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高度均衡背景下学校积极发展的理性思考_学校文化论文

教育高度均衡背景下学校积极发展的理性思考_学校文化论文

教育高位均衡背景下学校主动发展的理性沉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位论文,沉思论文,理性论文,主动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追问学校存在的“意义”

教育的高位均衡,其物质形态是条件的改善并达到现代化标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学校能理性地选择正确的教育途径和目标,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学校的管理者要从哲学层面重新审视学校的教育功能,更多地从学校的“意义”层面以科学、理性、诚挚的态度建构理想的学校。

长期以来,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界人士,对日复一日辛苦劳作的学校的认识和理解一直停留在这所学校能够对自己带来“好处”的层次,即对学校“有用性”的重视,表现为对结果的关注,而不是对工作的过程、原因、理由及其本质的关注。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如果强烈地追求这种结果,就极有可能由于忽视教育的本质与规律,忽视教育机制的运行规律,使学校教育的结果适得其反,进而导致与人们教育目的或期望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结果,所以过分关注结果可能会产生学校教育“有用性”的膨胀,会使学校教育中的功利性、庸俗性气息遮天蔽日,汹涌澎湃,学校教育的现实制度与学校教育培育高尚人才的宗旨和本质的价值观发生冲突,导致教育本质的异化和学校教育精神的失落,导致学校教育价值和意义的丧失。我们都很清楚,现在在追求分数的同时,教文明、讲洒扫、应对、进退等小节,讲知书达理,讲人生目的和意义的学校和老师实在是不多了,甚至已经基本缺席,这是一个很揪心的问题。现在的一些教师其实已经从“工匠”退化到“搬运工”乃至“监工”,在功利的推动下,变得世俗不堪。教育的理想、意义和价值,教育的神圣已经基本被消解。

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不仅是一种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文化活动,而且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其意义在于不仅掌握知识应对考试,而且开启心智,让人明白事理,心胸开阔,心地善良而美好,知书达理,向学厚德,淡泊明志,志向高远。使得当下接受的教育是一生的永久记忆,不仅是年轻时的重要经历,而且是他们自豪一生、愉快一生的资本和宝贵财富。学校教育的意义在于每个人成长的意义,在于他帮助人们脱离无知、野蛮和愚昧,变成文明高尚与通达,使人真正成为人。所以学校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价值在于它的“有意义”。这种有意义并非天然存在并轻易地为人们所接受,而是需要从理论、观念、制度、文化等方面协调的基础上进行重构。所以,学校要走出“绩效主义”的阴影,办得有点色彩、有点味道、有点温存,让孩子们带着享受来接纳学术的威严与艰辛,校园里始终涌动着善良的涟漪。

二、关注学校内隐的公平

和谐社会,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应当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社会,也应当是公正、公平、平等的社会。正如罗尔斯说:“正义是社会的首要价值”。在讨论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上,公平公正是核心价值观。现阶段,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保障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机会无可厚非。但让每个孩子从真正意义上接受平等的教育,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需要我们深入到学校教育微观层面探讨。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规定:“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教育可以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价值就体现在协助每一个人的天赋、才能与潜力充分发挥,以达成人生的目标与生命的意义,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和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存状态,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平等。因此,学校层面的教育公平价值日益凸显。

学校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尤其是对学业成绩低下,学习成绩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他们多数来自底层社会,例如我们学校,40%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50%是城乡结合部的居民子女,这种生源结构的学校,学生家庭文化粗糙、早期生活经验不足,进而形成了文化不利和文化剥夺现象。当下学校中有相当比例的孩子,表面上在学校接受教育,但实质上早已游离于教育之外,貌似在高位均衡的背景下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但实质上早已处于失学或半失学的状态,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常常津津有味地在比较优秀率、重点率、一本率等指标,可是有谁去关注那些没及格、没升学的孩子有多少?他们都到哪里去了?有谁去注视过他们离开学校时沮丧的表情和麻木的举动?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美国20世纪60年代实施的教育过程的“反向歧视”,英国的“全纳教育”,克林顿政府的教育优先计划,布什政府的“一个不能少”都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学校应该是一个人人平等的地方,是家的延伸,而不应该是冰冷的禁地。因此,我呼唤一种新的机制诞生,即教育更加重视和关注学困生、后进生,尤其是课堂的教学公平、课程公平、教学评价的公平等问题,个体接受教育所获得的实用价值的平等。这是教育高位均衡背景下学校教育的伦理选择。一些教师往往很委屈:“我对每一个孩子都是公正的”,我们所讨论的公正更多的是其实指性公正而不是形式公正,是以一种实效的人道去对待问题。我们要重温夸美纽斯那句表达教育神圣使命的话语:“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公正是校园和谐的首要伦理,是和谐校园的基础,在这样的校园中每个人都有着对公正的内在需要,都有平等发展的要求。缺少了公正我们可能会有较高的升学率,可能会培养出一些一流的学生,但终究不会长久,因为这是以牺牲其他更多的学生为代价的,这是极为不公平的。

同样,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要正视公平问题,解决公正问题可能需要比公正更高的范畴即仁慈来解决。当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往往是少数的或精英式的发展,广大的教师也并不是拥有着平等的机会和选择的权利。在许多地方于学校呈现了“马太效应”。教师专业发展固然与个人抱负水平有关系,但是把少数人打造或包装成为名师、骨干等与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斐然等量齐观后,忽视“沉默的大多数”,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误区,也是教师民生的遮蔽。“一花独放不是春”。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才是高位均衡的诉求,名师、带头人是“大地的丰收”硕果,而不是刻意的包装,更不是一种点缀。

三、倡导学校多样化的发展

与上述讨论相关联,学校的发展就不应是千校一面,而是应该鼓励和倡导多样化的发展。高位均衡不是所有学校办成一个样子,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促进学校的多样化发展。目前,为什么校长累,老师烦,学生苦?为什么有人大声疾呼“世上已无陶行知”?为什么有点个性的学校实在太少?原因就在与学校之间竞争十分激烈,竞争的标准过于单一化,即以学业成绩作为基本的升学标准。如果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学校的竞争只会加剧,不会减弱。用现代化的条件搞传统的“应试”,所有的教育资源都会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这是令人忧虑的事情,这也与高位均衡的价值意义是相悖的,千校一面的办学,从教育人类学意义上说,这是整个民族在人类学意义上的退化。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肖川先生曾说,“没有异端的社会是一团漆黑、一潭死水的社会。异端的存在状态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之一。”因此,要鼓励和引导每一所学校从自身实际和内在发展机制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积极发展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创建办学特色、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使学校向不同文化特色的方向发展,这必将减轻学校竞争的压力,同时也为民众多样化教育选择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的多样化发展的价值还在于,为家长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引导每个家庭从其子女自身的天赋与发展潜能出发,为孩子选择适当的教育,从而促进其终身可持续发展,这样,教育的激烈竞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趋于缓和,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这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引领着多元社会文化和教育价值观的变迁。这是很有价值的,很高尚的行为。

如今的学校面对育人与学分的矛盾、锻炼与安全的矛盾、课改与考试的矛盾、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常常困惑不已,大家都绑在考试分数的战车上,狂奔不已,心里很苦。人人都明白上了“方向不对的车”,“我行我速”,就是没有人毅然决然敢于“下车”,来个“我行我素”。所以校长在社会转型、人心浮躁的形势下,能够理性面对“分数”,“不跟风”,竭力阻止学校育人意义的消解,以坚强的定力办个有点“萨默希尔”(summerhill school)味道的学校,那才是大直若曲,返璞归真。也许现在的国情不允许,但我们要心向往之。因为没有梦想的教育是黑色的教育,没有梦想的校长、教师是可怜的“口力劳动者”。

当然,这需要教育行政的支持:多一点保护,多一点服务;多点理解与关怀,不能让学校的功能无限的扩大,不能让学校责任变得无限。

四、凸显学校文化的伦理品性

现在,学校在高位均衡理念之下,建设得非常漂亮,显得很有文化气息。建筑物气势磅礴;识别系统鲜美动人,似乎很有文化。但仔细品味,事实并非如此。建筑追求功能的科技化和形式化,制度追求控制的有效性、效率化;精神文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僵化说教或肤浅的口号。我们常见一些颇有影响的学校大宣特宣“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理念,宣传有多高多高的升学率,可是学生自杀事件屡屡发生,让人如鲠在喉。我所熟悉的一所有名的四星级高中以“假湖水静心灵”为学校文化旨趣,掘池引水并以“月儿湖”命名,可谓诗意盎然,可是不多久一学生因厌学投池自尽,这是多么深刻辛辣的讽刺,多么深沉的悲痛。近年来,校园学生自杀事件一直呈上升趋势,在强烈的对比面前,“校园文化没文化”现象足以让我们深深反思,让我们澄清:学校要走出包装的狭隘,从伦理的视角建设校园,提升学校的伦理品性,即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人文性问题。要追问,在制度伦理上学校是否认真履行了它应有的责任与义务,是否完成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在关系伦理上校园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协调融洽,是否体现了尊重和关怀。

成长是学生首要的道德义务和权利。师生都是道德的学习者,人的一生是终身道德学习的过程,鉴于学生未成熟,教师有责任对其予以帮助。我们要相信两句话“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功已在半路上”。

因此,学校的办学者要有知性的精神自觉,用自己对学校发自内心的热爱来感染师生,建立起“沉浮与共”的普遍感情。使校长文化、行政文化等多重视域实现融合,形成共享的价值观,主动建构集体的价值信念,把师生作为一个精神共同体加以培养和塑造。将促进全体学生成长的价值目标转化为全校成员的共享价值观,团结和引导全体成员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和进步而努力。最终成为学校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不管环境与条件是否一流,不管学生是否是三流,不管学校的物质待遇是否高水平,学校的成员都会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激发下产生学校发展的文化自信。这就是学校的伦理品性,这是高位均衡背景之下学校应有的品性。

标签:;  ;  ;  ;  

教育高度均衡背景下学校积极发展的理性思考_学校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