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台湾经济困境主因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因论文,台湾论文,困境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21世纪以来,台湾经济形势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几乎各项经济指标都持续恶化,经济发展陷入二战结束以来罕见的困境。对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岛内外的解释见仁见智,不过,由于台湾经济这波的衰退是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发生的,而台湾又是海岛型经济,人们易于倾向夸大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将台湾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全球不景气。(注:除了台湾官方一再强调国际景气因素外,较有代表性的如,台湾智库董事长陈博志即认为:“由于国际经济的不景气,台湾经济近两年受冲击而出现负成长。以往所累积的许多问题也在这种情况下纷纷活现浮现,使台湾经济面对艰巨的调整工作。”见陈博志《由台湾经济情势看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2002年11月17日,台湾智库http//www.Taiwanthinkank.org。又如,台湾经济研究院专题研究小组指出:“我们强调台湾去年经济的表现是全球景气循环变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因为国际竞争力衰退的关系,由于台湾经济高度依赖对外贸易,因而受到全球不景气的冲击。”见台湾经济研究院《迎向全球化的台湾经济发展策略》2002年1月,http//www.tier.org.tw。)但事实上,从经济需求构成来看,外部需求不振固然是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导致近年台湾经济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却是种种经济与非经济因素所造成的内需持续不振。正确判定台湾经济困境主要原因,不仅是客观认识现阶段台湾经济状况的需要,而且对正确评估今后台湾经济走势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经济发展转折性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台湾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6.3%,呈稳定中速增长的态势。2000年在全球经济强劲增长及世界贸易量大幅提高的带动下,台湾全年经济增长率虽然仍达5.86%,但实际上,随着岛内政权的更替以及美国经济景气开始转缓,从2000年第2季起台湾经济增长率已开始呈现下滑的走势。增长率由第1季的7.94%,大幅降至第4季的3.82%。进入2001年以来总体经济更是加速下滑,全年经济增长率为负2.18%。这是1950年以来台湾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的局面。2002年以来,随着全球景气的缓步复苏,台湾对外贸易与制造业生产回稳,总体经济逐渐摆脱衰退的阴影,全年经济增长率回升至3.54%。对于2003年的台湾经济增长率,岛内各预测机构的预测为3.27%-3.60%。然而由于美伊战争的爆发及突如其来的SARS风暴等原因,台湾经济全年表现要超过2002年的可能性似乎较小。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2003年11月14日最新统计与预测,2003年第1季台湾经济增长率为3.53%,第2季则为-0.08%,第3季回升为4.18%,预测全年经济增长率为3.15%。(注:曹逸雯:《主计处上修今年经济成长率》,台湾东森新闻报http//www.etoday.com,2003.11.14。)
由于经济增长持续疲软,甚至衰退,3年来台湾经济总量不但没有增加,而且呈倒退状况。按“主计处”公布的数据,2002年台湾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为新台币99381亿元,折合2889亿美元,这与1996年的GNP2836亿美元大体相当;2002年人均GNP12900美元,这与1995年的人均GNP12686美元大体相当。换言之,近6、7年来台湾以美元计算的经济总量几乎是停滞不前的。
伴随景气低迷、经济衰退而来的便是失业率的节节升高以及通货紧缩的阴影日益浓厚。至90年代中期以前台湾失业率大致均维持在2.0%以下,2000年失业率为2.99%,2001年失业率急升至4.57%,2002年再升至5.17%,连创历史新高。2000-2002年失业人口从29.3万人增至51.5万人;受失业波及的人口由66.4万人增至112.9万人。与此同时,岛内物价持续疲软。2001年台湾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0.01%,2002年台湾物价水平持续下降,CPI为-0.20%。进入2003年以来,物价仍呈下跌走势,第1季度,CPI为-0.2%,全年预估为-0.1%。台湾通货紧缩的压力正不断加剧。(参见表1)
表1 2000-2003年台湾总体经济情况
经济增长率(GDP)(%) GNP(亿美元) 平均每人GNP(美元) 消费者物价上升率(%) 失业率(%)
2000年 5.863,139
14,188 1.3 2.99
2001年 -2.182,868
12,876-0.0 4.57
2002年 3.542,889
12,900-0.2 5.17
2003年(f)
3.152,962
13,167-0.1
-
资料来源:台湾“行政院主计处”《国民经济动向统计季报》2003年2月,第100期;台湾东森新闻报http//www.etoday.com,2003.11.14。
注:f表预测数。
若将新世纪以来台湾经济的表现与同时期的其他亚洲“四小”国家及地区相比,特别是与韩国相比,也能衬托出台湾经济发展转折性变化的趋势,同时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台湾经济衰退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国际经济不景气。2000年“四小”各国及地区大都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恢复较快增长速度,香港经济增长率达10.2%,新加坡增长9.4%,韩国9.3%,台湾排最后为5.9%。2001年韩国、香港及新加坡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1%、0.5%及-2.4%,台湾-2.2%为倒数第2。2002年台湾经济增长率回升到3.5%,但仍远低于韩国的6.3%而居第2位。(注:台湾“行政院主计处”《国民经济动向统计季报》2003年5月,第101期,第40页。)
二、内需不振是经济困境的主因
在了解了近年台湾宏观经济走势后,进一步探讨影响其经济增长的相关因素,便可清晰看出,当前台湾经济难以摆脱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其内部需求严重不足,甚至萎缩。
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台湾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外部需求转为内部需求。但是这种发展趋势在进入21世纪后再次发生了转折。作为内需主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消费、“政府”消费及固定投资,自2001年以来均疲弱不振,使总体经济增长的内需动力极其不足。
在台湾现行需求结构中,民间消费所占比重最大,超过60%。1996-2000年民间消费年平均增长率为6.12%。但自2001年以来,民间消费意愿低落,2001年与2002年民间消费年增长仅维持1.04%及1.91%的低增长水平。2003年第1季民间消费尚增长1.14%,第2季则出现前所未见的负增长。(注:台湾“行政院主计处”http//www.dgbasey.gov.tw:“国民所得统计及国内经济情势展望”2003.5.16。)而“政府”消费部分,受制于财政收支极其困难,近年来持续呈负增长的态势。(参见表2)
固定投资是岛内需求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但是21世纪以来岛内投资环境恶化问题更加突出,民间投资急剧衰退。2001年民间投资较上年大幅减少29.2%,2002年仅仅恢复增长1.56%。2003年第1季也仅增长1.3%。而1996-2000年民间投资年平均增长率为9.77%。值得一提的是,同期侨外商对台投资也明显衰退。2001年侨外商对台投资51.29亿美元,较上年大幅减少32.58%;2002年持续减少为32.71亿美元,再衰退36.24%(注:台湾“经济部投审会”http//www.moeaic.gov.tw:“新闻稿”2003.1.23。)。至于公共投资部分,除2001年公营事业投资略有增加外,2年来“政府”投资与公营事业投资均是负增长。(参见表2)
由于各项内需均呈明显衰退,进入21世纪以来台湾岛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缩减。按照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的综合统计,2001年台湾经济增长率为-2.18%,其中,岛内需求合计衰退5.18%,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4.93个百分点。2002年台湾经济增长率回升至3.54%,而岛内需求仅微增1.31%,对经济增长贡献1.2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所占的比重为34.12%。显然,内部需求不再为近年台湾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了。(注:台湾“行政院主计处”http//www.dgbasey.gov.tw:“国民所得统计及国内经济情势展望”2003年2月21日。)
表2 2001-2003年影响台湾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
单位:%;百分点
项目来源 1996-2000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平均增长率 增长率 贡献度 增长率 贡献度 增长率 贡献度
民间消费 6.12 1.040.621.911.182.581.57
“政府”消费 2.14 -1.02
-0.12
-0.87
-0.100.280.03
民间投资 9.77 -29.2
-4.781.560.196.550.76
公营投资 1.58 4.050.10
-1.70
-0.04
-7.31
-0.18
政府投资-0.10 -4.77
-0.24 -10.87
-0.54
-3.72
-0.16
商品及劳务输出
9.54 -7.77
-4.359.695.106.683.73
商品及劳务输入
9.01-13.87
-7.106.152.777.503.47
合计 5.73 -2.18
-2.183.543.543.683.68
资料来源:2000年前数据来自台湾“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http//www.npf.tw:江丙坤《当前台湾经济情势、问题与对策》2002年10月9日;2001年起数据来自台湾“行政院主计处”http//www.dgbasey.gov.tw:“国民所得统计新闻稿-最新主要结果附表”2003年2月。
注:*为“主计处”原预估数。
在内需持续不振的同时,台湾外部需求则由衰退中逐渐回升,成为支撑近年台湾经济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1年全球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不景气,台湾对外贸易急速衰退。全年出口较上年衰退17.2%。进口受出口缩减与岛内需求萎缩的影响,衰退更为严重。全年进口较上年衰退23.4%。进、出口相抵,因进口减幅更大,全年贸易出超达156.6亿美元,外部净需求对经济增长有正的贡献。2002年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特别是两岸经贸关系的加速发展,台湾对外贸易逐渐恢复增长。按海关统计,2002年台湾对外贸易总额达2432.3亿美元,其中出口1306.4亿美元,较上年增加6.3%,进口1125.9亿美元,增加5.0%,累计出超金额为180.5亿美元。而按国民所得统计,2002年台湾商品及劳务输出增长9.69%,而输入增长6.15%,合并计算后外部净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2.3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所占的比重为65.82%。(注:台湾“行政院主计处”http//www.dgbasey.gov.tw:“国民所得统计及国内经济情势展望”2003年2月21日。)
由此可见,21世纪初期台湾经济由衰退转为低增长,从需求面来看主要来自外部需求,特别是出口增长的支撑,整体需求呈“外温内冷”。所以,若把这一时期台湾经济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国际环境显然是主次颠倒了。
三、内需不振的原因剖析
那么,近年来台湾内需持续不振的原因是什么?就台湾内需构成来看,造成民间消费疲弱、“政府”支出减少、内外投资却步等的原因不尽相同,有些是经济结构性问题造成的,有些则是非经济因素导致的,需要逐一加以辨析。
(一)民间消费持续疲弱的原因
其一,失业率急升削弱了民间消费的能力与意愿。如前所述,自2000年以来,台湾失业率持续走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笼罩在随时可能降临的失业潮阴影之中。与此同时,就业者也难免遭受减薪的困扰。2000年台湾制造业月平均薪资为新台币38792元,年增率为2.93%;2001年月平均薪资则减为38277元,年增率为-1.33%;2002年持续减少至38208元,年增率为-0.18%。(注:台湾“行政院主计处”《国民经济动向统计季报》2003年2月,第100期,第16页。)因此,民间消费的能力与意愿备受影响,社会大众消费行为日趋保守。
其二,股市大幅衰退造成民众资产价值明显下降,影响到民间消费水平。3年来台湾股市持续低迷不振,加权股价指数由1999年年底的8448.84点下跌至2002年年底的4452.45点,下跌幅度为47.30%;同期股票总市值由新台币118035.2亿元减少至90949.4亿元,减幅22.95%。(注:台湾银行http//www.bot.com.tw:“国内主要经济金融指标-股票统计”。)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也持续低迷不振。社会大众感受到财富缩小的压力日增,消费的能力与信心都大受影响。
此外,社会大众对总体经济前景不明,消费信心不足,也是近年台湾消费需求疲弱的重要原因。
(二)“政府”支出连年减少的原因
台湾“政府”支出包括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两个部分,由表2可见,2001-2002年,这两部分均呈负增长。这表明在经济景气持续低迷、民间消费与投资均衰退的情况下,台湾当局不但没有实际扩大公共支出来刺激内需,反而缩减其实际支出。造成这种不正常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自2000年陈水扁上台以来,台湾财政恶化的窘境进一步加剧。
财政收入方面,总体经济增长放慢甚至衰退,对税收影响不小。而同时,新上台的民进党当局为了兑现选举诺言及刺激景气需要,又采取一系列减税或免税政策,如土地增值税减半2年、制造业新增投资免征5年营利事业所得税等。其结果是新世纪以来台湾税收连年减少。2001年全年税收较上年减少6.8%。2002年再减少3.1%,税收占GNP的比率相应持续下降至12.3%。支出方面,当局既要承诺竞选时开出的社会福利“支票”,又要扩增预算用以采购军备,以对应日益紧张的两岸关系,从而使财政支出扩张压力日增。财政入不敷出的局面因此愈益严重。2001年“政府”收支差额高达新台币6351.26亿元,较上年增加2002.72亿元。2002年收支差额仍达4773.29亿。x为了弥补巨额的收支差额,当局只能越来越依赖公债、赊借等收入作为财源。其结果导致新世纪以来台湾财政的债务负担迅速提高。2000年“中央政府”累积债务余额为新台币23575亿元,占当年度GNP的比率为24.0%。2001年债务余额再增加到27055亿元,占GNP的比率上升至27.9%。2002年债务余额进一步增至29016亿元,占GNP的比率达至29.1%。按照预算数,2003年债务余额将提高到31025亿元,占GNP29.9%。(注:台湾“行政院主计处”《国民经济动向统计季报》2003年2月,第100期,第13页。)换言之,2001-2003年台湾“中央政府”累积债务余额较2000年增加74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2483亿元。
台湾当局财政状况的急剧恶化对台湾经济金融产生严重的影响。一方面,削弱台湾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影响内外资本对台湾的信心。另一方面,财政恶化极大压缩了台湾当局通过扩大公共支出来拉动内需的空间,失去刺激景气复苏的有效手段。
(三)岛内外投资却步的原因
如果说,造成民间消费与“政府”支出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性因素的话,那么造成近年台湾岛内外投资大幅衰退的主要原因则显然是非经济因素了。这是在关注台湾内需不振时应予特别注意的。自2000年3月岛内政局改变以来,政局动荡不安、两岸关系紧张以及财经政策摇摆不定等一系列新变数,使台湾岛内投资环境急速恶化。
1.政局动荡不安
台湾2000年“3.18”选举,使执政长达半个世纪的国民党成为在野党,而代表民进党的陈水扁以微弱多数当选为新领导人。这种政治结构的剧烈变化导致岛内各种政治矛盾与斗争空前激烈,“朝野”之间展开了无休止的政争,政局极其动荡。在此过程之中,台湾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的目标不仅被置于政治目标之下,甚至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其一,执政当局的中心工作是政治斗争,巩固执政地位,而无心顾及社会经济发展。3年来夺取各类选举,如2001年的“立法院”选举、2002年的北、高两市市长选举以及2004年的“总统”大选等的胜利是台湾当局与民进党的主要目标与关注的焦点,对于所谓“知识经济发展方案”、“绿色矽岛经济发展蓝图”、“全球运筹中心”、“经发会”共识及“六年发展重点计划”等经济发展规划,尽管一个接一个提出,实际上却无心也无力予以推动,大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其二,政局剧烈动荡使经济发展失去了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这一必要条件。政局持续混乱导致了整个社会民心浮动,对台湾前途信心不足,其对经济的直接影响便是岛内民间投资意愿低落,产业加速外移,而岛外资本则对台湾裹足不前。其三,政治结构巨变加剧了财经施政效率低下的问题。民进党虽然成了执政党而拥有“行政权”,但其在“立法院”的席次未过半数,施政纲领能否落实推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立法院”间的互动关系。3年多来,“行政院”与“立法院”之间、“立法院”内各党派之间,基于不同的立场与利益,相关斗争持续不断,施政效率因而成了牺牲品,大量有关社会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重大法案迟迟无法通过“立法院”的审议。
2.两岸关系紧张
众所周知,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支撑近年台湾经济稳定与增长的极其重要的因素。而过去台湾经济发展能够得益于两岸经贸关系,在根本上则是基于两岸有一个相对和平发展的环境。由于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执政,这种两岸相对和平的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威胁。在政治上,陈水扁上任以来一直不承认两岸原有过的“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2002年8月甚至抛出两岸“一边一国”的论调,导致两岸关系持续紧张对峙。在对大陆经贸政策上,尽管迫于强大压力,台湾当局于2001年底宣布将“戒急用忍”调整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但在实际行动上仍处处制肘两岸经贸的正常往来,特别是对台湾工商界急迫需要的两岸直接“三通”坚持不开放。这种态势使已陷于困境的台湾经济雪上加霜。一方面,两岸政治关系紧张加剧,和平环境受到威胁,造成海内外对台湾前途产生信心危机,严重打击了民间投资与消费的意愿,3年多来,台湾股市持续下跌,产业加速外移,外资投资减少,无不与此有关系。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加速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国及地区无不充分运用全球各地的经济资源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面对中国大陆国民经济的持续蓬勃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世界各国积极加深对大陆市场的参与,力求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获取本国的最大利益。而台湾当局却逆潮流而行,人为限制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来往,使台湾在岁月的蹉跎中延误了产业升级的时机、流失了竞争优势。
3.财经政策摇摆不定
受制于政治立场及政党利益,陈水扁上台执政以来,对于经济问题的决策常常陷于种种矛盾之中,如政治与经济的矛盾;理想与实现的矛盾;执政党与在野党的矛盾。重重的矛盾再加上民进党没有执政经验,就使3年多来台湾当局出台的一系列相关财经政策摇摆不定,毫无方向,让台湾社会经济付出惨重的代价。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废核四案”与“农渔会信用部改革案”了。2000年10月台湾当局突然宣布停止施工中的“核四”电厂的建设。且不论停建核四所造成的停工、违约赔偿等直接经济损失以及“朝野”对抗壁垒分明、政局剧烈动荡等社会所付出巨大的有形代价,单就此事件演变过程:最初贸然停建核四、而在停工4个月后又被迫复工、最近又重提“核四公投”来看,其公共政策所表现出的出尔反尔、摇摆不定,已使台湾当局陷入岛内外深刻的信用危机之中,严重挫伤了岛内外投资者的信心与愿意。农渔会信用部问题存在已久,近年更呈恶化趋势,严重威胁台湾金融体系的稳定,台湾当局因此将其列为金融改革中重要而急迫的环节,并声称“宁舍政权也要改革”。但因相关改革措施过于粗糙,忽略农渔民切身利益,再加上种种政治利益介入改革之中,终于爆发2002年11月的10万农渔民游行抗议事件。台湾当局的政策立场随之急转弯,不仅实施中的信用部分级管理措施无限期暂缓,“财政部长”及“农委会”主委还因此辞职下台。基层金融改革的虎头蛇尾,不但打乱了台湾整体金融改革的进程,而且让岛内外对台湾当局所谓“拚经济、大改革”的决心产生深刻的怀疑。
四、台湾经济前景展望
台湾经济何时能步出困境、恢复正常发展?200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经济景气的逐渐复苏以及SARS疫情阴影的离去,岛内对台湾经济前景明显趋于乐观。7月份台湾经济研究院将2003年全年经济成长率由原预估3.21%上修至3.53%,接着8月“行政院主计处”也将全年增长率由5月预估的2.89%上调至3.06%,11月份再调整为3.15%。应该说这种调整有其合理性,因为国际景气的好转、出口的增加,将有助于台湾经济走出谷底。但台湾经济是否因此就顺利发展仍有极大的变数。由前面分析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不利于台湾经济的发展是事实,但导致台湾经济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则是种种经济与非经济因素所造成的内需不振。因此,今后台湾经济的发展能否走出困境,除了将受国际经济变动的影响外,更重要的将取决于其能否重振内需,加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而台湾当局能否真正摆脱非经济因素的制约,彻底改善岛内投资环境又是其重振内需的关键。
(一)国际经济变动趋势
全球经济景气复苏的进程及其力道,是影响未来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根据世界银行9月初在2004年全球经济前景报告中指出,全球经济步入初步复苏的轨道,但经济前景仍面临很大的风险。全球经济将在2003年增长2.0%(与2002年大致持平),在2004年增长3.0%。(注:中国商务部网站:“每日商情”2003年9月5日。)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美国,尽管布什政府推动大规模减税计划与维持低利率环境,但20世纪90年代科技产业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与闲置的后遗症仍未全部消除,加上财政与贸易双赤字恶化、失业率与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仍未减缓,凡此种种将影响美国景气的提升。世行预测,2003年美国经济增长2.2%,2004年增长3.4%。欧盟受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的“稳定及成长法”制约,财金政策相对保守,而且欧元2003年以来相对美元大幅升值也将削弱其出口动能。世界银行预计,2003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仅0.7%,2004年增长1.7%。日本受制于泡沫经济破灭的后遗症,虽然日本政府积极推动结构改革方案,在获得实质进展之前,整体经济自主性复苏动能仍然较弱。世行预计,2003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为0.8%,2004年增长率为1.3%。至于发展中国家,世行预计,2003年整体经济增长率为4.0%,2004年为4.9%。受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东亚地区2003年经济增长率预计为6.1%,2004年为6.7%。
(二)两岸关系走势
今后两岸关系是否会走出对峙僵持的状况而出现新局面,其影响因素很复杂,包括国际因素、大陆因素及台湾因素,但关键性因素显然在台湾方面。过去3年多两岸关系陷于僵局的主要原因是岛内执政当局坚持“台独”政治理念,这种情况不仅短期内难以改变,在2004年的选举期间,民进党为了选举的胜利,再加上岛内顽固“台独”势力的政治压力,进一步拉高“台独”气势,以推动“公投”恶化两岸关系。因此,在2004年台湾新领导人选举产生之后,两岸关系紧张僵持的局面改变的可能性很小。
两岸间的关键问题仍是“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如果这一两岸核心的问题不解决,两岸关系就不可能改善,而两岸关系不改善,台湾投资环境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台湾经济的发展就将继续受到严重伤害。
(三)岛内政局动向
未来台湾岛内政局能否摆脱过去4年来的“乱局”是影响其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内部因素。从现阶段岛内政治生态情况来看,国民党与亲民党经过整合所形成的“泛蓝”力量与执政民进党为首的“泛绿”力量仍是势均力敌,未来“朝野”之间展开的斗争与较量势将日益激烈,由此必将加剧政局的动荡不安。在岛内政治矛盾与斗争日趋激化的同时,台湾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也将继续被牺牲。
(四)当局财经政策走向
现阶段台湾当局的应对经济困境的主要措施是采取扩张性的财金政策。一方面,持续降低银行利率。台湾货币当局自2000年底以来连续14次降息,2003年6月26日在美联储(Fed)宣布降息后,台湾再跟进降息,重贴现率降为1.375%,担保放款融通利率和短期融通利率各为1.75%和3.625%,均创下历史新低纪录。另一方面,编列预算增加财政支出,扩大公共投资。除了中长期的“六年发展重点计划”外,短期性的应急计划有2003年5月先后通过新台币776亿元的“扩大公共建设方案”及“公共服务扩大就业计划”的预算;500亿元的“SARS防治及纾困特别预算案”。通过降低利率、扩大公共投资等扩张性政策,以刺激消费与投资,带动内需,进而促进经济景气复苏是一般国家及地区应对景气低迷的主要措施,但由前面分析可知,台湾经济衰退除了景气循环因素外,主要是因为非经济因素明显增加导致民间消费与投资不振的缘故,因此扩张性财金政策本身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事实上,目前岛内资金仍呈过剩状态,近年台湾财金当局持续采取宽松的降息货币政策一直难有成效,主要原因即在于此。至于扩大公共投资政策也是近年台湾当局持续推动的政策,但结果却是“政府支出”连年负增长。其原因一方面是当局财政十分拮据,另一方面则是种种非经济因素造成公共投资计划执行成效的低落。
综观影响今后台湾经济发展的种种因素,不利因素显然多于有利因素,特别是在2004年大选后政治矛盾加剧,制约台湾内部需求提升的种种非经济因素不但无法摆脱,反而会呈加剧之势,而世界经济景气在经过美伊战争及SARS风暴后虽已呈现初步复苏的趋势,但总体而言仍处在调整阶段,台湾经济要真正走出困境显然十分不容易。
注释:
(11)台湾“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http//www.npf.tw:韦端等《论政府债务的沉重与影响》2003年4月。
标签:台当局论文; 台湾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两岸经济论文; 两岸政治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两岸关系论文; 立法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