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状况评估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状况论文,评估体系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65(2014)03-0072-07 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1-3]。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4]中,要求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具体措施上要求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用眼知识和方法,降低青少年近视率;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加强对卫生、保健、营养等方面的指导和保障;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等等。在领导阶层,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督导检查;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的监督与指导;加强家庭和社区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进一步完善加强青少年体育的政策保障措施;努力营造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舆论环境等等。2008年为建立学校体育的督导制度,教育部在认真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5](下称《指标体系》)。然而,本《指标体系》并没有确定各指标权重,没有建立明确的评价体系,无法据此对中小学体育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估。 本研究本着中央精神,对《指标体系》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和补充,并确定各指标权重,建立健全中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状况评价体系与评估方程。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中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状况评价体系的文献,重点参考其评价内容、结构;查阅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发布的有关政策法规了解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目前开展状况。 1.2 专家调查法 通过查阅期刊文献,以及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发布的有关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政策法规,并借鉴《指标体系》编制中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状况指标体系专家调查表。调查表中共有35个级指标(表1)。 专家根据各指标对于“评价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开展状况”的重要程度打分,打分范围为0~10,0表示某一指标对“评价小学体育教育工作开展状况”很不重要,5表示一般,10表示非常重要。 专家的界定:在中小学有十年以上体育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一线教师);从事中小学体育教育研究五年以上,并具有突出研究成果的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者);在从事五年以上教育管理工作的机关人员(教育管理者)。 本研究共调查专家77人(有效人次),一线教师38人(占49.4%,全部为国内知名高级教师,其中中学教师21人、小学教师17人),国内知名教育研究者18人(占23.4%,包括多年从事体育教育研究的博士生导师、教授5人),教育管理者21人(占27.3%,全部为初级以上基础教育管理者)。 1.3 电话访谈法 本课题小组有两名成员是两位从事中小学体育教育研究达20余年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博士生,因此,本研究把这两位教授作为电话访谈对象。访谈前已经把调研目的、内容等情况作了汇报。重点访谈内容:①指标筛选过程中,若统计结果表明需要删除某指标,那么从专业理论上是否也赞同删除该指标;②对于统计结果表明不需要删除的指标,有没有从专业理论上必须要删除的指标。 1.4 数理审查与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有效问卷77份,数据分析中,首先根据各指标得分、变异系数、专家对各指标认识的一致性和专家建议等,对指标进行了筛选;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揭示了各指标的内部结构,并验证了指标体系的效度和信度;最后,根据公因子特征根、因子载荷矩阵等建立了中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程。 2 结果与分析 2.1 指标的筛选 2.1.1 根据各指标平均得分、变异系数初步筛选 本研究中,指标平均得分在7以下,认为重要程度较低,舍弃;变异系数大于0.3者认为专家对该指标认识的一致性太差,舍弃(图1,图2)。若接近于临界值,可根据专业理论分析其是否应该被舍弃。 根据图1和图2,只有B25“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得分小于7(6.89),变异系数大于0.3(0.33)。根据在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很少有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一般都是以向外出租的方式在经营,如果让学生到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开展体育活动,可实施性太差,并存在安全隐患。电话访谈中,两位教授也同意以上看法,所以删除B25。 图1 指标得分、变异系数图(B1-B18) 图2 指标得分、变异系数图(B19-B35) 2.1.2 指标一致性 变异系数是专家对指标认识一致性的初步考查,为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指标一致性,本研究对各指标进行统计一致性程度(区分度)考查。具体方法:删除各指标中得分最高和最低的两个数据,然后把得分从低到高排序,前面50%为低分组(36人);后面50%为高分组(36人),中位数不参与计算,一致性程度分别代表低分组和高分组得分的均值,D为一致性系数。若D大于0.7,说明专家对该指标认识一致性较差,反之,一致性较好(表2)。 从表2看出,B20“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D=0.72,大于0.7。可见,部分专家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对于评价中小学体育教育状况很重要,而另一部分认为不太重要,观点分歧较大。对此,电话访谈中,两位教授一致认为,大多数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较低,没有科学研究经验,不具备科学研究能力,而且,科学研究能力和体育教育工作开展状况的没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因此,采用“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评价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开展状况并不合适。综合以上因素,剔除B20。 B17“专职、兼职体育教师比例”两个指标的一致性系数均为0.68,接近于0.7。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小学中,体育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本次调查的38位一线教师中,有26位是兼职教师(或兼任体育教师),占68.4%。兼职教师对B17评分平均为6.37,专职教师平均为7.45。可见,兼职教师更加偏向于认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比例”不能作为评价中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状况的指标,而兼职教师则相反。因此,B17偏大是由于调查当中专兼职教师的比例不均衡,专职、兼职教师认识上的片面性造成的,若消除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其真实的一致性系数应该小于0.68。因此,暂时保留B17。 2.1.3 专家建议 本研究重点访谈统计上需要删除的指标(B25、B20)在理论上是否也需要剔除;其次是其他指标的有效性。前者在上文中已经阐述。对于后者,两位教授在B19“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B15“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上认识比较一致。他们认为,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对于评价中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状况很重要,但是,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属于个人主观态度,对主观态度的客观评价的可操作性不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是根据学校发展和需求相适应的,对体育工作开展状况影响较弱。本课题小组讨论后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剔除B19、B15。 2.2 指标的内部结构 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探索各指标的内部结构。 2.2.1 条件验证 因子分析需要满足KMO检验和Bartlett’s球形检验。KMO值越大说明各因素间相关性越强,KMO大于0.9非常适合因子分析;0.8~0.9比较适合;0.7~0.8适合,0.6~0.7因子分析效果较差,0.5以下不适宜作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属于因素间独立性检验,若P<0.05说明因素间不独立,具有相关性[6,7]。本研究中,KMO=0.812,Bartlett’s球形检验中,Approx.Chi-Square=1752.218,P=0.01<0.05,满足因子分析条件。 2.2.2 因子分析 本研究中提取公因子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为了使每一个变量只负荷于一个公因子,以便于对公因子的解释,对方差最大旋转(表3、表4)。 根据特征根大于1共提取了5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0.4%(表3),说明因子分析效果比较好。 因子分析是根据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判断指标内部结构的。因子载荷表达了指标与公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根据相关程度大小可判断指标间的统计结构。然而,统计结构往往与理论结构不完全相符,因此,对因子分析的结果还需要理论判断和修正。 注:带下划线的因子载荷为统计载荷,相对应的同一行的因子载荷为理论载荷。 根据因子载荷矩阵(表4),可以给各公因子命名。第一因子包括B1、B2、B3、B10、B28、B30、B33、B34,主要是体育管理制度方面的指标,可命名为“管理制度因子”;第二因子包括B26、B27、B31、B32、B35,都是学生体质与健康方面的指标,可命名为“体质健康因子”;第三因子包括B4、B5、B6、B7、B8、B9、B11、B29,主要是体育教育过程控制指标,可命名为“过程评价因子”;第四因子包括B13、B14、B16、B17、B22、B21,主要为体育教师师资状况指标,可命名为“师资状况因子”;第五因子包括B12、B18、B23、B24,都是基础保障方面的指标,可命名为“基础保障因子”。 不难发现,B33“实施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B34“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理论上应该属于体质健康因子;B21“体育教师进修提高的政策保障”应该属于基础保障因子;B16“体育教师的职称评定制度”应该属于管理制度因子。为保证各指标的统计总载荷不变,采用以下公式对因子载荷修正。 因此,B33、B34、B21三个指标修正后的因子载荷分别是0.817,0.802,0.687(表4)。 2.3 效度、信度的验证 2.3.1 效度验证 因子分析中,提取的五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0.4%,可以认为所采用的因子分析模型总体内容效度为70.4%。并且,因子分析得到的统计模型结构与理论模型结构几乎相同(31个指标中仅4个与理论模型结构不同),可见,本次分析结构效度良好[6-8]。 2.3.2 信度验证 本研究对各公因子信度验证的方法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及克隆巴赫α信度系数(表5)。 根据表5,各公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在0.7以上,整体具有较好的信度。由于“管理制度因子”和“师资状况因子”理论模型调整较大,α系数相对较小,分别为0.741和0.795,但是仍然可以接受。 2.4 建立评价体系 因子分析中,公因子的特征根代表了公因子方差占总体方差的大小,也表达了其在所有公因子中的重要程度,因此,通过对其归一化处理,可以转变为公因子权重。归一化公式为:表示第k个公因子的权重,表示第K各公因子的特征根,为所提取的五个公因子的特征根之和。因此,特征根向量U=(4.419,4.293,4.070,4.052,3.596)归一化处理后的权向量为:U=(0.216,0.210,0.199,0.198,0.176)T。 因子载荷就是各指标与因子得分的相关系数,表达了各指标对公因子的贡献率。因此,也可以对因子载荷进行归一化处理,转变为指标权重。归一化公式:表示第j个指标在第k个公因子上的权重,表示第j个指标在第k个公因子上的载荷,表示各指标在第k个公因子上的载荷和。五个公因子所属的各指标向量归一化处理后的权向量分别为: 以上指标权向量都是根据指标编号从大到小排序。根据各公因子、指标权向量建立中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状况评价体系(图3)。 可见,本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公因子),和31个二级指标。指标最终权重为一级指标权重(因子权重)与二级指标权重的积:Wj=Wk×Wkj。根据指标最终权重,可以写出中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状况评价方程:Score=0.0281B1+0.0296B2+0.0294B3+0.0352B10+0.0279B16+0.0352B28+0.0307B30+0.0252B26+0.0300B27+0.0326B31+0.0250B32+0.0321B33+0.0315B34+0.0336B35+0.0263B4+0.0221B5+0.0229B6+0.0261B7+0.0221B8+0.0271B9+0.0265B11+0.0265B29+0.0499B13+0.0558B14+0.0505B17+0.0418B22+0.0336B12+0.0292B18+0.0352B21+0.0384B23+0.0398B24,方程中Score表示分数。 图3 中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状况评价体系图 3 结论与建议 1)本研究建立的中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包括“管理制度”、“体质健康”、“过程评价”、“师资状况”、“基础保障”5个一级指标和31个二级指标。归一化处理后5个一级指标的权向量为:U=(0.216,0.210,0.199,0.198,0.176)[T]。 2)本研究根据因子载荷矩阵确定了二级指标权重,通过计算得到了指标最终权重,并建立了中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状况评价方程。 3)本研究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程可直接用于对地区或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状况评价,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中小学体育发展评价体系研究_因子分析论文
中小学体育发展评价体系研究_因子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