理、生存、发展和对国际竞争的战略反映,即从跨国公司存在机制的研究过渡到发展机制的研究。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优势,以及企业在国际竞争环境中如何发挥优势、保持优势和寻求优势,将企业的国际活动的选择视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对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战略反映的结果,是今后国际活动理论发展的主要方向。

收稿日期:2002-11-15

标签:;  ;  ;  ;  ;  ;  ;  ;  ;  

贸易与投资一体化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创新_国际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