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_农业论文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_农业论文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由之路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性,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要走同样的道路。如果无视它自身的规律性都是要吃亏的。农业经济的发展规律可以从本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发现。但是,由于我国过去过于严格的政府干预,使经济规律发生了严重的扭曲,以致难以发现它的规律性。因此,我们可以从总结外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发现它的规律性。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一些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对农业的直接干预较少,因此它的发展道路基本上反映了农业经济规律本身的要求。本文是在广泛总结和研究各类国家农业现代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问题。

国民经济的市场导向所谓农业现代化,就是最新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目前,最新科学技术已远远超过原来所说的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的范围,因此农业现代化不等于“四化”,未来农业的出路更寄希望于像生物工程这一类最新的科学技术。由于科学技术正处于加速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也将经过从低到高的发展阶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规律(首先是价值规律)受到尊重,可以自由发挥其作用。农民为追求最高利润,就会努力扩大经营规模,竞相采用并不断更新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驱使农业最终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追求高额利润是动机,实现商品化是手段,农业现代化则是它们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只有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才能使我国逐步走上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目前,各国农业中的经营方式多种多样,有家庭农场、合伙经营、公司农场和生产合作社等。但是,其中以家庭经营的效果为最好。它的特点是: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农民自己拥有或租赁一部分土地,拥有完全的自主经营权,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行决定生产或经营方向,主要使用家庭劳动力。这种经营方式的好处在于:第一,由于它们拥有完全的自主经营权,所以可以根据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迅速反应,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出市场需要的商品。第二,他们使用家庭劳动力,因此每个劳动者都把生产劳动看作是自己的事情,始终兢兢业业,无须监督,从而节约了越来越高的管理费用。第三,家庭经营的最大好处是,它把经营者和劳动者的工作好坏同经济利益的分配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第四,家庭经营者还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经营规模。

但是,家庭经营也有缺点,那就是它的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毕竟有限。然而,随着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需要更多资金用于购买越来越多的农业投入物,需要社会各方面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于是,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围绕着农业生产出现了一系列为农民提供诸如农机、化肥、农药、种子、饲料、防疫、农产品收购、加工以及最后产品的销售等服务行业。也就是说,家庭经营必须配之以发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便弥补家庭经营的不足。因此,在我国发动全社会(包括政府部门、合作社和私人)逐步建立起规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现代化也是自给自足农业向商品性农业过渡的过程。随着农业生产力和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经营规模的扩大,农民逐步变成了商品生产者;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和工业部门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日趋增多和多样化。农产品,无论是食品还是轻工业原料,最终都是服务于消费者的需要的。而消费者的消费结构是随着他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生变化的。例如,当人们处于温饱时期,消费者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当达到小康水平以后,消费者会需要更多的肉、蛋、奶等食品;随着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就会需要更多的蔬菜和水果,等等。为了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农民必须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以便生产出消费者最需要、价格最高的农产品,使自己获得最大的利润。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依据是市场信息。农民为了追求高额利润,总是根据这些信息来改变自己的生产结构的。

但是,在人多地少的我国,农民想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余地是比较小的。这是因为要解决10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必须用大部分耕地来生产粮食。因此,要想在我国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妥善地解决好10几亿人口的口粮问题。为此,首先要改变传统思想,树立“大粮食”的观念。所谓的吃饭,其目的无非是吃饱肚皮和给人以营养。反过来说,凡是能吃饱肚皮和给人以营养的东西都是粮食,大米、白面是粮食,肉、蛋、奶是粮食,水果和蔬菜也是粮食。这种观念的变化,可以大大开拓我们解决粮食问题的思路,即把我们解决粮食问题的希望从1亿公顷耕地上放宽到我国960万平方公里(9.6亿公顷)的国土面积上。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对耕地的压力,更好地保护和改良现有的耕地,增加谷物和各种经济作物的生产;而且,还可以利用山地和丘陵发展野生动物和林果生产;改良和开发草原、草山、草坡和滩涂,发展畜牧业生产;积极开发和利用江湖海面,扩大水生食物的生产,为全国人民提供丰富多样的食品。同时,还要引导改变饮食结构,食用多种食物,使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促进农、林、牧、渔各业的全面发展。

不断采用最新科学技术 如上所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最新科学技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新科学技术对农民是有吸引力的。因为它们不仅可以替代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扩大农业经营规模,而且还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特别是对于那些首先采用最新技术的农民来说,新技术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为他们可以从产量的增加和单位产品的低成本中取得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另一方面,较高的利润率也会吸引更多的农民采用该项新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投入的价格也会上涨,为了弥补生产成本的上升,其他农民也会竞相采用最新技术,从而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由于农业科技能够大量替代劳动力,因此,首先要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根据各国的经验,农村劳动力必须先在农业内部转移,即由种植业转向养殖业;其次是向农村内部的转移,即由农业向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非农产业(往往是为农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企业)转移。此外,最新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掌握和应用科技的人应当是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因此我们要抓紧时间普及文化教育,培养新一代农民。

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如果说发达国家在农业发展中有什么教训的话,那么最大的教训就是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极大地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际上,当今农产品的丰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是以牺牲后人的生存条件为代价的,以至于到了60年代末,许多发达国家的河流和海湾都被污染,成为鱼虾绝迹的“死河”和“死湾”。于是,从70年代初开始,各国都从立法入手,大规模地治理环境,并很快取得了成就。联合国也于70年代中期明确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概念,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这个概念在农业上的反映就是“持续农业”。所谓持续农业就是一种既能生产出足够的食物和纤维,又不破坏甚至能够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从而保持农业长期、持续发展。它的主要内容是:强调作物轮作制,以增强土地肥力,减少病虫害;对自然体系、生产者和消费者推广无害的病虫害控制战略;鼓励使用绿肥和其他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营养和有机质;选用对人类、牲畜和环境无大危害的高效、低毒和低残留的农药等。目前,持续农业已经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持续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对我国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会。说它是挑战,主要是它可能限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因为随着持续农业的发展,各国对于农产品进口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含有残毒的检验也更加严格,从而使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更加困难。说它是机会,主要是我国具有历史悠久的有机农业传统,它与持续农业有极大的相似性。只要我们在政策上加以鼓励,我国农业是可以实现持续发展的。

适度的政府干预 各国农业发展的经验证明,政府过多地干预农业不行,但是不干预也不行。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适度干预。目前,各国政府对农业的干预方式很多,综合起来看,在以下几个方面都要给予支持:(1)建设和改善物质的基础设施,因为这些设施的投资大、收效慢,个人和集体都难以承担,通常需要政府牵头,鼓励个人和集体共同出资来兴办;(2)建立完善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以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3)提供价格支持和补贴,稳定农民的收入;(4)提供农业信贷,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投资越来越大,但由于农民的偿还能力较低,所以很难从信贷机构得到贷款,因此各国政府都为农民设有专门的农业贷款;(5)提供农业保险和救灾援助,迄今为止,农业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经营农业的风险很大,为了稳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许多国家的政府都设有农业保险,并为受灾的农民提供援助;(6)及时提供市场信息,指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农业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农业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部门,并以合同或协议形式,把从农用物资的制造和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收购、分等分级、运输、储藏、加工、包装一直到最终产品的销售等部门组成一个统一的农业综合体。只有到那时,我国的农业才能算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标签:;  ;  ;  ;  ;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