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蓓慧
(峨眉山市人民医院 四川 峨眉山 614200)
【摘要】 目的:主要讨论了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5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25例,接受金水宝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患者25例,单方面接受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4/2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17/25),两组结果相比,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两组患者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现象,两组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金水宝胶囊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应该在临床上做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金水宝胶囊;缬沙坦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1-0207-02
DN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引发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病理特征是肾小球细胞外基质堆积,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在疾病早期以微量蛋白尿为特征,若此期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延缓甚至逆转DN的进展。我院在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中,对患者实施金水宝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为进一步讨论金水宝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文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5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5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52~77岁,平均年龄(68.3±0.8)岁。对照组患者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67.9±1.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缬沙坦治疗,口服缬沙坦胶囊,20mg/次,1次/d。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接受金水宝胶囊联合缬沙坦胶囊治疗,选取金水宝胶囊1.32 Tid共接受2个月治疗。
1.3 观察指标
显效:患者治疗后24h尿蛋白较治疗前减少40%,临床体征基本消失。有效:患者治疗后24h尿蛋白较治疗前减少10~39%,临床体征明显改善。无效:患者临床体征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以χ2值检验数据间的差异,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4/2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17/25),两组结果相比,P<0.05,相关资料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统计表
注: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同时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未发现过敏性休克、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对患者实施血尿常规、电解质、肝功能等检查也未发现异常现象,两组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随着我国近几年糖尿病发病率逐渐升高,糖尿病肾病逐渐得到社会的重视。我院在糖尿病肾病临床治疗中,对患者实施金水宝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其中,金水宝胶囊的治疗机理为:改善整体血液微循环情况,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尿蛋白的排出,此外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抑制肾小球代偿性肥大,稳定肾小球细胞溶酶体膜,还可以减轻肾小管细胞溶酶体毒性损伤,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和修复,抑制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延缓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足突融合,保护肾小管结构和功能,抑制细胞外基质增生和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延缓肾小球硬化,可以有效保护肾功能。
缬沙坦也是一种选择性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属于常见的治疗糖尿病肾病药物,其作用机理十分明确:可以具有特异性的抑制糖尿病患者的ATI受体,阻断缩血管,降低肾小球高压现象,达到缓解肾压力的目的。同时患者长期服药后,血管内皮生长内资与血管生成素的分泌情况得到改善,有助于强化肾脏内部的血液供给,延缓疾病发展,在改善患者预后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有效改善了患者肾脏环境,缓解病痛压力,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奠定基础。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接受缬沙坦联合金水宝胶囊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两组结果相比,P<0.05。说明缬沙坦联合金水宝胶囊的治疗后,有效缓解了病症。而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来看,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情况(P>0.05),说明缬沙坦与金水宝胶囊两种药物的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缬沙坦联合金水宝胶囊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的疗效显著,具有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等优点,能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为改善预后奠定良好基础,应该在临床上做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娜,孙汇,王拓等.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3(01): 68-72.
[2]刘芝,杜玉君,孟帮柱等.早期糖尿病肾病相关因素分析及其在传统医药临床试验设计中的应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31(01):224-228.
[3]叶任高,陈裕盛,方敬爱.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纪要[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3,4(06):355-359.
[4]石东英.来氟米特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29(12):1376-1379.
论文作者:张蓓慧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8
标签:患者论文; 胶囊论文; 肾小球论文; 两组论文; 糖尿病肾病论文; 对照组论文; 肾小管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