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发展中国家改革态势与我国面临的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态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70年代,全球公开打改革旗号的仅中国等少数国家。到90年代,世界性的改革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改革风起云涌,迅猛发展。发展中国家改革的兴起和开放的扩大,既增强了第三世界的经济实力,也逐步改变了世界经济分布失衡的格局。这为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扩大开放提供了更多的可资借鉴的经验,但同时也使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面临着强劲的挑战。
一、发展中国家改革的基本态势
与中国的改革一样,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已有良好开端,得到了实惠。世纪之交,许多国家正采取新的措施,使改革向深度推进,向广度延伸,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由零散改革向集中改革发展。发展中国家过去的改革一般都是零星的,尽管初有成效,但不成气候。目前许多国家都转向集中改革。例如,朝鲜开始与我国一样,先在一郡一市小范围内进行改革,现已扩大到某一地区、某一领域的大范围改革。过去由国家有关方面,甚至是州、市有关方面提出不同的改革措施,各自为政,政令不通,而现在则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宏观的改革方案和要求,使分散的内耗性的改革向集中统一的方向发展。科威特在海湾战争结束后,为加快经济发展成立了经济改革委员会,也由战前零散改革向集中改革过渡,并初见成效。
2.由浅层改革向深度改革发展。发展中国家的改革不仅满足于刺激经济的增长,而且在不断加强探索,向价格、税收等深层次改革推进。越南80年代中期开始实质性改革,进入90年代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目前正在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制目标推进,并将有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出台。越南现已在敏感的价格方面实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除电力、邮电、自来水、油料等实行统一价格外,其余商品价格全部放开。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和哥斯达黎加等在税务制度上进行重大改革。其中洪都拉斯对税制进行7项改革,包括提高选择消费税(从10 %提高到20%)和除200种生活必需品外对一切商品征收7%的销售税等。
3.由孤军单进向配套推进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过去试图从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率先改革,待其取得成效和成功经验后再行推进。但实践证明,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此,发展中国家正在向综合改革、配套改革方向推进。朝鲜在决定兴办自由贸易区的同时,改革相应的招商制度,陆续发布了《自由经济贸易法》、《土地租赁法》、《外国投资法》等涉外法规,为引进外资铺平了道路。
4.由急功近利向注意长效努力。通过改革尽快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几乎是实施改革的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因此,过去的改革主要反映在急功近利式的现实改革上,这种改革以一时显效而赢得民众支持。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改革的弱点也显而易见,矛盾逐步暴露。鉴于此发展中国家把注意力集中到长效改革的研究和推进上来。老挝正在研究制定一部新的投资法,新投资法与现行法律的一个主要不同点是,不再明文规定外商投资期限,外商可视发展需要而自由延长投资期限。同时投资政策也不再向易于迅速见效的纺织、食品、服装等行业倾斜,而是鼓励外商向造船、汽车、钢铁、电力等瓶颈产业投资。
5.由政府行为向法人行为过渡。发展经济重要的是搞活企业,这已成为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共识。因此,改革的取向逐步由政府行为向法人行为转换。一是改革人事管理制度。韩国废除了过去以工作年限作为晋升职员级别和提高工资基准的人事“年功制度”,代之以工作能力和实际成果决定升降员工职务的“人才拔擢制度”。二是改革经营管理制度。巴基斯坦在投资及外汇领域取消政府对外国投资的批准手续,除军火、造币、高爆炸药品以及放射性物品等必控领域外,外资企业被允许拥有百分之百的经营自主权,外商在巴境内投资的企业同样可从事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活动。
二、我国改革面临着强劲的挑战
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对我国的改革发展来说,既是一个有力的促进,也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1.区域性经济的发展使竞争加剧,我国扩大出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过去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多经济薄弱、工业落后、外贸萧条,使我国与这些国家能保持着较大的进出口贸易。目前,这些国家工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实现了许多工业品自给有余,而且开始部分出口国外。这一方面使我国相当一部分产品出口这些国家,受到关税、价格和数量的多重限制;另一方面他们的产品已批量出口国外且与日俱增,这又直接影响到我国产品在其他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这种双重挑战使我国扩大对发展中国家乃至整个国际市场的出口贸易,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如印度从1993年起,通过改革外贸体制后,调动了企业出口创汇积极性,连续两年保持20%的出口率,出口额分别达222亿和270亿美元。由于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经济结构相类似,产品替代性强,特别是纺织、轻工、机械等产业和产品无需多大的技术含量,可直接与我国企业竞争市场,因而带来很大压力。
2.国际资本分流,我国吸引外资难度加大。由于观念和思维上的差异,过去许多发展中国家还没有意识到利用外资发展民族经济的重要性,引资力度不大,竞争不太激烈,加之我国投资环境在许多方面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国际资本大量涌进我国。而目前和将来,发展中国家通过改革,投资环境大为改善,加上一些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固有优势,对发达国家的投资者颇具诱惑力,国际资本会越来越多的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尽管我国目前实际吸引外资仍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但人均占有和递增幅度却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如墨西哥近年引资达700多亿美元,人均引资700美元,而我国累计引资近1000亿美元,人均不足100美元。 类似墨西哥这般富有引资竞争力的发展中国家会越来越多。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与我们共争国际市场有限的可投资本。
3.人才竞争激烈,技术外流严重。发展经济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最富有启动力量的是科技。过去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落后,人才奇缺。而现在这些国家提倡科技立国,人才兴邦,大力改善基础条件,创造吸引人才的软硬环境,收效明显。如东盟国家以优厚待遇,大量吸引港、台、日和中国大陆人才,而加勒比地区则千方百计吸引美国和欧洲人才,从而使大批国际人才涌进这些国家,先进的科技也随之流入这些国家。近年来,我国人才特别是许多技术人才,不仅继续流向美、欧、日,而且也开始流向新加坡、泰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因此,世纪之交,我国既面临稳定国内人才的压力,也面临引进国际人才的竞争。
三、迎接未来挑战的对策思路
发展中国家通过改革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繁荣,有利于国际经济互补,也无疑有利于我国加强和扩大与世界各层次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技术合作。问题在于,面向21世纪我们应抓住机遇,正视挑战,善于总结外国成功的改革经验,不断拓宽改革开放新思路,变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营造新的适应国际经济竞争的生存发展机制。
1.应考虑逐步将我国经济改革,特别是沿海、沿边地区的经济改革与周边国家改革相衔接。从发展共同利益的角度认识问题,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改革有许多相通之处,甚至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尤其是把我国的区域性改革与周边国家改革相衔接,既有利于我们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联系与合作,使我国的改革有一个更好的国际环境,也有利于搞活我国沿边地区的改革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沿边经济。90年代以来,不同层次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涌现。亚太地区除东盟自由贸易区外,东北亚经济圈、湄公河流域经济圈正在发展形成,西亚、中亚经济合作组织也正在酝酿发展中。亚太地区的许多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与我国东西南北的边境地区水土相连,基础相似,具有很大的相融性。而且周边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也希望我国参与多边合作,加强经济联系,发挥互补作用。我们应抓住这些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崛起和发展的机遇,加快沿边地区经济改革,扩大沿边省、市、县的经济权限,除国家参与国际性的合作外,还应鼓励这些省、市、县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经济、技术关系,在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下,不仅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而要在许多方面发挥核心作用,特别是在边贸市场设置、外汇交换市场完善,建立健全关税、工商管理及其法律、法规上多做些探索,逐步向经贸、管理一体化方向发展。总之,要掌握区域合作的主动权,利用外部条件,加快发展经济。
2.研究分析我国改革与海外改革的异同,借鉴国际经验,拓宽改革思路。虽然我国改革先于多数发展中国家,成效也十分显著,但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后起之秀的发展中国家,成功的改革对于我们也有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如邻国越南既改革物价,又抑制通货膨胀,避免了经济生活的严重震荡;非洲加纳对非重要国有企业实行多成分共存制,利用社会力量搞活国有企业,取得明显成效;韩国企业改革用人办法,实行“人才拔擢制度”和发展外贸集团公司,增强了企业活力;墨西哥出售长期亏损的部分国营企业,活化沉淀的国有资产,以创办新兴产业企业;摩洛哥试行外债转投资,减缓外债压力,吸引外国投资等等。这些经验对我国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和巩固改革成果都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应组织人员重视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改革经验,并结合国情和地方实际,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如稳定货币物价,抑制通货膨胀问题;开放金融市场,改革财税制度问题;稳定国内人才,吸引国外人才问题;改善经济环境,发展科技事业等等,把别人的经验变成我们的东西,使我们的改革不断有新的内容和新的突破,更快更好地进行下去。
3.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应成为我国未来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在扩大开放上,首先应给沿海地区及其开放城市以更多的探索权。目前沿海与内地已无多大的政策性区别,即沿海地区已失去政策优势。政策上的趋同性对促进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平衡发展无疑重要。但从整体上说,改革仍要有新的突破,而这种突破不可能在面上一下子展开,仍需搞“试验田”式的探索。而沿海地区及其开放城市在国际上仍有很大吸引力,应继续利用这种优势探索更多的改革路子。如可在沿海开放城市办几个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移植港、澳经验,并加以完善提高。取得经验后再向江沿、沿边地区的重点城市推进。如江苏与新加坡合作,建立中新苏州工业园,移植新加坡管理经验,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就是很好的尝试。其次在改革开放的运作上逐步与国际经济接轨。要大力引进外资,同时也要走向国际,创办跨国公司。从国际经验看,没有一个发达国家是单纯引进资金而不输出资本的,资本的输出即意味着外汇的流入。单在国内发展无法参与国际循环,当然也无法驾驭国际市场。泰国、韩国、新加坡等国的许多企业集团都是一边引进外资,一边输出资本,靠双向启动、内外齐上而发展起来的。我们应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在发展跨国经济上迈出较大步伐。同时要扩大开放产业,包括交通、通讯、金融、信息产业,都可向外商开放,利用外资,加快发展瓶颈产业。
4.完善引资政策法规,进一步改善经济环境。我国吸引外资虽有成效,但目前的外资政策法规尚不够完善,政出多门,莫衷一是;而有的方面则缺乏法律、法规,外资企业发生问题无法追究,中外双方利益,尤其是我方得不到保障。一方面应借鉴韩国和土耳其的经验,根据国际惯例,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完整规范的外资政策。同时改进引资规定,不必限得太死,以调动外商进一步发展对我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政策,重视优化外向型产业经济结构。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产业产品结构严重趋同,特别是失去劳动力优势,资源逐步贫困化,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如果我们继续停留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产品类投资上,尤其是低层次、低水平的重复投资,将导致我国产业经济的恶性循环,带来严重后果。应通过国家性产业政策和权力性调控,对这类投资加以有效的限制。对国际产业界来说,我们尤应通过产业政策的导向,使外商投资与优化我国产业经济结构相统一,发育新的经济产业优势,增强国际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