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类书发展试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类书论文,试论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类书,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献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一道,独立于西方文化几千年,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西方百科全书相映成趣,按各自的规律发展着。然而,同是一定时代、一定范围知识总汇的类书与百科全书,在它们的发展演进历程中,却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当百科全书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各国编辑出版时,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并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拥有相当高地位的类书,却日益走向衰落。自《古今图书集成》编定之后,类书作为伴随我国封建社会始终的文献形式,差不多停滞了300年。由此,许多学者认为类书的编纂生命已在本世纪初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百科全书。只是到了近些年来,几十种新编辑出版的中型类书竞相问世,空前规模的《中华大典》编纂工程的全面启动,使我们看到:类书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传统并没有衰亡,仍在顺应时代的潮流发展着。本文将就当代类书的发展作一探讨。
1. 当代类书重新崛起的社会文化背景
类书是辑录文献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骊词骈语等,接类或按韵编排,以便寻检和征引的工具书。简单地说,类书是采撷群书,区以部类,以便寻检和征引的工具书。[1]类书在90年代的今天重新崛起,如同类书的产生、发展结果一样,是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与必然反映。
1.1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当代类书编纂的物质文化基础
从历史上看,盛世修典,大型类书的编撰往往是在政权比较稳定,社会处在上升或繁荣时期。在这个时期,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广大知识分子潜心修典提供了条件。由于类书是一种资料性工具书,其编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都决定于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积累。由此看来,《古今图书集成》成书300年来我国图书编纂史上没有类书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状况的影响。而今天《中华大典》这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部巨型类书的编撰,正好说明了社会经济对类书发展的重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结束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乱动荡局面,又经过40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改革和开放,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繁荣了图书出版事业,为当代类书的编辑出版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2 当代学术文化的发展是类书重获新生的内动力
当前,我们处在创建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时代,既需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又需要人们多方位、多渠道、多层面地吸取各种观念、知识和信息。正如列宁所说:“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立无产阶级的文化。”因而继承人类文化遗产,改造传统文化,建立与现代化事业相适应的文化体系,便成为新时代的课题。类书所起的作用,正是因为它具有提供系统原始资料的重要特点。当代类书的编纂不仅汲取了人类文化的精华,而且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所以,当代类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1.3 类书特有的征引功能是其产生和进一步发展的生命线
将大量的原始资料按类编排,以备征引,是类书永恒不变的根本性质。社会需要对古代文化的继承,科学技术需要发展,人类历史不被人为地阻碍,类书的生命也将无限延续下去,前几年,不少人认为类书只是辑而不作,是一种“向后看”、守旧的工具书,无法吐故纳新,不适应现代科学知识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已被当代百科全书取代了。事实上,类书与百科全书是两种本质完全不同的工具收。类书只是将原始资料不加更动地辑录下来,分类编排;而百科全书则是把当时所取得的学术成就编成概要,并且以人们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介绍。类书重在资料性,只能满足人们检索备查之用,属于资料书;而百科全书重在知识性,带有知识标准的性质,被比喻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属于知识书。所以,类书在提供原始资料,查找古代诗文,校勘辑佚和方便引证方面起到的资料库作用,是包括百科全书在内的其他任何工具书所不能取代的。
2 新时代类书的新特质
第一部类书《皇览》产生至今已有1700多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类书这一古老的著作形式也在不断得到丰富、发展、进步和提高。由《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部、类两级制,到《古今图书集成》的汇编、典、部三级制,类书体例发生了深刻变化,并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历史发展到今天,国门再次向世界敞开,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指向未来的现代化事业必然会同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发生撞击与冲突,改造传统文化,建立与现代化事业相适应的文化体系,成为新的时代课题。任何一种文化,无论具有何等深厚的历史基础,如果长期凝固、停滞,并拒绝改革和创新,势必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甚至可能被淘汰。类书在停滞了300多年以后的今天重新崛起,则是时代所赋予的特质与使命,从而促进其继续向前发展。
2.1 当代类书的编撰目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具备了新的功能
古代编撰类书的目的主要是:第一,历代君王都遵循马上得天下,以文治天下的信条。在取得政权的初期,大肆网罗文人学士编纂类书,以困其心志。第二,最高统治者为了统治国家,需要编辑和浏览历代治乱兴衰,君臣得失事迹,于是就有了《皇览》、《册府元龟》等为最高统治者所编纂的类书。第三,封建时代的诗文,多是玩弄典故,堆砌词藻,于是文人学士创作诗文而编纂的类书大量涌现。总之,类书在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下,编制的动机除了夸耀王朝的“文治之盛”,借以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外,主要是为了帝王熟悉封建文化及读书人考事征引、科举考试之用。
到了今天,随着社会性质的变革,古代类书的上述功能已大多失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当代类书的编撰,在根本上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继承的需要,是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主要体现在:第一,人类文化的普及本。古今中外历代积累的文献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一般读者面对堆积如山的图书望洋兴叹,要从中吸取知识如同大海捞针,就是专业研究者面对博大精深的文献府库,利用也感到困难。当代类书集万卷之精华,摘录了重要的有价值的语句和章节,编成人类文化的普及本,使读者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领略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第二,治学研究的工具书。进行学术研究,著书立说,需要占有大量的原始资料。当代类书把散载于各处的文献片断汇集在一起,供研究人员随时翻检,起到待查、备引两种功能;第三,文献精萃的资料库。类书将人类各科文化的精华辑录下来,起到了保存人类文化财富的作用。
2.2 当代类书的编撰体例发生了深刻变革
任何文献离开了社会的需要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类书也不例外。从整体上看,当代类书抄录文献中的原始资料,按类编排,保持了古代类书的基本特征。但是,它们又有所创新,这主要表现在类目设置和编排方面。
在类目设置方面,打破了古代类书沿袭使用的天、地、人、事、物的分类框架,采用了当代科学分类体系。“以类相从”是类书的基本特点之一,但不同社会阶段有不同的分类特点。古代,类书的编纂逐步形成天、地、人、事、物的分类体系,反映了它与儒学思想的广泛联系,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知识观,这是类书分类体系在封建社会中千年不变的根本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的变革,新时代要求相应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便产生了以《中图法》为代表的文献分类表,传统类书的分类体系便在发展了的社会中失去原有的正统地位和实用特点。如《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分政事、文艺、科技、经史、人物5卷;类下设若干条;条下又有若干目;目下列一条条原始文献,并一一注明出处。这是对传统分类体系进行根本性变革,以现代科学分类体系为基本参照系统,创编出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类书分类框架,从而唤起类书的振兴,使其获得新的生命。
在编排体例上,为弥补古代类书“述而不作”的不足,增加了详细而科学的综述性文字。古代士大夫们“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心理因素,造成了古代类书“引经据典”、“述而不作”,以求“综旧典而开新风”的表述模式。当代类书在辑录各种原始资料的同时,编者普遍增加了说明文字,形成了当代类书的一个编例。如《中华思想宝库》于每篇(大类)之前设有“引言”,勾画本篇的思想要点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于子日(小类)前有“提要”,概述本目的内容精华,提供理解其中包含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于每个学科前撰写有10万字左右的概说,叙述本学科的形成历史及其发展过程。这些解说文字对了解各类内容,理解原始资料,把握文献要旨,起到了指点学术门径的作用。
在检索系统上,建立了新的完善的资料检索途径,为开发利用文献资料提供了必备条件。古代类书一般只有一种检索系统,按类或按韵检索。对于现在的使用者来说,如果不熟知古代的类法和韵目,查检起来很为困难,造成了使用类书的不便。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为其编制辅助索引。当代类书在提供分类检索的同时,也增设辅助检索途径。如《中华思想宝库》卷后附有汉字笔画排列的典籍索引、人物索引,《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后附目录笔画索引。这些新的检索系统,强化了当代类书的工具书性质,为开发利用类书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2.3 现代文明为类书编撰输入了新的内容,成为反映当代学术文化发展的现代工具书
古代类书多为官修,供皇家“御览”,内容偏重治乱得失的历史掌故。宋代后的类书较多面向文人学士,除经传外更多采集典故和诗文。宋至明清,个人编撰类书之风日盛,出现了为科举应试而用的类书。中国传统的重文史轻科技的文化,使类书的产生与发展缺乏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动力,仅是为壮大以“伦理”为圆心的传统文化而纳入有实用价值的农、医、天文地理以及少量的工程技术,古代类书故有“文史工具书”之称。古代类书又多是综合性的,天、地、人、事、物无所不包,就是古代以博学多识为自豪,所谓“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佐证。到了90年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下,类书的内容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如《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社会主义论库》、《社会主义思想宝库》、《中华军事思想精粹》、《世界军事思想宝库》、《世界法律思想宝库》等反映当代国内外学术文化成果的类书。显然,当代类书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突破了封建时代的藩篱,与现代科学汇合,开始了其全新的发展阶段。
3 当代类书的发展前景
类书——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特殊类型的文献,其功能是其它任何类型的工具书所不能取代的。当代类书根据时代的要求,汲取现代工具书编纂特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1 当代类书的框架结构将走上百科全书式的排列与资料汇编式的整理相结合的道路
现代科学文化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知识量急剧增加。类书作为一种大型工具书,要起到把浩瀚的文献情报资源加以综合、浓缩的作用,一方面要能容纳已发展的各门新兴学科,另一方面又要保持其“述而不作”的主要特性。所以,当代类书必须另辟新径,按照文献内容、范围、特点及今天读者利用的习惯,重新设计框架结构。而百科全书在概述人类知识的完备性方面是其他工具书所不可比拟的,当代类书只有吸收百科全书排列知识的优点,同时又保持自身“述而不作”的鲜明个性,才能在现代工具书之林中站稳一席之地。
3.2 当代类书的检索系统将形成完备的多线检索网络,内容分
析索引的方法将得到广泛应用
当代类书在框架结构上均已采取适应现代检索的措施,在排除单线排列局限的同时,通过“多索引”的编制,形成完备的多线检索网络,从而满足读者多途径检索的需要,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近年来兴起的内容分析索引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一种非常实用的工具书索引类型。内容分析索引收录的细目非常广泛,深入地揭示条目释文的内容,集人名、地名、书名、机构名等为一身的多种索引的综合体。内容分析索引把类书中有价值的资料抽出来,按照人们科学研究的需要重新组织类书中的有关资料,提供了实用的检索途径,达到了进一步开发利用类书的目的。
3.3 当代类书的编撰普遍采用电子计算机和多载体技术,适应了当今信息社会的需要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类书编撰出版的效率,有助于资料库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联机检索系统,达到文献资源共享。如当前巨大的文化工程——《中华大典》的编纂就是尽量应用现代化手段,利用电脑充分开发软件,编电脑式的光盘索引与软盘索引,以发挥电脑检索容量大,灵活迅速等优势,为创编一部规模空前的《中华大典》电脑检索系统奠定了技术条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