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183;思考#183;艺术_艺术论文

语言#183;思考#183;艺术_艺术论文

语言#183;思维#183;艺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语言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05)01-0057-03

语言来自于实践,而实践又是人这种高级动物所特有的一种能力。人的语言有别于动物的“语言”,动物的“语言”只能称为是一种信号,是模糊、混乱、没有层次、封闭、破碎、本能的,并受到时间、地理环境限制和没有思维的;而人的语言则是明晰的、有思维内蕴的、有明显层次的、开放的、可传授的,而且是不受时间、地理环境限制的,可以称为高级语言了,如赫尔德所言:“语言是人的本质所在,人之成其为人,就因为他有语言。”[1](P21)

人是从猿演变发展而来的。从猿脑发展为人脑,其中关键的要素是劳动实践活动。由于劳动这种实践是思维的行为,促使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不断地向纵深和广博发展,因而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大脑的映像信息也在不断地加强,这样,就促使了人脑量的增加和脑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化。实际上,我们今天艺术创作中常提到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的互通现象即“通感”,就是最原始各种官能的一种融汇、一种情感化和审美化。原始人类在公社式的共同狩猎、采集食物、制造石器等劳动协作中,就迫切需要沟通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这样,表达思想、传播信息的工具——语言就应运而生了。这里,我们所说的“表达信息、传播信息”的“语言”实际上已经是一种高级形态的语言了。但这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人类的语言实际上是从动物“语言”演化而来的,诚如赫尔德所言:“当人类还是动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语言。”[1](P2)也就是说,当人类还处在动物阶段的时候,他们的语言和动物是没有什么两样的,这时的语言还只是一种野性的声音,诸如尖啸、呻吟、喊叫等等,还没有思维的迹象。而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增强,人从动物界进化出来,随着思维意图的明显,随着语言的发展,语汇的丰富,人类的思想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扩展,作为思维器官的大脑也就更为发达了。“可见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2](P14)

人脑是什么?人脑实际上就是指挥和调节人们行动的神经中枢,它是思维的物质基础,思维则是人脑机能的产品。可以说,劳动、语言和意识推动了人脑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反过来说,也是人类大脑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进步,又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加速了人类劳动能力和劳动工具制造水平的提高,不断为人类社会开拓出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人是具备自由创造能力的生灵。“虽然在一小块土地上,在一件工作中,在一定空间的生活里,人的感官远不如动物的感官灵敏,但正因为这样,人才获得了一个长处,即自由。”[1](P21)也正因为这样,人的活动才不是单向的,人的感官才成为更一般化的、面向整个世界的感官。所以赫尔德说:“人做事情,没有一件能做得完美无缺,但是他有自由活动的空间,他可以试着去做许多事情,并且可以不断地自我改造。没有一个思想是自然的直接产品,正因为此,思想才可以由人自己来生成。”[1](P21)人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有最大的自由,他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可以更为广泛地对自己身外的人、物、事进行观察、思考,他不会轻易地放过任何一个东西,最大的自由必然产生最大的创造,人以自身为行动的目的。人的力量所具有的这种倾向,我把它称为“思维”。所谓思维,就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人脑接受、加工、存储和输出信息以指导人的行为的活动和过程。没有思维支配,人的所谓的自由也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不过,人类最初的实践活动还只是物质层面的实践活动,那时人类对世界的掌握也只是一种物质的掌握。也就是说,人在生产中,通过实践,利用工具作用于客体,改造客体使客体符合人的需要与目的愿望,这是一种物质的掌握。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就是在这种物质的掌握活动的不断重复中,才产生了最初的带有朦胧性质的、初步的思维。而这时的思维还不涉及概念,还只是一种对具体的物质的简单归类。但这种思维活动却已经有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内容成分。这就是一种无概念的、不脱离形象的思维活动,因此我们就把它称为“形象思维”,也可以称为“前概念思维”或“前语言思维”。这种对于事物的掌握形式我们也可以称它是“感性掌握”。当然,这种掌握是有着明显的局限的,人的自由度是有限的,无法进行自由的象征的艺术活动。所以,黑格尔说:“这种掌握首先只是单纯的看,单纯的听,单纯的触之类,就像在精神紧张的时候,走来走去,心里什么也不想,在这里听一听,在那里看一看,如此等等活动对于许多人通常是一种娱乐。”[3](P45)因此,黑格尔明确指出这种“单纯的感性掌握”[3](P45)是“最低级的而且最不适合心灵特色的掌握方式”[3](P45)这种前语言思维是一种初级的思维形式,依靠它显然是无法进行艺术创作活动的。所以,人只有获得了或者说是进步到了具有最大自由的阶段,才具备了创造艺术的活动,即才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4](P51)。

虽然思维和感觉、知觉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对于事物的反映在性质上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思维的反映对象一般总是比较复杂的,甚至是相当复杂的,因为思维对于事物的反映必然是远距离的、穿透性的、系统的。第二,思维的反映必须以感知的反映作为依据或基础,也就是说,人对事物的反映必然先是感知性的,然后才能上升到思维层面。第三,思维所反映的事物全部或者多数或者一部分都不是主体当时直接接触的,或者说干脆就是看不见的,而它们之间的一定联系或区分更是看不见的或者是不容易看出来的,所以,思维是对事物的整体性反映,是一种潜在的“心理流”,而不是显性的、可直观的东西。第四,思维反映的范围相对来说也较为广泛和较为深入。对事物的感知性反映,可以说还是皮相、浅层次的,还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而只有思维才能系统、概括和深层次地反映事物。第五,使感觉、知觉的反映陷于片面或歪曲的因素较少,使思维的反映,尤其是更为复杂的探索性的反映,陷于片面或歪曲的因素则较多,其中最为有害的因素就是主观主义的成分和往往依据别人的经验或论断,这则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需要切实注意和认真防止的。艺术思维是人类精神中影响最为广泛、最为深远、也最具活力的因素。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影响艺术创作的最重要的因累就是思维。所谓艺术思维是指人类进行艺术生产活动时的思维方式,也就是通过创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并以美的感染力具体影响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活动的一种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的特殊方式的思维活动。艺术思维的成熟与否决定着一个艺术家一时创作的成功与否甚至他的艺术生命。

没有语言思维,也就不可能产生概念思维。概念思维,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而这中间,理性作为一种潜在的因素,贯穿其中。这里我们所说的“理性”,“是与某种机体组织相联系的唯一积极作用的思维力量。”[1](P22)我们人类是一刻也离不开理性的,因为“一个人哪怕只有一瞬间不具理性,那么他一辈子都是不可能运用理性来思维的”[1](P23)。“理性能力乃是人的种属特性,它与我们所想象的不同,是人身上相对感性和本能而言的全部思维力量。”[1](P23)

这也就是说,人类不仅从物质上掌握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理性地从精神上掌握世界。人类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人类的思维是从简单的模仿开始的,这和动物相类似。随着人类实践精神活动的不断深入化、复杂化、规模化和系统化,理性力量越来越强,概念就慢慢地产生了,人类从此便进入了概念思维阶段,标志着人类抽象能力的诞生。在概念产生以后,人们的思维就以概念为材料来进行,产生概念思维。概念思维使人增强了征服一切领域的信心,从此,“人拥有更自由地施展力量的空间”[1](P25)。概念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所不同,它是以语言为思维的物质手段的,所以语言学家称它为语言思维。

当然,概念思维并不排斥艺术思维。相反,人的艺术思维在概念思维的影响下得到新的发展,成为与最初的即无概念的艺术思维不同的思维形式。这也就是说,有了概念思维以后,它就必然参与、影响、制约着艺术思维,从而把艺术思维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也就是蕴含概念的艺术思维。而不管是何种思维,又都是以语言及其结构形态——语法——得以表现的,“所以,最早的语法可以说就是一种哲学的尝试”,正是“在一片混乱无序之中,心灵用真正的动词进行着辛苦的探索,这种混乱无序对于诗歌艺术是取之不竭的源泉”[1](P66)。可以说,语言支撑着一切思维形式,而最能展示语言“才华”的天地莫过于艺术思维了,意象的创造正是靠语言来进行表述的。

与科学思维不同,艺术思维是以象征思维为主,以意象思维为其核心的。这是因为艺术的掌握是对世界的诗意的、审美的掌握,而任何审美价值都体现在一定的物象或形象上。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活动,是从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出发、以创造艺术意象为目的的活动。这一意象就是遵循亚里士多德的“把谎话说得圆”[5](P89)来创造的,因而它可以是想象的、虚构的,甚至是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这是艺术掌握中的意象思维与实践精神的掌握中的意象思维的不同。但艺术活动不管怎么样都是离不开具体形象的,这就决定了艺术思维是以意象思维为主的一种思维形式。我们所说的象征思维,更主要的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就是艺术家通过艺术思维的想象和联想活动,凭借某种具体的物象来表现与这种物象的形态、属性相类似的思想感情。所谓意象思维,则是艺术思维创造与描述环节的基本思维形式。是由表象概括而成的理性形象,是事物的表象与主体对其深层之理解的辨证统一。意象以语词为其物质形式。语词既有抽象概括性,又有具体形象性。文学艺术通过语词表达形象化的观念——意象,进行形象创造。

心理学研究表明,艺术思维同其他思维形式一样,第一步都是要对头脑中的生活印象(感性映象)从思维的角度进行加工、改造。与其他思维形式所不同的是,艺术思维对直观的表象所进行的加工不是从表象到抽象的概念,而是把完整的表象转化为审美的、诗意化的意象。这里经过了思维的穿透力的整合与抽象,提取了完整表象中的“一般”。但这一般又不是与个别相脱离的,而是充分地体现着一般的独特的“个别”,或者我们把它叫做综合以后的“个别”,也就是意象。这个意象中的“一般”,一定是审美理想的前提下的“一般”。艺术思维的出发点就是要紧紧抓住审美属性,进而形成审美意象。

艺术思维的第二步就是要把一般的审美意象转化为艺术典型形象。这个过程是一个分析与综合的过程,是抽象与概括的过程,是把特点、情节分离,进行归纳、概括的过程。经过这种思维过程创造具体形象。当然,这个思维过程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意象运动,思维的基本材料是意象,思维的运用诸如分析和综合等等,主要是使意象和意象不断结合,简单意象综合为复杂意象,单一意象综合为复合意象,初级意象综合为高级意象,最后形成完整的艺术典型或者是构成一种象征体系,通过有序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是概念思维在前,即先形成概念,然后才进行艺术思维;而在进入艺术思维过程后,概念思维就会退居从属地位,它不能代替意象思维。

艺术思维中的意象思维与其他思维中的意象思维也是不同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想象的侧重点的不同。艺术思维中的意象思维是自由的、不受观念和时尚制约、影响的。而其他思维中的所谓意象思维实际上是对概念的图解,其中的联想和想象是从属于观念的,联想和想象实际上是观念的外壳,其联想和推理是按照推理的方式来创造意象的,如果以这种方式进行文学创作,那就只能创造出公式化、概念化的毫无感染力和毫无意义的东西。

收稿日期:2004-01-09

标签:;  ;  

语言#183;思考#183;艺术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