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滨海新区发展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滨海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给予高度重视。2006年,国务院专门出台20号文件,明确强调:“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这标志着滨海新区已经由城市发展战略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滨海新区将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改变中国经济发展“南快北慢”的局面。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建国以来首次将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显示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如何理解和实践滨海新区发展的战略思想,许多学者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现将有关观点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将对该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一、滨海新区发展对周边区域的影响
(一)开发开放滨海新区的意义
2006年4月26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正式批准天津滨海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梅松博士认为:该政策表明中央对地区发展更注重均衡。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谢庆奎也认为,天津滨海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与我国改革所处阶段相吻合,是为了在“深水区”给全国的改革探路。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认为,《意见》实际是综合了三种优惠政策,即:天津开发区优惠政策的在整个新区的扩展;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的延伸;当年浦东开发优惠政策的承继。天津滨海新区肩负着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的重任,要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经验。
(二)滨海新区发展对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带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先后腾飞,而北方则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带。上海交通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高汝熹认为:滨海新区的发展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有助于南北经济平衡发展。天津低廉的商务成本和较为充足的土地资源,未来很可能影响到上海招商。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也表示:我国的区域格局将来会是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分天下,但三者因定位不同,可以互为补充、共谋发展。郁鸿胜认为:虽然天津港和上海港目标都锁定在国际中转港上,但上海港目标是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而现阶段天津港定位更应关注于北方航运中心。另外,在钢铁行业和重化工业方面,环渤海和长三角也会存有竞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金融中心研究员韩高峰认为:天津综合配套改革有两项重点内容,即:土地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上海金融中心的定位是与纽约齐名的全球金融中心,天津的金融改革将延续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的商业银行改革。
(三)滨海新区发展对环渤海区域的影响
针对有关京津合作、滨海新区发展的问题,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表示:京津冀发展不存在龙头之争,京津两市优势互补,互相支持。天津滨海新区拥有港口、土地资源丰富等优势,而北京的优势是科技力量强。京津两市在产业发展方面既竞争又合作。天津市市长戴相龙表示:发挥天津的优势是为了分工合作,共同发展。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既是国家的战略布局,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河北经贸大学于刃刚教授认为:京津冀全方位展开市场、要素、产业等各方面的协作,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共赢的最佳选择。合则共赢,分则俱损。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刚教授认为,在更微观的产业和产品层次上京津冀地区各主要城市之间已经初步形成了既专业化分工又适度竞争的格局,其优势产业面临的竞争并不来自区域内部,而是来自区域之外。北京大学陆军副教授认为:京津冀三地存在激烈的产业竞争。肖金成、李青、李军培认为:凭借自身的优势,天津滨海新区应成为环渤海地区经济起飞的龙头。周立群表示,京津冀经济圈将成为下一轮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发动机。要使这个地区自身储备的能量和未来发展的潜能释放出来,必须靠滨海新区来引导。北京大学杨开忠教授认为,滨海新区开放作为国家级战略,是以京津冀作为一个战略的背景。天津滨海新区如果要想加大开发开放,实现其经济发展战略,一定要依托京津冀。
(四)对滨海新区发展的质疑
一些观察者认为由于以前对环渤海地区进行改革的举措与实施的结果落差较大,2006年再次进行的改革可能会重蹈覆辙。目前天津滨海新区获批改革试验区,但中央只给政策没有给资金。另外,珠三角、长三角已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极”,而环渤海城市群发展仍较缓慢。2006年7月10日的《学习时报》中有文章也谈到,滨海新区改革的政策效果不如深圳特区和浦东开发区成立的时候那样强烈。目前不仅珠三角、长三角势头依然强劲,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同样也成为一定程度上的区域热点,势必使得滨海新区对社会各类资源的吸引力大打折扣。针对这些质疑,王海坤则认为: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将比上海浦东来得更猛烈,因为滨海新区的发展将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甚至对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推动,将发挥重大作用。而且,滨海新区的开发不完全等同于深圳和浦东的开发,天津滨海新区一开始就被确定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全国新阶段改革开放提供示范性经验。深圳和浦东的最初开发动力则重点来源于政策或财政倾斜等等。国家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就是为了让滨海新区给全国的改革探路。2006年《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也指出:滨海新区不单是天津的新区,也是环渤海地区的新区,通过滨海新区的带动功能,凝聚区域优势,不断增强对我国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和带动能力,将有效地带动这一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和健康的发展。
二、滨海新区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1、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效果的问题。陈耀认为,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和国际化程度的逐步加深,总体上体制改革和政策优惠所产生的效应也在逐步递减,在新的形势下,对滨海新区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的效果也可能会受到影响。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为避免 “投资反弹”或“经济过热”,国家会出台一些紧缩性的调控政策。为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的效力,滨海新区加快发展的势头会在一定程度受到抑制。
2、发展机制的问题。南开大学季任钧教授认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最大的障碍是体制问题。陈耀认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最大障碍就是条块分割,新区管委会属市政府派出机构,仅具有规划、协调和部分管理职能。这种体制必然导致区内资源的分散低效使用和重复建设,增大条块之间的协调成本,以及各区的无序状态。
3、产业协调发展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范恒山表示:目前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还处于消除基本制度障碍的基础性改革阶段,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尚处于制造业扩张的产业发展阶段,面临着制造业的发展和提升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于目前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南开大学钟茂初教授指出:滨海新区的第三产业尚需外部的力量来推动。刘重认为滨海新区的服务业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第一,滨海新区与长三角经济区相比,服务业整体水平较低;第二,滨海新区在环渤海地区各中心城市中经济地位并不突出;第三,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间服务业链条没有形成;第四,京津冀经济区服务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第五,滨海新区发展外资拉动型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自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4、资源短缺及环境脆弱问题。牛桂敏认为:滨海新区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脆弱的约束,具体表现为;第一、自然资源稀缺程度愈发严重;第二,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形势仍然严峻;第三,生态环境脆弱;第四,人口增长与资源及消费之间的矛盾突出。
5、发展国际物流存在的问题。姜薇、赵黎明认为:目前滨海新区还未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符合国际规范的物流产业链,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和资本优势,再加上滨海新区港口面临着多个邻近区域竞争者的挑战,这些问题会对滨海新区的物流建设造成一定的影响。肖金成、吕达成认为,滨海新区作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所面临的挑战有:第一,在东北亚经济圈内,要建成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的港口城市比较多,滨海新区面临周边港口的激烈竞争;第二,现代综合物流服务的兴起对港口服务水平提出较高要求,但目前天津港的综合服务水平还比较低;第三,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管理水平和法律问题对天津港提出了挑战。
三、未来滨海新区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继续发挥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这表明,国家要加快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进而振兴环渤海地区经济,这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统筹区域发展的总体思路。在这一思路指导下,许多学者纷纷提出滨海新区未来发展的建议,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在京津冀区域合作方面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滨海新区发展的关键是要发挥它多年积累起来的比较优势,如果有条块分割,比较优势就发挥不了,必须消除条块分割。陈耀提出:要努力创造更具吸引力的环境和条件,要积极开展在人才、技术、金融、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科院院士陆大道指出,要对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实现区域内统筹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其中先进的特大城市、落后的腹地,是京津冀都市圈整体布局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樊杰认为:解决京津冀地区整体竞争力的有效方案是:各地区应错位发展,合理分工,科学布局。他建议,应建立高层次的合作磋商协调机制。肖金成,李青,李军培认为,滨海新区应积极参加到京津冀城市群内各类相关区域合作组织当中,构建区域发展政策协调和磋商机制。河北社科院杨连云研究员建议:京津冀地区应从资源共享、要素流动、产业集聚、错位发展、生态和谐、规则约束六个机制的建立上入手,构建好分工合理、布局得当、结构优化、优势突出的区域发展格局。刘强提出:应突破行政限制,城市合理分工;积极推动产业整合,建成世界制造业基地;统筹决策,促进环渤海地区一体化发展。北京大学陆军副教授认为,京津冀合作不是资源整合问题,而是空间整合问题。于刃刚建议,京津冀地区的协作与发展必须立足三方需求,寻求利益共同点,加大政策协调的力度,实现京津冀协作的深层次、全方位协作,国家给予天津滨海新区的优惠政策也应惠及北方大港即曹妃甸港。杨连云研究员提出,应大力促进新三角城市——廊坊、曹妃甸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立群则认为,滨海新区需要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以获得持续性的整体发展优势,在尽快做大自身的同时,更要带动环渤海区域发展。陈耀也提出,理顺内部管理体制是新区战略成功的重要保障,滨海新区应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建立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管理体制。
(二)在区域统筹方面
吴良镛院士认为:天津应统筹城市空间的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统筹空港,要统筹海港和快速交通网络,整合区域空间发展。肖金成、李青提出:应发挥滨海新区的区域优势,优化环境。即:将区位优势转变为区位--环境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变为产业集群优势;将制造业优势转变为研发――制造――服务优势;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变为知识、技术资源优势;将规模、速度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肖金成,李青,李军培认为:为提高新区产业的竞争力,应在统筹规划基础上,制定有关政策,加强新区的功能建设,引导产业布局的集聚和区域的合理分工。一些学者认为:滨海新区避免区域内同质化现象的最好方法是引进总部经济。北京社科院总部经济研究所主任赵弘认为:首先要实现整个环渤海区域内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和产业定位,最为重要和紧迫的是城市之间要发挥他们的优势,形成明确的功能分工和产业分工。肖金成、李青提出:应强化滨海新区根植性的产业网络,形成具有区域特点和竞争优势的现代制造业产业群,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同时要整合行政、经济、空间和社会资源。肖金成、李青还提出:要集聚资源,提供更优越的发展条件;集聚企业,发挥企业的空间集聚效益;集聚产业,形成围绕专业化部门的产业集群;通过新区的资源流动和整合,促进京畿地区的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新区制造业集群和产业基地的发展,促进京畿地区产业网络的组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通过新区体制创新,促进京畿地区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三)在产业发展方面
陈耀提出:未来的滨海新区要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否则,服务业发展的滞后不仅会造成新区就业的压力,而且制造业发展水平也难以提升。吴良镛院士提出,滨海新区要充分注意城市发展中产业多样性和关联性的要求,建设最和谐的产业体系,同时,功能上应从“工业基地”向“综合性城区”转变,努力成为国际港口、现代化工业基地、物流和国际贸易中心。刘刚认为,滨海新区自主创新能力亟须增强,必须在培育具有中国自身的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方面进行突破。在京津冀产业发展与产业创新的路径选择上,河北工业大学张贵博士指出,在新时期面临资源、技术、资本等要素的约束下,通过产业创新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京津冀都市圈必要且可行的发展模式。产业创新的着眼点是在主导产业和主体生产技术方面做出新选择。刘重提出滨海新区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建议,提高滨海新区服务功能;寻找共同利益,减少产业重复发展与恶性竞争;完善城际交通服务网络;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共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技术服务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四)在吸引、利用外资方面
肖金成等人提出:应高度重视吸引外资的质量,加强外资在滨海新区产业结构优化、技术水平提高、延长本地产业链、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并以此为重要手段积极推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发展,使新区成为国内吸引国际资本多、制造业优势突出、贸易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化、国际性区域。他们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和引进高水平人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要坚持引进与自主研发共同发展,引进技术、资金要和消化吸收结合。牛桂敏认为:滨海新区利用外资战略的调整取向应该是:1、从理顺管理职能入手,大力推介新区整体招商板块,淡化行政界限,实施整体招商功能提升战略;2、制造业的利用外资,必须有所取舍,变“引资”为“选资”,强化招商引资的结构导向,实施重点产业选资战略;3、滨海新区应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将利用外资与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功能完善结合起来,实施产业分类引导战略,引导外资的产业流向,实现从“引资”向“引产业”的转变;4、循环经济模式需要一大批成熟的环境友好技术作为支撑,滨海新区的利用外资有必要实施环境友好技术优先引进战略;5、滨海新区的利用外资应该实施物质循环链补链项目优惠扶持战略,要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环保产业,改造提升新区传统落后的环保产业。
(五)在金融改革和创新方面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认为,滨海新区的金融创新需要着重解决三个问题:培育完善的市场机制,培育吸引优秀人才的机制,培育建设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要特别注意环境创新,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滨海新区不能一味在扩大资金数量上打主意。金融改革与创新要有新的视角。具体建议有:1、先行先试应该重点放在促进国内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上,开发一系列新的工具,培育机构投资者,完善融资体系。2、在国内先行先试各种有利于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制度,逐步取消一系列有碍金融资源市场配置原则的行政审批制度。3、要重视金融机构的引入,更应发挥后发优势,重视金融IPO业务。4、在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和设立市场交易机构的同时,探索设立股票离岸市场,吸引境外企业在天津上市。张文春提出滨海新区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措施,具体包括:创造良好的金融业发展环境;建立完善金融协调机制,加强金融宏观调控;搞好地方金融企业;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增强金融市场功能;建立健全多层次的风险资本市场体系,增强风险投资功能。
(六)在发展港口物流方面
肖金成、李青提出:依托三北地区,凭借其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及区位的战略作用,发展港口物流。周立群认为,应加快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以拓宽其对内吸引和对外输出能力。应利用新区的优势,加强口岸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通关效率;构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物流为一体的口岸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大通关”体系,建设高度开放、高效便捷的国际一流口岸。天津社科院的沈艳兵认为:滨海新区要加快实施建设“自由港”的构想。要充分利用区内优势,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巩固和扩大“港区联动”的优势。姜薇、赵黎明认为:滨海新区国际物流要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对国际物流体系长远战略取向进行总体谋划,选择制定出能够充分发扬内部优势、弥补内部劣势、合理应对外部威胁、牢牢抓住外部机遇的发展战略,以建立滨海新区国际物流未来的竞争优势。肖金成、吕达成认为,天津滨海新区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应进一步加强渤海湾内各港口的合作,没有各港口的合作,其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将十分艰巨。肖金成、吕达成提出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路径和政策建议:要发挥滨海新区的比较优势,使天津港成为建设“两个中心”的重要载体。汪鸣认为:必须全方位考虑滨海物流发展问题,确立与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提升相适应的物流发展战略。即:以滨海新区物流发展地位所需要的物流发展能力与水平建设为基本战略,积极参与区域物流组织和服务市场分工与竞争,建立与滨海新区物流地位相称,具有区域、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体系,推动滨海物流由传统管理方式为主向物流供应链管理升级,适应制造业和流通业现代化对物流服务和供应链管理的需求,加快物流业的现代化进程,支撑经济发展。
(七)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方面
面对滨海新区资源短缺、环境脆弱的约束,牛桂敏提出:循环经济是滨海新区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具体做法有:1、成立废弃物最小化俱乐部,促进废物资源化;2、发展补链项目,建立物质循环产业链;3、重视科技创新,引领静脉产业发展;4、加强信息建设,构筑生态工业信息平台。肖金成,李青,李军培认为,应该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河北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李岚、高智两研究员提出为实现消除贫困和保护生态的双重目标,应建立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与生态交织问题的全新经济社会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立京津冀北生态经济特殊示范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实施改善区域发展条件和提高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战略工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工程、生态调节工程。
标签:国内宏观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论文; 天津历史论文; 物流产业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战略实施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天津物流论文; 李青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