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及其培养_思维品质论文

创造性及其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具创新精神的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但到了近代,由于种种原因,中华民族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究其原因,缺乏创新精神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说:“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给我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正因为如此,中国科学院于1997年向中央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并得到了中央的大力支持。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心,就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本文专门就创造性及其培养进行讨论。

一、创造性的特征

何谓创造性,研究者一般认为创造性是产生独特、现实、有社会价值产品的多种能力与优良人格特征的整合。

创造性的首要特征是独特性。不过,其独特性应合情合理,有现实意义,有社会和个人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创造性的独特性应因人而异。就成人来讲,只有他的活动对全人类来说是首创的,才称得上创造。而对儿童来说,只要他所进行的活动对他个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对个体发展有价值,就可视为创造。这种评价标准,对于鼓励儿童的创造,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是十分有利的

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有一定程度的相关,但创造性包含了智力测验所未涉及的智慧品质,即创造性的重要成分——发散性思维,二者的发展也并不一定同步。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决不可把创造性与智力混合为一谈。

此外,创造性与学业成绩之间也无明显的相关。大量的日常生活事例也表明,一些成绩并不十分优秀的学生,日后却有较大的发明创造,而学业成绩十分突出的学生,在工作中却无所建树。所以,我们也不能以学习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创造性的高低。

二、创造性的主要成分

要培养创造性,必须了解构成创造性的主要成分。据已有的研究,创造性主要由以下几种成分构成:

1.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包括创造的意图、创造的动机、创造的欲望,它是创造活动强有力的推动力。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导致更高水平的创造。只有当个人有高度的创造欲望,有强烈的创造意图,时常想到创造时,才易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

如我国一位年仅14岁的小学生,发明填补国内外文化用具空白的新产品——“墨水一擦尽”的灵感就源于创造意识的推动。他由于作业凌乱,经常受到老师批评而由此产生了发明墨水一擦尽的强烈欲望,白天、晚上都想着如何配制消除钢笔错字的液体,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在一次睡梦中,“灵感之神”光顾了他,使他受到启发,得以成功。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指有创见的思维。它不同于一般思维的是它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的成果。它是创造活动的核心成分。具体地说,创造思维的特点有:①思维的独创性。表现在观点新颖、别出心裁,能打破常规、冲破常模。不受习惯性思维及习惯势力约束。②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不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思路受阻时能迅速转换。③思维的敏感性。表现在能迅速地评价并及时地捕捉闪光的思想。思维的火花常常稍纵即逝,它要求我们必须有敏锐的感受性,能迅速认识其价值,并牢牢地把握它。④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它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也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统一。在诸种思维的协同作用中,发散思维是主要成分。⑤创造性思维的迸发——灵感闪现,灵感带来崭新的思考、崭新的观点,使创造性问题迎刃而解。灵感虽是突然出现,但却是长期紧张思考的结果。它常在紧张之后的悠闲、松驰条件下产生。

3.创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它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成分。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正是借助于超越时空的想象,创建了名扬世界的相对论。又如著名画家毕加索具有丰富的图形想象力,他总是把周围的世界看成纯粹的图象。在他眼里,“2”是一只收拢翅膀的鸽子,“0”是一只眼睛。可以说想象推动了创造,创造利益于想象。

4.创造性人格特征

研究表明,高创造者一般具有以下人格特征:

(1)独立性。在高创造者看来,没有哪些是可能、哪些是不可能的。如果自己的观点不同于权威或大多数,不迷信权威,不随大流,而是相信自己正确。例如,协同学的创立者哈肯,从激光领悟到协同学的基本原理。当他向有关专家讲述他的最初想法时,却受到专家们强硬的批判,认为哈肯的理论是错误的,激光器不能产生所预言的状态。然而哈肯并未顾及种种非议,相信自己正确,大胆发表了自己的研究,并为以后的实验完全证实。为此,他深有感慨地总结出一条教训:“从那时起,我再也不迷信任何权威,即便他们有着极高的名望”。正是这种勇于捍卫自己的观点的高度创造性,使哈肯最终创立了被世人称为“新三论”之一的协同学。

(2)批判性。高创造者总是以挑剔的眼光看待现有的事物,不满足现状,总是力求找出其缺陷。

(3)灵活性。不是从一个角度或以一个原则看待问题,而是以多样化的方式逼近问题。能自由地往返于幻想与现实之间,乐于接受那些违反“常识”的观点和假设。他们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是,能把不相关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那些联系。因此,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基思·西蒙顿得出结论:高创造者在于他们能比一般有才华的人形成更多的新奇的组合,能把一般人看起来互不相关的思想元素结合在一起,高创造者往往产生触类旁通的灵感。

(4)事业感强。高创造者十分热爱自己的事业。由于热爱,他们能够用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所特有的敏锐来“编织”某一领域的最新知识。由于对工作的热爱,他们有异于常人的价值观和献身精神,工作起来相当投入,他们的工作通常是出于满足其好奇心和理智感的需要。

(5)容忍错误。在创造性活动中,他们不过多地顾虑错误的危险性,具有较高的挫折忍受力,不怕失败,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6)具有幽默感,感情丰富,喜欢笑和看偶然的消息。与爱因斯坦有私交的玻恩夫人回忆说,有一次她请爱因斯坦给她点好书在旅途中看,结果爱因斯坦给她送来了一本《最佳犹太笑话一百个》。

(7)不受严格的性别角色限制。许多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男子比一般男子有更多的女子气。这也许是他(她)们兼有两性的优点,更能发挥所长之故。

儿童虽不同于成人,但与一般学习者比较而言,创造性学习者也具有一些明显的学习特征。研究表明,其典型的特征有:专心致志地听讲、观察事物和行动;敢于向权威观点挑战;有查对各种原因的习惯;急于把发现的东西告诉别人;有了发现可以兴奋得发狂:做事不太留意时间,即便时间到了也继续干;喜欢一个人工作;急于插嘴表达自己的观点等。了解创造性学习者的特征,有助于重点发现并培养高创造者。

三、创造性的培养

泰勒(1964)认为,创造力存在于“所有为人类工作和努力的领域中,存在于所有年龄,所有文化背景”,正如创造学的创造者奥斯本(A.F.Osborn)所说“人人都有创造性”。因此,我们认为,创造性的培养不仅是造就天才,也不仅仅是培养有卓越创造力的人,而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应着眼于激励、开发一般人群的创造性,提高全民的素质。

创造性是由复合性因素构成的,因此对创造性的培养也应从多方面入手。下面就创造性培养的几个主要问题加以阐述。

1.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只要是有生命的人,都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思维,但这种思维经常是不随意的、自动的过程。创造性思维训练中要求学生有主动思考的习惯,凡事都问再三,而不是习以为常。主动思维习惯的养成,可以帮助我们捕捉思想中闪光的火花。

2.创造意识的培养

培养创造意识,主要是增强创造的动机、欲望,在教育策略上,就是经常的鼓励和引导。例如,当学生在某个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时,老师应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使其维持浓厚的兴趣与较高的动机水平,长时间地把注意力维持在有关的活动上。另一方面,当学生的想法异想天开时,不是进行指责、讽刺挖苦,而应当首先肯定其大胆的设想,然后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

3.掌握创造性思维策略

创造性思维策略主要有:①集体激励策略,也叫头脑风暴法,意即像暴风骤雨一样给头脑以思想冲击,在相互激励、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的集体氛围中,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逃出僵化的习惯思维,焕发想象力。②类比思考策略,即根据两个对象的相似关系受到启发而产生类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③对立思考策略,即从事物完全对立面来考虑问题,得出新的观点。④转换思考策略,是一种在没有直接解决问题的通路时,走间接的通路巧妙绕过问题解决障碍而实现问题解决的方法。也就是平常说的“换个角度想想”、“另辟蹊径”等。如曹冲称象,不是直接称象,而是先称石头,最后达到称象的目的,就是一个转换思考策略的典型例子。⑤移植思考策略,即将某个领域的原理、技术、方法渗透、运用到其它领域,而产生新发明、新事物。⑥及时整理“思想热线”,趁热打铁,把思维引向深入。

4.注重非逻辑思维的培养

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知觉、灵感就是其典型表现。而现行的教学对非逻辑思维的培养是不够重视的,有时甚至背道而驰。根据我国的教学现状,非逻辑思维的培养应抓紧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大思维的“前进跨度”,提倡大步骤思维,培养思维的跳跃能力;②加大思维的“联想跨度”,养成学生敢于把人们容易忽略的习惯上认为毫不相干的、表面上看来微不足道的问题联系起来或进行移植;③加大“转换跨度”,引导学生敢于否定原来的设想,善于打破固有的思路;④给学生大胆探索与推测的体会,教师授课不要总是给予清晰、明确的答案,而应有意识地给予一定的模糊度,留给学生推测与探索的空间。

5.塑造创造性人格

在塑造创造性人格方面,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宽松、民主的环境。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与“心理的自由”是创造的两个条件。无论是教师或是父母应当支持学生或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儿童尝试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事物,尊重学生或孩子的选择。

(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担心失误的心理负担,鼓励独立的创见,鼓励幻想与假设,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

(3)鼓励学生和有创造性的人接触。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创造者的影响。不过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更多的是间接接触,如组织学生听取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等关于他们的创造发明的报告,介绍学生阅读关于他们创造发明的故事等,这对激发学生的理智感,从小树立创造的志向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教育既有培养创造性积极的一面,也可能抑制创造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创新功能。我们应根据创造性构成的诸因素,对学生进行培养,并注重多因素的协同作用,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标签:;  ;  

创造力及其培养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