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社会主义历史地位研究述评_邓小平理论论文

毛泽东社会主义历史地位研究述评_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时期论文,地位论文,历史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所立下的功勋是不能抹杀的。诚然,对于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物,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存在不同的评价是正常的,也是允许的。可喜的是,近年来,学术界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进入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这对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影响无疑是深远的。兹根据掌握到的资料,将学术界对毛泽东社会主义时期历史地位的研究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贡献

过去,我们对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贡献,往往局限于肯定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功绩,而对于如何评价1956~1976年这段时间的毛泽东,尤其是如评价毛泽东的历史贡献,分歧比较大。近年来,党史学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对毛泽东在这段历史时间的贡献方面取得了共识。

大家普遍认为,毛泽东在这段历史时期的主要功绩是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在如下方面:

1.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的任务和发展战略问题上,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工作重点要转移,要向大自然开战,发展生产力。并提出用100年左右的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3.在经济建设方针上,提出要处理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4.在经济体制上,提出要实行分权制,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强调要使企业有自治权、自主权,照顾生产者的个人利益。

5.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问题上,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基本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一般不表现为对抗的形式,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在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着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应该严格加以区分和正确处理,强调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

6.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提出必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形式;提出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7.在党的建设方面,提出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和反复性,必须抵御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强调执政党的建设,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8.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提出要使中华民族成为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继续发展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提出知识分子要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观。

9.在对外关系方面,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提出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强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往来,创造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

二、关于毛泽东的主要错误

毛泽东的研究者在肯定他的功绩的同时,也对他的错误进行了分析,比较普遍的观点是1956年以后,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一系列闪光的方针和理论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虽然对苏联模式有所突破,然而从总体上说,还没有完全突破旧的体制和传统思想。他的这些思想,还是一个初级形态,还不系统和完整,有些甚至不准确不彻底,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成熟。一些思想往往摇摆不定,反复多变,前后不一致,有的甚至只是昙花一现。因此毛泽东在探索过程中往往正确与错误并存,正确的东西包含着一些错误的因素,而错误的东西又包含着某些合理的成份,有时正确多一些,有时错误多一些。而在1958年以后,错误的倾向逐渐占了上风,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损失。

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第一,在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社会问题上带有某些空想色彩,这集中体现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所有制问题上,他急于将多种形式的所有制改变为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在交换领域问题上,他急于扩大产品分配,缩小商品交换,市场调节被窒息,价值规律在一段时间内被否定了;在分配制度问题上,他急于改变按劳分配政策,实行那种名曰共产主义因素,实为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在社会生活领域中,急于破除“资产阶级权利”,不切实际地在全社会单纯强调发扬社会主义风格,否定物质利益原则。这些错误,毛泽东在实际工作中有所觉察,采取了一些措施予以纠正,但总的指导思想并没有根本改变。第二,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方面,毛泽东由于对社会主义政治状况的误断而导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理论和“文革”的全局性严重错误。在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他改变了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如何解决主要矛盾问题上,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通过抓阶级斗争来推动一切,促进一切,并要不断地开展“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即采用“文革”这样的方法来解决社会和党内的阴暗面问题。

对于毛泽东犯错误的原因,研究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要全面、历史和辩证地分析毛泽东所犯的错误,既要分析毛泽东所犯错误的客观原因、社会历史原因,也要分析所犯错误的主观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研究者突破了过去的一些认识,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

首先,毛泽东的错误有其客观因素。毛泽东的错误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成熟,不成熟的实践很难产生出成熟的理论。虽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已搞了几十年,但是弊端比较多。因此,毛泽东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起步时,就开始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属于探索性质,难度是相当大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还未充分暴露,各种新情况层出不穷。对于这种局面,全党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社会主义还存在许多必然王国没有认识。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进行探索,不可避免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认识所达到的高度,不可能同现在相比。

其次,毛泽东的失误也有主观因素。其一,从个人经历和知识结构来看,毛泽东存在某些明显缺陷,一方面,毛泽东一生只到过国外两次(苏联),而且时间很短,对西方的现代化成就缺乏直观的了解;另一方面,他对资本主义经济技术的了解和研究甚少,这使得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只能借鉴苏联有限的经验,难免有局限性。其二,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正是他的威望处于高峰时期。他听不进不同意见,尤其是批评意见;逐渐脱离了实际和群众背离了他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三,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片面理解。一方面,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他又过分强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对生产力的作用重视不够,以为通过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就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毛泽东的错误与我们制度上的缺陷关系很大。毛泽东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的主张和思想,不少是作为党的主张和思想。当时,党和国家的民主和法制不够健全,有些失误难以发现,发现了也难以纠正。

第四,其它影响。其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苏联模式的影响,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关于毛泽东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

怎样认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是社会舆论普遍关心的焦点之一,也是国内外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学术界比较多见的看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他们之间的关系首先表现为继承关系。

1、无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还是毛泽东思想,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是以两个历史巨人为核心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这两代领导集体的人员构成存在着连续性。邓小平、陈云在两代中央领导集体中都是重要成员。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其它成员也都参与过第一代领导集体从事的事业。他们起着承前启后和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工作就是要完成第一代领导人的未竟之业。

2、理论基础的一脉相承。邓小平和毛泽东对一些问题认识的角度和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但在根本的指导思想上则是完全一致的。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都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都强调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3、理论风格的继承性。毛泽东和邓小平在理论风格上有许多共同点,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有中国特色,也就是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强调发展马克思主义。

4、理论内容的继承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主要是对我国当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新鲜经验的总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个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不少内容都可以从过去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找到一定的渊源。

其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创新和发展的关系。

邓小平在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实践经验,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魄力,提出了一系列新方针和新观点,并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而找到了毛泽东当年要找而没有找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发展社会主义中国的必由之路,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路。党的十四大把邓小平的构想命名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他是当之无愧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突破、是创新、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由以政治革命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转换的飞跃。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的建设的若干重要的,但还不清晰,没有展开的认识到较为完整、论证严密、属高层次的系统化认识的飞跃。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由计划经济理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转变的飞跃。

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改变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传统观念,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整体认识的巨大飞跃。

标签:;  ;  ;  ;  ;  ;  ;  

毛泽东社会主义历史地位研究述评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