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健康素养,现状,意义,措施,结论
引言
2019年以来,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战略决策部署,神木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不畏艰难、坚定信心、克难攻坚、与时俱进,在“三大攻坚战”方面大踏步推进,全市经济实力稳定增强,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特别是在支持医疗卫生行业发展上,思路清、决策准、力度大,结构不断优化,卫生资源更加均衡,百姓健康需求持续得到满足。通过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关于开展健康中国行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省、市健康促进三年攻坚行动及“八类健康细胞”示范建设工作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持续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做好健康素养促进项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医疗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凝聚了力量、奠定了基础,全市健康素养促进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一、健康素养的内涵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素养内容丰富,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基本技能素养、基本医疗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等。健康知识可以直接指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健康技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筛选、理解吸收健康知识进而内化成健康行为。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该市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现状分析
当前,在深入推进“健康神木”建设,努力提升百姓健康素养水平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相对较低,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我国将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目标是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当前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7.06%;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17.04%。陕西省卫健委提出“十三五”时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目标为2020年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16%。据统计,2019年神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为13.8%,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仅为11.8%,与国家、省市要求还有差距。
(二)基层卫生机构主动参与度不高,健康教育落实程度不足。一是当前该市乡镇人群存在外流且居住不集中等特点,基层卫生院、村卫生室健康宣教阵地短缺,网络视频宣教平台未能在一定范围内普及,加之基层机构公卫工作任务重,专业人员短缺,老百姓自身维护健康意识不强,导致目前健康宣教工作只能通过全市组织实施的指令性活动展开。二是基层卫生机构受制于专项经费欠缺,致使现场义诊、健康咨询、发放健康手册等公益性活动基本都在线下开展,线上网络视频宣教途径缺乏。另外,健康教育工作绩效分配从上到下未能有效落实,基层医务人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三)媒体和社会参与度不足,舆论氛围有待提高。一是健康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健康教育普及工作与本地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合作较少,社会媒体参与度不高。本地电视台、广播电台和报纸开设健康教育类专题节目或栏目较少。未能有效设立健康类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健康促进理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对卫生日主题活动支持力度不足。在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高血压日等卫生日时段内,多部门联合行动欠缺,仍停留在义诊、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单方面,活动内容较为单一,深入城乡开展健康主题活动,城乡居民健康教育讲座,健康知识问卷调查开展较少,宣传教育效果不强。
(四)健康促进场所建设覆盖面不足,未能充分发挥示范场所的模范作用。一是该市“八类健康细胞”场所创建比例目前较该省要求的30%、20%、60%、50%、50%、20%创建目标比例还有差距。全市还需大力完善并建设促进健康的支持性环境,持续扩大项目覆盖范围,惠及更多群众。二是该市内唯一一所大型三级综合医院,始终发挥县域卫生行业领头羊作用,依托优势资源,强化健康服务推广,作为市营养学会牵头设立单位,医院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工作规划(2019-2021)》,开通“公益健康微信课堂”,组建了市医院首支“健康教育先锋队”,通过“人人进村、人人宣讲”等活动,在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初步形成行业优势。但是受制于专项资金短缺,不能有效调动支医人员、青年志愿者切实开展健康宣教工作积极性,尤其是公益性对外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全方位有效开展。
(五)体制机制创新不足,未形成可操作的综合干预模式。一是健康人群培育不足。该市南北各乡镇群众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生活、生产方式及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各区域内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薄弱环节不同,健康危险因素也不尽相同,各镇(办)居民健康素养存在较大差距。加之医保资金支持不足,群众自身健康意识不强,普通居民健康体检率极低,健康档案严重短缺。二是开展基线调查和需求评估不足。对健康促进项目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人群健康素养、健康状况、疾病负担和健康需求,健康促进资源和意愿等基本情况,多部门健康相关政策开发情况,工作现状和工作能力等基本情况了解不全面。致使不能有效结合基线调查结果,确定优先干预的健康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符合实际的健康促进策略和措施的制定。
三、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的现实意义
一是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规划》、《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文件精神,为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为广大人民谋健康福祉,要求各地积极实施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二是提升健康素养,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能够增进医患信任。医学是有局限性的,医疗也有风险,不可能包治百病。加拿大医学家威廉·奥斯勒指出,医学是一门不确定性的科学和可能性的艺术。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病人。同样的疾病,同样的治疗方法,不同的人也可能有不同的结果。尽管现代医学突飞猛进,但仍然有很多疾病尚无法完全治愈。只有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才能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健康问题。
三是提升健康素养,能够普及基本的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事实上,发病时恰巧遇见医护人员纯属小概率事件,幸运者只能是极少数。目前,我国公众不仅缺少急救知识、急救技能,更缺少急救意识、急救设备。当有人突遇紧急情况时,最重要的是身边的人立即施救,在急救医生到来之前,还应及时开展现场自救互救,才有可能救人救己。从现实需要来看,急救应该成为每个人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生存技能。
四是提升健康素养,有助于科学认知,走出很多生活误区。不信医师信“大师”,盲目减肥饿出病,饮酒之后吃头孢……在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本想得到健康,反而失去健康。还有生吃茄子能减肥、喝绿豆汤治心梗、生吃泥鳅养气血……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养生方法,都是一些人炮制出来的“方法”。如此奇谈怪论,为何还会有人追捧?说到底,是因为缺乏健康素养,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所迷惑。一个人的身体是其生活方式的综合反映,只有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身体变化才是长期的。掌握健康知识、相信现代科学,才不会轻信“神医神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五是提升健康素养,有助于全民防控突发传染病疫情。当发生传染病流行和暴发时,全民掌握疾病预防知识,熟悉传染病防治“三要素”等内容,主动遵守全民普及的健康生活、饮食行为规范,懂得自我健康管理,形成全民全控的预防氛围,构建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传染病疫情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从而有效地防控传染病疫情扩散和蔓延,为全面防控突发疫情争取时间,实现“零感染、零扩散、零死亡”的防控总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四、提高基层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市、乡、村三级健康教育管理网络,实现全民、全域覆盖。一是全市以卫生健康部门牵头,联合扶贫、教育、妇联等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健康中国行活动,建立以“市健教中心”为核心,各层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为主力,覆盖辖区内所有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妇计中心相互协同的健康促进专业网络,建立健康促进网络工作人员队伍和相应工作制度。形成主管部门、市级公立医院、各镇(办)卫生院、村卫生室多方参与的健康教育宣传队伍。搭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健康教育管理新格局。二是发挥市级公立医院在推进健康素养促进项目上的模范带头作用,全面落实基层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围绕“一个中心、三个重点(市健教中心、市医院、市中医院、大柳塔试验区人民医院)”分片化管理模式,形成公立医院健康教育分片化推进,基层卫生机构健康教育个体化落实,南北中21个镇(办)卫生院、261个村卫生室的公卫人员“一对一”个性化健康教育服务网络,成为贯彻落实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的坚实力量。
(二)创造支持性环境,提高我市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一是举办“健康神木”大型有奖健康知识答题和科普知识竞赛,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健康神木”的关注度。二是强力推进健康促进市建设,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广泛开展“健康细胞”示范建设,借鉴和推广省内外先进的经验。营造处处宣传健康、人人关注健康的良好氛围。三是进一步创新健康教育传播渠道,开发《百姓健康》、健康微博、健康公众号等系列栏目,扩大健康素养项目辐射面和影响力。四是深入推进公共场所控烟工作,努力保障公众健康。五是实现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各级部门、全体社区、乡镇、农村全覆盖。大力宣传健康扶贫政策,普及健康素养66 条、疾病防治知识和健康技能。各级各类组织部门均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宣传墙、健康文化长廊、健康书屋等多形式的宣传阵地并定期更新宣传内容。六是加强组织领导和健康教育人员队伍建设,为提高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水平奠定基础。
(三)突显健康素养促进项目公益性,扩大项目覆盖范围。一是健康素养促进项目应纳入政府预算给予支持,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情况逐年增加。积极支持各层级医疗卫生单位顺利开展健康素养促进工作,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健康促进主管科室会同相关处室负责本级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加强项目经费规范管理,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市爱卫办、健康教育中心具体负责项目的统筹协调和技术指导。二是持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建健康促进场所活动,扩大项目覆盖范围,惠及更多群众。提高全市“八类健康细胞”创建数目比例,提高场所内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从机关、企事业单位抓起,从医院、学校重点场所做起,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三是组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全体居民提供健康档案管理等规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和防病意识,减少疾病发生。
(四)多措并举,着力加强培训和能力建设。一是针对有关部门健康促进网络工作人员。通过工作会议、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提高有关部门、社区和重点场所对健康促进理念、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方针的认识,提高其发挥部门优势促进居民健康的工作能力。二是针对卫生健康部门。采取逐级培训方式,提高各级健康促进主管部门和专业机构对健康促进县(区)理念、方法和建设内容的理解,提高建设能力,提高开展二级培训的能力。做到卫生健康系统内专业技术人员全员培训,掌握健康教育基本技能。三是针对健康教育专业人员。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演练等方式,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技能培训,使其熟悉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熟悉健康素养、烟草控制、优生优育等基本内容,掌握健康教育计划制定和实施、健康传播材料设计制作、健康讲座和健康咨询、社区诊断和现场调查等基本专业技能。确保每单位有专职人员承担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并定期培训。四是开展跨部门健康行动。针对当地需要优先应对的健康问题,开展针对慢性病防控、传染病防控、健康生活方式、妇幼健康、健康老龄、环境与健康等重点健康问题的跨部门健康行动。
(五)鼓励开展特色健康素养促进活动,提升工作实效性。一是围绕年度活动主题,紧密结合本地群众健康需求,突出地方特色和各部门优势,融合资源,创新性开展工作。鼓励健康教育参与单位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工作特点、现代新媒体技术,针对孕产妇、儿童、老年人、流动人口、企业员工等特定人群开展创新型或特色的健康促进与健康管理服务。二是开展健康教育进乡村行动。运用乡村广播、文化大院、标语口号、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在所有乡村广泛传播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开展健康教育进家庭行动。组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和村级四支队伍,深入村民家庭,根据疾病特点和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提供个体化健康教育服务。落实一家一张“明白纸”,一家一个“明白人”。使其掌握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树立自身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带动家庭成员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家一份实用工具。向贫困患者家庭发放盐勺、控油壶、生熟砧板、毛巾、牙刷、体育健身用品等实用的健康小工具;开展健康教育进学校行动。在全市中小学校全面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建设。在中小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讲授合理膳食、食品安全、适量运动、科学洗手、用眼卫生、口腔健康、传染病防治、自救互救、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等基本知识与技能,使每个中小学生成为家庭健康的“明白人”。通过举办健康知识大赛、演讲比赛、手抄报等形式,鼓励吸引师生参与,提升健康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实效性。三是建立市级网络健康科普平台,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等新媒体,为贫困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知识推送、健康信息查询等服务。四是建立健全区县健康促进体制机制。探索创新。在多部门协作、资源统筹、社会动员、健康管理、健康产业等方面取得创新。
(五)落实监督考核,确保各单位创建工作按期达标。一是将针对居民、单位职工等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活动情况纳入所属镇办、单位年度考核,将居民所在乡镇的健康素养水平与年度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将建设健康促进场所纳入单位目标责任考核、发展规划、服务宗旨。确保单位带头实施,形成群众主动参与的浓厚氛围。二是在医改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探索建立健康促进人员聘用考核新机制,发展“健康保健员”、“健康指导员”、“家庭保健员”等岗位,探索健康管理工作方法和途径,落实健康素养促进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作用,为市域内各单位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总结
健康素养是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全市应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国家“一个中心,两个重点”的大健康战略为指导,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促进市创建工作。由主管部门牵头,形成“一个中心,三个重点”分片化管理模式,严格落实各项支持性保障政策,充分发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推进健康素养促进工作方面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素养促进工作是新时期赋予医疗卫生机构新的职责、新的使命,职责光荣,任务艰巨。医院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也从要从单一的患者向医院职工、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居民转变,服务范围由单一的院内向院内、院外、社区发展。全体卫生人应该正视困难、抢抓机遇、不负重托,切实履行健康促进市创建工作主体责任,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实现医院从单一的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型的现代医疗服务模式转变,为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欣,王克安.健康素养研究进展.中国健康教育, 2005 ,21 (8) :590-593
[2] 赵芳.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10(29):121.
[3] 陈启超,染时荣.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在健康促进医院建设中的实施[J].中国健康教育2015(9):906-908.
论文作者:王小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9
标签:健康论文; 素养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神木论文; 一是论文; 水平论文; 全民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