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发展研究_社会教育论文

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发展研究_社会教育论文

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新形势下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刻分析了我国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德育的原则和方法,为我们在新形势下研究、探索德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明确而有力的指导。

现在和今后时期的高校德育,在各个方面都不同于过去。它面向未来,担负着为21世纪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它面向世界,参与世界科技与人才的激烈竞争;它面向现代化建设,经受着经济、政治、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巨大冲击;它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开放环境和高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它面对着富有鲜明时代特点的青年学生。这些新形势、新情况,既为高校德育开辟了广阔的新舞台,又向高校德育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新要求。高校德育要在新形势下求得发展,发挥作用,只能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扩大外延和内涵,扩大社会功能,走学科化和科学化发展的道路。

一、拓展高校德育领域

随着开放的迅速扩大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高校德育必须向纵深领域拓展和向相关领域渗透。

1、向未来领域的拓展。德育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既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高校要为我国未来社会培养大批人才,这些人才的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因此,要拥有未来,就要重视德育,要重视德育,就必须面向未来。

德育要科学地面向未来,首先要科学地预测未来。德育预测,是进行德育科学决策的前提。通过预测,可以认识和把握思想发展和德育工作的规律性,尽可能降低对未来发展趋势认识的无知程度,尽量减少工作的盲目性,避免曲折和损失,使预定教育目标能够实现,这是提高德育质量,增强德育实效的有效办法。离开德育预测和德育决策,势必陷于就事论事的盲目行为。同时,德育预测也是开展预防教育,争取教育主动的保证。因此,德育要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起主导、引导作用,就要想在前头,导在前头,防患于未然。有些德育工作者工作没少做,但效果不明显,其重要原因就是陷进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付状况,没有把教育做在前面,没有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防,采取的不是“事前主义”,而是“事后主义”,因而教育缺乏主动性,也缺乏实效性。

德育预测涉及到德育的各个方面,内容是很多的,如德育环境与条件预测,德育目标与规范预测,德育内容与方法预测,德育对象思想发展变化趋势及新特点预测等等。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预测改革开放过程中和学校办学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预防可能发生的矛盾与冲突,保持学校和社会的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德育的预测和预防,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要确立德育预测的分支学科,进行德育预测、预防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为德育预测工作和预防教育提出科学的理论指导,提供可操作的具体方法。二是要动员广大德育工作者,结合德育工作实际,自觉进行预测、预防的探索,积累材料,总结经验,为德育预测的理论研究提供素材。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联系在一起的,构成了德育预测理论和德育预测实际相结合的统一体,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整个德育过程中起着“探测仪”、“导航器”的作用。

2、向宏观领域的拓展。德育向宏观领域的拓展,是改革开放新形势提出的要求,即德育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

德育面向社会,就是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德育的主题,贯彻到德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因此,德育工作者不能仅仅只掌握德育理论,必须熟悉、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情况,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情感,塑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素质,使这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因此,学校德育需要广泛涉猎社会素材,充分利用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成就以及在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帮助学生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吸取营养和力量。同时,随着人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学校与社会的不断融合渗透,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日渐加强,学校德育势必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交叉、融合。这不仅因为社会上许多新因素、新问题,诸如腐败现象、分配不公、家庭离异、社会思潮等问题不可避免要影响学校,而且因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偏颇,诸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业务与重金钱的不正确价值导向、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等,无疑要增加高校的德育难度。

总之,德育面向社会,社会需要德育。德育工作者既要结合社会实际实施德育,又要研究德育与社会的关系,建立德育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从我国当前的实际看,德育社会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德育改革的关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德育的关系;社会思潮与德育的关系;文化冲突与德育的关系;开放社会环境与德育的关系;德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关系;青年学生的社会化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等等。我们只有把这些关系和问题从理论上研究清楚了,在实际工作中把握了,才能真正找到德育的重要地位,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重要作用,德育才会有广阔的社会基础而富有生命力。

德育向宏观领域拓展的更大层次是德育面向世界。德育面向世界是一个新问题,不少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疑虑,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特有的教育,似乎其他国家的学校没有这种类型的教育,因而走不出国门,无法同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和比较。这种认识不仅限制了我们对其他国家德育的了解和研究,而且引起一些人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与生命力的怀疑,这无疑对德育的发展是有害的。众所周知,我国高校必须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而面向世界的人才不仅要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也要有参与世界范围竞争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面对世界上的各种政治势力的影响和争夺,学生更需要有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置身于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冲突之中,要有正确分辨、选择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投身世界范围的经济、科技、人才竞争,要有敢于竞争的勇气和自立自强的精神;生活和工作在开放环境之中,要有开阔的视野、健康的心理和文明风度,等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关起门来教育是不成的,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国外的情况,要研究一些国家的政治理论、道德观念、生活方式,把德育推向更广阔的舞台,通过分析、比较、引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总之,德育向国际范围扩展,已经成为发展趋势,进行比较德育研究,建立比较德育学的学科分支也势在必行。比较德育学,是德育发展的一个新生点,它将拓宽德育的更广阔空间,增加了德育比较的维度,有利于克服对德育普遍性不了解而产生的忽视、轻视德育的无知偏见,有利于防止把德育封闭于狭小天地的狭隘心理。

3、向微观领域的拓展。所谓德育的微观领域,是指德育对象在德育和环境影响下,心理、情感、思想变化的状况和过程,即德育对象的内心世界的变化。德育的微观领域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潜隐性,反映出来的问题更深刻更具体。德育没有对细微的、深层次问题的认识与把握,德育是扎根不深的,要在宏观领域发挥作用,将遇到困难。因此,德育向微观领域拓展是宏观领域拓展的基础,向宏观领域拓展是向微观领域拓展的条件。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由于社会复杂程度增加,社会变化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性增强,这些都在客观上增加了青年学生的心理负荷。因此,运用心理保健知识,提高心理素质,是新形势下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德育应当开发的一个领域。伴随着这个领域的开发,德育心理学也将随之产生。

在我国高校,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方法进行德育已经广泛推开,德育心理学的研究也已起步。但不管是实际教育还是理论研究,都还处在借用、摸索的阶段。要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德育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要使德育工作者都能自觉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还要做艰苦的工作。

我国一向有重伦理、讲道德的传统,从古到今,形成了一系列思想修养的方法,诸如反省、反思、内省、见贤思齐、反求诸己、慎独等。对这些修养的方法,我们党进行了继承和改造,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新的发展。在高校教育中,一贯强调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开展自我参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活动。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开放条件下,更要尊重单位和学生的自主性,因而更要提高学生自我分辨、自我选择、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能力。因此,注重研究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和心理活动,强调要通过教育对象自觉的思想矛盾运动过程来进行自教、自律,强调自我教育的内化过程,这是我国德育的传统,也是我国德育的优势。这一传统,体现了教育问题上的内因与外因关系的辩证法。

因此,我国的德育心理学,要发挥我国的传统和优势,当然也要借鉴别国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但不能完全照搬别国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着重研究内化过程的理论和方法,即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调控的理论和方法。

4、向交叉领域的拓展。德育在向未来、宏观、微观领域拓展的同时,也将向其他领域拓展、渗透,形成德育同其他相关领域整合发展的趋势。高校的德育渗透与整合发展,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与智育的整合,二是德育与环境的整合。

德育与智育的关系,犹如政治同业务、思想同物质的辩证关系一样,是不可能绝对分开的。在学校教育中,与政治、思想、道德完全没有关系的纯粹智育,和与知识、能力、技术完全没有关系的纯粹德育,都是不存在的,德育与智育在本质上是联系和渗透的。过去高校存在的德育和智育分离的“两张皮”现象,既与过去传统教育方式有关,更与过去以政治运动为中心的特定历史条件有关。现在,开放提高了德育的社会化程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定了德育发挥作用的基础,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高度综合化趋势也向德育自身发展提出了要求。

高校德育的整合发展,形成了高校大德育模式。这种大德育模式大体是由“一体两翼”构成的:即由专门从事德育的机构和人员组成的德育主体,在学校德育中起主导作用;由学校的教师、干部、职工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及由学生开展的自教育人、自管育人、活动育人,构成德育两翼。“一体两翼”的三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覆盖了学校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全校所有的人员,从而把德育只由少数人负责的分割状态,转变为德育与智育、管理以及活动的融合状态。

大德育模式在有的高校已经初步形成,但在不少高校或不完善,或没有提到议事日程。要在思想认识上取得一致,机构和人员合理配置,政策、措施得以落实,各种关系理顺,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做许多具体工作。高校德育要把大德育模式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明确目的的互动模式,具有相互渗透的综合模式,具有明显效益的合力模式。

德育向环境的渗透与整合,是德育工作者通过环境选择、环境建设、环境优化来对学生进行相对稳定的影响、感染和教育,使环境条件成为德育的一个途径。在开放条件下,社会环境相对复杂,对学生影响具有多重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因素对文化教育环境冲击大,难免带有某些负面作用,加上各种社会思潮、生活方式的变更传递,使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加大。因而德育必须面向社会选择环境,如选择较好的单位作为实践教育基地;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场所进行传统教育;选择社会上正反两方面的典型进行教育等。同时,德育还要营建、优化校内环境,主要包括德育场所和思想文化环境建设两个方面,如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建立校园景点,建设学生活动场馆,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活动等。校内德育环境建设,一般称之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已提出多年,在一些学校已发挥很好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和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高校,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以较大的投资,使德育场所和学生活动场所逐步阵地化,各种活动逐步规范化,活动手段逐步现代化,出现了既有现代气息,又有高雅思想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

二、高校德育功能的扩大

高校德育向未来、宏观、微观和交叉领域的拓展,必定在这些领域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扩大功能。

高校德育的功能,主要是育人的功能。传统德育的育人功能是通过两方面来实现的:其一是导向,即指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其二是保证,即创造良好的政治思想环境与人际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坚强的意志力,保证他们顺利地学习、生活,全面健康地成长。高校德育的这两方面功能,德育工作者应当掌握并能够自觉运用。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德育领域的扩大,在强化德育原有功能的同时,德育还应增加以下新的功能。

1、德育的协调稳定功能。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新旧观念的冲突,新旧体制的转换,以及人们利益关系的调整,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在这期间,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新问题、新矛盾。这些新问题、新矛盾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学生,加上社会改革和学校改革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触及到学生的某些传统习惯和思维定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这一部分人的利益和那一部分人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需要及时协调和强有力的引导,否则,局部关系协调不好,就会酿成不安定事件,贻误改革发展时机,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交往范围比过去扩大,交往对象增多,学分制教学给学生增加了更多横向联系的机会,固定的班级集体概念比过去淡薄,加上经济因素在生活中的突出,经济差别的客观存在,以及个性、兴趣、爱好的多样化发展,也难免在学校里发生不同于过去的矛盾、碰撞,也需要做好协调工作。总之,协调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包括协调经济关系、利益关系、人际关系、道德关系、学习关系和活动关系等,是维系现代高校正常秩序的重要手段,是处理复杂关系的有效办法,因而协调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职能。

同时,高校这个地方,向来是各种政治势力关注的场所,是各种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总是企图利用青年学生的天真与单纯寻衅闹事,利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来动摇青年学生的政治信念,利用宗教、民族问题进行离间和挑拨。在新形势下,这种争夺、渗透又会同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使之更加隐蔽,更加复杂。而高校的青年学生敏感性强,信息沟通快,他们常常比较直观和敏锐地反映社会的某些矛盾,好似社会的一面镜子。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反映,虽然主流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人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全面地、历史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出现偏激情绪,容易受骗上当,甚至做出激化矛盾、不顾后果的举动,导致不安定事件。这些经验教训,过去是很深刻的。因此,学生的稳定,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稳定、社会的稳定。

做好稳定工作,当然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而德育则担负着重要责任。因为要维护稳定,最重要的是政治上的稳定,而政治稳定的关键是要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达到政治共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政治基础,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的政治路线,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坚持用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学生,抵制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形成广泛的政治共识,是维护稳定的根本所在,也是高校德育的主要任务。因此,根据高校的地位,结合学生的特点,在新形势下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也是德育的重要职能。

2、德育的开发功能。所谓德育的开发功能,是指通过德育,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内在潜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精神力量是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的,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巨大的。同时,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潜在的智慧、能力也是巨大的,其发挥程度是无限的。传统德育常常把精神与物质、思想与智能分开,只注重精神的武装和思想品德的塑造,对精神和思想的作用对象即物质与智能研究不够,因而发挥精神与思想的作用也不够。往往是德育强调如何做人,智育强调如何做学问,强调做人的不管做学问,强调做学问的不管做人,德育与智育分割,教书与育人脱离。在新形势下,德育向交叉领域的拓展,特别是与智育的结合与渗透,提出了德育对智育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问题。

诚然,德育不能代替智育,思想不能代替业务。但德育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确的思想能够产生持久的精神动力,促进学生的业务学习和智力活动。任何业务活动,都不是纯业务活动,它时刻与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相关。学习目的、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以及学习的刻苦性与持久性等等,都不是业务问题,但都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产生无形的、持久的甚至巨大的影响。结合业务实际,深入研究政治、思想、道德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方式及其程度,探索影响的规律性,对促进学生业务学习,开发学生智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德育还可以以理论、知识、科技为载体,开辟、扩大第二课堂,延伸、扩展课堂教学,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使学生既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又提高思想道德情操。

德育的开发功能,也表现在德育能培养与智能直接相关的非智力素质,如学习兴趣、爱好、业务活动的个性特点,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等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好似智能的催化剂、能够把学生的智力激发出来。没有它,知识、理论就会是一堆没有活力的概念。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鲜明的个性,业务上的开拓性、创造性,是人才的标志之一,是有所作为的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因而,德育应当担当起培养学生这些素质的任务。

德育的开发功能,还表现在培养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乃聪明之学,智慧之学。真正帮助学生学会并能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科学思维能力,往往比掌握知识更有意义,更重要。因为科学思维不仅可以更多更快地吸纳、消化知识,还可以创造、发现新的知识。因此,科学思维、创造思维的培养、训练应当是现代德育承担的任务。

3、德育的辅助功能。现代德育,已经不是关在校园里和课堂里的活动,它要走向社会,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德育的途径比过去多,场面比过去大,影响比过去广,功能比过去全。现代德育完全靠自身已无法达到以上状况,需要借助其他功能,才能实现德育现代化。

德育借助其他功能,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功能。德育研究是用来揭示德育本质,探索德育规律,正确处理德育复杂关系的,它是现代德育决策的前提。没有德育研究,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复杂情况的,德育研究与德育实际工作已经结合在一起了。其二是组织功能。现代德育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德育,它要面向众多学生,而且要运用现代化的许多手段,组织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群体的活动来实施教育。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开展教育,组织大型社会实践教育,开展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等,都需要做大量细致的组织工作。没有组织功能,德育不会有规模效应和强化作用。

三、德育科学的发展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德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新要求。要解决新问题,达到新要求,其出路就是要实现德育学科化和德育科学化。

所谓德育学科化,就是要把高校德育的领域、功能、模式等实际问题纳入德育学科研究的范围,建立德育的主体理论体系和分支学科体系,使德育真正成为一门科学。现在,我国高校已经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这一学科同德育学科在性质和内容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范围不同而已,我们可以把德育学科归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谓德育科学化,就是要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有效解决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高德育的质量与效果。德育学科化和德育科学化,是德育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要同时进行,并且在新形势下必须迅速向前推进。

高校德育依托于科学文化和科学技术都很发达的高校,直接面临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大冲击。现代科学技术的惊人发展,推动各个学科领域出现了信息化、社会化、综合化、专业化的新趋势,并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力的结构,改变了劳动和各项实际工作的内容与条件,促进社会劳动和实际工作智力化,大大提高了劳动和各项工作的效率。德育学科和德育工作也会毫不例外地经受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和改变,促进德育的信息化、综合化和科学化,改善德育的手段和条件,提高德育的质量和效率。如果德育脱离现代科学技术的洪流,放慢科学化进程,德育就会落后于时代而缺乏活力。

德育学科,即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这个学科以专业的形式建立起来,时间并不长。但它有马克思主义雄厚的理论基础,有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丰富经验,有高校广大德育工作者的广泛实践,因而它发展很快,而且对高校德育指导直接而有力,它是一门在发展中的、富有活力和中国特色的新型学科。

在新的形势下,德育学科还要有新的发展,而新的发展要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相一致:

第一,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发展趋势。德育学科的分化,如前所述,就是向各个不同领域的深入,揭示德育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规律,形成德育的分支学科。德育学科的综合,也如前所述,就是向相关领域渗透,与相关学科结合,揭示德育发挥作用与影响的规律,形成德育交叉、综合学科。德育学科分化和综合是统一于德育学科发展过程之中的,分化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化,分化与综合的发展,推动德育向纵深领域拓展,促进德育学科的丰富和完善。

第二,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德育学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成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分支。由于它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必定与相关学科有交叉结合之处。相关学科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为德育学科提供新知识和新方法的借鉴,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触及、渗透到德育某些领域,使德育学科面临挑战。因此,德育学科要审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及时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学科竞争之中,求发展,求完善。

第三,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趋势。现代科学技术既向德育提出了现代化、科学化的迫切要求,又为德育现代化和科学化提供了条件和手段。现代高科技已经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拓宽了学生学习、生活的视野,丰富了生活的内容,提高了学习、生活的质量。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不会满足于德育传统的老方式和“我讲你听”的老办法,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更追求德育的高质量和高效率,更向往具有现代气息的德育。因此,用现代科学技术,变革德育方法和手段,是德育学科发展的重要内容。

德育方法和手段现代化,主要是收集处理德育信息手段现代化,存储和检索德育信息手段现代化,德育信息传播现代化,德育环境和德育场所建设手段现代化。只要德育有效地综合地利用了现代的电子技术、传播技术、声、光、电技术,德育就会创造出新的教育感化力量,也会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的育人环境。

标签:;  ;  ;  ;  ;  ;  

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发展研究_社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