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同心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562(2012)04-0022-03
2011年初,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提出了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同心思想”。“同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论升华,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揭示,丰富和发展了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理论。
通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同心思想”,本文提出“文化同心”的思考,主要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同心思想”进行新的解读。“同心思想”是以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政治关系的视角,具体讨论的是当代中国的党派政治问题,更多的是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而本文提出的“文化同心”,则以一种更宽广的“文化”的视角,以一种更加具体的“参政党”的视角,对“同心思想”进行阐释。我们认为,要真正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同心思想”,文化同心是前提也是基础。只有文化上同心了,才能真正做到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
一、文化同心历史基础
所谓文化同心,简单地说就是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的认同。中国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已经风雨同舟几十年,到了提出和践行“文化同心”的时候。
具体说来,文化同心的历史基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深刻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主要就是一个“和”字,即崇尚中庸、喜求和谐、重视合作。与西方文化强调竞争、对抗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协商。与分裂的欧洲不同,中国历史呈现出长期统一的格局。而中国的长期统一,又与文化的一元化,与一个主要的权力中心,与两千年独尊儒家的思想传统,密切相关。虽然,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注重文化和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在注重权力相对集中的同时,又要强调权力来源的社会化即多元化,亦即权力的网状结构而非垂直的、金字塔式的结构。但在当今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在改革、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传统的巨大历史惯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制度认同与文化本源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根源上说,中国现当代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之所以选择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政党制度,最终原因也还是要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那儿去,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性文化心理、文化习惯、文化精神的最终认同和选择。我们要尊重人民的这一历史性选择。因此,在当下的中国,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研究文化一元化和多元化的关系,实现这一文化精神的创造性转化,特别是研究“和”与“不同”的辩证关系,研究“不同”对于更好实现“和”(合作、协商)的重要性,无论是对于参政党建设,还是对于推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都至为关键,意义深远。
2、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的革命传统文化。
民主党派之所以能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上同心,与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直接相关。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结成了牢不可破的统一战线,结成了坚不可摧的政治同盟。这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最重要的一笔政治遗产。我们今天强调思想同心、文化同心,就是要继承这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高举统一战线的大旗,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毛泽东把统一战线认定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法宝之一,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西方的大炮强行拖入了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也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后生型的而非原生型的,中国必须在上百年的时间里,走过西方要几百年才走过的道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新生阶层,因此要肩负起更大的历史责任,任何一个阶级、阶层,都不能单独担当起完成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中国现代化在时间上的紧迫性决定了,只有各新生社会阶层团结起来,才可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并进而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伟大事业。
3、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有中国特色的统战文化。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纪元,通过大规模的文化建设,奠定了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主要表现在,改造传统的、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旧文化,普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科技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形成,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等等方面。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党和政府又适时提出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全民族的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各项事业的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来,文化建设逐步转变为更加注重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迈上新台阶,在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现代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思想道德新风尚的崛起,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正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国社会现代文明的新气象。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说明,加快文化发展,对于提高社会发展的质量、巩固发展的成果、增强发展的后劲,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特别是政治制度发展变革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尤其是经过深入挖掘的统战文化资源,能充分发挥好它的宣传、教育、培训、研究等四大功能作用,使之成为宣传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培养教育统一战线人才队伍的重要基地。
当然,新中国六十年文化建设的历史,也有反面的教训,特别是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文革”期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民主党派被迫停止活动,民主党派成员集体受辱。1972年10月,周世钊、胡愈之、杨东莼等民主党派人士,设法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进言,反映“文革”以来国内出现的重大问题。这种“上书政治”的出现,表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任重道远。由此可见,文化同心是双向的,不仅民主党派要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中国共产党更要与民主党派风雨同舟。
二、文化同心的现实基础
1、文化同心的现实要求,是不断开拓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为当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当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先进文化的带动和助推。2006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八次文代会的讲话中,用三个“重要”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2010年7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再次论述文化问题,指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联系到近年来中共中央和胡锦涛同志多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思想,表明我国已经形成了与祖国和平统一相适应的政治思想文化发展战略。与此相对照的是,中国国民党领袖马英九先生,也多次呼吁“在中华文化智慧指引下和平解决两岸争议”、“盼两岸在中华文化指引下和平解决争议”。由此说明,文化发展战略,与政治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不仅是在传递海峡两岸的政治信息,说明两党在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有极大共识,更重要的是,它充分证明了文化同心在当下中国政治社会发展中包括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的巨大作用。
2、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包括民主党派的文化自觉。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张。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文化建设,也应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一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已经确立,我们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文化的建设,明确建设目标,只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民主文化相互匹配起来,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为:求真务实的代表制度文化、和谐民主的政党制度文化、公开透明的选举制度文化、稳定有序的政治参与制度文化、民主有效的监督制度文化。文化是对制度的最有力的支撑,文化自觉是制度自觉的源泉。
作为我国多党合作政治格局中的参政党,努力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献计出力,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参政议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民主党派有了文化自觉,坚持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才能进一步推进多党合作发展的文化基础。与此同时,民主党派的政治文化建设,特别是政治交接,是开展文化统战促进政党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促进政党关系和谐发展中,应重视运用文化的力量,努力开展文化统战工作,以文化认同增进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在当前形势下,文化统战工作应特别强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的研究和宣传,打破西方政党理论的话语垄断,从而增强各民主党派成员的多党合作理念和自觉意识。
3、文化同心的关键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同心的关键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是民主党派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提高和强化这一认同,对实现当代中国政党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民主党派中的部分人,对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比较认同,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疑虑。因此,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民主党派广大成员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不断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个人价值取向的能力和水平,巩固参政党团结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思想基础。
参政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同现代政党制度相融合的结晶。“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参政党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参政党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而不同”是参政党文化的思想基础;“团结、民主、合作”,是参政党文化的核心。各民主党派正是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的引领下,在新世纪新阶段,成为在政治上与中共保持高度一致,在行为上与中共亲密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
总而言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认同,是民主党派成员政治认同的核心和基础,而这一认同包括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历史发展、主要特点及基本价值有比较深入、全面的了解,从而产生价值认同感。由于有了价值认同亦即有了文化认同,民主党派成员才能真正从思想上接受和重视中国政党制度,并自觉实践和创新发展这一制度。由此可见,文化同心了,才能思想同心。
标签:政治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中国民主党派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认同论文; 时政论文; 政党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