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奎县富源乡卫生院 152174
摘要: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因心脏受累,功能障碍出现的一种以心输出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静脉系统淤血为临床特征的综合症。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Abstract]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is a serious or terminal stage of a variet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because of cardiac involvement,dysfunction of a cardiac output reduce,the lack of tissue and organ perfusion,venous congestion for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syndrome.
[Key words]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research progress
对近年来中医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文献进行查阅、总结、分析,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大致相同,但也存在争议,症候分型尚无统一标准,具体治疗方法有应用古方、复方、经验方或中成药、针灸治疗、穴位贴敷治疗、穴位注射及足浴治疗等。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现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属“心悸”、“胸痹心痛”、“喘病”、“水肿”、“痰饮”、“心水”、“厥脱”等范畴。对于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目前多认为是“气(阳)虚”、“血瘀”、“水停”,病位以心为主,并涉及肺、肾、脾、肝等其他脏腑,证属本虚标实[1],但是临床各医家对此仍然各有不同看法。邢月朋[2]认为心衰病机关键是气虚、痰饮、瘀血、邪毒;心肺气虚是始发因素,并贯穿于疾病发展变化的始终。赵殿臣等[3]认为心衰病位为心肾,心衰久病则心阴阳两虚,虚则不能下归于肾致肾阳虚衰。心肾亏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导致瘀血阻络,血行不畅,心肾更加化精乏源。周宜轩[4]认为病机关键是正虚血瘀、瘀水互结、心气(阳)亏虚为本;水饮、痰湿、瘀血内停为标,初期以心气虚为主,逐步发展成气阴两虚,进而导致阴阳两虚,终末出现亡阴亡阳,阴阳离决。郭维琴[5]认为心衰是在正气内虚的基础上,感受外邪,伤及脾肾阳气,使气滞血瘀,气化不利,血瘀痰饮,饮凌心肺,泛溢肌肤,形成本虚标实之证。霍根红[6]认为心衰乃气虚、阳虚、阴虚为本,血瘀、水饮为标,总不外乎气、血、水三方面。唐蜀华[7]认为病位在于心,涉及肺、脾、肾,以气虚为本,贯穿心衰病程始终;阳虚则常见于心衰晚期或危重阶段;同时也注重心衰易导致阴虚的特点。杨士勇[8]认为阳虚水泛是病机关键,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水血同病是重要因素。
2 辨证分型
由于各医家对心衰病的认识不同,采用的辨证体系不同,所以对于该病的辩证分型也不同。邓铁涛[9]将心衰分为2型:心阳虚型、心阴虚型;前者以暖心方温心阳,后者以养心方养心阴。陈可冀[10]将心衰病机总结为“虚”、“瘀”、“水”,治疗时主要分3型:气虚血瘀型,用加味保元汤;中阳亏虚型,水饮内停,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肾阳虚衰型,水饮泛滥,真武汤化裁;侯发琴[11]分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心肾阳虚、阳虚水泛4型。袁国强[12]认为气阳虚乏、络瘀水停、络息成积为主要病机,并分为心络气虚证,热毒滞络证,络息成积证,痰饮内停、肺络壅阻证,阴阳俱衰、阳气虚脱证5型。曹雪滨等[13]通过临床研究将心衰总结为6型: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心血瘀阻证、痰阻心脉证、气阴两虚证、阳虚水泛证。朱明军[14]将心衰分为慢性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慢性稳定期分4型: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急性加重期分3型:痰浊壅肺证、阳虚水泛证、阳虚喘脱证。《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5]中,将心衰分为7型:即心肺气虚、气阴两虚、心肾阳虚证、气虚血瘀证、阳虚水泛证、痰饮阻肺、阴竭阳脱,目前也多采用此证型分类。
3 复方及专方治疗
安氏[16]自拟温阳补心汤治疗CHF30例,药用桂枝、当归、茯苓、泽泻、牛膝、猪苓各10g,白术12g,丹参、大腹皮、柏子仁、酸枣仁各15g,黄芪30g,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早晚温服,疗程为1个月。治疗组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及临床症状。邓氏[17]等用真武汤治疗CHF3 2例,6周为1个疗程,临床疗效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为83.8%,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王氏[18]采用“心衰宁”治疗慢性中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药用:红参20g,黄芪30g,附片(先煎)10g,丹参20g,益母草30g,红花9g,玉竹12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每天3次,结果显示治疗组改善心功能、降低NT-proBNP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关氏[19]治疗CHF 126例,对照组60例,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66例,加用五苓散,临证进行加减,疗效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0.9%,对照组总有效率78.3%,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张氏[20]应用苓术生脉散(人参12g,天冬、麦冬各15g,五味子18g,丹参15g,白术12g,桂枝9g,龙骨牡蛎各20g,茯苓20g,柏子仁12g)治疗CHF 24例,连服2月后,实验组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9.2%。邓智武[21]应用瓜蒌薤白桂枝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4例,对照组单纯采用抗心力衰竭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瓜蒌薤白桂枝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1%,对照组总有效率70.6%,两组差异显著(P<0.05)。
4 中成药与单味药治疗
桑氏[22]治疗CHF 100例,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8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李氏[23]对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研究显示芪苈强心胶囊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综合疗效,降低血浆脑钠肽水平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陈氏[24]观察参附注射液治疗心肾阳虚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参附注射液组总有效率为97.22%,常规治疗组为81.25%,两组差异显著;此外参附注射液组降低NT-proBNP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更显著;LVEF、FS、SV、CO指标和心功能指标改善也更明显。潘氏[25]临床运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现可显著降低血浆NT-proBNP、TNF-a的含量,临床疗效确切。宗氏[26]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46例,A组72例给予西药常规治疗,B组74例加用红景天注射液,疗程为2周,治疗后B组在降低血浆BNP水平、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方面要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其他治疗
魏敏等[27]在中药治疗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CHF 60例,取内关、间使、心俞、巨阙、神门、足三里等穴位,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78.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麦丽莎等[28]采用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选心俞、厥阴俞、肾俞、巨阙、内关、膻中、关元、足三里等穴。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6min步行试验的变化,治疗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方氏[29]用参附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CHF,选择慢性心力衰竭例8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1ml穴位注射,取两侧内关穴交替注射,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1个月。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林氏[30]运用中药浴足治疗CHF 107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沐足,药用桂枝、附子、鸡血藤、红花、丹参等,每日1 剂,30d后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2.5%。邓氏[31]观察神阙穴中药超声导入疗法治疗CHF,运用神阙穴中药超声导入疗法的治疗组,在治疗后BNP水平6min步行试验、利尿剂停减率、强心药停减率、生存质量、中医症状有效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6 小结
目前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中医具有整体思维,能平衡各脏腑的阴阳,协调脏器的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它能够注重个体间的差异,能因人而宜,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最后,也是关键在于它能辨证论治,既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又能调理体质,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现代研究发现中医药能够作用于心衰发展过程中多个病理环节,具有许多重要的活性组分,能够作用于多个靶点,从而多途径多层次的调整人体的失衡状态,且其毒副作用小。但是目前也尚存许多问题,如临床辨证不规范,随意性较大,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发展,疗效判定等缺乏统一的标准。缺少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此外,尚无快速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和药物能迅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所以当前应尽快确立客观、规范、统一的证型诊断标准及公认的、科学的与中医证型相关的现代医学指标群,并进行量化,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也才能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妙,陆曙.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J].吉林中医药,2010,10(10):919-920.
[2] 于慧卿,孟云辉.邢月朋分期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J] .四川中医.2013,31(6):6-7.
[3] 赵殿臣,张艳.运用经方从心肾论治慢性心力衰竭[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7):174-175.
[4] 张叶祥.周宜轩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经验拾撷[J].时诊国医国药,2015,26(5):1225-1226.
[5] 王亚红,秦建国,梁晋普.郭维琴教授治疗心力衰竭的经验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16(3):23-24.
[6] 霍根红,刘晴.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机演变规律探讨[J].中医学报,2013,28(4):568-570.
[7] 朱贤慧.唐蜀华教授衷中参西辨治心力衰竭临床经验[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3):277-279.
[8] 刘呈宇,杨士勇.杨士勇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6):861-862.
[9] 邹旭,吴焕林.邓铁涛教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选粹[J].中医药学刊,2004,22(4):583.
[10] 李立志.陈可翼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11] 侯发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血脑钠肽临床关系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4):299-300.
[12] 袁国强,李彦霞,魏聪.从脉络学说论治慢性心力衰竭[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8):820-822.
[13] 王艳飞,王祥贺,曹雪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规律的相关研究[J].陕西中医,2015,6(36):701-703.
[14] 李彬,王永霞,朱明军.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与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6):1913-1915.
[15]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9-80.
[16] 安欣,孙媛媛,王归圣.温阳补心汤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脑利钠肽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5,36(8):969-970.
[17] 邓育,梁北南,马新梅,等.真武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伴低T3综合征32例[J].河南中医,2014,34(12):2332-2333.
[18] 王劲红,孙刚.心衰宁对慢性中重度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杂志,2014,41(12):2613-2614.
[19] 关秀军,邓斌.五苓散加减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ET、BNP影响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8):1906-1907.
[20] 张志标,丁伟亮,田爱国,等.苓术生脉散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BNP、LVEF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9):1271-1272.
[21] 邓智武,瓜蒌薤白桂枝汤结合西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5,47(9):30-31.
[22] 桑城,郝恒剑,许骥.麝香保心丸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5,27(4):6-7.
[23] 李雄文,胡展瑞.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4,6(5):529-533.
[24] 陈桂启,吴庆芹,陈广雷,等,参附注射液对心肾阳虚证心衰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134-135.
[25] 潘兴丰,张云霞.丹红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TNF-a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5,22(3):244-245.
[26] 宗永华,陈玉善,解金红,等.红景天注射液联合常规用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成药,2015,36(5):1106-1107.
[27] 魏敏,王蕊.回阳活血强心饮联合针灸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证,2013,22(7):1200-1202.
[28] 麦丽莎,雷贻录,邢俊娥.穴位贴敷加隔姜灸对慢性心衰6min步行试验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5):620-621.
[29] 方居正,夏艳斐,黄巧婵.中药穴位注射对慢性心衰患者ICAM-1等指标影响的观察[J].人民军医,2013,56(10):1192-1193.
[30] 林雪琴.中药沐足辅助治疗慢性心衰稳定期的效果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9):1313-1314.
[31] 常立萍,田宇丹,邓 悦.神阙穴中药超声导入法对心衰患者利尿作用及对利尿剂抵抗改善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证,2013,24(2):189-190.
论文作者:由树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9
标签:心力衰竭论文; 心衰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医论文; 充血性论文; 患者论文; 中医药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