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地”改革:杭州企业有哪些新期待
□冯娟
随着“标准地”数字地图上线运行,“标准地”改革有了新举措,也激发了企业对改革的更多期待。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要始终以企业的获得感为标尺,以企业的关注点为努力方向,不断改进优化
2018年以来,杭州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目标,优化提升全市营商环境,深入探索实践“标准地”改革各项工作,两年来成果颇丰、效果显著,为不断优化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提供了杭州经验。随着“标准地”数字地图的上线运行,“标准地”改革有了新举措,也激发了企业对改革的更多期待。
2018年,杭州市发改委联合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全面开展“标准地”改革,建章立制,印发了《杭州市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工作指引》和《杭州市企业投资创新型产业用地“标准地”指标》,服务指导全市改革工作;落实举措,各区、县(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2018年全市省级以上平台新增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72宗,供地面积4088亩,按照宗数占比84.71%,按照面积占比91.18%,全省排名分别为第五和第三,均超额完成省政府确定的不低于30%的目标。
2019年,截至9月中旬,全市工业用地出让193宗,出让面积7070 亩,百分百实现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完善服务,通过对“标准地”工作的“回头看”,进一步优化指标设置、完善出让手续、强化服务指导,增加企业获得感。强化“标准地+区域评价”,联合市审管办推动全市45个平台10项区域评估全覆盖,加强对区域评估成果的应用和指导,通过审批前置和政府“买单”,着力简化项目落地手续,压缩开工时间,实现区域评估的效益最大化。“标准地”项目办理不动产首次登记申请材料再减50%,且即日办结。
2019年9月,浙江省“标准地”数字地图正式上线运行,有关土地和政策的信息数据不断整合、完善,应用大数据分析与评价的方法,实现数字化带动“标准化”,通过标准外化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化,强调“服务到位”“监管有力”“精准发力”。未来,企业对“标准地”改革有了更多新期待。
推荐理由:本书深度回顾了上海改革开放40年历史进程中的40个具有上海特色、全国影响,且涵盖各历史阶段和各领域的重要事件,以讲故事的形式,梳理背景、挖掘细节、分析意蕴,生动展现上海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改革开放历程,立体刻画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揭示出改革开放何以成就上海。
更精准的信息指引
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政府的有为应该像空气和水,是企业生存的大环境、企业发展的定心丸。如果说企业拿地是看着建设成本来的,那投产就是算着经营成本去的。企业的发展无法回避资金、用工等一系列问题。“标准地”改革已然带来了审批服务的优化,为企业节约了前期建设成本,后期也应该谋划配套服务的进化,为企业减少经营成本压力。
企业拍得的土地是净地交付,各地在土地出让前基本都能做到“三通一平”,即基本建设项目开工前应具备的前提条件,分别为通水、通电、通路和场地平整,应满足水、电、路接入施工地块,场地基本平整,无需机械再次平整就可进入施工状态的条件,但实际上执行标准和完成效果不尽相同。
更通达的净地出让
杭州某纺织科技公司,制作各种高端布料,今年年初在余杭区以62万元/亩的价格购得一宗25亩的工业用地。拿地前,江苏省某市的招商部门曾以8 万元/亩的单价向企业提供100 亩土地,但是考虑到杭州的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更好,上下游产业链较完善,区域内产业集聚等因素,最终落户余杭。目前,该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备案到开工用时仅78天。对于土地的选择,除了价格因素,企业更多的还是关注影响产业发展前景的各种环境因素。可见,一个能够提供产业规划、导向、布局信息的地理数据系统,不仅可以为项目落地提供参考,还可以为投产后的项目寻找上下游产业合作关系提供帮助。
杭州今年拿地的几家工业企业,施工进场后都发现了类似的情况,有些场地内大量砂石、泥浆、垃圾、淤泥需要清理外运,有些场地内坡度较大需要整理填平,导致企业施工期拉长,施工费用增加,部分用地面积超过2000 亩的项目,清淤费用都成了天文数字,无形中提高了用地成本。可见,政府的土地整理工作越完善、越规范,为企业节约的开工时间和投产时间就越多,节省的施工成本就越多,也能够破除土地出让时滋生的权力腐败。
由于中职生普遍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少学生需要一对一指导才能掌握操作要领。但教师受时间、精力等多种因素限制,很难做到一对一指导学生。
更完善的配套服务
“标准地”改革,已经做到了工业用地出让后的“带标出让”“按标施建”,如今也完善了出让前的“明码标价”。通过“标准地”数字地图,快速定位地块招商信息,提前知晓项目准入门槛,全面了解政策规划,公开透明、信息对称和规范的操作模式大大提升了企业预期。随着平台的完善,以期将单纯的工业用地出让信息图升级为结合产业布局的热力图,提供各区域内产业规划、产业导向和已落地产业项目的区位、类型、产能、上下游产业链等信息,给企业提供更精准的信息导向服务。
图/洪俊
在杭州市余杭区的两家工业企业,今年都经历了同样的用工问题,由于城中村拆迁和租房成本的快速上涨,员工住房和通勤问题突显,用工成本激增,企业对园区内配套廉租房、蓝领公寓和人才房的需求十分突出。而位于建德市的某新材料公司,已为员工认领了政府统建的公寓,但公寓的建成入住时间晚于企业投产经营时间,如何在过渡时期内安置员工,也让企业费了不少脑筋。可见,保障企业经营发展、解决企业后顾之忧,是打通企业落户后的“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各地的开发区、园区可以根据产业布局合理设置配套的蓝领公寓,对“标准地”项目,也可考虑根据企业税收指标完成情况和贡献率等来划定配套员工宿舍的认领数量,激励企业发展,为企业减少压力、降低成本。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苏格兰小说研究”(编号:13BWW045)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选择1#样品韵达公司快递包裹袋,剪取面积为0.5 cm×0.5 cm,利用反射法,在相同检测条件下重复测定5次。
“标准地”改革是落实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改革、践行优化营商环境的有效举措,有利于完善工业用地资源配置,减少企业的制度性成本,优化政务服务,建立“亲清”政商关系。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要始终以企业的获得感为标尺,以企业的关注点为努力方向,不断改进优化。
作者单位: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标签:企业论文; 改革论文; 标准论文; 期待论文; 杭州论文; 数字地图论文; 实践过程论文;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