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期刊出版述评_治理理论论文

1998年期刊出版述评_治理理论论文

1998年期刊出版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是我国期刊业调整、巩固、提高的一年。本文拟从行业发展和期刊内容等角度加以回顾,以期对一个时期的期刊出版概貌作出描述,并试图梳理出若干发展变化的脉络。

一、期刊治理与期刊繁荣

截至1998年底,期刊业治散治滥工作已历时近3年。通过治理, 期刊总量明显减少。治理伊始的1996年初,全国有正式期刊8135种,现压缩443种,期刊总数减少5.4%。原有内部期刊10650种, 现停办或转化成内部资料的数量占原有总数的90%以上。如果虑及治理工作牵涉面之广,难度之大,政策掌握之不易,单从这几个数字看,也说得上治理工作取得了不小成果。

期刊业的治散治滥有其历史必然性。我国期刊业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在数量上堪称世界期刊出版大国。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布局和结构高度分散化,可谓星罗棋布,叠床架屋。数量过多,摊子过大,编辑队伍素质不相适应,管理工作跟不上,由此又造成期刊鱼龙混杂的局面。粗放型经营特征明显,规模数量增长与出版实物量增长不成比例,效益普遍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就决定了开展治理工作的势在必行。

期刊治理并非为了单纯减少数量,而是着眼于进一步提高质量效益。从治理的初步结果看,一些不具备办刊条件、质量差的期刊被停办,压缩了一部分主要靠行政摊派为生的行业性期刊,党刊得到加强,社办期刊发展壮大,增加了面向市场和读者自费订阅的期刊,表明期刊业的内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趋于合理,其资源配置有所优化。治理的过程也是质量竞争的过程,因而促进了办刊人员优胜劣汰的意识,内部管理得到改善,活化了机制。

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是期刊业的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靠一次治理工作而毕其功。散与滥,质量低和效益差,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出版体制和运行机制,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治理工作而言,也有待加强管理以巩固提高,以避免出现压缩之后再膨胀的反弹现象。

治理工作取得成果, 为期刊业的繁荣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 始自1997年的“三刊工程”(百刊工程、社刊工程、署刊工程)已初见成效。全国100种重点社科期刊作为主力军,正发挥出导向、 示范和激励作用。社办期刊两个效益再创新高,最为明显一例是,江西省新闻出版局系统的11种社办期刊已有10种盈利,其98年所创利润超出赣版一般图书的利润总额。1998年年底召开的新闻出版署直属期刊评比表彰大会,显示署直期刊的质量和效益有了新的提高。当然,作为一项“工程”,还有不少工作要做,特别是相关政策的配套和落实,典型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更亟待加强。

二、重大宣传述要

199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全党全国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经历国内外形势严峻考验并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年。期刊作为时代的记录,从一个重要方面记载了社会发展面貌,传达出时代的强音。

“七一”前夕,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自《通知》发出以来,社科理论期刊和党刊作为主阵地,积极响应,密切配合,及时组织并推出一批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的文章。总体看,这批理论文章主题鲜明,注意与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五大相结合,与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相结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一些理论刊物把理论宣传融入理论探讨之中,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比较深的层次上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涌现出来的重大问题,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的放矢。一些党刊重视理论普及工作,所刊文章贴近基层和群众,深入浅出,收到较好效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会议。期刊界高度重视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的宣传,精心组织,各展所长,形成了较强的声势。《求是》等理论刊物就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一批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文章。《半月谈》等时政类刊物开设专栏,集中展示系列报道。纵览这次宣传,导向正确,系统宣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和改革开放20年的伟大成就及基本经验,进一步坚定了人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内容丰富,既从宏观上宣传各条战线的历史性巨变,又从微观上撷取老百姓身边的生活浪花;既讲物质文明的发展,又讲精神文明的提高;既有历史背景介绍,又有重大事件阐述;方位全,角度多。形式多样,既有言论,又有述评;既有通讯,又有特写;既有图片,又有图表,生动活泼,各具特色。

1998年入夏以来,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在这场重大战役中,期刊界反应敏捷,行动迅速,其宣传报道声势大,力度强,并在整体上呈现出较强的纵深感。一是以前瞻性见强。《瞭望》周刊早在1998年的3月份就刊出了《汛期警报, 长江能否安澜》的专题报道,就当时连续发生的长江大堤崩岸现象向人们发出警报;《深圳风彩周刊》于5月中旬组织作者专访长江水利委员会, 随后刊出《今年长江会有特大洪水吗》的专文。这些文章及早向社会发出了警示。二是集中版面形成气势。在抗洪抢险的关键时刻,《知音》组成临时编辑部,组织记者分赴抗洪最前线进行采访,突击编辑出版了《抗洪特刊》。不少刊物也纷纷聚焦抗洪抢险这一当时“头等大事”,或开设专栏或出版专号,浓墨重绘战洪图。三是注重深度开发。抗洪抢险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一些刊物发挥深度报道的优势,对这次洪灾进行了全方位思考。《中国青年》刊载专文,深入探索中国洪涝灾害频繁的自然地理成因。提出了国土资源整治的设想。《瞭望》以专题形式,刊登一组专家对防洪问题进行实质性分析的文章,颇具权威性和指导性。

三、对几类期刊的评析

1.文化综合类期刊(指那些以爱情婚姻、生活知识、文物风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刊物,或称文化生活类期刊)。此类刊物中的妇女、文摘两个品种畅销于世已有若干年光景,虎年市场中最为活跃的仍是此两种刊物。1998年我国期刊市场占有率,居头两把交椅的是北京的《半月谈》和上海的《故事会》,期发量分别为516万册和392万册。紧随其后的便是文摘刊物甘肃的《读者》(370万), 妇女刊物湖北的《知音》(298万)和广东的《家庭》(264万),后两种刊物下半年均已超过300 万册。 相当一批妇女、 文摘刊物的期发量仍在几十万至100万册之间, 可见文化综合类刊物目前仍是期刊业的主要增长点之一。此类刊物中,还值得一提的是陕西的《女友》和北京的《女性月刊》,前者的发行量在同类刊物中虽不处于最显赫的位置,但其频出的标新之举,在期刊界却常起引领之效;后者则以文字的优雅和对读者的亲和力,以及推销有术,改名不到一年便异军突起。文化综合类刊物多致力于人性美的开掘,以真情见长,又兼具实用性,这些对读者具有普遍价值。但是否能长盛不衰,关键仍在质量,在文化内涵的深层次开凿和编排技巧的推陈出新。我们也看到,一部分同类刊物似乎正在走入误区。它们刻意营造软玉温香、风花雪月的意境,热衷于宣扬巨厦豪宅、宝马香车以及奇闻轶事、明星绯闻,刊物迷漫着物欲的、低下的情调。这些刊物是否也要考虑一下自身的人文价值,对读者的精神境界多少起到一些提升作用。

2.少儿期刊。这也是期刊市场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门类。据1996年的统计,全国126种少儿期刊年发行总量1.85亿册, 平均每种期刊期发量13.46万册,年创利润2800余万元。从近两年的发展趋势,以及1998 年的抽样调查看,其发行量和盈利额均呈上升趋势。自1997年全国少儿期刊出版工作会议召开后,少儿期刊界又出现了若干新变化和新气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机制的转换上锐意革新。中国少儿出版社为改变以往对期刊分散管理和分散经营的旧体制,成立了期刊出版发行部,实行统一管理,集约经营,其所属7 个刊物的发行量比去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以期刊出版规律作为依据,从考核制度和分配机制入手,加大对社办期刊的改革力度,充分调动了办刊人员的积极性。二是更加注重少年儿童素质的全面培养。北京的《少年科学画报》突出刊物的时代感,通过与因特网联网等手段,为读者及时提供最新科技信息,并深入开展群众性科普工作,尤其重视孩子们动手能力的培养。广西的《中外少年》在坚持散文化、美文化风格的基础上,注重心灵的关怀和道德的熏陶,深化了刊物的内涵。三是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反映在刊物中,新栏目、新内容、新版式、新策划不断涌现,一些刊物的封面和装帧面目一新。少儿期刊的问题,在于整体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异。相当一部分刊物的栏目、题材、风格大同小异;一些少儿期刊的办刊思想陈旧,表现手法落套,显得缺乏时代感和蓬勃朝气;“成人化”现象仍较突出,说教式的、呆板的、过于深奥的作品占有一定比例。提高少儿期刊的整体质量,仍有待少儿期刊工作者的奋发努力。

3.文学期刊。虎年中,如果说有一类最受媒体关注,又备感举步维艰的期刊,那便是纯文学期刊了。大型纯文学刊物《昆仑》、《漓江》、《小说》相继停办,整体发行量持续下跌。纯文学期刊的不景气有着多重因素,纯文学期刊存在的意义勿庸置疑。诚然,它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社会的关心和扶持,但更为现实和紧要之处,恐怕还是在于自救,出路便是革新求变。事实上,一批纯文学期刊已在积极行动起来。大致观察,1998年纯文学期刊的变革主要在三个层面上进行:一是革新版面。相当一部分文学期刊拓展反映社会和人生的空间,为适应题材的多样化,在文体上也更加灵活。一些作协主办的文学期刊,正在谋求打破版面上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四大拼盘”的固有格局,力求创出自己的“一招鲜”。二是内部管理模式的变革。有些期刊从转变观念入手,力求由编辑型向经营型、由事业型向企业型、由服务于体制向服务于读者的三个转变;并从人事管理到市场营销,从刊物内容到形式,都进行大幅度改革。据悉,有几家刊物已初显活力。三是经营思路的转换。江苏省文学期刊注意借助社会力量,得到企业的资助。上海的文学期刊则寻求报界的支持,效果也不错。纯文学期刊寻求变革固然要依据自身特点和因地制宜,但更要该出手时就出手。自命清高,坐山观景,恐怕前程不妙。

4.高校学报。与文学期刊备受传媒关注形成鲜明对照,高校学报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难得引人注目和受到置评。但这类期刊在文化的选择、积累方面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此也应予以关注和重视。据高校学报联合会的统计,1998年有国内统一刊号的文科高校学报320 种,自然科学学报550种,构成我国学术理论类期刊的一支重要方面军。高校学报作为高校学术交流园地和科研成果载体,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和繁荣学术做出了重要贡献。高校学报的生命和价值根本上在于学术质量。据统计,自1991年至1996年,转载率平均在30%以上的文科高校学报有55家;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中,学术理论类共有15家,高校学报占了3家。在1996年全国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 自然科学高校学报获奖率占学术类期刊的50%以上。尽管高校学报成绩显著,但问题也不可小视。主要是内容庞杂,不少选题类同;印数低下,平均期印数仅千册左右,订数则更低,又基本上是非个人订户;一些刊物出版周期太长。以上又无可避免地造成低层次重复出版,缺乏鲜明特色,竞争力不强、效益不高等问题。出路仍在于改革,变封闭式办刊为开放式办刊,变自我服务为社会服务。其思路大致可设想为联合办刊,分科出版,集约经营。这也正是发达国家普遍的做法。1998年,全国高校合并重组之势方兴未艾,正为高校学报改变传统布局和旧有办刊模式提供了良好契机。希望有关管理部门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及早筹划,开展试点,以便为我国高校学报的发展辟出一条新路。

四、期刊出版热点纪略

我国期刊出版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期刊的改版潮已有年头,只不过1998年来得更为迅猛。其特点是普遍着眼于期刊形式的变化,增大开本,美化版式,讲究纸质,增加画面等。应该说,改版后的期刊外表趋于精美,可读性、观赏性得到增强。随着社会的变化,改版是期刊调整中的应有之义。只不过,期刊的价值毕竟取决于内在质量,徒有其表的华美并非市场取胜的灵丹妙药。市场需要期刊包装的精美,更呼唤内在质量的提高。

期刊高档(豪华)化作为期刊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现象,备受媒体关注。对豪华期刊的崛起,有人称之为“文化的替代和置换”,即它是“大众文化内部完成的一次分裂和蜕变”。期刊的高档化是否该下如此断语姑且不论,但总归这一现象反映了时代发展中的某些文化现象的流变和演化。有需求才有市场,就此而言,豪华时尚期刊的兴起也可以说是应运而生。但显而易见的是,这类刊物倡导的“时尚”、推崇的“潮流”,未免离多数国人太远了一些,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及。就办刊而言,期刊的高档化如果没有明确的定位,鲜明的特色,雄厚的财力,势必难以为继。如果众刊一窝蜂地赶“豪华”,实不可取。更文化,更精美,也更便宜,恐怕还是期刊发展的主流,因为这是主体读者的期待。

与一部分期刊的高价位形成对照,另一部分期刊则走低价位之路,成为1998年期刊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最早出现在报刊摊上的《北京电视周刊》定价一元,《深圳风彩周刊》则从1998年7 月起降为二元一本。如此低的价位,自然使读者的购买欲大增,《北京电视周刊》上市当天便往往一售而空,这在期刊市场中是罕见的。期刊的低价位与期刊的高档化一样,背后都有着丰厚的广告收入作为支撑。利用广告利润降低定价,借此扩大发行量,这是发达国家报刊营销的基本策略。低价位期刊的面市,使期刊界诞生了一个新品种,也意味着办刊者广告意识和竞争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

1998年期刊出版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是新闻周刊的一路走强和财经期刊的萌动。作为一个新类型,新闻周刊近两年颇受读者青睐,其中有些刊物已初具品牌效应。其成功之处在于策划精到,背景广阔,角度新颖,极富视角冲击力。此外注重市场运作,亦如虎添翼。不独是新闻周刊,一些新兴时政类刊物也受到读者欢迎。财经类期刊以往具有较突出的行业性特征,因而不为一般读者接受。近一两年有些财经期刊开始调整办刊方针,从更广阔的背景反映经济生活,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和服务的周到性,市场发行量明显增长。事实上,以上两类期刊在国外都属市场畅销类刊物,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读者对社会“硬”信息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预计这两类刊物还会有相当的发展潜力。

五、期刊产业化的呼声与实践

期刊出版的产业化在1998年骤然成为业内的热门话题。虎年之春,在“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负责人座谈会、“第一期全国期刊理论研讨班”上,期刊业的改革发展,尤其是期刊出版的产业化是代表们跃跃欲试、争相谈论的话题,透露出期刊界的一份焦急和期盼。

在西方发达国家,期刊通常是出版业的主要经济支柱。据《世界出版概览》一书的统计,1994年,美国期刊出版经营额为250亿美元, 是图书经营额的1.33倍;法国期刊出版经营额290亿法郎,是图书的1.93倍;德国期刊经营额165亿马克,是图书的1.1倍;日本是典型的“刊高书低”的国度,尽管近几年期刊市场处于低迷状态,但其经营额当年仍是图书的1.39倍。另据国际期刊联盟1996年的统计,美国期刊业广告经营额为122亿美元,占全部媒体广告总收入的12.5%。 在西方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媒体广告总体收入中,期刊所占份额均在10%以上。期刊业作为一项产业,其拥有的实力于此可见一斑。故此,期刊业在国外有“软黄金”产业之称。

再看我国,期刊业的经济实力虽然较之改革开放之初大为增强,但仍不敌图书出版的收益。据中国广告联合总公司统计,我国期刊广告经营额1997年是5.27亿元人民币,仅占全部媒体广告总收入的2.32%。差距即潜力,挑战也是机遇。期刊界人士对期刊产业化的呼唤,表明了他们对形势发展的清醒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危机感,反映了他们不甘落后、开拓进取的抱负。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期刊业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也为其产业化打下了一定基础,并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一些发行量大和经营有方的期刊,其积聚的实力令人刮目。《知音》年盈利3200万元,拥有有形资产8000多万元,无形资产3亿多。《家庭》、《女友》、 《知音》等刊物年广告收入均在1000万元以上。再看社办期刊。在各省市出版版社办的188种期刊中,1997年创造利润占隶属出版社当年利润25 %以上的有24种,其中有8种占50%以上, 这些刊物已真正成为出版社的主要经济支柱。这些先行一步的刊物,其实践为探索期刊产业化做了开拓性的工作。

当然,我国期刊出版产业化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羁绊,还有一段漫长而艰巨的路程要走。但期刊出版的产业化乃大势所趋,审时度势,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够由稚嫩走向成熟。

据国际期刊联盟统计,1998年期刊发行量前50名座次排定,我国有16种期刊榜上有名。尽管这次排名未必十分准确,但也足以表明我国期刊出版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是一个报春的消息,预示着我国期刊业将会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

标签:;  ;  ;  

1998年期刊出版述评_治理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