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质”和“竞争”的体育定义_体育论文

基于“体质”和“竞争”的体育定义_体育论文

基于“体质”与“竞技”的体育界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质论文,竞技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体育的命题,涉及体育社会学和运动学两大体系。从体育的发展源头上看,这两大体系存在于人类的原始劳动所需要的体质和战争竞技,也就是说,它的存在方式是狩猎和劳作,主要体现为和自然的抗争。随着自然关系的转化,人与天地的关系从原始命题,开始剥离出人的“体育”的观念。原始的神话,夸大了人的力量,人的血液、体液、骨骼、肉身,都化作大地,直到大众体育观念寻求到了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的支撑,严格意义的体育活动才算产生。我们这样说,目的就是为了说明,无论文化形态或者游戏活动,体育的本质属性依旧是竞技、对抗。目前一味的游戏、表演,增强艺术形态的体育,背离了大众劳动的基本内涵,也脱离了社会文化的形态。

本文基于“体质”“竞技”概念在当前的泛化,讨论体育的界定,这对我们真正增强我国国民的竞争精神,提倡尚武刻苦、艰苦卓绝的体育精神,是一个基本的界定。

一、体质——身体的艺术还是运动的竞技

体育界对体育的界定的出发点和问题主要反映在“体质”——它强调体育的目的、功能、属性,也就是“强身健体”,因此要求体育在一定的竞技状态下的训练活动,反之,脱离了训练,就是成了“养成”或者“发育”的身体自然状态。在这方面,我们过去的前苏联模式片面强化了项目规则,缺乏训练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片面追求成绩。但是现在,我们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味以自然状态的“心肺功能”作为标准,同样剥离了训练与竞技的统一。因此,产生了“快乐”“精神”“文化”等观念,现在,休闲体育就是代表。但是,体育的基础是运动学体系,使筋骨强壮、血脉充盈、神经敏捷、思维清晰的运动方式,就是体育的主要命题,因此,当中小学生在长身体的时候,当人需要强壮的时候,就不是任何一种休闲、快乐、放松观念可以做到的。作为东方体育智慧,尤其强调二者的统一和谐,以运动的合理来提高体育观念,而不是抱着观念幻想体育。体育不能和运动学科机理混淆,甚至颠倒。

在以往和当前“体育”语境中,体育人群和运动人群以及竞技人群承担了不同的体育形态,因此,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等,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社会文化功能并没有放弃——体育仍不乏精神、文化功能,教育、教化功能,以及社会、政治整合功能。一个是体育的语境,一个是运动的科学,好比体育要有背景音乐,但是主体是一场比赛。体育就是体育,人群可以分化,体育应当面向大众的、生活的、活动的、业余的,是一个以时间和空间为维度的状态的保持,这么明确的道理,为什么会被我们引入观念的、争论的、形式的误区了呢?只有一个道理,体育社会语境比较容易产生群体效应,运动科学的实现需要专家个人指导和运动者的漫长训练。我们的体育基本上还处在基础的组织阶段,缺乏运动科学的基础,因此,我们在体育上服从了过多的体育外在的东西,同时,我们丧失了科学的体育精神。这样,体质,脱离了体育,也就成为精神的兴奋剂或者竞技的兴奋剂。体质的转化失去了运动过程的系统训练,势必就成为一种身体功能的“勉强”。

二、竞技——游戏的活动还是运动的对抗

任何运动的发展,当然是技战术的进步,但是,任何技战术的进步其实还是身体机能的提高。事实证明,竞技强有利于项目发展,不是表演性强的项目才有大众性。同样,文化内涵深的运动,如太极拳,同样经久不衰。显然,竞技体育的内涵、外延变了,竞技运动忽略了这种技术的普及推广,所以,体育竞技的假命题、黑命题成为一种误区。

游戏与竞技的区别显然在于运动对抗与活动完成。“在竞技体育中,几乎所有的运动都是通过四肢末端将力量施加于外部物体(如铅球、地面和水等),使人体或器械产生运动。”黎涌明等在《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体育科学》2008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长期以来,在竞技运动训练领域,人们一直将力量训练的重点放在四肢上,忽视甚至放弃躯干部位肌肉力量的训练。”因此,基于“体质”——“竞技”的体育理论就有了系统训练理论体系。“人体的大多数运动都是多关节和多肌群(肌肉)参与的全身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如何将不同关节的运动和多块肌肉(肌群)的收缩整合起来,形成符合专项力学规律的肌肉“运动链”,为四肢末端发力创造理想的条件,是所有运动项目共同面临的问题。所以,尽管躯干部位的肌肉并不像四肢肌肉那样,直接负责完成人体的运动,但它们的“收缩”不仅本身可以产生力量,成为人体运动合力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能够为四肢肌肉的收缩建立支点,提高四肢肌肉的收缩力量,同时,还可以协调不同肌肉之间的运动,加快力量的传递,整体上提高运动效率。”

当前,体育的界定显然强调人的主体性,就是全面的、自主的、系统地体育,这就是说,体质训练强调的是人的身体灵活性、协调性,也就是专家说得“躯干部位肌肉力量的训练”,更多的是协调。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欧美学者开始认识到躯干肌的重要作用,将这个以往主要用于健身和康复的力量训练方法拓展到竞技体育的领域。他们从解剖学、力学和神经生理学等不同角度对躯干肌进行了研究,先后提出了核心稳定性(Core stability)和核心力量(Core strength)的问题。当前,竞技体育的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在国内、外都是一个新的训练内容,它的出现一方面对传统的力量训练造成很大的冲击,另一方面,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从竞技运动训练的角度对核心力量及其训练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就竞技体育而言就是指具有一定的体育天赋,经过系统的训练后可能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运动员;“多久”是个时间界定,就是运动员生涯、竞技生涯、体育生涯问题。体育保证的就是提供人们自由、自主的运动生涯保障。

三、基于“体质”与“竞技”的体育工程实施

当然,中国关于身体与竞技的理论,早就有系统的太极功夫理论和训练体系,我们在此不作原理讨论和现代运动医学的探讨,当前比较可行的就是“体教结合”的扎实推进。我国举国体制的基础是地方体校,体育一直作为国家的文化事业体系,占有独立的地位。这个传统需要改革,但是,改革需要建立健全的学校教育体系。许多学者指出:体育与教育有着内在的、规律性联系,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是教育的下位概念,无所谓两者的结合问题;从泛义的教育上讲,体育活动也是教育活动,这应当包括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人才培养等,所谓“体教结合”是指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相结合,以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既遵循训练规律,又遵循教育规律的一种新型的业余训练体制,是新时期体育训练的一条新路。

标签:;  ;  ;  

基于“体质”和“竞争”的体育定义_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