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联合柯-陆氏手术在复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治疗中的价值分析论文_韦理直

河池市东兰县人民医院 广西河池 547409

【摘 要】目的:分析鼻内镜联合柯-陆氏手术在复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46例复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鼻内镜联合柯-陆氏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鼻侧切开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联合柯-陆氏手术在复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鼻内镜;柯-陆氏手术;复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对于复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以往临床常给予鼻侧切开术、鼻内径路肿瘤切除术等方法治疗,但术后患者面部易遗留疤痕,且复发率高,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我院采用鼻内镜联合柯-陆氏手术治疗复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复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4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与对照组23例。观察组男14例,女9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30岁,平均(48.51±3.22)岁;左侧鼻腔13例,右侧鼻腔10例;Krouse分级:Ⅱ级患者8例,Ⅳ级患者15例。对照组男15例,女8例,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32岁,平均(49.11±3.68)岁;左侧鼻腔12例,右侧鼻腔11例;Krouse分级:Ⅱ级患者9例,Ⅳ级患者14例。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有手术史,均经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临床分级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常规术前准备及术前检查,给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鼻内镜联合柯-陆氏手术治疗,将钩突、筛泡、上颌窦开口部位黏膜组织切除后,再将切口扩大至1.5cm×1.5cm,在下鼻道处向上颌窦腔开窗,大小为0.8cm×1.0cm,利用内镜技术观察患者病变范围、程度、血管走向以及肿瘤附着位置;于患者唇龈沟以及尖牙窝除用套管针进行穿刺,将内镜经尖牙窝穿孔处置入,详细观察患者具体情况以便进行手术操作;将手术所需的各种手术钳经下鼻道穿刺孔内置入,将吸引器经唇龈沟穿刺处置入,对窦腔进行不间断冲洗,保证内镜视野清晰。在内镜辅助下用咬骨钳、腔钳以及鼻切削器等多种工具将鼻腔、上颌窦、蝶窦以及筛窦中肿瘤及其他病变组织切除;若患者颌窦内有中肿瘤,需将大部分上颌窦内侧壁以及小部分骨膜切除,保证能够显现正常黏膜组织骨质,以便促进骨骼化形成;对于中鼻甲病变患者需将中鼻甲组织全部或大部分切除;对于筛窦内存在肿瘤患者需切除筛窦,并进行电凝止血,同时对创缘进行烧灼,彻底清除肿瘤基底。

对照组给予传统鼻侧切开手术治疗,沿鼻旁在患者内眦内上方纵行切开,切开过程中需绕开鼻翼至小柱,直达骨质;将骨膜剥离后充分暴露上鼻骨、上颌骨突以及梨状孔周围骨质,用咬骨钳将鼻骨去除至内眦水平线,随后将鼻腔外侧壁黏膜切开,充分暴露鼻腔与肿瘤,彻底清除肿瘤组织;将上颌窦前壁凿开并进行探查,将肿瘤组织与鼻腔外侧壁切除,根据手术需要切除中鼻甲,进入并开放患者筛窦,摘除肿瘤组织。

1.3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并记录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并统计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统计两组患者复发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19.0统计包软件处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出现窦口黏膜水肿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35%(1/23例);对照组术后出现窦口黏膜水肿3例,黏膜粘连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39%(4/23例)。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脑脊液鼻漏、严重感染以及嗅觉损失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X2=4.52,P=0.04)。

观察组1年复发1例,1年复发率为4.35%(1/23例),对照组1年复发5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74%(5/23例)。观察组1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X2=6.85,P=0.03)。

3.讨论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属于耳鼻喉科常见疾病,是一种上皮源性良性肿瘤,主要发生于筛窦、上颌窦、蝶窦以及额窦等部位,中老年男性患者最常见,在鼻腔肿瘤总发生率中占0.5%-4%[1]。手术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主要治疗方式,但术后复发率高,且易发生恶变,术后复发率在5%-47%范围内,恶变率为7%,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和人体乳头状瘤病毒有密切关系,患者鼻腔内有持续性鼻塞症状,且逐渐加重,多数患者还伴有浓涕、血性涕等症状,少数患者伴有头痛、嗅觉异常症状[2-3]。

传统鼻侧切开术是以往临床常用的治疗术式,是一种开放性手术,于患者鼻侧行一大切口并将肿瘤病变组织切除,手术视野较大,病变组织切除完整,但该手术方式对患者损伤较大、术中出血量多,对患者鼻腔功能损伤也更大,恢复时间长,且术后可见明显瘢痕,对患者面部美观度有一定影响[4];另外,该手术方式不易察觉深部病变,因此易出现复发情况。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内镜是微创手术,冷光源照明效果好,小窗口即可清楚观察患者鼻窦内肿瘤组织的病变情况,在将肿瘤组织彻底切除的同时,还可有效保护鼻腔及鼻窦正常黏膜,也可保证其生理结构完整,具有手术时间短、机体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复发率等优势,且术后无明显瘢痕[5]。

综上所述,鼻内镜联合柯-陆氏手术在复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治疗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符合微创技术优势,术后复发率低,建议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罗香梅,喻国冻,赵云峰,等.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53例临床分析[J].贵州医药,2015,39(4):325-326.

[2]周亚权.鼻内镜联合柯-陆氏手术治疗复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9例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15,41(5):581-582.

[3]顾健,刘莉琼,尹宏友,等.不同术式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1):1725-1726.

[4]张进.鼻内镜联合柯-陆手术治疗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研究[J].医学综述,2012,18(24):4273-4275.

[5]怀德,戴俊,徐敏,等.鼻内镜下鼻内外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5,23(2):125-127.

论文作者:韦理直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8

标签:;  ;  ;  ;  ;  ;  ;  ;  

鼻内镜联合柯-陆氏手术在复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治疗中的价值分析论文_韦理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