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之路初探(二)_图书馆论文

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初探(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发展道路论文,特色论文,公共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3 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的路径方法

如果说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在发展依据、发展定位、发展布局和发展宗旨等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的话,那么从国家到省市以及地县,从东部到西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所进行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提供了符合国情、省(市)情和因地制宜的路径选择。

3.1 规划先行,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先后制定了各类规划,包括长期规划、五年规划和年度规划。全国各地各层级的图书馆也按照国内外业界的发展特点和所在省市地区的发展环境制定了各自的规划。这些规划为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也促使公共图书馆事业不断审视发展环境并做出相应的与时俱进的调整。如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制定推出之年。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面世,这一纲要在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专门论述了包括公共图书馆事业在内的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划,明确了“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的文化政策要求,提出了“注重满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要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谋划了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国家文化艺术荣誉制度和规划建设一批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等措施。从具体的个体图书馆而言,五年规划和年度规划的科学制定和对照总结,推动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求真务实和可持续发展。如国家图书馆于2010年制定了《国家图书馆“十二五”规划纲要》,包括了十五个部分的内容,如加快图书馆现代化转型,开创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新局面;建设国家文献资源总库,提高文献信息保障能力;强化立法决策服务,建设多层级立法决策服务工作网络;建设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实现馆藏资源的长期战略保存等。[15]17-19我们还可以从2000年至2013年十多年的上海图书馆年度发展计划中的重点工作中予以观察(见表1)。[16]

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规划集中了公共图书馆内外专家和员工的智慧,为机构核心团队的创新思路和集体思考提供了平台,突出了年度和五年或更长时间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短期行为,形成了前后相续、不断递进的工作逻辑,既面向全局,又联系实际,以不息为体,以年新为要,成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方法。

3.2 以人为本,城乡一体

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方针,坚持以人为本,贴近读者,坚持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为了读者,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依靠读者,公共图书馆的各类服务由广大读者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城乡文明程度的提高。“平等开放”是公共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在服务理念上,树立以读者为本的服务思想;在服务方法上,力求为读者提供就近、便捷、可选择和温馨的服务;在服务机制上,构建城乡四级公共图书馆网络,为平等开放的理念提供机制保障;在服务特色上,许多地区和图书馆结合本地区和馆藏特色开展了形式各异的特色服务。[17]1999年4月,国家图书馆周和平馆长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图书馆管理体系》一文中建议应“借鉴日本支部图书馆的体制,建立中央层的总馆—分馆模式”[18]245;2000年初,王荣国、王筱雯在《图书流动站是公共图书馆开展服务的重要形式》一文中提出“图书流动站是有中国特色的分馆制”,在中国较早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总分馆制的发展思路。[19]在总分馆和其他载体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坚持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均等化的总体实现、坚持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的均等化发展是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实践中所形成的重要特点。1996年10月,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大中城市应重点建设好图书馆、博物馆,有条件的还应建设科技馆。”这是针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广大市民文化需求所提出城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新要求。2007年8月,《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则特别强调了总分馆一卡通服务方式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图书馆采用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如浙江省嘉兴市就创造了“政府主导,整体规划;三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服务创新”的城乡一体化的总分馆制发展经验和服务模式,以嘉兴市图书馆作为总馆,在城乡的18个乡镇建立了分馆,由此形成了全覆盖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其中总分馆的启动经费和运行经费均由市区县三级政府联合承担。[20]

3.3 地区支援,东西互动

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必须地区互相支援,东中西北部互相联动。1999年,潘寅生、吴秋鸾在《中国西北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思考》一文中分析了中国公共图书馆东西部和地区的巨大差异:据1996年文化部的统计,中国西北五省区公共图书馆财政补贴拨款计4079万元,而同年上海的经费为9310万元,广东省为8622万元,均为五省区总和的2倍以上;从文献购置经费比较,1996年西北五省区为553万元,上海为2831万元,广东省为2039万元,分别约为五省区的5倍和3倍。不仅如此,至1999年,西北五省区51个地州市、310个县市中尚有11个地州市和23个县市未建公共图书馆,占当时全国231个未建县馆的10%左右,而东部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已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此外,东西部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在文献入藏量方面不堪相比,图书馆人员素质形成鲜明对比,图书馆业务量反差强烈,图书馆现代化进程不可同日而语。[18]204-209以上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公共图书馆所处发展环境的特点,这种巨大的地区差异是制定公共图书馆发展计划政策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正是根据地区差异的特点,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进入21世纪之后,特别强调地区支援,东西互动。以民族图书馆事业发展为例,1983年7月,标志着我国民族图书馆事业发展新起点的“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为落实座谈会精神,1984年6月,国家民委和文化部共同在天津召开向民族地区图书馆捐赠图书会议,会议决定由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西安5个城市对口支援西藏、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5个省区中尚无图书馆的263个县、旗,并成立了相应的中央和地区的领导机构予以推进落实。短短几个月中,共捐赠了26万册图书,有力地支援了边疆地区的图书馆建设,促进了民族团结。同时,东部地区还先后举办了民族地区图书馆馆长进修班,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干部专修班,并通过交换馆员、驻馆实习、人力支边、挂职锻炼、东西部图书馆互结友好馆、地区互访等形式,进行地区支援,东西互动。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如1992年至1998年,各级政府共投入“边疆文化长廊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约51亿元,这一工程建设贯穿2.1万公里的内陆边疆和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的18个省区共286个县(市/区/旗),把中国边疆地区的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文化场所联成一条文化线。1992年,文化部提出了在同等条件下,对民族地区实行文化设施、人才培养、对外交流项目三优先政策。[18]96-105自2006年启动的“中国图书馆学会志愿者行动——基层图书馆培训”特别注重了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基层图书馆馆长和业务骨干的培训,对公共图书馆的地区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1]2010年至2012年,根据国家援藏工作座谈会和援疆工作会议的精神,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等东部地区图书馆先后进行了援疆和援藏工作。国家图书馆在援疆工作中,分别进行了援疆赠书工作、县级数字图书馆援疆行动、成立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新疆分馆、支持新疆开展古籍保护工作、共同举办“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开办新疆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业务培训班和古籍保护修复专业人才培训活动等。[15]20-23上海图书馆按照文化部的统一部署开展“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举行了赠书活动,在新疆的北疆和南疆对基层图书馆员进行了培训,并派出了业务骨干在南疆的喀什地区进行人力资源的对口支援。由文化共享工程上海市分中心、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与西藏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学会共同举办了携手西藏——“文化共享西藏行”暨2011沪藏两地图书馆学会学术报告会活动。[22]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各地都对四川地区的北川图书馆、汶川图书馆、都江堰市图书馆等进行了对口支援。其中北川图书馆、都江堰市图书馆等在重建之后的硬件设施和一些服务水平与东部地区图书馆已基本接近,为缩小东西部公共图书馆的地区差异树立了典范。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地区支援、东西互动,彰显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了公共图书馆业界的道德素质,丰富了西部和边疆地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4 全国统筹,工程推进

为了顺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文化鸿沟,体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同步协调发展,满足广大人民对文化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从2002年开始,国家重大文化建设工程——“文化共享工程”开始实施。这一工程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中的全国统筹并运用工程方法予以推进的特点。文化共享工程连续六年被写入中央1号文件,先后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等党和国家重要文件,成为由党和国家层面进行全国统筹建设的重大文化工程项目。至2010年,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投入工程建设的专项资金达到50多亿元。工程启动至今的十年发展进程中,已初步建立了层次分明、互联互通、多种方式并用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截至2010年9月底,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96个县级支中心、28 344个乡镇/街道社会基层服务点,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80万个,累计为8.9亿人次提供了服务。通过整合各行业机构的优秀数字资源,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建设的总量已达到105.28TB,并整合制作了优秀特色资源库207个。[23]2010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共享工程就是在国家层面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的全国统筹,让全体公民在享受公共图书馆基本文化服务权益时机会均等,并在结果上体现出大多数公民达到了平均的水准,以体现追求大多数均等化的发展理念。文化共享工程也是通过文化惠民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成为统筹协调的科学发展观的载体设计和机制安排。文化共享工程把公民基本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作为政策主张和实践推进的着力点,有助于克服文化服务中的差异鸿沟,有助于创造社会文化的稳定气氛,有助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协调性。以全国统筹、工程推进方式进行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载体设计,除了文化共享工程外,还有许多,如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一期和二期)、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计划、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等。[24]这些工程由公共图书馆行业进行策划设计,经中央和国家通过文件和规划进行全国统筹,由国家及地方政府和行业机构进行及时试点和总结完善,并由各级公共图书馆具体实施,形成全面协调持续推进的格局,成为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上的独特风景。

3.5 科文融合,创新转型

以大规模数据、智能化生产和无线网络为代表的技术变革正在引领人类走向繁荣;同样,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发展正在改变着公共图书馆的文化生产、文化管理、文化服务和文化消费的形态和流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应用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的深度融合是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亮点,也成为公共图书馆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到80年代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试点推广,从20世纪90年代中国实验型数字图书馆项目的启动到21世纪第一个10年中物联网技术和手机图书馆的广泛应用,新技术成为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不断进步的动力和引擎。中国广东省的深圳图书馆和东莞图书馆成为科文融合、创新转型的突出代表。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圳图书馆和东莞图书馆把握住了这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技术立馆作为创新发展战略,率先建立起24小时读者自助服务站——“图书馆ATM”,创造了全球城市图书馆中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随着社交新媒体的普及应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掌上国图”,上海图书馆的“上海图书馆信使”等也先后问世,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全新气象,极大地拓展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时间、空间,也实现了平等便捷的信息服务和信息交流。除以上图书馆外,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杭州图书馆、首都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广东佛山图书馆、广东顺德图书馆、上海闵行区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和长沙市图书馆等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微博新载体,拓展了读者服务的新空间,特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通过腾讯微博,至2013年初已拓展了8万网上新读者群,为公共图书馆的创新转型和弯道超越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事业是广大图书馆从业人员和广大读者自己的事业,无论是文化共享工程先进实用的技术平台的试点推进,还是特大型城市中心图书馆建设经验的现场推广,无论是手机图书馆的创新发展,还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技术应用,公共图书馆在实践探索中,充分发挥了公共图书馆馆员的主人翁精神和创新潜力,不断激发、解放和发展图书馆事业创造活力,通过上下结合、以点带面的方法不断进行总结推广,通过互相参观考察,取长补短不断进行互相的学习借鉴,形成了全国公共图书馆界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运用高科技手段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传播”的科技创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强调了“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要求。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中以科技引领未来的诸多经验正是在党的方针政策引领下所取得的,体现了中国图书馆人的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3.6 依法治馆,注重标准

依法治馆,走法制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之路,是公共图书馆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以来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特点。中国的《图书馆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初期都曾进行过讨论,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持续推进立法进程。在2005-2008年间,先后有多位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提出了加快图书馆立法的议案。同时,图书馆行业组织也通过立法建议、课题研究、年度论坛、服务宣言、专栏笔谈等形式进行思想、理论和宣传等方面的准备。制定图书馆法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宣传部2004年印发的《关于制定我国文化立法十年(2004-2013)的建议》中,曾将图书馆法列入前五年的立法规划;2006年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抓紧研究制定图书馆法”的文化立法新任务;2008年的公布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中,图书馆法进入了第二类项目(研究起草、条件成熟安排审议的法律草案)。2008年11月18日,文化部在北京召开《公共图书馆法》立法工作会议,明确了图书馆法从制定《公共图书馆法》做起。此后,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国家图书馆牵头,对《公共图书馆法》进行了前期的各项研究和准备。至2012年底,《公共图书馆法》在经过多次讨论稿和征求意见稿后提交国务院法制办,进入了立法的最后程序。《公共图书馆法》体现了中国的特色,李国新等在《2005年以来中国公共图书馆法治建设进展》一文的论述中指出了提交最后审议的《公共图书馆法》的以下几个特点:把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设置:逐步形成设施覆盖体系;经费保障:满足公共图书馆免费提供基本服务的需求;人员保障:优化数量与结构,建立准入制度;强化读者权利保障和读者个人信息保护等。[25]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图书馆法》在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将数十年中公共图书馆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制度,使中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进一步走上法治的轨道。在《公共图书馆法》推进的同时,2008-2011年间,经过四年的努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于2011年12月30日发布,并于2012年5月1日起实施,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类第一个国家标准,体现了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制度设计的重要进展,成为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繁荣的新体现、中国公共图书馆法制化进程的新成果。此外,自2007-2009年间,广州、乌鲁木齐、山东、江西、江苏和上海等省市也先后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地方性的公共图书馆条例、规章和规范,形成了依法治馆的上下互动的局面,推动了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进一步走上了法治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道路。

3.7 服务社会,文明创建

公共图书馆在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公共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成为广大读者的精神家园和共享空间,成为人们学习、休闲、体验、约会、交流的市民广场,成为“散布知识、散布生命”(巴金语)的文献流、信息流、知识流、人才流、思想流的汇聚地,是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档案馆和文化馆为一体的各类文化活动举办的中心。作为一个公益免费、平等自由的公共空间,中国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已成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社会载体,成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公共教室,也成为增强中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组成要素。国家文化部自2006年颁布首届创新奖以来,至2012年,共颁发了四届,其中公共图书馆共荣获了15个奖项。如上海图书馆的“城市教室”讲座项目和中心图书馆“一卡通”向社区基层服务点延伸项目、国家图书馆的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网站建设项目、深圳图书馆的城市自助图书馆项目、山东省图书馆的文化共享工程创新运行应用模式项目等,都体现了公共图书馆在新环境下的面向社会的服务创新。又如国家图书馆的“掌上国图”项目、广东中山图书馆的新型现代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项目、东莞图书馆等的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与协同发展项目、上海图书馆的“e卡通”项目、杭州图书馆的“文澜在线”项目、福建省图书馆的基于云计算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技术支撑平台项目等则体现了新技术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为公众服务的理念、技术和管理创新。此外,中国图书馆学会等机构的全国图书馆志愿者行动项目折射并弘扬了奉献、爱心、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成都图书馆的非特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项目体现了公共图书馆在建设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文化积淀价值;深圳图书馆等的地方版文献联合采编协作网项目则展示了公共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共同体”的理念,这种共同体模式同样在讲座、展览、参考咨询、分众服务、古籍整理、数字图书馆建设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充分体现,使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之路迈出了主题业务共建共享的“共同体”的新路径。服务社会、文明创建使公共图书馆服务社会的途径越走越宽广,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基地的建设内容越来越丰富。

3.8 融入世界,自信自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目标,党的十八报告中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任务,要求我们“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公共图书馆改革开放以来在面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培养和增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是中国公共图书馆融入世界图书馆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大会举办的第二年即1997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孙蓓欣进入国际图联的管理机构,开启了中国图书馆人进入国际图联上层管理机构的开河;进入21世纪,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也以竞选方式进入国际图联的管理委员会,为中国公共图书馆融入世界打开了更宽广的通道。随着中国公共图书馆有更多人员进入国际图联的各个专业委员会,随着公共图书馆有更多地以交换馆员等形式的走出去与请进来,随着有更多国际会议的召开和研究成果的中外译介交流,中国公共图书馆的世界之窗开启得更大了,中国公共图书馆改革开放的胸襟更加宽广了,公共图书馆人的眼光和视野更具有世界性了。经过多年的努力,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文开始成为国际图联的工作语言。中国国家图书馆通过“中国之窗”赠书项目、驻外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建设项目、中文古籍数字化回归项目、开通中华寻根网、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展以及各类资源共享的国际会议等,迈出了融入世界的坚实步伐。上海图书馆自2002年起策划并实施了“上海之窗”的对外交流项目,由上海图书馆向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国家图书馆、城市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的缔约馆赠送各类中国出版物,并在缔约馆内设立专区或专架,至2012年4月,在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设立了80个“上海之窗”,累计赠送了4万多册纸质文献和电子出版物,涵盖了中、英、法、德、俄、日、韩、西班牙、葡萄牙等语种,从而延伸了公共图书馆跨国界的读者服务,开启了传播中国文化的又一窗口,拓宽了公共图书馆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也为上海图书馆多元文化的文献典藏和服务提供了更多来源。[26]上海图书馆还先后于1997年、2002年、2003年和2011年在网上开设了中、英、日、俄4种语言的网站,为读者提供了16种不同语言的读者导引手册,2002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上海图书馆国际论坛”。2009年11月,深圳图书馆创办“公共图书馆研究院”,广邀海内外知名学者和公共图书馆管理者担任研究员,建立广泛的学术网络,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共同推动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创新了中国公共图书馆书馆融入世界的途径。2012年11月,杭州图书馆和美国青树教育基金会共同举办了主题为“作为社会教育中心的图书馆”的国际研讨会,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表示,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国际交流活动,让杭州图书馆吸收到更多国内外图书馆先进的工作经验,为不断完善杭州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27]杭州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赢得了国外图书馆界同行的尊敬,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所取得的成就和影响力。

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总结,又在理论指导下继续不断进行探索,同时将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和具体路径方法及时上升为国家的政策文件和标准规范。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的特点体现在实践探索、理论总结与政策标准的有机结合,体现在实现途径、运作方法和保障措施的内在联系上,体现在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的创新实践上。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至今尚存在不少问题与难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一样,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如公共图书馆事业地区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依然严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对各地区和城乡的全覆盖的任务还很艰巨,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中的分众化服务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社会信息化环境下的智慧图书馆发展包括云服务、大数据和绿色发展的挑战十分严峻,整合、集群、协同和转型的任务十分艰难;公共图书馆理事会管理体制创新和读者为本的服务机制的改革转型有待进一步破题和深化;在硬件快速发展后事关长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队伍建设和文化建设等的软件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公共图书馆在时间、空间和价值观的功能定位需要进一步深入认知和实践;公共图书馆融入世界的道路还刚刚起步,前面的道路还很长,如此等等。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要实现从“重建设”到“重管理”的转变,不能让建设速度稀释了长效管理和服务质量,不能让粗放管理影响公共图书馆的形象和品质,也不能让一段时间的发展成绩减弱了我们的忧患意识和创新活力。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已经展现了昨天的辉煌,需要我们今天更加注重推动创新转型和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技术引擎的推动,更加注重运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去开创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标签:;  ;  ;  ;  ;  ;  

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之路初探(二)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