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贸组织与中国经贸企业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贸组织论文,企业改革论文,中国经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经贸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创造了基础条件
(一)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为企业自主经营创造了初步的外部环境
按照加强宏观调控,减少微观管理和“政企分开,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的原则,中国各级经贸企业主管部门逐步下放了进出口经营权、外资项目审批权、邀请外商批准权、企业人事、劳动、分配管理权,推行出口代理制,推行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授权代营制,简化出国人员审批手续,放开经营等,使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步得到落实。省级经贸主管部门在减少微观管理的同时,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研究发展经贸的宏观政策上,集中到研究本地区对外开放战略、规划、法规、政策上,集中到引导企业搞好服务、协调关系、疏通渠道、解决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上,使各级经贸领导的大经贸的观念、参谋部的观念、服务观念进一步增强,机关的职能作用和整体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由于各级经贸主管部门实行简政放权,彻底转变机关职能,做到宏观控制,微观放开,给外经贸企业以更大的自主权,切实还权于企业,把属于企业经营权限内的权力全部放下去,给企业松绑;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通过宏观管理、指导、监督和服务,使经贸企业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宏观管理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社会竞争的主体、摆脱了长期“大锅饭”形成的依附政府、既无压力又无动力的状况,促进经贸企业转变经营思想,增强改革和竞争意识,建立企业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增强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应变能力。
(二)中国经贸企业在改革中重视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促进商品结构变化和外贸出口商品的不断优化
近几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得益于中国经贸企业技术改造取得的成果。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初级产品所占出口商品的比重逐年下降,工业制成品占出口商品的比重逐年上升。1978年以前,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为40%,到1995年,我国出口的初级产品下降到出口总额的14.4%,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已占出口总额的85.6%。机电产品出口超过纺织品,占出口总额的29.5%,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商品类别。这种趋势在今后将会继续下去。在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将逐步下降,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将逐步上升。
(三)对外经贸管理模式改革,打破了由十几家国营外贸公司垄断全国对外贸易的局面
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对外经贸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增长,我国已同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改革开放已打破了由十几家国营外贸公司垄断全国对外贸易的局面。作为对外开放的结果,我国经济已具有相当程度的世界性。进一步开放将不断加快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其最重要的一面是按照国际通行作法管理我国的经贸业务。
随着外经贸事业的发展,我国外经贸主管部门又逐步审核、批准一批大、中型工厂企业、科研单位、商贸公司参与外经贸活动。到1995年底,有外经贸经营权的外经贸企业已达一万多家。外经贸事业迅猛发展与这批新生力量的积极参与分不开。
(四)经贸企业在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市场经济的规律是优胜劣汰,中国经贸企业大多既缺乏人才,又缺乏资金,有的还背着沉重的历史遗留包袱,要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是有相当困难的。在势单力薄、人、财、物各方面都缺乏竞争力和应变能力的情况下,走联合经营的道路,壮大自己,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受冲击。近几年来,各级外经贸企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推行外经贸行业的大公司、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促进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各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因势利导,合理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对经营不善的企业进行破产或合并,通过兼并、破产、重组、新生,推动资产和人员向优秀企业流动,实施大公司、大企业战略。上海、辽宁、广东等地在这方面都做了很好的尝试。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大企业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能力,形成有特色的技术与名牌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同时逐步培养和建设一批科、工、贸、金融等融为一体的新型外经贸企业集团。
(五)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初见成效
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社会保险三项制度改革是中国经贸企业改革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点,又是难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和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我国对外经贸系统在劳动制度改革方面,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工作正在全国外经贸企业全面开展;工资分配方面,外经贸部、财政部、劳动部联合制订了《关于在全国外经贸企业试行出口收汇美元工资含量分配办法》,并发出了《关于在全国非主营出口业务外经贸企业试行工资总额与实现利税挂钩分配办法的通知》,各地外经贸企业正在积极实施;企业参加地方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工作也正积极稳妥地进行。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经贸体制的建立,是我们正在进行的重要工作,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六)利用外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外商投资企业日益发展壮大,利用外资的质量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贸易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到1995年底,全国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注册数累计达25.8万家,已投产开业企业12万家,协议外资金额395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354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数为1600多万人。利用外资的质量不断提高,外商投资产业结构不断改善。新批项目的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项目明显增加。国家鼓励投资类项目增加较快。我国鼓励投资的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农业等项目正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大的机电产品项目、原材料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越来越多。利用外资项目大多数经营状况良好,销售额和利润额逐年增加,出口增长很快,1995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为1098.2亿美元,已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39.1%。
外商投资企业是中国走向国际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中国经贸企业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商投资企业的先进经验和好的作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以致用。
我国的对外经贸事业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正确路线和方针指引下,得到迅速发展,引人瞩目。经贸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胜利,经贸企业改革的总体格局已基本形成。
二、认清形势,迎接挑战,做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准备
(一)树立国际规范意识,掌握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和协议的基本原则,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中国经贸企业必须把世界贸易组织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作为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行为规范的重要内容,认真研究,严肃对待,逐步以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规范自己的国际商务活动。中国是肯定要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的,中国势必降低关税,逐步取消许可证和行政审批手续,取消非关税壁垒,这就意味着国内企业将面临世界范围内竞争的更加严峻的局面。所以,对中国经贸企业来说,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机遇大于挑战。
(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刻认识中国经贸企业实行两个转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实行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深刻认识两个转变的内涵及其内在联系,制订具体措施实施两个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两个转变的结合点是企业。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我国经贸企业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大改革力度,苦练内功,适应国内、国际竞争的经济环境;必须把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在首位,才能适应两个转变的客观要求。
(三)努力加强企业管理,建立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搞好我国经贸企业,必须把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增强企业活力,建立起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经贸企业改革就是要改掉旧的管理体制,代之以新的科学管理。管理和改革是融为一体的,加强管理也就是改革。只有进行企业改革,才能赋予企业管理新的活力和动力,而企业管理又为深化企业改革奠定了基础,加强了企业管理,提高了企业效益,提高了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企业改革就成功了。“以包代管”、“以改代管”,热衷于轰动效应,轻视深化企业内部管理的思想和作法使不少企业管理水平下降,经济效益下滑,竞争能力减弱。
中国经贸企业管理是一篇大文章。中国经贸企业家既要对经贸企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有充分认识,也要对加强企业管理一定能取得良好效益抱必胜信心。要在完善企业内部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上下功夫。深入开展“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活动。决策要科学化、民主化。建设好领导班子,加强职工队伍的建设,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四)提高质量意识,走“以质取胜”发展出口道路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中国经贸企业经营者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统购统销,按计划供应的思想意识根深蒂固。缺乏质量意识和竞争观念。所以,我们要大力宣传、大讲特讲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
1991年外经贸部提出“以质取胜”发展战略,我国出口商品质量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率的出口商品所占比重较小;二是出口商品整体质量、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一些假冒伪劣产品通过各种渠道涌入部分周边国家市场,造成极坏的影响;四是有不少外经贸企业领导质量意识淡薄,重流通、重数量、轻质量、轻管理。没有真正把质量摆在首位。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经贸企业要加快实现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刻不容缓,创名牌,保名牌,加强商标意识,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积极推广ISO9000系列标准,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走以质取胜发展道路。
中国经贸企业界要充分认识质量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这一论断。提高全民质量意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要发展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产品质量是关键。中央领导已把质量工作提高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提高到“质量兴国”的地位。1996年初,吴仪部长强调指出:“我国对外贸易当前已有了比较大的规模,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是靠以质取胜,只有提高质量,才能稳定占领市场;只有不断改善花色品种,才能进一步扩大市场;只有提高质量,才能出效益。只靠质次价低的商品扩大出口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五)努力发展服务贸易,把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融资与投资、技术转让、技术合作以及对外经济援助结合起来,走综合开发国际市场道路
中国的服务贸易至今仍然是个薄弱环节,已引起中国经贸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中国经贸企业家对服务贸易有一个逐步提高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是客观的、允许的。但是这个过程进展得越快越主动越好,否则会后悔莫及。一是“狼”来了我们缺少抵御能力,国内广阔的服务贸易市场被外商占领;二是由于我们的国际服务贸易跟不上,限制我们开拓国际市场,影响和阻碍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业务的开展。
(六)推广和应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实施全国性联网,实现贸易手段现代化
从60年代起,欧洲和美国开始采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贸易。他们用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手段在计算机网络中传递特定内容的贸易文件。8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将这种贸易手段进行标准化,并且向其亲密的贸易对象如日本、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推广、扩展。
我国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须在对外贸易手段上与国际社会接轨。不然,经济贸易上的对等关系会被贸易手段上的不对等条件制约。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高度结合,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此,外经贸部正在建立国际电子商务网络。这标志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了一步。建立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络,能提高贸易效率,提高我国外经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推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长期稳定的发展。
(七)以人为本,教育先行,尽快培养造就一批外向型、复合型、高素质、两手硬的经贸企业管理和营销人才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是指日可待。为适应与国际经贸接轨的需要,必须尽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外向型、复合型、高素质、两手都硬的经贸企业管理和营销人才。我国缺乏高素质的经贸人才,我国急需高素质的经贸人才。中国经贸事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素质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贸能否持续高速发展的“瓶颈”问题。培养造就一大批政治素质高,懂外语,熟悉经贸业务知识,具备较深经贸理论修养,具有国际贸易、国际法律、国际金融和国际市场营销知识的人才,迫在眉睫。
李鹏总理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中强调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坚定不移的方针。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仅对中国有利,也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贡献。某些西方国家处心积虑地把中国排斥在世界贸易组织之外,违背这个世界性组织的宗旨,也有损于它的普遍性和公正性。人们将会看见,中国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终究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我们应该振奋精神,奋发图强,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做好充分准备。为实现200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8000亿美元,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为实现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中国经贸企业改革取得彻底胜利而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