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演变趋势——基于出口商品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出口商品论文,现状及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抓住全球化机遇,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对外贸易总额连年提高,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金额不断增加,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逐渐扩大,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持续加深。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中国比较成功地完成了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的任务,已经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发展成为世界商品贸易大国,从一个高度重视利用外部资金扩大国内投资的资本吸收国发展成为对外投资能力急剧增强的国家。在此过程中,中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金碚等(2006)指出,1995—2004年中国制成品显示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一直在增长。整体上看,在出口环节,中国制造业的国家价值链已经居于中等比较优势地位,正处于向次强阶段过渡的临界状态。从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看,中低和中等技术产品的出口份额大幅增加,低技术产品出口份额不断下降(樊纲等,2006;杜修立,王维国,2007;Cui,Syed,2007;魏浩等,2011;李钢,刘吉超,2012)。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背景下,近年来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已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在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依然要稳定外需、保证出口,以缓解就业压力、积累国际竞争经验。未来中国出口结构调整将会成为影响工业增长趋势及转型方向的重要因素。因此,探讨新形势下中国工业的发展道路。需要利用最新贸易统计数据全面评价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变化,准确判断未来中国哪些产业的竞争力状况会进一步改善。在此基础上,再明确回答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否还具有国际竞争力,未来哪些产品会引领中国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将来在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领域哪些国家和地区是主要竞争对手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将有助于提高有关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中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状况
出口商品比较优势是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金碚等,1997)。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出口比较优势进行测度,最普遍使用的方法是RCA指数。如果中国i产品的RCA值大于1,说明在i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小于1则表明不具有比较优势。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提供的数据,我们计算了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修订4)分类的2001—2011年中国4个部门总计35类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并以此为基础评价其竞争力。
Lall(2000)指出,从R&D比重、规模经济、进入壁垒、学习效应等方面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不同产品的技术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他把10个产业部门的300多种产品按照技术含量分为5大类:初级产品(PP)、资源型产品(RB)、低技术产品(LT)、中等技术产品(MT)、高技术产品(HT)。在此基础上,根据产业国际分工和技术学习等方面的特征,他将后4类产品进一步分为9组:①资源型产品分为基于农业资源的产品(RB1)、其他资源型产品(RB2);②低技术产品分为纺织服装和鞋类产品(LT1)、其他低技术产品(LT2);③中等技术产品分为陆用车辆(MT1)、加工产品(MT2)、工程产品(MT3);④高技术产品分为电子产品和电力设备(HT1)、其他高技术产品(HT2)。
由于2000年以来,绝大部分工业制成品的技术特征并没有发生重要变化,因此我们依照Lall(2000)的分类方法,把35类工业制成品分为9组。其中,资源性产品5类,低技术产品9类,中等技术产品13类,高技术产品8类。表1报告了这些产品2001年、2011年的RCA值,2001—2011年RCA的平均值及变化量。考察表1中的30类非资源型工业制成品RCA值的历时性变化和产业间差异,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低技术制成品国际竞争力很强,但各类产品的竞争力变化趋势受产业链布局状况的影响
整体上看,中国的低技术制成品国际竞争力很强,但产业链全球化布局的低技术产品的RCA值呈下降态势,而产业链本地化布局的低技术产品的RCA值有上升趋势。2011年,有8类低技术工业制成品的RCA值都大于1,其中RC >4的产品有1类,3<RCA<4的产品有2类,2<RCA<3的产品有3类,1<RCA<2的产品是2类。与2001年相比,9类低技术制成品中,有3类产品的RCA值下降。按降低幅度从高到低排序,这3类产品分别是:旅行用具、手提包及类似容器,各种服装和服饰用品,鞋类。这3类产品属于Lall(2000)所说的LT1类低技术制成品,其特征是产业链上的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集中在发达国家,加工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分布在低收入国家。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刚性约束下,中国未能同步提升产品设计、品牌运营、营销管理能力,导致这些产业链全球化布局的低技术制成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削弱。另一方面,其他6类RCA值提高的低技术制成品,其产业链基本上都是本地化布局。对于这些产品的生产而言,中国作为工业大国的供应链效率优势十分明显,而且这种优势会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强,这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劳动力成本上涨对产品国际竞争力造成的负面影响。于是,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这些低技术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并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高。
2.中等技术制成品缺乏竞争力,但资本/劳动力比率较低的产品的竞争力状况改善幅度较大
中国的中等技术制成品竞争力普遍偏低,但大部分产品的RCA值都有所提高,其中产品差异较小、资本/劳动力比率较低的产品的RCA值增幅更大。2011年,在13类中等技术产品中,RCA值小于1的产品有10类。这意味着,中国的中等技术产品基本上都不具备国际竞争力。从这些产品RCA值在2001—2011年间的变化可以发现,除有色金属、无机化学品、染色原料、鞣料及色料3类产品之外,其他10类产品的RCA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特别是,动力机械及设备、特种工业专用机械、金属加工机械、未另列明的通用工业机械和设备4类属于MT3类中等技术产品的RCA增幅显著高于MT1和MT2类产品。这很可能是因为,相对于其他2类制成品而言,MT3类产品的产品差异程度不高,资本/劳动力比率更低,并且其生产环节主要在拥有大量技能工人的低收入国家进行。中国的技能工人工资显著低于发达国家,使得此类产品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MT1和MT2类制成品都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尽管MT1类产品的生产装配环节也可以在低收入国家进行,但由于其生产线自动化程度很高,从而使得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对产品竞争力的贡献极为有限。化学品和钢铁等MT2类制成品基本上都是过程工业产品,生产流程具有高度一体化特征,很难把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全球化配置。受原材料资源禀赋不足、生产设备和工艺自主化程度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提高此类产品的竞争力自然显得步履维艰。
3.高技术制成品有一定竞争力,但医药品既缺乏竞争力又没有改善的趋势
中国的高技术制成品有一定国际竞争力,并且大部分产品的RCA值增幅明显,然而医药品不但缺乏竞争力,而且其RCA值还有所下降。2011年,在8类高技术制成品中,RCA值大于1的产品有6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4类HT1类高技术产品的RCA值全部大于1。从高技术制成品的RCA在2001—2011年间的变化情况看,除医药品,未另列明的杂项制品,未另列明的摄影仪器、设备和材料以及光学产品3类产品外,其余5类产品的RCA值都有所提高。中国的HT1类高技术产品之所以形成了较强国际竞争力,主要原因有三:①此类产品产业链终端的加工装配环节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技能工人数量多且工资水平比发达国家低的中国在这一环节对跨国公司有很强的吸引力。②此类产品的复杂程度较高,最终产成品的装配需要购进多种零部件,并且持续的技术进步使得它们的价格下降速度很快,从而对供应链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沿海地区形成了许多专注于此类产品生产的产业集群,供应链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能与发达国家相媲美,这有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③与化学品和机械设备等中等技术产业相比,中国政府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更大、更有持续性。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6年以来,中国制定实施了包括高层次人才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财税政策、产业投资融资政策、关税等贸易政策在内的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这些政策在培养技术人才、提升国内企业技术能力、吸引国外高技术企业到华投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持续的政策支持实际上是在用各种显性和隐性政府补贴的方式,使高技术产业以更低的成本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帮助高技术企业降低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非技术性风险。
4.根据技术含量将制成品分组,其国际竞争力大致呈U型分布
把35类工业制成品按技术含量低、中、高的次序排列,其国际竞争力是两端高、中间低,大致表现为U型分布。根据产品的技术含量对30类非资源型工业制成品进行分组后,考察不同技术含量制成品RCA值的差异,可以发现中国工业制成品的RCA值与其技术含量之间并没有负相关关系。事实上,中等技术制成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明显弱于低技术、高技术制成品(见图1)。与2001年的情况相比,尽管中等技术制成品的RCA值在2011年已有一定程度提高,而同期低技术制成品的RCA值略有下降,由于中等技术制成品RCA值与低技术制成品RCA值差距太大,加之高技术制成品RCA值在同期提高得更快,所以在此十年间按技术含量分组的中国工业制成品RCA值的U型分布态势不但没有被动摇,反而有所加强。
三、中国潜在比较优势产业判断
以上对2001—2011年中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揭示了过去十年出口结构的变化状况。但是,无法由此得知中国出口结构在未来的动态转换方向,也很难判断将来哪些国家会在低技术制成品贸易中对中国形成威胁,哪些国家是中国提升中等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对手。Hausmann and Klinger(2006)在其构建的产品空间分析法(Product Space Analysis)中指出,以显示比较优势为基础测算出口产品密度(Product Density)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一国整体出口布局预判其未来的出口结构转换潜力和方向。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多项研究通过测算产品密度指标来判断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转换能力①。
Hausmann and Klinger(2006)以及Hidalgo et al.(2007)指出,在微观上,出口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指引下,会选择转向距离较近且比较优势更强的产品;在宏观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结构决定于为数众多的出口企业的产品决策。若较大比例的出口企业都选择转向i产品,则该国就可以顺利实现向i产品的转换。这就意味着,在该国的出口产品空间中,相对于其他产品而言,i产品周围分布的其他比较优势产品更多。Hausmann and Klinger(2006)用出口产品密度指标来刻画这一特征。具体计算方法是,以所有其他产品到i产品的总距离为分母,以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即=1,j≠i)到i产品的距离为分子,两者之商就是i产品的产品密度指标值,即:
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中218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的出口数据,先计算出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修订4)分类的前9个部门63类出口产品的距离矩阵;然后,以此为基础测算出75个国家及地区63类出口产品的产品密度②。对中国及其他74个国家(地区)63类产品的RCA和产品密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中国的优势产品与潜力产品之间的距离比较近,出口结构平稳转换具备一定基础
如前所述,RCA评价的是现有出口产品竞争力状况,而产品密度指标刻画了未来形成国际竞争力的可能性。一种产品RCA值大于1,说明目前它是出口优势产品,并且RCA值越高,其比较优势越明显:一种产品的产品密度指标值越高,其成为出口优势产品的潜力越大。如果优势产品与潜力产品一致或接近,那么生产优势产品的企业就有动力转向潜力产品,从而促使经济体实现出口结构平稳转换。于是,横向比较中国及其他国家出口产品密度与RCA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中国优势产品与潜力产品间距离,从而判断中国是否具备平稳转换出口结构的微观基础。
整体上看,中国出口产品RCA值与产品密度的相关系数较高,这为实现平稳转换出口结构的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具体而言,2011年,中国63类出口产品的RCA值与产品密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238。在我们计算的75个样本国家和地区中,仅次于德国、中国香港、日本、新加坡,排在第5位。德国等国家(地区)都是发达经济体,也是贸易强国(地区),其出口产品RCA与产品密度具有很高相关性,表明未来他们的出口结构将继续向目前具备较强的比较优势的领域升级。与这些国家(地区)类似,中国RCA与产品密度具有较高相关性,这表明出口优势产品的产品密度基本上都比较高,未来转向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会更多,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比较好的微观基础。
不过,中国出口结构转型升级的挑战与德国等贸易强国存在本质区别。由于生产要素配置和生产技术水平已经基本处于前沿水平,德国等贸易强国的出口结构升级主要表现为众多企业从生产一种优势产品转向另一种优势更明显的产品,其面临的挑战更多来自严格的劳工保护标准等方面。与他们相比,中国企业生产要素配置和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实际上是要求大量企业从优势产品的价值链低端攀升至更高端,在此过程中既要面临提高技术创新水平的挑战,更要面对掌控价值链分配主导权的跨国公司的围堵压力。因此,尽管中国出口结构平稳转换具备一定基础,但要顺利实现这一目标还要付出艰苦努力。
2.中高技术制成品成为优势产品的潜力最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出现分化
在中国出口结构有可能实现平稳转换的条件下,需要进一步明确哪些产品未来更有可能成为出口优势产品。从表2报告的2011年中国63类出口产品的RCA值和产品密度指标值来看,初级产品及资源型制成品未来成为出口优势产品的可能性很小,机械及运输设备等中高技术制成品将来成为出口优势产品的潜力最大,纺织服装及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今后将出现分化。
(1)在中国的资源禀赋和世界贸易格局不发生颠覆性变化的前提下,初级产品和资源型制成品以后很难成为出口优势产品。就初级产品而言,在28类产品中,2011年只有第03类产品,即鱼(非海洋哺乳动物)、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水生无脊椎动物及其制品具有比较优势。2011年,此类产品的RCA值为1.2842,但其产品密度很低,仅为0.2527。这表明,此类产品周围并没有聚集多少其他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因此,可以判断未来它在中国出口结构中发挥更重要作用的微观基础很薄弱。就资源型制成品而言,在5类产品中有3类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综合考虑此3类产品2011年的RCA和产品密度状况,可以判断未另列明的橡胶制品继续保持乃至提升出口优势产品地位的可能性更大。不包括家具在内的软木及木材制品、未另列明的非金属矿产品这2类资源型制成品,虽然现阶段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但由于生产其他优势产品的企业转向这两个领域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因此未来要维持其现有比较优势可能面临不少困难。因此,在28类初级产品和5类资源型制成品中,未来只有未另列明的橡胶制品这1类产品有可能保持或提升比较优势的情况下,初级产品和资源型制成品几乎不可能会成为中国出口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
(2)未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低技术制成品的种类会减少,特别是现阶段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未来很可能出现分化。2011年,在9类低技术制成品中,RCA值大于1的产品有8类。但在现阶段具有竞争力的8类产品中,各种服装和服饰用品、肥料的产品密度分别为0.33、0.29,均低于0.35的临界值,可以认为今后维持现有竞争力状况存在较大困难。①在RCA值大于1且产品密度大于0.35的6类产品中,旅行用具、手提包及类似容器的RCA值和产品密度都最高,分别为4.37和0.53。在生产要素配置和生产技术方面与此产品有很高相似性的另一类产品——鞋类,其RCA值和产品密度分别为3.51和0.38。因此,可以认为,在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逐步转向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背景下,鉴于鞋类的RCA和产品密度均显著低于旅行用具、手提包及类似容器,前者继续保持出口优势产品地位的难度比后者要大得多。②由于预制建筑物及相关产品与家具及其零件这2类产品在生产要素配置和生产技术方面具有较高相似性,未来这两类产品的生产企业在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竞争时,两者中RCA和产品密度均较高的产品——家具及其零件的生产企业会有更大的优势,因此,保持其竞争力状况的难度会显著低于预制建筑物及相关产品生产企业。③至于未另列明的金属制品,以及纺织纱(丝)、织物、未另列明的成品及有关产品这2类产品,其资本/劳动力比率较高,生产要素配置及生产技术与其他4类劳动密集程度更高的产品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所以这2类产品未来能否维持其竞争力状况,主要取决于要素禀赋结构的转变情况。整体而言,根据RCA和产品密度这两个指标预判的低技术制成品未来的竞争力变化趋势,既符合经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结论,又有新颖之处。即在要素禀赋结构发生变化后,不同种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不是同步下降的,而是按一定次序先后萎缩的。一是RCA值和产品密度都低的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得最快,它们从出口优势产品领域退出;二是RCA值较低但产品密度较高的产品;三是RCA值较高但产品密度较低的产品先后失去竞争力;四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RCA值和产品密度均为最高的产品继续保持其国际竞争力,直至要素禀赋结构转换为完全不适合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状态为止。
(3)中高技术工业制成品未来将成为出口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但在潜力产品中,中等技术制成品的比例偏低,这很可能会严重影响中国高技术制成品乃至所有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实质性竞争力。①关于中等技术制成品,在13类产品中,2011年只有无机化学品、其他运输设备、未另列明的通用工业机械和设备及其未另列明的机器零件3类产品的RCA值大于1。其中,无机化学品的产品密度仅为0.28。因此,可以认为,在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逐步转变,并且中国政府干预要素配置的政策体系不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条件下,未来很可能只有其他运输设备、未另列明的通用工业机械和设备及其未另列明的机器零件这2类产品能改善其竞争力状况。②就高技术制成品而言,在8类产品中,2011年只有医药品、未另列明的化学原料及其产品这2类产品的RCA值小于1。并且,现阶段具有竞争力的6类产品的产品密度均大于0.35。这意味着,在这些具有竞争力的高技术制成品周围,聚集了较多的出口优势产品,未来很可能会有更多现在生产其他优势产品的企业转而制造这些更有潜力的产品。其中,电信、录音及重放装置和设备,未另列明的电力机械、装置和器械及其电器零件,以及未另列明的摄影仪器、设备和材料以及光学产品等3类产品的产品密度在此6类产品中位居前3位。可以认为,未来这3类产品是引领中国出口结构转型升级最重要的产品。③整体而言,在21类中高技术工业制成品中,有8类产品是很有可能成为支撑中国出口结构转型升级的重点产品。相比之下,在28类初级产品、9类低技术制成品中,分别只有1类、4类产品有可能会继续保持比较优势。也就是说,根据RCA值和产品密度预判的有可能会维持或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的13类产品中,从2011年的出口额占比看,8类中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0.12%,4类低技术制成品的占比为12.09%,1类初级产品的占比为0.89%。在潜力型中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目前已经超过50%的背景下,随着出口结构进一步转型升级,预计中高技术制成品在中国出口结构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增强。
3.各类潜力产品的竞争对象有所不同,低技术潜力产品主要与转型国家竞争
在明确了未来将在中国出口结构中发挥更重要作用的产品类别后,从加强潜力产业合作、防范贸易摩擦等方面看,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各类潜力产品今后在国际市场上主要是与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同类企业竞争。以世界75个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63类产品2011年的RCA值和产品密度为基础,按照RCA值大于1和产品密度大于0.35的标准,针对中国的13类潜力产品,逐一确定其主要竞争国家和地区。以第83类产品(旅行用具、手提包及类似容器)为例,具体的步骤是:①从其他74个国家和地区中,选择此类产品RCA大于1的国家和地区;②从中挑选产品密度大于0.35的国家和地区;③按产品密度值从高到低依次排列这些国家和地区,若产品密度值相同,则RCA值大者居前;④如果中选国家和地区数目超过10个,就取排在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作为主要竞争对手。如果不足10个,就全部作为主要竞争对手。表3报告了中国13类潜力产品未来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国家和地区。
(1)在资源型制成品领域,中国的潜力产品生产企业将与欧洲国家的同行展开竞争。如前所述,在28类初级产品和5类资源型制品中,中国仅有第62类产品,即未另列明的橡胶制品。今后有可能保持乃至提升比较优势地位。但是,西班牙、塞尔维亚、波兰、德国、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橡胶制品都属于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并且产品密度都很高,预示着这些国家今后会有更多企业转而生产此类出口优势产品。考虑到欧盟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消费区,加之聚集了米其林、倍耐力、马牌等世界轮胎巨头。在全球轮胎用胶占橡胶消费总量50%以上的背景下,预计欧洲国家将会通过产业链区域内分工构建起更加强大的竞争力。综合RCA值和产品密度的数据分析结论,以及全球橡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可以认为中国在提升橡胶制品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在向橡胶产业链中高端攀升的过程中,将会面临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在产业链高端占据优势的国家的“堵截”,以及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捷克、罗马尼亚等在产业链中低端具有较强优势的国家的“围攻”。
(2)在低技术制成品领域,中东欧转型国家、南欧国家及印度等国将会强有力地挑战中国在全球市场的领先优势。具体而言,①在中国的劳动密集型潜力产品领域,第82类产品,即家具及其零件,在西班牙、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等国都属于出口优势产品,并且产品密度都很高,表明未来这些国家将会依托比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相对完备的供应链体系,以及临近消费市场的优势,与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展开激烈竞争。②同样是中国的劳动密集型潜力产品,第83类产品,即旅行用具、手提包及类似容器,只有意大利、中国澳门、法国、印度、中国香港5个国家和地区的同类产品属于各自的潜力产品③。其中,中国澳门、中国香港在此类产品上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于转口贸易,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中国大陆的劳动力资源和供应链效率等方面的优势,与中国大陆基本上是“同甘苦、共进退”。意大利、法国在此类产品上的竞争力更多体现在价值链高端的设计、品牌、营销上,而印度的竞争力更多来自于比中国更加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上。因此,在此类产品的国际竞争中,中国一方面在产业链中低端环节不能让印度很快赶超,另一方面又要在高端环节尽快接近或超越意大利、法国。这样才能使此类产品的竞争力状况稳定地维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③对于其他2类资本/劳动力比率相对较高的低技术潜力产品而言,第65类产品——纺织纱(丝)、织物、未另列明的成品,未来与中国竞争的国家分布相对比较分散,第69类产品——未另列明的金属制品,今后中国面临的竞争基本都来自欧洲国家。整体上判断,目前在中国后面追赶的主要是印度、土耳其、埃及,与中国基本上并驾齐驱的有泰国、中东欧转型国家,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品牌营销等领域领先中国的是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发达国家。与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国家竞争时,中国的侧重点应该是通过资本设备投资尽量拉开与后面的“追兵”的距离,通过主导区域性产业布局形成更加强大的供应链效率优势以从同行者中脱颖而出,从研发和品牌环节入手逐渐向价值链高端渗透,等待最终超越先行者的机会。
(3)在中等技术制成品领域,中国将会在国际市场上与德国等欧洲大陆发达国家正面交锋。在中国13类中等技术制成品中,只有第74类和79类产品属于潜力产品。①在第74类产品,即未另列明的通用工业机械和设备及其未另列明的机器零件领域,10个主要竞争对手中,除美国之外,其他9个都是欧洲国家。其中,斯洛文尼亚和捷克属于转型国家,德国等7个国家都是发达国家。②在第79类产品,即其他运输设备领域,除了印度和加拿大之外,其他8个主要竞争对手都是欧洲国家。从上游的关键材料,中游的冶炼、铸造、锻造、热处理、冲压、加工工艺,下游的产品集成、检测、维修服务等,欧洲国家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条。短期内,中国在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和其他运输设备领域全面超越欧洲的难度很大。未来的重点策略应该是,依托国内自主生产的大型成套设备和高端主机对大型铸锻件、液压件、密封件等关键基础件,以及各类高精尖专用零部件的旺盛需求,以行业性大订单换关键零部件技术转让。同时,与中国工程企业“走出去”战略相配合,在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把中国大型成套设备和中高端主机“带出去”,增强国外市场对中国机械设备和运输设备的认知,逐步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4)在高技术制成品领域,中国的赶超对象则是美国、欧洲和东亚地区发达经济体。具体而言,①在第75类和88类产品领域,中国将来主要是与东亚发达经济体竞争。在第75类产品,即办公用机器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领域,除了美国之外,其他6个竞争对手,亚洲和欧洲各占一半。实际上,美、日、韩的跨国公司共同主导着东亚地区此类产品的区域分工,泰国、中国台湾省、新加坡都隶属于这一分工体系。荷兰的跨国公司主导了欧洲此类产品的区域分工,匈牙利、捷克更多承担着产业链中下游环节的活动。而中国则是这两大体系的逐鹿之地,两者在华都有战略性项目布局。目前看来,荷兰主导的欧洲体系日渐式微。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有必要联合欧洲同行,与美、日、韩对手竞争。至于在第88类产品,即未另列明的摄影仪器、设备和材料以及光学产品领域,除意大利和瑞士之外,其他7个都是东亚经济体。意大利和瑞士在此领域的优势产品是工业相机,而东亚经济体的优势产品是家用相机,两种产品的生产制造和购买群体都有显著差异。由于日、韩主导的家用相机东亚区域分工体系已相当完善,中国在其中处于从属地位。而日本在工业相机领域与意大利、瑞士等欧洲国家存在激烈竞争。因此,在摄影仪器设备领域,中国一方面通过自主创新打破日韩企业在关键零部件上的垄断优势,持续提升自身在区域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利用中国工业相机需求快速增长的机会,联合欧洲工业相机企业与日本同类企业竞争。②在其他5类高技术潜力产品领域,中国的竞争对手主要是美国和欧洲国家。对于第76类和77类产品来说,除泰国、中国台湾省、日本、韩国之外,其他15个国家都属于欧洲。这反映了欧洲在电信设备、电力机械设备领域的优势地位。就第87类和89类产品而言,中国的竞争对手相对分散,既有德、法等欧洲国家,也有美、加等北美国家,还有日、韩、印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其中,在第87类产品,即未另列明的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和装置领域,中国的竞争对手都是发达国家。而在第89类产品,即未另列明的杂项制品领域,竞争对手中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这主要是因为杂项制品的范围比较广。部分产品属于高精尖产品,例如武器和弹药;也有很多产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比如塑料制品。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文分析了2001—2011年中国35类出口产品竞争力状况及演变趋势。分析结果显示,从整体上判断,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按技术含量低、中、高的次序排列,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大致表现为U型分布状态。本文运用Hausmann and Klinger(2006)构建的产品空间分析法,测算了75个国家及地区63类出口产品2011年的产品密度和RCA值。对比分析中国与其他74个国家及地区63类出口产品的RCA值和产品密度后发现:中国的出口优势产品与潜力产品之间的距离比较近,这为出口结构实现平稳转型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机械及运输设备等中高技术制成品将会引领中国出口结构的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目前竞争力很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群体将会出现分化,旅行用品、家具及其零件、纺织品、金属制品等4类产品将持续保持竞争力,但其他更多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会逐渐下降。在中国13类潜力产品保持或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将会面临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同类企业的激烈竞争,这些分析结论具有以下重要政策含义。
1.高度重视中等技术制成品竞争力不强、产品密度不大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快速提高,主要是因为具有丰富的低成本技能劳动力资源,但也不能忽视完备的工业体系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新形势下,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对中等技术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是,中等技术产业发展不能停留在服务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而应该提升到为高技术产品生产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间产品和资本品的阶段。但是,目前看来,中国的中等技术产品存在国际竞争力不强、产品密度不大的突出问题。在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逐步转变,并且中国政府干预要素配置的政策体系不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条件下,目前判断只有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和其他运输设备这两类产品将来有可能保持或提高其竞争力水平。其他11类中等技术产品主要是化学品和钢铁等中间产品,以及动力机械及设备等资本品,这些产品基本上都是工业领域的基础性产品。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大部分中等技术制成品不能先于高技术产品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中国高技术制成品的竞争力状况必将严重依赖于跨国公司的全球化产业链布局。由于高技术产品生产环节的初始投资并不大,这在本质上决定了跨国公司在华高技术领域投资的“根植性”较浅,从而使这种“引来的”竞争力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因此,要使中国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可持续的强大竞争力,就要针对化工、机械设备等产品领域的主要问题,多措并举,从根本上扭转中等技术制成品整体上缺乏竞争力的格局。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自主创新在煤制烯烃规模化生产、百万吨级乙烯成套设备、高效低成本新型催化剂等关键领域形成突破,以优化原料路线、提高装备和工艺自主化水平,从而提升高端专用化学品、新型化工材料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加强行业性合作为手段,集聚中国成套设备企业的需求力量,争取以行业性大订单换关键零部件,突破制约中国机械设备技术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
2.客观看待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群体在出口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双重作用
随着劳动力供求形势的逆转和资本充裕度的逐步提高,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整体上会逐步削弱。但是,也要看到,在要素禀赋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不同种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并不是同步下降的,而是渐次萎缩的。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竞争力的整体性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他产业在要素市场上的竞争压力,为维持或提高竞争力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由于要素禀赋结构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期间那些RCA值和产品密度都很高的产品会继续保持竞争力,如果政府不加干预,市场机制会让这些产品得到充足的要素配置,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他产业获得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的成本。
政府干预要素市场的政策如果过度倾向高技术产业,很可能就会牺牲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使其过早地从出口优势产品领域退出。在此期间如果高技术产业没有形成实质性竞争力,那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会缺乏产业支撑。事实上,劳动密集型潜力产品生产企业在增强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后,将传统产业做精做细,既能获得不逊于高技术产业的收益率,又能创造出大量就业机会。因此,政府在制定实施产业政策,尤其是结构调整政策时,要特别注意为劳动密集型潜力产业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要在加强研发设计人才培养、搭建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贸易摩擦、规范要素市场秩序等方面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实质性支持。
3.适时优化高技术产业政策组合,把价值链攀升作为政策最优先目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通讯成本大幅下降有力提高了高技术产品的产品内分工水平。在此背景下,中国加入WTO后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完备的工业体系、大量的技能工人、较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高技术产品领域众多跨国公司到华投资。由此中国在许多高技术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形成了比较强大的竞争力。在此过程中,中国工人的收入增加,跨国公司的利润增加,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了更高品质的产品。整体上看,有关国家中受益人的收益总额超过受损人群的损失总额,因此中国参与高技术领域的产品内分工带来了福利改善。但是,从动态的角度看,如果中国在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长期固化在低端环节,最后只能沦为发达国家高技术产品的装配车间。高技术产品的此种依附式增长,是中国工业转型升级“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因此,中国的高技术产业政策需要与时俱进,根据产业发展情况适时做出调整。特别是,对于在价值链低端已经形成较强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政府应该逐步减少甚至不再对处于这些产业低端环节的企业进行补贴。也就是说,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应当由“普惠型”转变为“盯住型”。应该盯住前沿技术研发、产业标准制定、海外市场开拓、关键零部件企业并购等高附加值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相应扶持政策,激励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其中,要高度重视国内市场需求对于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在WTO框架内,用好用足扩大内需战略所创造的庞大市场需求,推动高技术企业不断攻占产业“制高点”。
①参见Hausmann and Klinger(2006,2008,2009),Felipe et al.(2010),Hidalgo(2011),Jankowska et al.(2012),Cruz and Riker(2012),曾世宏和郑江淮(2010),万金和祁春节(2012),以及邸玉娜和李月(2012)等人的研究。
②2011年,这75个样本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之和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9%。表明这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具备很强的代表性。限于篇幅,此处不具体列示这些国家和地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向作者索取。
③实际上,除这5个国家和地区之外,还有越南的此类产品的RCA值(3.30)大于1。但是,越南此类产品的产品密度只有0.29。出于统一筛选标准的考虑,并没有将越南列在表3中。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越南此类产品的产品密度低于0.35。但在该国63类产品的产品密度中排在第10位。结合RCA值大于1这个标准,此类产品在越南的潜力产品中排在第5位。由此判断,越南很可能会成为中国未来在此类产品领域的重要竞争对手之一。
标签:国际竞争力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