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县级商业改革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县级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县级商业改革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县级国有商业经过了转换经营机制和组织结构等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使县级商业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企业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县的商业系统,获得了勃勃生机与活力,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定位,求得了生存与发展。其主要表现:(1 )积极推行抽资租赁经营(国有民营)。从1993年下半年起,商业系统总结推广定西、庆阳等地区的做法,在各地县(主要是县级商业)“三少(即固定资产少、流动资金少、人员少)、微(利)亏(损)”的小企业中普遍推行了抽资租赁经营。到目前,全省70%的网点、拒组实行了这一改革,多数企业销售、效益稳定增长,职工收入明显提高。(2 )积极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全省县属商业企业共有60多户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有20余户中小型县属企业改造为股份合作制,加快了转机建制,实行了资本合作与劳动合作的结合。此外,还有一些县属企业参加了省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其中省列试点1户)。(3)探索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一些县级商业大胆试行企业兼并、划转、组建集团或商业总公司等形式的结构调整,实行资产的优化重组,形成了合力优势。如酒泉市东方副食品集团公司,目前已拥有21家核心层、紧密型企业,总资产达7700多万元,职工千余人,1996年商品销售额比上年增长20%,实现利税384万元。武威市、临泽县组建商业总公司后, 使原有的国有资产发挥出显著的规模效益,县属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4)大力开拓经营,向一、二产业延伸发展。从1994年起,在商业系统推广临泽县的经验,引导和鼓励县级商业以本业为主,向多业开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第二次创业。现在这一做法已在许多县的商业系统推开。他们在抓好主营业务的同时,积极开发兴办种养殖业、加工业、采矿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以及农副产品、物资经营等,拓展了生产经营领域,增加了规模效益。(5)县属企业注重转换经营机制, 普遍推行了“三项制度”改革。企业同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内部待业制、干部聘任制及在岗、待岗、试岗制度。分配上普遍推行百元销售(或利税)工资含量、联销联利计酬、拨货计价、计件或计时工资等各种劳效挂钩办法,增强了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6)不断推进县级批发改革。 县属批发企业在进行组织结构和经营结构调整的同时,重点放在发展和兴办零售,开仓办市,实行总经销、总代理、品牌经营等方面,许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了一席之地,取得了较好效果。(7)实施了县级商业行政机构的改革。全省 86个县(市、区)商业局经过前一段机构改革,其机构、职能变动大体可分四种情况:16.3%的县商业局继续保留;38.4%改为商业总公司,行政职能交县经贸局(委、办);10.3%挂商业局和总公司两个牌子,一套机构;还有约35%机构改革方案未定或正在报批。通过上述各项改革,一批县级商业建立了新的体制,转换了机制,增强了实力,扩大了规模,经营效益稳步上升。他们在深化改革中抓住机遇,创造条件,进行多领域、多方位的开拓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实力;他们实施结构调整,进行兼并、联合、组建集团、实行规模经营,形成了较强的实力优势;他们推进改革,转机建制,强化管理,使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二、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甘肃省县级商业在深化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深层次和长远方面看,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1.县级商业行政管理机构的撤并,使行业内统一的组织协调逐步削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近几年一些地方在“重生产、轻流通”或“先生产、后流通”的倾向影响下,认为县一级商业行政主管部门可有可无、无关紧要。许多县在机构改革中将县商业局撤并,行政职能划归一些综合部门兼管或代管,使行业管理减弱,内部协调放松。有的由于职能划分不清,缺乏行业统一的规划、监督,导致县属企业各行其事,放任自流,管理混乱,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2.相当一些县级商业因各种原因出现经营萎缩,市场占有份额下降,效益滑坡,亏损严重。据统计,1995年全省县及县以下商业企业商品零售额占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仅为0.83%;1996年全省86个县市的国有商业除19个县市盈利、3个持平外,74.7%的县亏损, 亏损额占全省亏损企业亏损额的 20.03%。这表明县级商业经营很不景气。据对10个地区市的63个县(市、区)的调查统计,1996年上述县属商业企业商品零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除武威地区各县占到21%以外,其余县级商业比重最高的为13.6%,最低的仅为3.2%, 多数县在7%~9%之间;上述63个县的503户县属企业中亏损企业占44.7%。 可见县级商业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究其原因,既有市场环境的影响,也有内部机制转换滞后的因素。
3.县级商业企业小而分散,微利亏损,形不成规模的问题无大的改观,由此导致市场竞争力差,经营萎缩。县级商业就其总体而言,本身规模就小,而这些有限的资产又划分成若干个县公司,其中相当一部分被分离出来实行抽资租赁经营。他们在市场中面临的竞争对手不仅有各种经济成分的社会商业,而且还有内部的相互渗透。由于组织化程度很低,形不成合力和规模,使众多的县级商业处于重重困难之中,艰难地维持经营和生存。
4.县属批发企业包袱沉重。随着各类批发市场的兴起,厂家直销和多头批发的扩大,以及商业批发的普遍不景气,使基础条件本来就很脆弱的县属批发企业困难日益加剧,其负担过重,积压沉淀,亏损严重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企业达到积重难返,无以为继的地步。
5.县级商业缺乏宽松、协调的外部环境。县级商业除了存在资金紧缺、网点设施建设滞后、后劲不足,在税收、市场管理等方面不能与集体、个体平等竞争,除离退休人员多、企业负担重等等共性问题外,近几年相当一些县级商业还遇到旧城改造,无偿或低偿地拆除商业网点问题,使很多商业门店和营业设施因自己无力改造被硬性拆除,造成县属商业企业市场阵地缩小,销售锐减,人员无法安置等矛盾,对县级商业无异于雪上加霜,平添重负。
三、改革的思路及对策
县级商业是国有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担负商品流通、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繁荣城乡市场的骨干力量。因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新型的县级商业模式是当务之急。总的设想是,县级商业应当从“三改一加强”入手,把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作为目标,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企业转机建制,进一步放开,搞活小型企业,全方位进行开拓发展,以形成雄厚的整体合力优势,从而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根、发展壮大,成为流通领域的一支生力军。
1.积极发展企业集团成立商业总公司。组建企业集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要通过结构调整,以资产为纽带,按照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把行业内的各个企业联合起来组成紧密的企业集团,或者通过兼并、划转、合并等办法组成县商业总公司。在此基础上,不断创造条件,向外扩展,发展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可以县与县组建集团,也可以是与省地企业组建集团,还可以与工业企业组建集团,以逐步成为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的“联合舰队”,凭借规模实力赢得市场、占有市场。
2.加快“公司制”改制工作。“公司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企业制度,也是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无论是组建集团或商业总公司,还是兼并、破产等各种改革,也无论是转换机制,还是加强管理,都需要进行“公司制”改制。县属商业企业一般都应依据《公司法》,结合各自的实际,进行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改制,从而改变旧体制、老模式,建立全新的企业制度,促进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与市场经济更合拍。
3.大力推行其它各种形式的改革。县级商业要区别不同情况、不同企业,因地制宜地实施各种改革。对批发企业要鼓励实行批零合一、延伸网点、兴办市场、品牌销售等有效之举;对小型网点可继续完善抽资租赁经营或引导其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对资不抵债、连年亏损的食品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加强协调、指导,实施兼并、划转、合并,有的可以实行出售,个别的可依据《破产法》实施破产;对经营、效益相对稳定的多数县属企业,主要引导其抓紧转机建制,为实施规模经营奠定基础。
4.引导和鼓励县级商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利用当地各种资源,实行开拓经营,扩展市场领域。
5.给县级商业以必要的政策扶持。县级商业作为国有经济,应当在政策、外部环境等方面为其创造较好的条件,给予必要的扶持照顾,不能因其是县属企业而统统列到“放小”的行业,撒手不管。在行业管理上,应尽可能保留县级商业主管部门,以利行业的统一协调和管理,同时创造条件使其逐步向统管社会商业过渡,以保持其完整的体系;在资金上,无论企业的更改,还是经营周转所用,都应尽力给予解决和照顾;在税收征管上,应与其它经济成分商业实行同等政策和管理办法,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条件和环境;在网点建设上,应坚持“拆一还一”及必要的优惠照顾政策,维护县级商业基础设施的完整和适度增长,以利发展壮大国有商业等等。总之,要在社会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给县级商业一个良好、宽松、有序的外部环境,促其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