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论文_彭欢

四川省广元市第三人民医院 四川 广元 628001

【摘要】目的:探析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0例,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参照组(n=45)和康复组(n=45),其中参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措施,康复组则给予超早期康复干预模式,对比其临床效果。结果:康复组患者的运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较参照组高(P<0.05);且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较参照组低,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给超早期康复干预后,改善了运功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了神经功能的尽快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超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影响

脑卒中主要是指由于大脑血液循环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导致局部部分神经功能缺失的一种疾病,该疾病是临床中突发的一组脑血管疾病。该疾病的发病原因较复杂,发病后,病情进展较快,不能及时治疗,随着病情的迁延,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疾病,如偏瘫以及肢体功能等[1]。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辅助给予干预措施对于疾病的快速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2015年10月到2017年1月,选取90例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参照组(n=45)和康复组(n=45),参照组患者男女比例=22:23,年龄范围47~80岁,平均年龄(63.5±5.8)岁,康复组患者男女比例=24:21,年龄范围在46~80岁,平均年龄(63±5.6)岁。上述资料对比后显示,差异均不明显(P>0.05),可比性一致。

1.2干预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的干预措施,如监测生命体征,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等,康复组则给予超早期康复干预,具体步骤如下:1)心理疏导干预:在患者入院意识清醒后,对每一位术后清醒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给予不同的心理疏导,还要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互动交流,缓解其焦虑抑郁以及烦躁不安的应激情绪,并分散或转移患者及其家属的注意力,让患者保持有良好的心态以及稳定的情绪,鼓励并调动患者治疗康复的积极性,配合治疗,从而更好的达到治疗效果。2)康复锻炼:对于昏迷患者,护理人员指导并教会患者家属,对于偏瘫的患侧肢体进行按摩活动,防止肌肉发生萎缩,对于清醒患者,指导自身进行肩部、肘部以及腕部等关节活动,避免发生肩手综合征。同时还要指导并协助患者勤翻身,更换体位,防止发生压疮。也可以在膝关节部位垫软枕,保持关节功能位,避免发生足下垂[2]。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分析各小组患者的干预效果,再根据患者大小便、穿衣、进食、活动等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分,满分100分,<20分生活质量极差;20~40分生活质量较差;41-60分为一般;61-80分为良好,日常生活基本自理;>80分,完全自理。对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采用FMA 评分,同时也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来判断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

1.4统计分析

数据结果均采用SPSS16.0版进行本次实验所研究的数据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 ± )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正态分布计数资料,采用独立样本x2检验,统计指标显示存在差异(P<0.05)。

2结果

康复组患者的运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较参照组高(P<0.05);且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较参照组低,P<0.05。具体可见表1。

3讨论

脑卒中是近年来我国神经内科临床中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后,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出现偏瘫,甚至死亡,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治疗后,预后效果不佳,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在临床治疗中多辅助给予康复护理,在患者入院手意识清醒后,以患者为核心,进行主动的指导服务,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各个关节以及肢体的外旋、内展等活动,可以有效的避免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长期卧床的患者指导其勤翻身,避免压疮的发生,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以便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给超早期康复干预后,改善了运功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了神经功能的尽快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马淑林.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临床可行性[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15(22):4647-4647.

[2]封自慧.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17(19):136-137.

论文作者:彭欢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上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9

标签:;  ;  ;  ;  ;  ;  ;  ;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论文_彭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