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与其他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社会化,使人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发展自己。人在社会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大都是综合性的,单靠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难以解决。因此《新课标纲要》提出的改革目标之一是改变以前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多样性。
历史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有必然的内在联系。阅读、理解、表述离不开语文基础,抽象的理论离不开政治原理,诸多的空间概念离不开地理知识。近年高考历史试题亦具有文史哲有机结合、互相通融的特点,这要求教师尽可能融会各学科相关的知识,在教学法中讲清或理清一些边缘学科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我们经常说,“政史地是一家”、“文史不分家”。可以这样说,历史是时间,地理是空间,政治是意识,语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工具,所以,历史学科向其他学科扩展、融合,走出狭隘的学科壁垒,渗透语文、政治、地理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
历史与地理学科的联系
高中历史和地理学科,有着天然的、显著的知识联系。这些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年年都有体现史地综合的试题。
地图是学好历史的重要工具。高中历史课本中,有上百幅地图和数百个地名,而这些图和地名实际上联系着无数的历史知识。长期以来,在我国就流传着“左史右图”的说法,说明地图是学好历史的重要工具。比如说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第一单元讲到秦灭六国,要让学生掌握秦灭六国采取的是先近后远的策略,就必须有秦灭六国形势图(见下图)。有了此形势图的帮助学生可以根据图上信息自己得出秦先灭韩赵魏,后灭楚燕齐,从而得出秦灭六国采取了先近后远的顺序。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要印象深刻得多。
空间是历史知识的一个基本要素。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历史现象的存在,都有着特定的地理位置。
如学习中国历史,就要注意和明确一些地理位置。比如,长江、黄河流域,秦岭、淮河,长城以北、以南等。涉及到的具体知识如:位于黄河流域的早期人类;位于长江流域的早期人类;沟通长江与珠江流域的最早水利工程;三国后期至南北朝,黄河流域的四次统一;两宋时农作物品种的推广种植区域等。
许多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发生及变化与地理因素有关,但地理因素不是决定因素,如中国古代南方经济赶超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地理因素就是其中一个原因:南方人口的不断增加(北方人民南迁),气候温湿,降水量大,日照时间长,交通便利,土地广阔等,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地图来学习历史更是深受学生的欢迎。
历史与政治学科的联系
学习高中历史我们会发现,要学好历史基础知识离不开地理,但要深入分析问题则离不开政治。我们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要用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且高考历史命题往往与政治热点问题相联系。
历史现象是理解哲学理论观点的最好例证,反过来,政治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又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武器和基本方法。比如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这一课的学习当中,我就把哲学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用来解释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有关问题,事实证明收到较好的成效。
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定然将那个时期的政治全部包括在里面,政治是历史静态研究的重要元素。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政治状态必然会成为历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差别从而发展政治。政治又是历史动态研究的重点。反过来说,历史是研究政治的重要工具。
以上说的,其实都不难从现实中找到依据。比如:我们分析一个朝代,总是要谈到它的官制,中央与地方关系什么的,就是在历史中看政治;同理,在谈政治时,我们说我们的制度比古代的封建制度有哪些进步,就是在政治中看历史。
历史教学的根基在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方面。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个人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等。
在历史教学中,往往要用唯物史观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叙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政治中的价值规律、通货膨胀,尤其是哲学常识和政治学常识更是历史学习的必需手段。只有正确的史学观才有真实的历史学;高考《考试说明》中也要求“史论结合”,如,学习秦始皇统一时,可联系“必然性和偶然性”,在对其评价时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等。历史学科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应用水平的高低。因此,应该有目的地进行引导。
历史与语文学科的联系
历史教学中渗透语文内容是完全可行的。语文是文综的基础,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少量是实物)都是以文学形式记录下来的,很多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史料。
《左传》是先秦文学的优秀作品,又是春秋时期及以前的重要历史典籍。《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体例,同时又是典范的文学作品。《资治通鉴》的不少篇章被选作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确,历史与语文的共性实在太多。因此,历史教学中引入语文内容信手可得。如:讲秦亡汉兴时,可联系《过秦论》。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可将历史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使枯燥的历史知识从冷冰冰的书中又变得栩栩如生。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了文政史地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所以要学好历史就必须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强调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这也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历史教师在把握好自己学科的基础上,适当改变过去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是很有必要的。
历史学科与地政文有机结合
加强学科间的渗透要将历史学科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加强渗透,相互迁移。比如思想政治课中所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又比如有了过硬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古文知识等方面的语文基本功,就可以迅速准确地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历史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历史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就可以语言准确、逻辑严谨、扼要全面地答好历史材料题和问答题。再如借助地理知识既可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又可强化记忆,深化理解,培养孩子对地图的意识和空间观念。事实上,各科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诸种联系,人类知识的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我们应当树立“大知识观”和“知识全息观”,这不仅能提高备考复习效率,而且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创造都是大有益处的。
注重思维的迁移性。随着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新知识的日新月异,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出现,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综合也越来越强。我们在研究解决历史问题时,往往要用到地理、政治等多门学科的知识。
思维的迁移性就是由一种思维(如历史思维)快速转移到另一种思维(如地理思维)的能力,或者说是用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或是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来解决历史学科的问题的能力。
例如,“黄河流域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一问题单单用历史知识是回答不全面的,必须要联系地理知识,从当时的自然条件来考虑。
在现在的高考中,要考好文科,没有历史思维、地理思维和政治思维的快速转换能力是不行的。很多考生反映,很不习惯试题里既有历史问题,又有地理问题和政治问题,适应不了。这事实上就表明了思维定势的狭隘和思维的僵化。因此说,不善于迁移的思维就不是创造性思维,就难以得出创造性的思维成果,也很难适应高考的能力要求。
继续教育的全面实施,人力资源的开发特别依赖于教师们的积极推进,这就需要增强教师的基本素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而教师能否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能否有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的能力,能否形成现代的教育理念等,培训教师便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首先,让教师接受现代教育理念熏陶,增强教师改进教育现状的能力,是当前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次,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教师应不断的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以便适应跨学科知识结构的需要。
总之,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高考模式的不断变革给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新世纪的教师岗位并不是那么容易胜任的。只有不断“充电”,除熟练本专业的业务外,还要精通相关学科知识,告别“隔行如隔山”的传统说法,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立稳脚跟,不至于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