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难以在边缘前进_语文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难以在边缘前进_语文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在边缘艰难前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学论文,边缘论文,艰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在理想和现实的边缘奋力搏击

诗人余光中曾说过:“中文乃一切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常在,必然汉魂不朽。”中文何其伟大,语文教学何其重要,“国文”的桂冠便足以证明一切。是的,在中学所有学科中,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博大精深、斑斓多彩?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这样的灵动蕴藉、美不胜收?语文不仅综合了古典文学、民间文学、语言学、修辞学、文字学的知识,还综合了戏曲、曲艺、民俗学的信息,并且涉及哲学、美学、文艺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语文更是心灵的家园、精神的圣地。

然而,这样的评价或许会被看作是语文教师“王婆卖瓜”式的自我陶醉,一厢情愿的自恋,甚至是阿Q式的自我慰藉。因为语文教师的热情与学生对语文的冷漠的现状不能不让人尴尬。

我曾不止一次在高一起始课上问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答案几乎是惊人的一致——高考。语文已经真的成为“工具”,地地道道的升学的工具。更为可悲的是,即便语文是高考的重要科目,即便其占有重要的比重,但语文依然被边缘化了,所谓的主体地位被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这些具有很大经济价值、分数提高较快的学科所占据。

这就是现实。我们没有理由去指责家长、学生的功利与世俗,因为家长、学生首先关注的是生存和发展。语文本身,或者说,语文首先就应当是实用的,它毕竟首先是一个工具,生存的工具、发展的工具,自然也包括作为学生高考、升学的工具。离开现实,空谈语文教学的理想是毫无价值的。

所以,我们需要反思的第一点就是,作为升学的工具,我们的语文教学做得如何?这不是迎合高考,迎合世俗,恰恰相反,这也许是回归语文教学,实现语文教学理想的第一步,因为功利决定需求,需求激发动力,动力可能诱发兴趣。

“中学语文可能是最令学生反感的一个学科,厌学情绪普遍存在”,“一见到语文考试就头痛”,这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在北大本科一年级学生中作调查时听到最多的反映。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则是“高中语文实际上就是字词句的机械记忆课、现代文阅读牵强理解课、作文应试造假课”,“缺少整体感受,完全依靠文章分析的套路,以及把文章过分拆卸细解的方式……简直就是解读的暴力”,“用死板模式去限定理解”,“刻板、教条、贫乏和单一”。(温儒敏《语文教育:创新之路怎样走》,《光明日报》2009年7月8日)难道这就是广大语文教师辛辛苦苦换来的回报吗?

不可否认,面对应试教育,我们有很多无奈,但我们绝不能束手无策。我想说,语文教师应有语文教育理想。说是自我陶醉也罢,自恋也罢,自我慰藉也罢,对语文的高度尊敬、礼赞,对语文充满热情,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理想,没有理想就没有希望。在现实的夹缝中,语文教师只能摒弃自己的悲哀,停止自己的抱怨,发挥自己的力量,倾尽自己的所有,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其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对祖国语言文化的尊敬与热忱。唯其如此,语文教育或许还有希望。

二、在传统与现代的边缘艰难前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和进一步深化,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但一个“新”字也让许多语文教师迷惘了。关键就在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与现代教学观念之间存在着冲突。

那么,传统教学观念与现代教学观念是否就是水火不相容呢?我们是否必须与传统的教学观念、方法彻底决裂呢?那些花样迭出的示范课是否就是新课程的方向甚至是必须遵循的标准呢?我以为,答案恰恰相反。

时下人们口头的“传统教育”仿佛专指古代教育和近代教育的种种劣弱之处,这与中国20世纪的反传统狂热是完全一致的:凡是传统的,必定是劣弱的。应该说,传统教育是在中国原生的,它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不断结合社会发展进行着变革;而现代教育,包括轰轰烈烈推进的新课程,更多的是从西方引进的,它结合了世界范围内的人文科学研究成果,特别是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需要进一步经受时间的检验。可以说,二者各有优劣。但如果简单把中国原生的一切都打入十八层地狱,“全盘现代化”,显然是片面的,偏激的,自然也不是科学的。

从一部《论语》,我们何尝看不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主体性教学?何尝看不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呢?这些难道与新课标中叙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背离吗?

饱受诟病的“讲授法”似乎与讨论、探究完全不相容,是“垃圾”,必须扔得越远越好!可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又有多少教师完全抛弃了它?“存在即合理”,在这里应当是正确的,因为讲授法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讲授法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虽然可以通过学生自主的广泛阅读获取,但通过教师的讲授可以使之更高效、更具系统性。而知识体系的构建,正是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的探究必定是空中楼阁般的伪探究。讲授法还是一种示范、一个“例子”,是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即以教师的示范带动学生对文本的研读、探究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所以讲授法成败的关键不是教师讲得多还是讲得少的问题,关键是需要不需要讲以及怎么讲的问题。因此,鞭子不应打在讲授法身上,而应打在那些不加科学分析而乱使用的教师身上。

对传统的语文教学误解的另一方面,就是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似乎只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这与现代语文教学重视能力培养的观念是完全背离的。事实果真如此吗?以最原始、似乎也是最低级的“背诵法”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出,传统的语文教学并不只是知识的简单传授,同样也伴随着能力的培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对背诵法效果的最直接、最形象的肯定。在反复的朗诵直至背诵中,学生必定会不停地加深理解,怎么能说完全没有培养学生的能力呢?在对古诗的反复吟诵中,学生不停地涵泳、体味、品味,必然或多或少体察甚至掌握品诗或写诗的基本方法,其间必然能培养其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寿镜吾老先生吟诵时“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其陶醉的过程正是“悟”的过程,是主动而为的审美的过程,是展现主体性的过程,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只是这种过程没有诉诸文字而已。一句话,背诵这种典型的传统学习方法,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能力培养方法,是一种适合语文学科特殊性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现代语文教学强调能力的培养,这本身没有什么大错,但现状是强调“现代”过了头:“现代教育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而后发展成为教育思想上的实用主义。在教育思想上,中国的现代教育既不要心性道德之修养,也不要科学知识之系统;把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及个性的发展当作教育的目标。为了彻底摆脱近代教育的影响,打碎了近代教育创立的系统科学知识的教材体系。以凿其一点,扩而散之的教学实用主义为指导,在教育过程和方法上讲求的是技术与技巧,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丁荣金《“传统教育”,好一个模糊概念》,《师道》2005年第2期)培根说过,求知可以增长才干。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建立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之上,离开基础知识的积淀,离开教师对基本方法的传授,要么就是空中楼阁,要么就是多走一些毫无意义的弯路。

我并不是想彻底否定现代语文教学,否定先进的语文教学理念,只是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努力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寻求突破,进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体系。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我们必须在艰难中奋力前行,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人。

三、在挑战与机遇的边缘迎接未来

陶行知说:“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一大事就是以主人翁态度直面语文教育现状,增强危机感、责任感、紧迫感,不断反思,认真寻找语文教育问题症结,真诚为语文教育“把脉”,勇于创新,在机遇与挑战中寻求语文教育新的突破口。

我们要反思的是关于语文学科的功能、任务和目标。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基础性的写作等等,陪伴人的终生,从小打好底子,一生受益不尽。因而,即便是中学阶段,忽视这些基本生存能力的培养,显然也是有悖母语的特殊功能的。因此,我们要思考如何正确理解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避免人文至上的虚无主义,避免语文课的政治化;要思考如何正确把握知识体系的构建与能力培养的关系;要思考能力培养与思维培养的辩证关系。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对待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与现代教学理念的关系;思考如何使传统现代化,使传统的与现代的在不断冲突、摩擦、融合、演化中新生;思考如何引进外国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使之本土化……

标签:;  

语文教学,难以在边缘前进_语文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