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管理的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说管理是门科学,人们是没有异议的。人们又常说管理学“不硬”,是软科学。其实,管理既是“硬科学”,也是“软科学”。随着当今时代越来越高的管理现代化的呼声,更有必要从管理的“硬”和“软”两方面来探讨管理现代化的问题。
应该说,管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者之间的一门新兴科学。作为学科,它要综合地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因此,管理的“软”“硬”二重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立统一关系在管理上的具体表现,体现了两者的辩证关系。管理的现代化,必须从这两方面来辩证考察。
一、管理“硬”件的现代化
首先是管理组织的现代化。发达的社会经济组织是管理现代化的基础,管理最根本的要素是组织。现在,美国的管理理论界多数人士认为,管理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两点:一为领导,二为组织。领导者的主观随意性很大,但组织却相对较稳定。因此,组织这个硬件如果不硬,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盛衰。日本之所以出现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奇迹,根本原因便是五十年代学习了美国的经验,创造了日本自己的现代化管理组织机构,适应了日本工业现代化的需求。
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随着生产的现代化和社会化,各种社会组织和经济管理组织愈来愈复杂和多样化。管理组织的现代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随着生产的集中化,组织规模日益大型化;②随着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管理组织日益专职化;③随着管理组织和工作的复杂化,组织成员日益知识化;④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组织运作日益技术化。
近20年来,组织技术越来越突破过去的程式,组织体系日益严密和高效。美国企业试行矩阵管理制、超事业部制和多维组织结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是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日益完备,计算机的大量使用,是管理现代化中的重要硬件。管理信息和系统是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和转换、利用信息进行预测和控制,它是辅助企业领导进行管理决策的工具。
任何一个单位都有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从一个企业来说,任何生产过程都有两种性质的运动。一种是物质流,即输入能源和原材料,转变成产品输出;另一种是信息流,即生产过程中信息的流动。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和拓展,人们得以建立起许多从前无法想象的管理系统。管理工作计算机化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引起了管理学领域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利用计算机以科学的、及时的、准确的方法和手段管好企业,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美国为例:早在70年代,美国生产率的增长约45%。靠技术革新获得,而这45%中,有1/3是电子计算机的功劳。进入90年代,计算机更是最直接、高效的管理工具。信息高速公路把全球的管理系统最大化地沟通起来了。
二、管理“软件”的现代化
首先是管理思想的现代化。这一点,西方管理给了我们很大的借鉴。现在迫切的问题不是如何对待西方的各种管理理论问题。而是必须在管理思想上来一次深刻的变革。
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应该从转变观念开始。两个转变,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管理思想的转变。这个转变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始:①向管理要效益。建国以来,我们经济建设速度不可谓不快,但效益却很低。②管理科学化。现代管理学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上,包括了经济学、数学、物理学、各种技术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的成果,并且利用了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系统工程、经济计量学、计算机技术等最新成就,使管理从定性走向了定量,成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科学。据统计,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的总经理中,1/5是来自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其次是管理方法的现代化。管理方法是个有着广泛外延的系统方法,它贯穿于整个管理全过程。具体有以下几种:(1)全面管理方法,包括全面计划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全面质量管理和全面设备管理;(2)优选法;(3)价值工程;(4)统筹法(网络计划技术);(5)线性规划;(6)量本利分析;(7)ABC管理法;(8)成组技术;(9)看板管理;(10)技术经济分析;(11)预测技术。这些方法都是管理领导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正确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管理的现代化才真正得到了体现。
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的因素和技术的出现和使用。本世纪下半叶以来,数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逐步在管理中得到运用,这是一种过去把管理仅看成是取决于管理者个人经验和能力的一门技术,变成建立在严格逻辑论证和实验检查基础上的一门技术科学的趋向。特别是在二战以后,由于运筹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推向了高潮,出现了管理方法数学化、模型化和计算机化的热潮。在西方,管理科学一词几乎成了运筹学的同义词。
实际上,管理现代化也包含着“软”“硬”两方面。既需要数学化、模型化、计算机化等“硬技术”,也要充分考虑管理的组织行为方面和社会心理因素方面的重要性。后者就是管理“软技术”的基础。“软”、“硬”两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管理参与者的现代化
人在任何一种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内在组织中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各种管理组织是由人组成的,各种管理手段和方法都是由人去掌握和实施的。社会永远是一个由人组成的活动系统。
作为管理参与者的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管理主体的人,另一类是作为管理客体的人。
首先,管理主体的现代化,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决定着管理本身的优劣。无怪乎一个艾柯卡便使克莱斯勒公司起死回生,埃斯纳作为迪斯尼公司的总经理年薪竟高达200多万港元。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几个根本性的条件:①是通才而不是专才。一个管理干部必须具备十分广泛的知识,即使某一方面的知识比较肤浅,甚至不一定精通自己所担任的业务。②杰出的判断力。管理者必须具有客观、冷静作出判断的头脑和经验,准确、熟练地做出判断。③人事技能。人事技能一方面是一种悟性,能透彻了解上、下级和同事,另一方面能很好地感染他们,调动人的积极性。④杰出的组织能力。
其次,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现代化。人既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生物存在物极其复杂的、自我管理的生物系统。生物管理是人管理自己本身的出发点和前提,因其本质是社会性的,人对自身的管理和接受管理便是有意识的和能动的。被管理者的自身素质是很重要的。其重要性在于:其一,被管理者应具备自律性,必须有一种自我意识、自我监督、自我组织的责任感。这是基于对人群、集体、社会的关系过程形成的,其二,能动性。对于一个组织体系来说,每一个被管理者既是对自己的管理,也是对全部管理过程中的某一部分自己直接从事的事与物的管理,因此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就尤显重要。
中国正在自己的现代化之路上迅跑,到下个世纪中叶将全面实现现代化。对一个个国家来说,仅仅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还不是现代化,同时必须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因为,只有管理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进程和发展水平,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最重要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