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复兴幼儿园 730084
摘 要: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活动,也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然而,这种能给予幼儿充分独立自由空间的活动实施起来却并非易事,在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探讨开展区域活动的支持策略确有必要。
关键词:幼儿教育 区域活动 开展策略
区域活动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条件下,教师根据幼儿教育的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不同的主题活动区,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材料和与环境互动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或小组化的自主学习的教育活动。幼儿园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了幼儿园教师及幼儿所喜欢的活动形式,但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常常会因为种种困惑而感到束手无策,以致于区域活动流于形式,造成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得不到体现。
一、全员参与,合并互助
个体幼儿园应该结合“两教两班制”的执行与集体备课的实施,将全园工作人员纳入区域活动规划中,并成立中大班教研组,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研究。两班教师共同设计与选择活动内容,交流活动情况,商讨调整策略,进行活动后的反思。如果受场地狭小的限制,中大班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大班每周二、五,中班每周一、四上午安排区域活动。每班幼儿分成两组,第一轮活动时,A组幼儿到一楼游戏室内的区域进行活动,B组幼儿留在教室里跟随带班老师进行区域活动;第二轮活动时,两组幼儿进行喝水、如厕等生活活动;第三轮活动时,两组对换活动。第二次活动时(大班周五的活动、中班周四的活动)两班交换活动(大一班幼儿到大二班区域内活动,大二班到大一班区域内活动)。
二、适时、恰当介入幼儿区域活动
幼儿园区域活动虽然强调幼儿自由、主动地发展,但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必参与幼儿的区域活动中。成人参与儿童的区域活动可以提高儿童区域活动的质量和技巧。何时参与幼儿区域活动,对幼儿区域活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对幼儿区域活动的干预,取决于幼儿的客观需要。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困难或当必要的活动秩序受到威胁的时候,教师可以介入游戏,以保证游戏有条不紊地进行。还取决于教师的主观心态和状况。当教师认为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或准备放弃时,这时教师的介入可以帮助幼儿拓展区域活动内容,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进一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此外,教师介入活动时的角色定位也很重要。教师可以选择以支持者的角色,如旁观者、共同游戏者、游戏带头人等角色介入幼儿区域活动,也可以以非支持者角色,如活动的不参与者、导演者等角色介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究竟以何种角色介入幼儿区域活动,取决于教师对正在活动的幼儿的仔细观察。
三、营造生态式的活动环境
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需要教师营造生态式的活动环境。区域活动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在物质环境上,需要具备适合的场所、设备及丰富的游戏材料。场所、设备、玩具和游戏材料能激发幼儿游戏的愿望和兴趣,使幼儿产生遐想,从而萌发他们做游戏的愿望。同时,要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室内、室外、走廊都可以成为幼儿游戏的场地;要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要提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的结构材料。在心理环境上,教师要为幼儿创造安全的心理氛围。平等、宽松、自主的心理环境对幼儿自主探索非常重要。孩子们能做的、能想的,让他们自己去做,去想;孩子们能计划、安排的,让他们自己去计划安排。在宽松的环境中,幼儿顾忌少,可以充分地想象、交流、表现,有利于幼儿创新能力和自主性的培养。
四、发挥幼儿主体性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与幼儿产生对话,双方相互努力,共同建构的学习过程。教师与幼儿是教室环境当中的双主体。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不光自己独立地思考学习,还可以与身边的同伴相互学习产生互动、与老师产生互动、与周围的事物产生互动,进一步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在同一区域活动的幼儿一般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在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在有意无意地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通过区域中同伴之间的互动与相互模仿学习,可以使幼儿自己通过努力而建立自己的人际交往的人群,可以化解幼儿人际关系单一的状况,使幼儿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得到改善,进一步地加强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区域活动具有开放性,内容丰富,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类型、优势区域等进行自主选择。这样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才能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因此活动过程中,幼儿往往表现很投入。幼儿活动越投入,表明幼儿通过操作过程学习到越多的东西,往往在活动过程中能够有许多创意性的想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自主性得到更大的发挥。
五、分层指导,做好记录
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分别运用不同的指导方式,加强指导语的艺术性,不断提升活动效果。一般来说,小班前期突出直观性、趣味性,以游戏活动为主,教师的指导语应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小班后期、中班、大班初期以主题探究和操作为主,教师就要运用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和引导幼儿的活动。大班后期以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师给幼儿的指导语要趋于理性,使幼儿能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此外,教师应对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各方面表现以及自己的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做出记录,并进行分析研判,据以不断改进提高指导水平和活动质量。
总之,区域活动承载着独具的教育价值,既把课内和课外的行为、情感、技能有机联系起来,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又具有自主性、自选性、小组性,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之一。如何创设一个适合幼儿发展的区域活动,如何进一步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更好地为幼儿的主动发展服务,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归纳。
参考文献
[1]罗丽荣 幼儿园区域活动生活化、游戏化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5,(11)。
[2]刘丽翠 浅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实施[J].新课程(小学),2015,(10)。
[3]蒲玉蓉 浅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
论文作者:李惠敏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2月总第26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9
标签:幼儿论文; 区域论文; 教师论文; 环境论文; 游戏论文; 互动论文; 幼儿园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2月总第26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