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情报学专业术语生成机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专业术语论文,机制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重要科学概念的形成往往是一门学科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标志,而科学概念是由专业术语表达的,因此专业术语的生成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图书情报学发展呈现学科国际化和学科交叉化的趋势,许多新的专业词汇被研究者作为专业术语提出来,极大地丰富了图书情报学专业术语的内容和数量,但同时也引发了关于专业术语的标准和规范问题。学者们习惯采用自己所熟知和认可的方式进行科学概念表达,经常出现专业术语揭示科学概念的内涵或外延不准确的状况。
科学研究是严谨的,规范专业术语的表达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规范专业术语不是为了统一思想,更不是为了形成“一家之言”,而是为了统一表达,使科学研究和科学交流有一个共同的话语平台。李景正指出:术语控制与标准化的目的在于统一术语的概念与定义,使之作为学习与交流的共同规范语言[1]。规范统一的术语不仅有利于学术之间的交流和共享,也有助于学科朝着成熟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就从术语的生成方式入手,研究其生成机制及特点,以期对于术语规范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图书情报学的专业术语生成主要有转译型、移植型、概念揭示型三种机制,下面就其逐一进行分析。
1 转译型机制
转译型机制主要是指将国外图书情报学研究中使用的专业术语经过一定的方法的翻译或转变后,直接被本学科领域所采用。
1.1 转译型机制的具体方式
一般情况下,此机制中所采用的转译方法有三种。
(1)意译,是指在考虑原语与译语之间的巨大文化差异下,根据原文的大意来进行翻译的方法。如在“Recall ratio”这一术语中,“Recall”意为:召回,收回。但是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其内涵及我国语言习惯则被译为“查全率”。
(2)音译,指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外来语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如“博客”是由“blog”音译而来,又译为网络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
(3)简称,指对较复杂的名称进行简化形式的表达。一般情况下,是对原英文首字母进行简化或缩写。如“OA”是“OA”是“Open Access”的简称,其中文译名存在很多分歧,通常被译作开放存取、开放获取、开放共享、开放访问等。为了避免翻译的差异,很多学者直接使用其缩写为“OA”。
1.2 转译型机制的优点
国外图书情报学的发展相对快速并且有很多成功的研究思想、方法、理念及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借鉴外来研究成果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大量的新生事物和概念。这时,就需要通过各种翻译和转化方式把国外先进的研究相应的引入到我国的研究中。一般来说,转译型的专业术语大都在国外的研究中经历了一定的探索和考究,或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之后才被我国学者拿来借鉴研究,对科学概念内涵的揭示相对成熟和稳定。
例如,“信息共享空间”这一术语是由1992年8月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实施的一个服务模式发展而来,这种服务模式被称为“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随后很多大学图书馆也纷纷效仿其模式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我国初期接触这一术语的时候也有诸多不同的翻译,直到2005年吴建中在《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一文中,第一次将IC翻译为“信息共享空间”[2],这一专业术语才被图书情报界认可并沿用至今。国外对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无论其理论还是实践都已经非常成熟,对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和借鉴意义。
1.3 转译型机制的缺点
然而,虽然转译型机制借用了国外的研究,对概念的揭示相对成熟,但是在转译过程中,由于语言及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的差异,很容易产生转译后词义关系的混乱。
“information”一词的转译最为典型。在英文中,“information”既有“消息”、“信息”的意思,同时也有一般意义上的“情报”之意,而军事上的情报则往往用“intelligence”来表达。在日文中,也只有“情报”这一个术语,但是它同时包含了英文中informmion和intelligence的双重含义。但是在我国经过一番转译和引申,“情报”的概念外延不断扩宽,甚至背离了它本身的含义,造成多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存在关于“information”的“信息”与“情报”含义之争,同时也出现了“信息经济学”和“情报经济学”(Economics of Information)到底是不是一门学科的争论[3]。
2 移植型机制
随着各门学科的不断交叉融合,专业术语随同它们表达的新事物新概念不断传播开来,各学科通过不同方式将专业术语进行移植,形成了专业术语的移植型生成机制。移植型机制是指在学科渗透和交叉的研究过程中,其他学科领域中使用的术语对图书情报学有创造性或开拓性启发意义,而被借鉴到图书情报学领域使用。
2.1 移植型机制的具体方式
此种生成机制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
(1)直接使用型,是指其他学科的专业术语直接被引入本学科使用,除了对其相应概念进行转换之外,词语构成没有明显的变化。这种方式可以表达为:A→A'。如本体(ontology),原本是哲学领域中研究“存在”的一个术语,后被人工智能领域用来研究能够被计算机表示的事物[4],近些年又被图书情报界引入,用来研究概念之间的关系。
(2)改造型,则指本学科的术语与原学科的术语相结合,形成新的术语结构。可以表达为:A+B=AB。如“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就是将“核心竞争力”这一企业管理领域的专业术语直接与本领域的词汇组合所构成。
2.2 移植型机制的优点
这种生成机制大都是在学科交叉渗透过程中直接从其他学科引入,往往可以拓宽本学科研究的范畴,激发新的学科生长点。由于其他学科的专业术语在其原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研究和发展,其科学性及稳定性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在移植到本学科领域的过程中,术语生成快速、使用便捷,不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推敲,可以直接使用。
如“信息构建”这一术语,其英文为Information Architecture,简称IA,由美国建筑师沃尔曼(Richard Saul Wurman)在1975年提出,用于服务特定目标的建筑设计工作[5]。后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信息构建”的提法引起了情报学界的极大关注,随后引起更多的图书情报学的学者深入研究,为图书情报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新的课题研究方向和成果。
2.3 移植型机制的缺点
移植型机制的逻辑基础是类比推理,要求移植的两个学科领域或研究主题之间有足够多的相同点或相似点。虽然,移植型的术语生成快捷、方便使用,但是由于学科与学科之间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移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原术语所表达的概念内涵,否则,在移植后的含义对接上会存在一定的误差,造成概念间的关系表达不清,并且很多新生术语在原学科就不能准确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移植到图书情报学领域就更加不适用,形成急功近利式的错误移植。
以“知识管理”为例,知识管理这一术语出自于企业管理领域,其主要内涵是对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进行挖掘,以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方法。一些学者把“知识管理”引入图书情报学领域,却把其解释为对图书情报等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挖掘,并把它看做是信息管理的深入,使这一术语所反映的对象从之前“主观的人”转换成了“客观的信息”,显然已经与“知识管理”这一科学概念的内涵背道而驰。如果尊重这一概念的正确含义进行移植,那么在图书情报领域进行的“知识管理”应该是对图书馆员或者情报员进行相应的隐性知识挖掘和管理,而不能想当然地解释为“对信息资源的开展利用”。
3 概念揭示型机制
概念揭示型机制是指专业术语在生成过程中逐步深入地去反映概念的特有属性,从语词表达方面尽量揭示概念的基本内涵。
3.1 概念揭示型机制的具体方式
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在长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对事物的不断充分认识从而揭露其本质而形成的。一般而言,概念的形成主要来源分为理论型和实践型两种方式,概念揭示型机制也随之分为理论型和实践型两种方式。
(1)理论型概念揭示,是在对思维对象反复进行逻辑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用准确的语言来揭露其本质的术语。如:“信息素养”是在对信息化社会的特点进行反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意指对信息进行掌控和适应的一种综合能力。虽然这一概念的外延会不断拓展,但是这一专业术语目前能够充分揭示上述内涵。
(2)实践型概念揭示,是基于实践活动的长期经验积累再上升到理论概括,从而形成一种实践型的概念揭示术语。如“馆际互借”这一术语就是产生于图书馆的长期实践活动中,它能准确表达图书馆之间通过建立馆际互借制度而进行的一种规范的图书馆服务方式。
3.2 概念揭示型机制的优点
专业术语需要能够通过统一的、简明的语词来表达概念内涵,如果一个科学概念不能使用统一的专业词汇进行表达,那么专业术语就没有完全生成,就容易造成概念混乱。
而一般概念揭示型术语都是经历了较长的生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对其是否符合科学术语的科学性和稳定性有着较为严格的验证,最能够准确并且简明的揭示科学概念的内涵的是一种最基本的专业术语生成机制。如“信息资源共享”这一术语,就能够很明确的表明“信息”、“信息资源”、“资源共享”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其发展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图书馆资源共享”、“文献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这样一系列的演变,但是其术语的演变一直与实践的发展过程紧密相连,也越来越准确地反映了这一科学主题的发展规律。
3.3 概念揭示型机制的缺点
虽然概念揭示型术语生成机制是具有稳定、成熟、科学及符合语言习惯等诸多优点,但是其生成过程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其间语词使用不断更替,最终才能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专业术语。
以“数字图书馆”这一概念的演变发展为例[6],在这一概念形成伊始,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网络图书馆、无墙图书馆等诸多概念纠缠混杂、交替使用、相互说明,人们也纷纷撰文解释这些概念的关系,形成了一大批伪问题、伪研究。虽然随着科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数字图书馆”这一专业术语基本得到确定,但研究之初的混乱还是对研究进程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4 三种术语生成机制的比较
专业术语是思想和认知交流的基础工具,所以术语的生成和选择对于学术科学的发展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认为,专业术语的规范性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量[7]。
(1)单义性:指术语的概念是否明确。术语与一般词汇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的单义性,即在某一特定专业范围内是单义的。有少数术语属于两个或更多专业。
(2)科学性:指术语的语意范围是否准确。术语应能准确扼要地表达和反映定义的要旨或内涵,并且力求简短明了。
(3)稳定性:指术语的使用是否频率较高、范围较广。已经约定俗成的术语,没有重要原因不宜轻易修改。
(4)习惯性:指术语是否符合语言习惯。其用字遣词,务求不引起歧义,不要带有褒贬等感情色彩的意蕴。
(5)便捷性:指术语的生成过程是否方便快捷,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生成最符合需要的术语。
笔者根据上文对三种术语生成机制的优缺点分析,并结合上述五点关于术语规范要求,对这三种术语生成机制进行综合的比较(见表1)。
表1 三种专业术语生成机制的比较
由表1可知,转译型和移植型在术语生成的过程显示出其便捷的优势,能够随着新的研究内容不断产生新的词汇和术语。当然,在没有经历长时间检验的情况下,其概念的准确度及稳定性都难免有些差强人意。相比之下,最为传统的概念揭示型术语生成机制虽然过程漫长,在短时间内无法生成,但是在术语概念的准确度、符合人们语言习惯、稳定性方面凸显了优势。可以看出,概念揭示型术语是在经历了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学术积淀之后,形成具有高度精简的概念术语,它遵循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也反映了事物本质的属性。
5 结语
对于一个学科来说,专业术语的质量不在于繁多与复杂,而在于精练和统一。图书情报学需要更快的发展,但是图书情报学更需要科学的发展。因此,图书情报学专业术语的生成不仅需要与时俱进,更加需要厚积薄发。
收稿日期:201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