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坚[1]2003年在《中国肉产品市场空间均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在畜牧业生产逐渐向区域化、专业化方向转变和发展,国内畜产品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国各地区间畜产品价格联系和贸易流通关系更为密切,国内畜产品市场空间上更趋整合。特别是在WTO框架下,由于国内各省区存在着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差异,我国各省区畜牧业将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这些要求在研究我国畜牧业和畜产品市场的发展时首先要以下这些问题:中国畜产品市场地区分布和地区间流通呈现什么样的基本格局?各地区畜产品市场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这种关系将如何演变?只有回答这些问题,才能更有效地制定相关政策,才能更好地对我国畜牧业生产进行宏观调控。肉产品是中国畜产品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研究正是为了通过对肉产品市场地区分布和地区间流通的基本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和潜在变动趋势的研究,来把握未来中国肉产品市场发展的潜在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以此在回答上述叁个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文首先根据空间均衡理论(Spaital Equilibrium Theory),结合我国的相关特点,建立中国肉产品空间均衡模型(CMPSEM)。CMPSEM的结构模型包括猪肉、牛羊肉和禽肉的供给、需求和地区间流通等叁方面,并涵盖了一些影响肉产品市场地区分布和地区间基本格局(即空间均衡格局)的主要因素,而反映地区间贸易流通的空间套利(Spatial Arbitrage)原则充分考虑我国肉产品地区间流通发生的基本条件。其中,运用空间均衡理论分析我国肉产品市场是本文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空间均衡理论是一套区域间商品流通模拟研究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其可适用于一般农产品市场分析,因此本文对其它相关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学术借鉴意义。 在建立CMPSEM理论模型后,本文对模型中相关参数进行了估计,以便对我国肉产品市场空间均衡格局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其中,实证研究所用各种数据主要是各统计年鉴发布的统计数据。但由于这些二手统计数据存在着肉产品产量高估和消费量低估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准确反映实际情况,本文特对肉产品产量和消费量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选择适宜的方法对上述数据进行修正。最后,将调整的结果作为面板数据(Pool data),运用Eviews软件对CMPSEM理论模型中有关供给和需求方面的弹性进行估计。 设定模型各个参数后,CMPSEM就成为一个实证研究模型。必须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为此,本文以2000年为基期,根据2000年中国肉产品状况设立基准方案,并进行模拟。根据模拟结果与基期实际情况各对应数据进行比较,本文所构建的CMPSEM模型具有较好地反映和模拟现实情况的能力。 接着,基于从供给、需求和流通叁个方面考虑对中国肉产品市场空间均衡格局的影响,并根据居民肉产品消费支出、饲料价格、生产技术、运输费用、关税和世界其同国家肉产品产量和需求量等相关变量的变化设立各种政策方案,并进行模拟。通过各方案模拟结果与基准方案模拟的比较,分析中国肉产品市场空间均衡格局的各种潜在演变趋势。从模拟结果看,各种变量的变化将首先影响各地区(或某些地区)肉产品市场供给与需求和地区间流通等之中的某一方面,进而通过价格作用影响中国整个肉产品市场。 最后,结合中国国民经济、畜牧业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发展情况,考虑多因素共同的作用对未来肉产品市场空间均衡格局的发展情况作了简单的预测。
辛贤, 尹坚[2]2003年在《不同政策模拟方案下的中国肉产品市场格局》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畜牧业生产区域化态势日趋明显,生猪、肉牛、山绵羊、蛋鸡等都已形成相对集中的生产区域。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畜产品市场在空间上不断趋向整合,各地区间价格联系和贸易流通关系更为密切。因此,研究我国畜牧业和畜产品市场的发展以及
刘阳[3]2012年在《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天然橡胶供求安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然橡胶具备工业原料和农业产品的双重特性,它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和资源约束性产业,具有发展区域的局限性、资源的有限性和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又作为我国热区农业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对热区农民增收、热区区域经济及社会稳定有着深远的影响。加之我国在工业化中期对经济增长的要求,使得天然橡胶供需缺口逐年扩大,进口依存度不断攀升。本文基于以上对国际贸易经济政治环境背景及世界各区域天然橡胶产销发展趋势做出的分析,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依据空间均衡理论,建立了天然橡胶空间均衡模型(NRSEM),并从供给、需求和流通叁个方面提出影响天然橡胶市场空间均衡格局变动的主要因素。然后借助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6.0,采用双对数模型对NRSEM中的相关供给和需求弹性参数进行估计。并以2009年为基准方案,对该模型进行实际应用,从全球视野角度研究各国经济政策变化、贸易条件和资源环境变化对天然橡胶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对未来天然橡胶相关政策变量的变化设立不同层次的情景模拟方案。模型重点模拟分析了天然橡胶供求变化趋势对单产水平、人民币升值、GDP水平、石油价格、关税水平及汇率的变化对未来世界和中国天然橡胶市场供求的影响;并基于模拟结果探讨了这些情景的变动对各区域天然橡胶均衡格局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单产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各区域天然橡胶供求变化的关键因素,而关税与汇率变化对我国天然橡胶供需变化影响效果较小。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为确保中国长期的天然橡胶安全,建议我国发展天然橡胶安全的国际合作战略,重视未来全球农业市场贸易格局的变化,积极寻求新的天然橡胶贸易伙伴关系,善用内部和外部两个市场实现我国天然橡胶供求的动态平衡。确保我国天然橡胶供求安全,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本文也为我国相关部门进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了一种分析工具,具有一定的政策意义,并对与其他产品市场的研究及其资源供求安全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辛贤, 尹坚[4]2003年在《不同政策模拟方案下的中国肉产品市场格局》文中认为农产品贸易的市场化改革是我国自1978年以来的基本农业政策取向,尤其是从1985年开始,我国先后采取了取消畜产品统购统销、开放价格、放开经营等政策,市场机制在畜牧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显现。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畜牧业生产区域化态势日趋明显,生猪、肉牛
刘客[5]2017年在《碳配额分配及其对中国煤炭空间输送格局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中国提出了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为确保2020年中国碳排放目标的实现,2017年1月5日,国家能源局发布《能源发展“十叁五”规划》提出,清洁能源将是“十叁五”能源供应增量的主体,“十叁五”期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10%,煤炭消费比重降到58%以下,2020年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碳减排的实施势必要先进行碳配额的分配,而当前关于碳配额分配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分配的原则、方法、影响因素、对碳市场交易的影响等方面,而关于碳配额分配后对中国煤炭空间输送格局的影响研究尚属空白。本文结合碳减排通过碳配额分配影响区域煤炭需求这一路径,参考国际碳配额分配的历史分配法理论,构建包含历史累积排放量、产业结构强度和技术进步水平叁个指标的碳配额分配模型,在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一定的基础上,通过指标权重系数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情境,基于保障和激励原则进行情境对比,最终确定各地区的碳配额分配方案。并在此基础上,以动力煤为例,使用IPCC清单法核算出在碳配额情境下各地区的动力煤需求量,同时构建回归模型预测2020年中国的煤炭供给总量和无碳排放情境下需求总量。进而利用空间均衡模型理论构建中国煤炭市场空间输送格局模型,通过无碳减排情境和碳减排情境下的对比,进行中国煤炭输送格局的影响研究。本文在碳配额分配及两种情境下煤炭市场空间格局的对比结果表明:(1)北京、天津、上海、海南、甘肃以及宁夏等地区在基于历史分配法的条件下,在动力煤消费的碳配额分配竞争中占有优势,河北、内蒙古、辽宁、山东和河南等地处于劣势;(2)从供给端来看,辽吉3、辽吉4等地区的动力煤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山西7、山西9等地区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从需求端来看,动力煤的输送主要指向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东部和南部地区,表明这些地区的煤炭需求较为强烈,动力煤需求价格较高;(3)通过不同情境的对比,煤炭区际间的调入调出存在空间套利的可能,不同供给地区的动力煤输送到不同需求地区的竞争优势是有差异的。本文认为,在碳排放情境下,中国对碳配额的分配需兼顾公平和效率原则,鼓励企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地方政府应取消对地方煤炭企业的保护,完善煤炭市场交易机制,建设煤炭市场交易平台,提高煤炭市场信息的透明度,煤炭企业按照市场规则进行交易,使社会收益最大化。
吴舒[6]2017年在《蔬菜供给、地区结构及供给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地域辽阔,蔬菜无论在生产还是消费方面都存在地域差异性,由此形成了所谓的蔬菜主产地和主销地,使得蔬菜跨区域供给存在一定的必要性;其次,蔬菜作为鲜活农产品,不耐储存与运输,需"即时"供给,那么构建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供给体系对于实现蔬菜有效供给变得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北京作为人口聚集的都市,自产蔬菜数量有限,决定了外埠蔬菜供给的必要性,因此,本研究以跨区域供给作为切入点,以北京市为例,研究蔬菜供给来源、地区结构及供给效应。在进行理论分析基础上,首先从蔬菜主产地和供给模式上对蔬菜供给进行评价分析,然后运用空间均衡模型对不同因素的供给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最后从经济和资源视角分析了蔬菜供给效应和供给体系构建,从而综合衡量北京市蔬菜供给体系现状,把握优势与劣势,探索其稳定发展战略和对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对蔬菜供给理论和北京市蔬菜供给现状分析;其次,对北京市与主产地蔬菜生产比较优势研究,通过灰色决策法对北京及主产地进行地区和品种的优势比较;第叁,对北京市与主产地蔬菜生产潜力研究,基于生产理论,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要素间替代关系;第四,基于供应链视角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蔬菜供给模式的效率及农户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综合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基于空间均衡理论和空间均衡模型分析北京市蔬菜与其他地区供给基本格局、地区来源结构以及变动趋势;第六,从农产品供给效应理论探讨北京市蔬菜供给的经济和资源环境的效应。主要研究结论概括如下:第一,对蔬菜供给理论分析中,主要采用了农产品供需理论、供应链理论、空间均衡理论和农产品供给效应理论等。其中,农产品供需理论和供应链理论是贯穿全文的基础理论,从横纵两个维度对北京市蔬菜供给现状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应用空间均衡理论,综合横纵两个方面分析蔬菜供需基本格局以及地区来源结构,最后结合农产品供给效应理论对蔬菜供给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第二,北京市蔬菜供给现状特征为,自产蔬菜中多以叶菜类、茄果类为主,设施蔬菜为核心技术体系,家庭经营是农村的基本经营主体,河北、山东和辽宁为外埠蔬菜供给主要来源地。第叁,对北京市与主产地蔬菜生产比较优势的研究,侧重通过灰色决策法对地区和品种优势进行比较,主要结论为:北京市蔬菜生产地区比较优势处于"低类",供给来源地多集中在"高类"和"中类"中,但对于北京市产业内部而言,蔬菜较于其他农产品更具有比较优势。第四,对北京市与主产地蔬菜生产潜力的研究,基于生产理论,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劳动、资本和土地叁种要素间替代关系,北京与主产地蔬菜种植户在生产中会根据替代关系变化改变生产要素间投入比例,并且此潜力在具有不同经营特征以及要素禀赋种植户之间具有异质性。第五,对蔬菜供给模式效率及农户选择的研究,基于供给链视角进行理论分析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是:较于中间收购商介入的传统供给模式,蔬菜种植户通过现代供给模式可以获得更高收益,但是在供给模式选择中,中间收购商仍然是衔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重要桥梁,是现阶段匹配蔬菜种植户所拥有的生产条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最佳选择。第六,基于空间均衡理论和空间均衡模型对北京市蔬菜供给与主产地之间联系分析表明,空间均衡优化结果显示河北、辽宁为北京市蔬菜较为理想的供给来源地。并从收入、人口及流通成本叁个方面设计了情景方案,分别直接作用在需求、供给和流通方面,会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不断调整各自行为,从而使得各地区供给量和需求量通过影响因素发生变化,达到新的均衡。第七,蔬菜供给效应的研究,侧重于从农产品供给效应理论探讨是在蔬菜供给过程中所带来的经济和资源损耗,从总量来看,河北和山东供给效应最大,从单位供给量来看,天津、内蒙古和和辽宁产生供给效应最小,具有较强发展潜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经济和资源成本。
吴凌燕[7]2008年在《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各地区食糖生产及消费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由贸易对食糖的影响十分重大,研究自由贸易区以及WTO新一轮农业谈判对食糖生产、消费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研究贸易自由化问题时,对不同贸易规则造成的整体影响进行比较,并在研究单个产品时,进一步考虑地区间存在的差异性,针对单个产品的地区特征进行分析,也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这一思路,本文的研究框架包括:首先运用GTAP对WTO多边谈判进行分析,分析其对中国总体经济、福利、农产品价格以及食糖贸易带来的影响。随后遵循同一原则,对中国参与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进一步考虑地区间存在的差异性,针对食糖产品的地区生产、消费特征进行分析,将GTAP的模拟结果作为外生变量,引入到各地区的生产与消费模型中,研究贸易对中国各地区食糖生产与消费的影响。全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WTO多边贸易体系对中国总体经济及食糖贸易的影响。第一,从总体福利上看,WTO多哈回合的受益范围非常有限,中国由于在入世时所承诺的约束关税水平较低,与多边贸易自由化相关的福利改进在入世之后均已释放完毕,所以总体上说,多哈回合对中国的意义非常有限。第二,WTO新一轮农业谈判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较大,出口的增长速度要大于进口的增长速度。粮食和油料作物都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是目前世界市场上保护程度最高的两个产品;对植物油的进口减少,而出口将出现80%~145%的增长。从农产品价格的变动来看,粮食、纤维和果蔬的价格上涨,油料、植物油、糖、肉类及其它农产品的价格出现下滑。第叁,从WTO多边贸易谈判的进展来看,多哈回合进展甚微的原因是作为WTO核心议题的市场准入的进展不大,造成市场准入谈判进展缓慢的原因是因为欧盟与其他成员国之间存在较大的利益分歧。第四,价格是影响中国食糖贸易的最重要因素。对中国食糖贸易影响最大的因素不是WTO贸易政策的改变,但是它对他国食糖生产、消费的影响,会通过国际贸易传递到国际市场上,表现为国际糖价的下滑;随后国际糖价的变动再通过贸易传递到中国国内。在这种背景下,上述主要食糖出口国的出口价格进一步下滑,中国食糖的进口量和出口量都会有所增加,但是总体上中国还是食糖的净进口国,食糖的大量进口同时带来国内糖价的缓慢下跌。所以我们把各国国内食糖价格的变动视为是对WTO食糖贸易政策的不同回应。2.FTA双边贸易协定的进展对中国总体经济及食糖贸易的影响。第一,中国参与自贸区合作十分有利,而且合作范围越广泛,中国就越获益。从影响程度来看,农业大国(中国、印度、东盟、韩国、巴西、智利、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受到的影响远远大于工业大国(欧盟、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第二,签订FTA协定对中国农产品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粮食、油料作物、肉类及其它农产品四个领域。粮食的出口有所改善,油料和肉类的出口受到冲击,充分体现了各国不同产业间的比较优势。从农产品的价格变化来看,净进口量大幅增加的油料作物、植物油、肉类及其它农产品的价格出现下滑,大部分自给自足的农产品(如粮食、食糖等)价格随着FTA合作范围的扩大由跌转升,价格变化幅度集中在-9.0% ~ +9.0%之间。第叁,中国食糖产业的发展前景,与中国参与FTA的合作路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长期看,如果中国与东盟、澳大利亚、巴西以及欧盟四国开展区域贸易合作,大规模的开放,对主要的国外食糖出口国采取无限制和零配额的情况下,中国糖料生产者将受到最大的冲击和负作用。当贸易环境变得越来越开放,中国消费者的福利是不断增加的。有竞争力的地区(广西和云南等)的食糖产量增加,而缺乏竞争力的地区产量(其它甜菜区)减少。如果中国分别与美国、日本等缔结贸易合作协议,却会发生意料之外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将刺激中国国内糖料作物生产,使得出口量急剧增加,中国有望成为食糖净出口国。3.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国内食糖生产的影响。第一,WTO多哈谈判对食糖生产都是负面影响,国内部分糖料生产将转为谷物或纤维作物生产,全国食糖生产量约减少129.2万吨。第二,FTA双边贸易谈判对食糖生产可能起负作用,也可能起正作用,作用方向与中国参与FTA的合作路径有关。如果中国参与东盟、澳大利亚、巴西以及欧盟四国的区域贸易合作的话,国内食糖会减产87万吨;但是如果中国分别与美国、日本等缔结贸易合作协议,却能给中国国内食糖生产带来一线生机,增产350万吨。第叁,贸易自由化对糖料品种和区域分布的影响。从糖料品种来看,甘蔗还是最主要的品种,甜菜的种植范围可能还会进一步萎缩。从生产区域分布来看,除其它蔗区均表现为减产外,其它五个产区的产量变动都是不确定的。区间范围跨度最大的是广西(-147.9, 125.1)和云南(-21.5, 65.3),广东、新疆、其它蔗区及其它甜菜区的浮动范围都不大,约16.6万吨。贸易自由化对生产的作用方向也是不确定的,不同的合作路径会给不同地区带来不同的影响。WTO多边谈判下受影响最大的省份是广西省,平均减产73.3万吨。其次是其它蔗区和其它甜菜区,分别减产25.3和12.5万吨。在FTA双边贸易谈判下,对广西和云南产生的影响最大,与贸易协定合作路径息息相关。如果中国参与东盟、澳大利亚、巴西以及欧盟四国的区域贸易合作的话,广西、云南的食糖产量分别减产74.6和12.5万吨;但是如果中国分别与美国、日本等缔结贸易合作协议,两省的食糖产量将分别增加200.4和74.5万吨。4.贸易自由化对国内食糖消费的影响。食糖作为工业消费和民用消费的必需品,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工业消费的稳定增长一直是我国食糖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民用消费由于人口增长以及膳食结构调整也在稳步增加。第一,在经济发展和糖价下跌的两方面作用下,贸易自由化(WTO和FTA)将促使国内消费增加203.5~228.9万吨。中国的经济发展对食糖消费,尤其是对工业消费有刺激作用;另一方面国内食糖价格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深入也出现了缓慢下跌。WTO多哈谈判对食糖消费的影响比较稳定,全国新增消费量约112.8万吨;FTA双边协定对消费的影响有波动,介于90.3~122万吨之间。总的来说,由于食糖消费具有刚性,价格弹性较小,所以两种贸易协定对消费造成的影响差异较小,国内消费者将是贸易自由化的最大福利受益者。第二,不同贸易政策对食糖消费的影响有所不同。食糖消费对WTO多哈谈判各种自由化方案组合(关税配额、国内支持、出口补贴)的反应并不显着,但是自由贸易区FTA谈判进展却对国内消费有着明显的影响,自由贸易区不同的合作路径对应着不同的重点影响区域,并有着明显的层次划分。第叁,贸易自由化对食糖消费的区域影响。从分地区的情况来看,贸易自由化对食糖消费的作用方向是确定的,将刺激国内各省食糖消费量的增长。从受影响的省份来看,波动幅度较大的包括:辽宁、河北、湖南、湖北、上海和江西。区间范围跨度最大的是广东和江苏,各省之间的波动差异并不大。从地域分布来看,处于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工业省份(中南、华东、东北)受到的影响比发达省份(东南)受到的影响要大得多。此叁个地区的食糖消费变化量占全国总变化量的50%以上。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有:第一,针对备受关注的食糖产品,运用GTAP模型分别对WTO多边贸易以及FTA双边贸易进行分析,分析其对中国总体经济、福利、农产品价格以及食糖贸易带来的不同影响。在分析WTO多边谈判时,针对最受关注的市场准入提案进行了分析,并加入了对多哈回合实际进展的评估,讨论了国内支持、市场准入以及出口补贴叁领域的实际进展对各国/地区的总体经济影响。第二,在关注WTO多边谈判的同时,还兼顾分析自由贸易区双边贸易模式的影响。对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分析部分仍遵循WTO多边谈判的分析方法、结构,根据世界主要食糖贸易国/地区的贸易流向设置了叁种方案,同时也增加了对中国参与自由贸易区协定实际进展的评估。对两种贸易协定的比较定量分析在以往的文献中不多见,尤其是在国内的研究中较少,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此研究空白。第叁,对全国30个食糖定点观察市场进行整合分析,并建立分地区的食糖生产、消费模型(CSMSM)。第四,提出了一种衔接GTAP模型与国内分省生产、消费的研究方法。在运用GTAP模型初步分析出两种贸易模式对中国总体经济、贸易的影响之后,根据各地区均衡发展的原则,在分地区的生产-消费方程组的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将GTAP模型对中国总体经济的影响因素分解到各地区,延长GTAP的分析结论,得出WTO多边谈判以及FTA进展对我国各地区食糖生产与消费的影响。
辛贤, 尹坚[8]2004年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中国肉产品区域生产、消费和流通》文中研究表明在农产品市场更加开放的条件下 ,中国畜产品市场在空间上不断趋向整合 ,各地区间价格联系和贸易流通关系更为密切。本文应用空间均衡分析法 ,模拟了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中国猪肉、牛羊肉和禽肉等主要肉产品市场的基本区域格局以及区域间的流通情况。本文通过应用空间均衡模型的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未来畜牧业发展的地区分工格局 ,对了解我国畜牧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丁丽娜[9]2014年在《中国羊肉市场供求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模式的不断转变,我国羊肉消费市场快速发展,羊肉健康、安全的营养特性被广泛认可,羊肉消费量稳步增加;相比之下,我国肉羊生产却凸显传统和落后,养殖方式较为粗放,养殖规模普遍较小,产业化进程较为缓慢,且日益受到资源环境条件的制约,羊肉市场供求呈趋紧态势;随着这一态势的出现和持续,近年来我国羊肉价格快速上涨,已位居猪肉、牛肉、家禽肉等普通肉类价格之首,在较大程度上对我国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以及边疆牧区和民族地区居民的羊肉消费产生较大影响,同时,我国羊肉进口量逐年增加,出口量略有下降,进出口逆差逐年增大,而我国主要羊肉进口来源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羊肉产量却呈现下降态势,我国羊肉供给安全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对我国羊肉市场供求运行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以推进我国肉羊产业化进程,推动我国羊肉消费市场健康发展,保障我国羊肉市场供求平衡的实现。本研究在局部均衡的理论框架下,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研究思路,采用实地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计量分析法等多种方法,首先对我国羊肉生产、消费和进出口现状进行分析,羊肉生产部分总结分析了我国肉羊存栏和羊肉产量、我国肉羊生产的区域分布和变迁、我国肉羊养殖的规模化进程及养殖效益、我国肉羊生产的技术效率;羊肉消费部分分析了我国居民羊肉消费的数量特征、我国居民羊肉消费行为和影响因素、我国居民未来羊肉消费意愿;进出口部分分析了世界羊肉生产和贸易概况,梳理了我国羊肉进出口数量、进出口结构,分析了我国羊肉市场与国际羊肉市场的整合关系;然后以全国羊肉消费市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我国羊肉市场供求局部均衡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求解,分析我国羊肉市场的运行规律,并根据模型求取2012-2025年我国羊肉市场供求的基准解,对未来我国羊肉市场供求进行了预测和基本判断;最后考虑我国羊肉市场供求所处政策环境的可能变化,对收入水平、规模化水平、胴体重水平、汇率变化以及人口变化等五个外生变量进行情景分析和设定,分析外生政策环境改变情况下我国羊肉市场供求的潜在运行趋势,以对未来我国羊肉市场供求有更为充分的把握。研究结果表明:①近年来我国肉羊生产稳步发展,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进程得以推进,但肉羊产业发展总体依然较为缓慢;②我国居民羊肉消费量稳步增加,未来对羊肉消费有较强的消费意愿;③世界羊肉产量逐年增加,呈现向亚洲和非洲集中和转移的趋势,我国羊肉市场与世界羊肉市场具有长期整合关系和短期波动矫正机制;④2012-2025年间,我国羊肉产量和消费量均将不断增加,供给趋紧的态势预期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羊肉价格亦将不断上涨,进出口逆差不断扩大,我国羊肉市场面临的较为严峻的问题将依然是发展肉羊生产、保障羊肉供给;⑤在“收入水平提高”、“规模化水平提高”、“胴体重水平提高”、“人民币升值”和“人口政策改变”的情境下,未来我国羊肉市场供求会呈现不同的运行状态。最后,为发展我国肉羊生产、实现我国羊肉市场供求平衡,本研究分别从生产方面、消费方面和进出口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张玉梅[10]2006年在《天然橡胶市场空间均衡模型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也是第五大产胶国,集天然橡胶的生产、消费和进口于一体。随着加入WTO、与东盟和欧盟的合作不断加强,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在自由化贸易背景下,国际天然橡胶市场交易更加活跃,价格联系更为紧密,市场间相互作用加强,中国天然橡胶市场将面临更多国际国内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本文建立天然橡胶市场空间均衡模型,深入研究世界天然橡胶市场的特点,综合考虑各个区域天然橡胶市场间的横向联系,分析各种国际国内因素对我国天然橡胶市场的影响和冲击,预测未来天然橡胶市场走势,为把握天然橡胶市场和制定中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本文依据天然橡胶国际贸易流通现状和区域经济的相似性,将世界天然橡胶市场分为五个区域市场:中国、东盟、美国、欧盟和其它国家,分析各个区域天然橡胶的供求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了五个区域天然橡胶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方程,并估算各个区域天然橡胶的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结果表明,天然橡胶的需求收入弹性普遍较大,而天然橡胶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为缺乏弹性。本文依据天然橡胶的流通特点,运用需求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估算结果,构建了由供给和需求、价格、流量等约束方程和目标方程共同组成的天然橡胶市场空间均衡模型(SPATIAL EQUILIBRIUM MODEL of NATURAL RUBBER, NRSEM)。选取2003年为基准年,借助GAMS软件模拟NRSEM的基准方案,分析基准方案模拟结果,通过检验,认为NRSEM模型有效。最后,运用天然橡胶市场空间均衡模型(NRSEM)进行政策模拟分析,分别模拟估计各个区域国内生产总值GDP、合成橡胶价格、天然橡胶收获面积、关税等因素变动对世界尤其是对中国天然橡胶市场供给、需求、价格和进出口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天然橡胶市场影响较大;东盟经济增长对世界天然橡胶市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对中国天然橡胶市场影响不大;欧盟经济增长对世界天然橡胶市场产生的影响很小;美国和欧盟合成橡胶价格变化对世界天然橡胶市场影响非常小,仅导致美国和欧盟区域内天然橡胶价格变化;2006年和2010年中国和东盟天然橡胶收获面积预测值都在增加,并且中国增加的幅度比东盟大,收获面积调整后,都会对世界天然橡胶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关税调整会对天然橡胶市场产生一些影响,但只有当取消进口关税时才会对天然橡胶市场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另外,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简单预
参考文献:
[1]. 中国肉产品市场空间均衡研究[D]. 尹坚. 中国农业大学. 2003
[2]. 不同政策模拟方案下的中国肉产品市场格局[J]. 辛贤, 尹坚.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03
[3].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天然橡胶供求安全研究[D]. 刘阳. 海南大学. 2012
[4]. 不同政策模拟方案下的中国肉产品市场格局[J]. 辛贤, 尹坚.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3
[5]. 碳配额分配及其对中国煤炭空间输送格局的影响研究[D]. 刘客. 中国矿业大学. 2017
[6]. 蔬菜供给、地区结构及供给效应研究[D]. 吴舒. 中国农业大学. 2017
[7]. 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各地区食糖生产及消费的影响研究[D]. 吴凌燕.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8]. 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中国肉产品区域生产、消费和流通[J]. 辛贤, 尹坚. 中国农村经济. 2004
[9]. 中国羊肉市场供求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D]. 丁丽娜. 中国农业大学. 2014
[10]. 天然橡胶市场空间均衡模型研究[D]. 张玉梅.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6
标签:贸易经济论文; 贸易自由化论文; 供求关系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供求理论论文; 产品方案论文; 天然橡胶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