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以湖北省葛洲坝中学为例_校本课程论文

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以湖北省葛洲坝中学为例_校本课程论文

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以湖北省葛洲坝中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葛洲坝论文,湖北省论文,为例论文,课程改革论文,路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3)09-0017-06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又称学校中心课程规划,或学校本位课程发展。”[1]究其概念,可谓见仁见智,张嘉育在《学校本位课程发展》一书中就列举了5种概念。[2]结合诸多学者的观点,笔者以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依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及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自主确定学校课程的价值取向,自主开发相应教材或其他形式的授课内容并组织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3]由此可知,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表明的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客观属性。本文所讨论的价值主要是指教育价值。一般来说,“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价值和教育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4]“取向”就是“选取的方向、趋向。”[5]笔者认为,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建立在对一定认识和实践活动是否具有价值的判断的基础上,所认同或选择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方向。

一、探讨校本课程开发价值取向的缘由

当前,由于学校和教师忽视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学校被动应付。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标志性动作之一。但是,这种国家意志的刚性要求,在当前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变成了只是被动地“为开发而开发”的无奈。这既反映出学校对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方向的迷失,也反映出学校对如何培养人的做法的盲目,还折射出学校缺乏校本课程开发所必需价值取向的窘况。二是教师表现出盲目与无助。许多教师并没有明确的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因此,要么只是依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处于一种“能开发什么就开发什么”的盲目状态,要么就是处于不知道从哪个方向去开发或去思考的无助状态。三是学校现有校本课程零散与杂乱。一些学校忽视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进而导致学校校本课程零散与杂乱的现状,可以说这些学校还没有开发出真正的校本课程。湖北省葛洲坝中学(以下简称葛中)重视校本课程开发价值取向的追问与明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

二、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坚持的价值取向

(一)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之一,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理当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价值取向。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三类课程需要开设。一是脑体类课程。这类课程以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为目的,同步锻炼学生的脑力与体力。例如,葛中开设的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机器人设计”、“实用小发明”等,就属于这类课程。二是生活类课程。“生活”就其本质而言,是指向实践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与生活常识的学习。葛中教师开设“饮茶与健康”等生活类课程,是对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价值取向的认同与遵循,在校本课程开设的实践中也颇受学生欢迎。三是生存类课程。实践能力应该包含生存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培训。葛中一位教师是超级“驴友”,曾独自一人游历非洲,并登上海拔5895米的山峰——乞利马扎罗山山顶,用她的话说:“差点把青春留在了乞利马扎罗山,但当我再次喘过气来,又在梦想着新的山峰。”她开发的校本课程“带着梦想上路”,同样吸引了许多学生。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而不是独白;教育是精神对精神的引领,而不是强迫。所以,教师在国家课程以外开设颇具创新性的校本课程,以教师的创新精神与能力的示范,来引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最好的“创新教育”。葛中要求所有教师,尤其是高级教师必须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在新课改的推进中,许多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里深掘或是跳出自己的专业另辟蹊径,开设学生所喜爱的校本课程。教师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这种创造性劳动也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精神面貌,同时,许多教师宽广的知识背景得以展现,在学生中的形象也得到极大提升。

(三)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目前,美日澳和欧洲的许多国家,都将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因此,葛中在审定校本课程时,对能够培养学生世界眼光或国际视野的校本课程,均予以优先审定与批准。

葛中一位教师开设“国际金融常识”的校本课程,明确地以国际金融现状为背景,其课程具有明确的“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的价值取向,该教师的“课程推介”也切中肯綮,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学生异常青睐,自2010年下学期开设以来,几次创造选修人数之最。他在“课程推介”中说:“有人说,一只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在自然界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在大气运动过程中,一只蝴蝶扇动翅膀所带动附近的大气运动不能被大气环流系统作如此放大。但在经济和社会领域,这种现象却可能存在。如1995年,一个银行交易员就将具有百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推向破产。在金融领域是靠什么机制来放大和传导这种‘蝴蝶效应’的呢?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又是如何依靠国际金融体系来实现国家强盛,并进一步实现全球金融殖民,维护美元霸主地位的?国际金融的新变化又将如何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国际金融常识’的校本课程将为你揭晓这些问题的答案。”课程完成后,“学生评教”的情况反映,该课程学生的认同度非常高。还有“漫话英语俚语”等课程,同样以国际视野为重要价值取向。

(四)凸显地域(或学校)特色

地域(学校)特色价值取向的确立,并不与我们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诉求相悖。正如刘启迪在谈到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时所说:“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以科技与物质为特色和主导价值的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日益成为一种强势,随之涌动着一种潜流——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殖民主义。面对这种文化形势,我们的课程文化在价值的取舍上,既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也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6]他正好道出了在课程建设与开发中“国际视野”与“地域(或学校)特色”两种价值取向的统筹兼顾的关系。试想,如果有一天,我们培养的学生熟知了世界的每一个民族,而忘记了自我民族的印记,外部世界还有了解我们的兴趣吗?换一句话说,除了本民族的文化和属性,我们靠什么融入世界,并让世界知道我们的存在?所以有人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套用这句话,葛中提出:葛中的就是宜昌的,宜昌的就是民族的。所以,葛中对于每一届入校的高一新生,校本课程第一课就是“葛洲坝中学系列校本教材之一《学校文化解读》”。该教材中有诠释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文化内核的内容;有历届校友回忆在母校学习、生活的内容;也有学校的相关制度文化的内容等。该教材中有笔者的三篇文章:第一篇是该书的“序”——《文化是水,润泽一方》;第二篇是介绍学校办学理念的文章《学校教育就是引领学生实现自我优化》;第三篇是《澄净性灵,开启心智——葛洲坝中学文化内核解读》。此课程的开设,对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葛中学校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更快融入新学校均具重要价值。

(五)促进学生养成健康和谐人格

努力孕育和培养学生健康和谐的人格,是遵循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必需,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必需,是未来学生健康成长的必需,也是弥补我们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固有的缺陷的必需。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学生养成健康和谐人格?我们认为,首先,应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格健康和谐的本质就是具有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而人文性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相比,更能培养、造就人的精神世界。笔者在学校开设“人文启思讲堂”的系列校本课程,给学生讲授“学校文化解读”、“哲人哲思”、“逻辑初步”等内容。实践证明,“重视人文”的价值取向也符合高中学生的需要与兴趣。高二文理分科后,有高考应试的压力,理科学生在选修校本课程时,似乎不应该选择相对偏向文科的课程。其实不然,如笔者所开设的“哲人哲思”这门偏文科方向的课程,选修的学生中仍有80%左右的是理科学生。

其次,重视学生情趣的修养。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又没有健康高雅的情趣,很容易产生怪异的行为,长期的怪异行为必将导致行为与人格的双重扭曲。我们认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开展高雅健康的娱乐活动或方式的能力,是个人素质很高的体现,也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培养学生具有高雅的情趣,是培养学生和谐人格的需要,也是实施美育的载体和目标。鼓励教师开发学生喜爱的、以修养学生情趣为价值取向的校本课程。诸如,“吉他演奏”、“摄影入门”、“桥牌入门并不难”、“趣味人物漫画像”、“做情绪的主人”等校本课程也受到许多学生的青睐。

三、校本课程开发价值取向的实现

(一)彻底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

学校和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学校和教师教育观的反映。比如,许多教师和部分学校仍将“应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像一些学校中奥赛辅导类的校本课程,多数情况下就是以“应试”为价值取向的产物。许多学校和教师以帮助学生在“自主招生”中占得先机,或冲击国家集训队可被“保送上大学”,或以为校争光为由,劝说学生参加奥赛辅导类的校本课程,教师的“应试”价值取向显而易见。我们分析,学生参加奥赛辅导类课程的学习,可能有三种原因:一是对相应学科确有兴趣;二是相应学科悟性高,但并不想参加奥赛,因为教师动员“为学校争光”而参加;三是由于应试或升学捷径的诱惑。实践证明,第三类学生为数最多。许多人认为奥赛及奥赛辅导,成了彻头彻尾的“应试类”课程,而且是在帮助聪明的怀有投机心理的学生进行应试。葛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及选课情况,目前仅开设“信息技术”这一门与中学生奥赛辅导有关的校本课程。改变教师课程观,还需要帮助教师克服为开发而开发、没有价值取向的盲目开发等倾向。

(二)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是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正确价值取向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保证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基础。如何提高教师素质?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有效的培训。一是培养“种子教师”。笔者认为,应该以省为单位,像启动新课程之初的教师培训一样,培训一批校本课程开发的“种子教师”。通过培养,让“种子教师”提高校本课程对于培养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学生的意义的认识;弄清校本课程开发基本的正确的价值取向;明白校本课程的定义、性质、基本模式、实施方法、评价及模式等。让这些“种子教师”在培训之后,将获得的理念、知识、能力带回学校,与学校其他教师分享,领导本校校本课程开发。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尝试进行全员培训。二是在教师教育体系中,增加培养师范生课程开发能力的课程内容。在我们国家现行的师范教育体系中,没有关于课程开发相关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内容,建议增加相关内容,并且各高等师范院校还可以试行将师范毕业生开发的校本课程教材视同毕业论文对待,让师范生带着经过大学教师“把关”的校本课程到中小学校去,相信师范毕业生和用人的中小学校对此都会持欢迎态度。

我们确实发现,在大学期间有意识的学习、积累与思考,是能够开发出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的捷径。2012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毕业生被葛中录用,这位青年教师成功开发的“社会心理学”校本课程,很受学生欢迎。她在谈到课程开发的体会时说:“自己对这门课程的接触,也是缘于大学时一次偶然的‘淘课’,一位年轻的博士讲授社会心理学课程深深吸引了我,后来坚持课余学习社会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内容一个多学期,我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我想到了将这门课程带给我年龄相近的同学们。”她在“选课手册”中告诉学生:“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当你学习取得进步的时候,会把功劳归于自己的能力或者是近期的努力,不会认为老师的帮助起了多大的作用;而当你上课迟到的时候却总是习惯性地把原因归于堵车或者是没有听见闹钟,不愿意承认是自己的懒惰。在你的身边,是否有的人你第一眼见到就喜欢,而有的人你第一眼见到就讨厌甚至在以后的相处中就一直带着某种偏见。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社会心理学将为你揭开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心理学秘密,同时带你破解人性,破解社会百态。”无疑,她的课程介绍对学生是很有吸引力的,她的课程与课堂本身对学生同样很有吸引力。所以,我们更期待通过大学将校方的有意安排与学生兴趣进行对接,培养出一大批乃至每个教师能够进行校本课程成功开发的教师团队。

(三)增加校本课程开发的经费投入

一定的经费投入是确保校本课程开发者坚持正确价值取向的物质基础。王斌华说:“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校需要提供额外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时间,所耗费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7]所以,我们认为,政府必须拨付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门经费。仅以校本教材的印刷为例,从目前市场看,印刷一门5万字左右的校本课程教材500本,不计算教师编审费就要约1.2万元,这样的投入对于葛中及许多学校而言压力都不小。这就迫使学校只有鼓励教师开设更多的“活动类校本课程”,以降低“成本”,这也是许多学校的现实做法。所以,校本课程开发费用必须纳入政府给学校的财政预算中。

(四)开展校本课程评价的深入研究

进行校本课程评价的研究应该有这样几种意义。一是促进和导向校本课程开发正确价值取向的落实。只有符合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正确价值取向的校本课程,才被准予成功开发和进入课程开设。二是促进教师改进和完善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本身。正如斯塔弗尔比姆(美)所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8]通过对校本课程的评价,促使教师进行二次与多次开发,使其不断完善。三是对校本课程开发价值取向的重新审视、修正与拓新。时代、教师、学生的不断流转,注定需要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同时进行流转,并与之相契合,这也就是校本课程开发价值取向的修正与拓新。葛中从学校层面和教师个人层面都特别重视学生在选修完一门校本课程后,对教师的课程内容本身及授课情况的评价。

(五)学校建立良好的课程开发的实施机制或程序,是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正确价值取向得以实现的关键

葛中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建立了一套包含9步骤的较为完整的实施机制或程序,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中正确价值取向的落实。以笔者所开发的“哲人哲思”的校本课程为例作一简介。

(1)教师自主选定课题(也有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选定课题)。学校要求教师所选的课题必须要有明确且正确的价值取向,兼顾教师自身的素质和特长。

我之所以选择“哲人哲思”的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一是我认为学生人文情怀的修养,是学校也是教育存在的价值和目的之一,而修养学生人文情怀最重要的也是现行国家课程设置中最缺少的,就是没有安排中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哲学”和“逻辑”的修习;二是我所读博士的专业方向是教育哲学,有相应的兴趣且可以增进自己的修养。

(2)教师根据选题拟定“讲义框架”及“课程推介”。“讲义框架”包含目录及课程内容提纲;“课程推介”是教师向学生推广及介绍这门课程的“广告词”,主要介绍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当然也包括开设这门课程的价值等。从“课程推介”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教师开设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

(3)报学校一审。学校一审一般有“三看”:一看是否具有符合学校要求的明确且正确的价值取向;二看讲义的目录和基本内容是否符合教育方针,是否与我校“学校教育就是引领学生实现自我优化”的办学理念相一致;三看讲义的结构、内容是否自成体系,以及与课程的主题是否相一致。

(4)讲义撰写。学校要求所有的校本课程,包括活动课程,都必须撰写出完整的讲义。

经过两个多月,我以罗素《西方哲学史》、梯利著伍德增补的《西方哲学史》、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简编》等为主要参考书,编成近17万字的讲义。

(5)送学校二审。学校二审,一看讲义的“质”,主要是看教师撰写的详细讲义的主要内容是否具有实现课程主题及其价值取向的“质”;二看讲义的“量”,主要是看讲义的内容是否能够达到学校所规定的授课18课时以上的“量”。

(6)学生选课。每一期校本课程的开课,学生需进行两次选课。第一次选课时,学校向学生印发《葛洲坝中学××—××学年高×年级第×期校本课程选修手册》,“手册”中一般印有70门左右校本课程的“课程推介”。教务处根据学生选修的人数由多至少排序,再次公布列前30位的课程供学生进行第二次选课。教务处根据学生第二次选课的情况,限于场地,每个年级每期校本课程开课一般在15-20门左右,这样一来,一般选修人数超过20人的校本课程才可能被准予开设。对于选择了总体选择人数偏少、其课程不在学校准予开设课程之列的学生,教务处将逐人进行“协商”,帮助他们选择在当期开设且与自己兴趣最为接近的课程进行选修。学生自主选课是填写机读卡,统计非常容易,但进入与学生的“协商”阶段,教务处的工作量非常大。对于未选择到自己最想选修的课程的学生,对他们所喜欢的课程在下一期校本课程选课时将作重点推介,以满足这些同学的兴趣。

“哲人哲思”在每期的校本课程选修中都达到和超过规定的开课人数,最多一次超过70人,教务处只能将笔者安排在面积大于班级授课教室的“电子教室”上课。

(7)开课及巡查。教务处在每期校本课程开设过程中,都会进行例行的“巡课”,巡查教师上课及学生听课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记录。并且,每期校本课程第一次开课时,教务处还会安排专人拍摄照片提供给学校网站及教务处自存资料。

(8)学生对授课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再进行课程的完善或二次开发。每期校本课程开设结束,教务处都会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宜昌市葛洲坝中学校本课程学生问卷调查》共设置11个问题,1-5题是针对课程本身的评价;6-10题是针对教师授课情况的评价;第11题是“你对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总体评价”。每个问题又分为“A、B、C、D”四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答卷。教务处将学生问卷收齐后再作出“A”率的统计,反馈给教师并在教师的业务档案中存档。教师根据上课时学生的反映及课后学生问卷调查的情况,再对自己的讲义、教学设计及授课过程进行改进或二次开发,以争取下期校本课程开设时,能将自己的校本课程上得更好。

(9)为提高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对优秀的校本课程教材择优公开出版。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做法在提高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积极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我们开发校本课程所持价值取向的一种社会性认同与检验。我们教师现在在开发一门校本课程之初,就能够在立足学生及学校实际的同时,也关注社会主流的正确价值取向,这无疑将有效提高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从上面的实施步骤容易看出,每一步骤都是由相应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来主导或决定的。第(1)(2)步是教师对相应课程价值取向的自我确立;第(3)步是学校对相应课程价值取向的确认;第(4)步是教师通过课程内容的编写实现相应价值取向的自我承载;第(5)步是学校对相应课程价值取向的进一步确认和能否提供给学生选修的确认;第(6)步是学生对校本课程开发价值取向的认同;第(7)步是教师将自己确立的课程价值取向,通过授课与学生认同的课程价值取向的对接与磨合;第(8)(9)步是教师对其课程价值取向和承载其价值取向的课程内容的升华。

标签:;  ;  ;  ;  ;  ;  ;  ;  

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以湖北省葛洲坝中学为例_校本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