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英都中学 362305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师教学的明确要求。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兴趣的心理特征,认为课堂导入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课堂导入方面介绍了自己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些做法,用具体的事例说明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更长久地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高效地学到对自己终身有用的语文知识。
关键词:导入 兴趣 做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地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新课程改革重要的研究课题,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任务。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直接关系到各门学科的全面发展,所以,探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
尤其是新课改形势下的初中语文,应有的放矢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而一堂课兴趣的发端在于新课的导入,它可以说是这一兴趣之火的火苗,决定着兴趣的燃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我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课堂导入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朗读引趣。如读余光中的《乡愁》,若用齐读,可能会出现千篇一律的腔调和节奏;如果采用分组朗读(每组读一节),不仅能激发学生为小团体争光的意识,还能通过不同的声调和节奏对比出正确的朗读方法,领悟作者在不同时期所蕴涵的情感,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实验兴趣。如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前,我通过把一朵红色的牵牛花泡在装有肥皂水的杯子里,它的颜色变蓝,再把变蓝的花泡到醋里,它又由蓝变红的实验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探究其成因,使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学习热情,上课的效率也就明显地提高了。
三、幽默逗趣。如学《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前,我说:“针鼹是卵生哺乳类动物,有谁知道我国传说的人物中,哪一个也是卵生的呢?”在大家愕然时,我就说:“是哪咤。”话音一落,引起学生们的哄堂大笑。这样,就使学生在笑声中达到了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故事唤趣。例如教读《荒岛余生》,我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三百多年前,在英国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鲁宾孙,他从小就很顽皮,长大后,不听父亲劝阻,出海经商去贩卖黑奴。在海上,遭遇了狂风巨浪,一人流落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岛上,他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最后终于成了一位大富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英国小说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节选的《荒岛余生》。这一故事带有很强的传奇色彩,本身就有极大的吸引力,这样的导入会极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新课。
五、疑问诱趣。如在教学《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前,我就设置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想想,如果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尾巴,会是什么样子呢?尾巴会起到什么作用呢?人类将如何对待尾巴呢?(停顿后讨论异常激烈,最后我把学生的答案和课文的内容进行对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掌握。)这个导语就是恰当地运用了提问的艺术,诱发兴味,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声画创趣。例如:我在教《愚公移山》时,先引导学生唱《愚公移山》这首歌,既使学生产生了轻松自如的心理,为新课的学习铺路搭桥,又使学生在怡然自得中领悟了愚公的精神。
七、佳句调趣。如上《背影》一课,我先请学生观看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要求学生用几个词概括父亲的形象(如黝黑、皱纹、颓唐、期待、忧郁等),这样就通过视觉把学生内心深处最朴素的情感调动出来,让学生产生对理解共同情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就对深入理解朱自清父亲背影的感人力量以及作者渗透出的“淡淡的哀愁”产生了极大的热情。
八、活动造趣。学生一开始上课,思维还没有转换过来,注意力往往不那么集中。针对初中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虽然与课文的内容关系不是很大,却可缓解上课给学生带来的压力,活跃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上课前两三分钟,是一节课的热身时间,可以把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活动:或即兴演讲,或美文朗读,或诗歌背诵,或名言介绍等。学生经过这样的热身,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更长久地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高效地学到对自己终身有用的语文知识。当然,导入是授课的辅助手段,是为提高上课的质量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因而不能喧宾夺主,一味追求激发兴趣而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应恰到好处,点到为止。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皮亚杰 著 傅统先 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3]美国 布鲁纳 著 邵瑞珍 译 《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
[4]《中学教学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论文作者:洪竹林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2月总第17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学生学习论文; 语文论文; 课堂论文; 热情论文; 这一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12月总第17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