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的解读:知识视角_图书馆员论文

诠释知识管理:知识角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管理论文,角度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管理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但大多集中在笼统地讨论知识管理和图书馆其它因素、特别是信息技术相关工作的关系,包括与元数据、数字图书馆相关的研究也有从知识管理角度进行的,这使得知识管理成为一个歧义颇多的命题。笔者以为,产生知识管理歧义的原因正是由于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关系”上,且这样将知识管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并没有通过分析的方法,对知识管理本身直接展开研究。本文将从知识的角度对知识管理的内涵作解析,以此为基础讨论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不同形态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并认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了解知识管理,并实现“推动图书馆学研究超越传统图书馆机构的局限”[1]。

1 作为知识管理核心的知识

关于知识管理我们可以从字面角度得出相应的解释。简单地说,“知识管理=知识+管理”,解析知识管理可以从解析知识和解析管理两个方面着手。文献资料和人皆为知识的载体,传统的企业管理是管理人,而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是对文献资料的管理。当前,两者在被管理对象的本质上得到了统一,即对文献资料和人所蕴涵的知识的管理。但是,在两个不同的领域,知识管理仍然有一定的倾向性,图书馆管理倾向于文献资源的知识,而企业管理由于有着对人管理的传统,一个重要方面包含对人的发明创造能力的管理,特别是人才的管理[2],也就是说,人的角度的知识管理仍占有很大比例。另外,与企业越来越注重蕴涵知识的企业资源的管理一样,图书馆也逐渐将图书馆员智力因素(知识)的讨论作为重点,从企业移植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馆员培训的研究就是关于馆员知识管理的体现。

另外,诚如诸多文献中提到,知识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是密不可分的,最初的知识管理也是和专家知识库系统相关的。然而手段不是目的,一切信息技术都是为实现“让最需要的人在最需要的时候获得最需要的知识”这个最终目的服务的工具。如同笔者在另一篇论文中提到“问题解决是参考咨询服务的核心,而不仅仅是服务方式上的翻新”[3],勿庸置疑,相关的信息技术虽然也确实是知识管理实现的关键,但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是工具,是对“管理”的实现,却并不能代替知识管理,也无法替代知识管理的本质。本文认为“知识”是知识管理之本,从知识的角度对知识管理的“解析”也是期望能找到其核心和本质,对知识的不同层次的理解将影响对知识管理的理解。

仅从知识载体看来,知识体现在人力资源和文献资源两个方面。文献资源角度,知识管理等同于对信息的管理;人力资源角度,知识管理等同于对人智力因素的管理。另外,对知识管理的理解一般来说还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或者说编码知识与非(未)编码知识两种,这样的理解与知识载体的分类是相对应的,也就是说显性知识或编码知识对应着可转化为以文献资源为载体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或非(未)编码知识对应着人力资源的经验和实践知识等。这样理解的知识管理固然是知识管理的基础,但却是建立在对知识静态的理解之上,实际上也因此造成对知识管理静态的理解,也是对不同(静止)形态知识的割裂。如同对数字化图书馆(D-Lib)的讨论,数字化收藏加上各类信息处理工具并不能构成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将收藏、服务、人集成在一起的环境,并支持数字化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活动。同样,知识管理也是动态的,动态理解下知识管理的知识毋宁说是对象,不如说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相结合,或者说是显性和隐性两种知识形态相结合,两种知识形态的结合才是知识的本质体现,这样一个过程也才是知识管理的本质,也只有这种形式的知识管理,才是知识管理的精髓,体现知识管理是创造和创新的本质。

知识不等于信息,知识管理也就不能等同于信息管理,这一方面表明知识是有序的,更重要的是表明知识是一个动态形成的结果,知识管理的核心就在于知识产生的过程。所以,知识管理对象是宏观或微观的讨论以及与这些对象相关的信息技术管理手段都是片面的,或者至少说是不完整的,因为这些只是知识管理的一部分;同时,无论何种层次(微观或宏观)上实现的无序知识有序化固然重要,但也只是对传统图书管理的延续,现代意义上图书馆员基于知识管理的服务是在这个基础上的提升,是动态含义的知识创造过程。具体地说,知识作为知识管理之本,存在于知识管理行为的两端,一端的知识的有序化不是目的和终结,只是手段和工具,更为重要的是因此产生另一端的创新的知识。也唯有确立知识动态的含义,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管理是指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2 知识管理过程的三个阶段

围绕知识这个核心,如果建立一个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型,分析这个模型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别是知识管理的三个阶段,如图1:对外部知识的管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知识创新,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增殖和扩展。这其中,知识存在这四种形态,被管理的外部知识,如何管理这些外部知识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经由知识管理而产生的创新知识。对于这三个阶段和四种形态,下面将分别简要分析。

图1

2.1 对外部知识的管理

这一阶段是对知识管理最直观的理解,对传统图书馆管理最直接的发展。对外部知识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这个阶段也是必须被超越而转向知识创新的知识管理必经之路。

在这个阶段以外部贮藏库的形式捕获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它们,从这个角度来说,图书馆视角和企业视角的知识管理在形式上是一致的。但在管理的内容方面,具体地说作为管理对象的外部知识则有一定的区别。企业视角将知识资源作为重要的资源予以资本化,所组织的知识为企业(商业)目标服务,企业的专业性特色使得所管理的知识限定在一定的领域。而图书馆则承担着为社会或科研服务的任务,所管理的外部知识往往涵括更广泛的学科领域。同样的原因,图书馆视角的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和外部知识存在着不匹配。具体地说,企业外部知识和企业职员的隐性知识是一致的,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所包含的隐性知识往往无法更好地驾驭多个学科领域的外部知识,这是图书馆对外部知识管理的特点之一。另外由于对外部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知识寻求者即读者获得收集到的知识,所以除了通过相关的搜索工具和文件管理系统对收集并存储的知识进行分类,还要通过识别不同体系知识源之间的联系,建立各知识结构间的关联,对于图书馆来说就需要进行资源整合的方式来实现,此为图书馆对外部知识管理的特点之二。

由于图书馆对外部知识管理的上述两个特点,需要采取一定措施来应对。对于特点一,需要建立学科馆员机制,负责相关领域信息的收集并建立和相关领域专家的配合机制;对于特点二,一方面发挥优秀的二次文献的作用,并和一次文献良好结合,另一方面采取成熟的知识树体系,完成资源整合,如利用大型数据库的叙词表等作为工具,对图书馆的资源进行组织[4]。事实上对于特点二的应对与学科馆员机制有着内在的联系,因为优秀的二次文献和成熟的叙词表体系也是各个知识领域专家合作的结果。

2.2 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及相互转化

如果说知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那么人的作用则是知识管理之本,对外部知识的管理过程中,人是外在于知识的,引入人的作用,具体表现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从而使知识创新得以可能实现。

显性知识是可编码的,反映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通过逻辑工具包括自然语言、机器语言等得到清楚表达和明确分类的知识,所以,对外部知识的管理也包含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管理。隐性知识未编码,但也有客观和主观两种成分,客观的隐性知识包括某些不可言传但可以传递的经验,主观的隐性知识则是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属于人们处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处理编码知识的方法。

对于图书馆来说,馆员业务知识包含显性和隐性知识,而所管理的范围广泛的外部知识属于显性知识,馆员业务知识和外部知识属于不同的领域,因此,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也存在相应的特点。具体的说,对于图书馆员来说,其知识的know-how并不是know-what和know-why基础上发展的,而是how管理这些what和why,管理的方式从传统的对介质或物理载体的管理向目前的对作为本质的知识及其之间关联的管理发展。而专业图书馆的馆员对相关的专业词汇的理解、学科馆员对某一领域知识及其发展方向的把握,都是在实施对外部知识管理过程中,外部知识(专业领域的知识)和如何管理的显性知识向图书馆员的隐性知识的转化,从认识论的角度,这是图书馆员认知结构的发展,这个转化方向较为明显。但对应的方向,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却是不对等的,一般说来,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其包含客观的成分,但对于图书馆员来说,对外部知识及其发展只是“把握”不能是“掌握”,所以转化为显性知识而被承认的是“how管理”的显性知识,而不大可能在某一学术领域有一定的建树,相对于这些外部知识(学术)领域只能是如以前人们常说的图书馆员“为他人做嫁衣裳”。我想这也是图书界的知识管理不为人所知的原因之一。

但图书馆员的“把握”能力是其优势,在这个层面上,图书馆员通过外部显性知识对其隐性知识(认知结构)的影响,提升“how管理”的显性知识,从而实现知识创新,这也是实现知识管理的目的。

2.3 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不是实现知识创新的全部,对于图书馆员来说,为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实现更深层次的知识管理,我们认为,更深层次知识管理的结果是情报。

换言之,凝结在文献资料的知识是“静止”的知识,而“情报是激活了的、能解决问题的知识”[5],所以知识编码而形成的显性知识并分类管理不是目的也不是终结,对显性知识及其关系的管理过程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最高层次,是知识管理的目的。我们对“新的”知识引号的含义表明知识创新产生的知识不是无中生有的知识,而是对知识的整合产生的知识。比方说,科学研究产生的知识是产业链中生产企业的产品,而图书馆对这些知识的管理,寻找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而知识创新则对应着产业链中商业企业对产品的推广,是对产品价值的再创造。图书馆知识管理所创新的知识不是对现有客观事物的单纯地反映、说明和解释的知识,而是指导人们具体实践活动的知识、帮助人们在活动中判断自己行为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说图书馆在社会结构中的价值也就不仅仅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资料整合工作,这是停留在对外部知识的管理;从而第二个阶段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也不再停留在图书馆学领域之内,也就是说隐性知识不只是简单停留的如何管理文献资料的经验,还包括如何管理的文献资料内容的经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知识创新,否则知识管理还是停留在如信息技术的工具层面。这样的知识管理也是一种基于“大情报观”的知识管理,是图书馆及图书馆员在当今社会的生存之道。

将知识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并不表明三者存在着严格的时间上的序列,实际上知识创新的实现是三个阶段交替进行的结果。图书馆具体工作也不是单一的,图一中的“外部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是图书馆工作的两翼,而中间阶段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则是这带动两翼实现图书馆价值及其发展的动力,这其中贯穿着“知识”这个核心。

3 结语

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名称从原来的“图书管理”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信息管理”发展到现在,是否会再改为“知识管理”的名称虽然尚未可知,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的知识管理不是图书情报范畴的,而所谓对这个社会产生影响常常表现为某个知识领域的一项研究被理解和被承认的程度,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管理为社会大众所熟知并付诸实施,然而图书馆管理中的知识管理目前可能仅仅停留在图书馆界的学术刊物上。笔者和其它学科研究人员接触过程中,在和他们谈到知识管理的时候,他们都理所当然地想到管理学,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涉及的知识管理及图书馆、情报学范畴内的知识管理都觉得无法理解。我想这种情况存在的原因在于在图书馆界,知识管理退缩到上面提到“两翼”的“外部知识的管理”方面,没有真正实现社会体系内知识流的节点所应该承担的知识“增殖”功能,也正因为如此,只有“输入”知识,没有“输出”知识,无法创造一个相应的知识管理模型,从而使完整意义上图书馆角度知识管理的可实践程度很低,无法进入人们感性理解的层面。

收稿日期:2004-05-19

标签:;  ;  ;  ;  

知识管理的解读:知识视角_图书馆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