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附属郴州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对腹腔镜联合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胆囊结石伴发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2月~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胆囊结石伴发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ERCP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联合ERCP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各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不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取石成功率为90.7%,对照组取石成功率为79.07%,组间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急性轻型胰腺炎(经CT证实),3例血淀粉酶值升高,并发症发生率为9.3%;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肺部感染,3例血淀粉酶值升高,1例腹腔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1.63%,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腹腔镜与内窥技术的日益成熟,通过结合病例实际情况及自身技术因素,将两者结合使用能有效提高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取石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ERCP;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疗效
引言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为10%~20%,传统方法是行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 管引流术,虽其疗效确切,但创伤大,恢复慢,术后T 管需留置数周,拔管时有发生胆漏可能,较易引起结石再生及胆道变形,胆汁流失可能造成电解质紊乱。当前,内镜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开创外科微创手术技术的新纪元,已对传统的外科手术发出了挑战。LC 与ERCP 已分别成为治疗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的标准模式。将ERCP与LC 相结合,对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是一种符合外科微创诊治理念,对患者创伤小、恢复快,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近年来使用两镜联合微创治疗胆囊结石伴发胆总管结石,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2013年2月~2014年3月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86例。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49 例;年龄33岁~80岁,平均年龄(48.5±6.4〕岁;总胆红素(43.6±18.7)μmol/L;平均胆总管内经(1.25±0.21)cm;平均结石数目(2.4±1.3)枚;结石最大直径(0.77±0.43)cm。所有患者均在术前经B 超及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确诊为胆总管结石伴胆囊结石,并排除合并急性重症胆管炎、肝内胆管结石、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以及严重器质性疾病。术前评估患者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排除不能耐受手术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胆红素水平、胆总管内径、胆总管结石数量及最大结石直径等一般资料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四孔法,先解剖胆囊三角区,游离胆囊管以作牵引,分离肝十二指肠韧带,显露胆总管前壁,纵行切开0.5~2 cm。切口长度取决于结石大小及胆总管直径。术中联合应用多种方法取石(胆道镜篮网取石、器械直接取石、水冲法取石等)。可先用分离钳挤压胆总管下端取石,或经剑突下孔用加长取石钳夹取结石。常规经剑突下套管插入并引导纤维胆道镜胆检查胆总管、Oddis 括约肌开口及肝内胆管通畅情况,观察是否结石残留及胆管炎症等情况。对多发结石或怀疑结石残留者,网篮套取结石,由标本袋取出。放置胆道T 管引流及腹腔管引流,体外向T 管内加压注入生理盐水,观察胆总管缝合处有无渗漏,如有渗漏,予以加强缝合。失败者改开腹胆囊切除联合胆道探查术。
对照组:在静脉麻醉下,插入十二指肠镜,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明确结石的大小、数量和位置,行EST。经乳头括约肌开口插入弓状切开刀,在沿11~12点乳头隆起处,退刀法切开乳头。切开长度约10~15 mm。插入取石网篮或取石球囊取石。部分结石较大者,采用机械碎石后再取石,检查无残余结石及活动性出血后退镜,常规放置鼻胆管引流。同时行LC术,术后复查血尿淀粉酶均正常后拔除鼻胆管。失败者改开腹胆囊切除联合胆道探查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取石成功率、中转开腹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8.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 表示,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不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取石成功率为90.7%,对照组取石成功率为79.07%,组间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组别 n 手术时间 取石成功率 中转开腹率 住院时间
观察组4387.62±7.3890.70(39/43)4.65(2/43)8.42±1.25
对照组4390.33±7.3179.07(34/43)2.33(1/43)9.74±2.66
P值>0.05<0.05>0.05>0.05
注: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急性轻型胰腺炎(经CT证实),3例血淀粉酶值升高,并发症发生率为9.3%;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肺部感染,3例血淀粉酶值升高,1例腹腔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1.63%,均经过对应处理后好转。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以往肝外胆管结石一般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随着腹腔镜微创手术的不断发展,LC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手术的金标准。而将ERCP联合LC应用与处理胆管结石可获得较高的取石成功率。胆管结石一般先行ERCP术再行LC术,这是因为ERCP 可明确肝内外胆管的病变情况,一旦发现胆管结石或者狭窄等,即行EST 切开狭窄和取石治疗,即使LC 术后小结石掉入胆总管,经EST 切开后较宽的出口也能使小结石自然排石,或再次行简单的取石治疗。再者,胆道变异不少见,经ERCP 术可获得良好的胆道树的影像资料,同时术后常规置入鼻胆引流管,既保证胆道引流通畅,术后可通过鼻胆引流管造影可诊断有无结石残留,同时可减少术后胆道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避免胆管损伤。本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不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取石成功率为90.7%,对照组取石成功率为79.07%,组间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将两者结合使用可获得更高的取石成功率。ERCP 与LC 的联合应用拓展了微创技术在胆道领域的应用范围,大多数适合ERCP 和LC 治疗的胆囊结石伴胆道病变的患者都可选用这种联合方法处理。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急性轻型胰腺炎(经CT证实),3例血淀粉酶值升高,并发症发生率为9.3%;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肺部感染,3例血淀粉酶值升高,1例腹腔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1.63%,均经过对应处理后好转。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术前了解胆道树的走形对预防术后LC 术后并发症尤其重要。ERCP 并发症主要是胰腺炎、出血、感染和穿孔,尤其ERCP 术后胰腺炎,是ERCP 应用局限性的主要原因。主要可以由EST、EPBD、反复多次的胰管插管和高压注射造影剂等引起,表现为ERCP 术后出现腹痛、腹胀,伴有发热和(或)黄疸,血淀粉酶常常高于正常值3 倍以上,CT 可以早期发现胰腺炎。ERCP 术后并发胰腺炎的发生除了与操作者的技术有关外,患者本身也存在着高危因素,即使操作技术娴熟者也难避免其发生。因此,我们认为除了严格掌握ERCP 术的适应证以及重视ERCP 术中、术后的处理之外,规范操作者的操作技术,对于减少ERCP 并发症是必要的。
总之,随着腹腔镜与内窥技术的日益成熟,通过结合病例实际情况及自身技术因素,将两者结合使用能有效提高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取石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荣,张绍庚,赵新,等.三种术式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对比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2):132-135.
【2】王明俊,钟文贵,祁玉波,等.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0,15(3):203-206.
【3】秦鸣放.肝内、外胆管结石治疗方案的选择[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0,15(11):820-822.
【4】陈小勋,黄顺荣,林源,等.微创外科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策略探讨〔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9;24(1):26-9.
【5】刘郁,于亮,段绍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0):40-42.
【6】张东海,李兆申.ERCP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药物预防进展[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2,16(9):691-692.
【7】沈烨,高建军,黄彬,等.LCBDE与ERCP+EST结合LC治疗胆总管结石[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12(2):170-171.
论文作者:王攀,范钦桥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6
标签:结石论文; 总管论文; 患者论文; 胆管论文; 胆道论文; 并发症论文; 统计学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