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探析论文_张会静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探析论文_张会静

摘要: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仅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更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分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呈现出非全面性、不平衡性、不一致性等特点,从注重教育引导,增强情感体验,加强实践养成等方面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共享共赢。

关键词:多元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特点、认同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参考文献:]]多元文化作为时代的产物,已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课题,面对多元文化背景,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崭新课题。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必要性

作为当前文化存在发展态势的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多元背景下分析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同不仅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而且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其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诉求。多元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是多样性的,在这个大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需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凝聚和抵御功能。首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这个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大学生对文化概念嬗变较为敏感,其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趋向多元化发展,他们能否在多元文化这个宏观背景下准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这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引领多样化价值观念。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和社会力量,当前各类社会思潮诸如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意识形态理论,它们通过影视媒体、自媒体、互联网等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导致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动摇,甚至出现信仰危机,不良社会思潮泛滥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这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功能,凝聚社会共识和社会力量。最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御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全球化进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更加激烈,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试图利用软实力工具来推销本国的意识形态,还通过互联网媒体等方式对我们进行文化渗透,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如崇洋媚外,炫富攀比、拜金主义等,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抵御功能,抵御西方价值观的渗透。

(二)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的理论价值层面的思想表现,其关乎民族文化的个性,关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认同力。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民族文化自立于世并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首先,核心价值观决定着民族文化的性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 172.

[2]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3:37]]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知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明确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其次,核心价值观是决定着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进行倡导,指示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应然状态,促使民族文化发展实现从实然到应然的转变,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成为民族文化的灵魂。最后,核心价值观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途径。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对内和对外吸引力的统一,对内是对国内成员的吸引和凝聚,是通过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来实现这个凝聚,发挥核心价值观精神纽带的作用,强化民族文化的对内吸引力;对外吸引力是对其他国家人们的吸引和召唤,是通过文化交往也就是不同价值观念的交往实现的,通过价值认同和价值认异两种形式达成价值共识,,提升民族文化对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特点

社会结构的变化引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上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这种交流、交融、交锋不仅发生在国际而且发生在国内。”[[[3]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N].人民日报,2006-10-24.]]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呈现出非全面性、不平衡性、不一致性等特点。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非全面性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会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多元文化背景一方面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另一方面造成教育环境复杂,在主客观因素交互影响的基础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呈现出非全面性。第一,受主观因素影响,大学生对价值观内容认同的不全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各个层面有不同的侧重和差别,大学生对价值观认同经历从浅层次层面到深层次层面的认同,国家层面价值实现是需要社会和个人层面的支撑,社会层面的是连接社会和个人层面的环节,个人层面的是实现社会和国家层面价值的基础,核心价值观的层次性导致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内容认同呈现不全面性。第二,受客观因素影响,大学生对价值观认同程度的不全面。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同会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而多元文化背景加剧了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多元文化冲击了马克思主义一元文化的主体地位,大学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选择,有些甚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质疑,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会一蹴而就,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这种认同是一定程度上的认同,而非完全的认同,导致对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的不全面。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不平衡性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不平衡性表现为“价值认同主体的不平衡性和价值认同客体的不平衡性”。[[[4]李斌雄, 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2007(4).]]第一,价值认同主体的不平衡性,认同主体为大学生群体,需要理解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和尊重大学生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群体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是不一样的,如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等先进学生群体与其他学生群体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是有差异的。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由于学习模式和专业特点的不同,他们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专业不同其对价值观教育接受理解程度不同,也会影响对价值观认同的情况。第二,价值认同客体的不平衡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倡导,相对而言个人层面与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非常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认同程度较高,而社会和国家层面的与大学生的实际略有距离,与大学生切实利益关系不太直接,认同程度会有所降低,这就是同一个大学生对价值观不同层面内容的认同程度是不一样的,呈现出认同客体的不平衡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不一致性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是认知、情感、行为三种认同的有机统一的过程,但认同实际中存在着认同的不一致性的特点,具体为认同的脱节性和在暂时性。第一,认同的脱节性,大学生经过高校系列的系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认知上对核心价值观有着正确的认知和科学的把握,在情感上对核心价值观呈现出支持和造成的态度,但在行为实践中由于自身辨别能力较差,受到西方价值观念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渗透,往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奉为伟大的语录,实际行动中却无法将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觉行动,导致核心价值观认同上的脱节。第二,认同的暂时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三个方面的倡导,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其内涵是发展变化的,是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当前社会阶段赋予内涵的认同,随着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变化,其认同也要随之变化,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认同路线,尤其是多元文化的影响,会一定程度上干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价值观教育要因时而变不断调整教育方案,寻求大学生对价值观新的认同点。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

多元文化带来了不同价值观的冲突,价值认同则是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要探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的路径,须从价值认同经历的三个阶段着手,注重教育引导,增强情感体验,加强实践养成,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共享共赢。

(一)注重教育引导,提高认知认同

认知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17.]]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是对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前提,实现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当以认知认同为逻辑起点。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33.]]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必须深化理论研究和优化教育方法,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1、深化理论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07.]]一方面,需要阐释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引导大学生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息息相关,尤其深入研究多元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认识到其产生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另一方面,阐释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重要性,深入研究核心价值观的结构、功能、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理解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之间的逻辑关系,三个层面是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是不同主体的价值观,每个层面都有科学的内涵,帮助大学生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核心价值观于国家、于社会、于个人的重要性,它是国家发展的精神力量,是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价值信仰。故此深化理论研究,进一步把核心价值观说明白、讲透彻,使得学生弄懂弄通,提高认知认同。

2、优化教育方法,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大学生

教育方法是教育主体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采取的措施和技巧,优化教育方法是教师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修课。正如邓小平同志曾所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优化教育方法,其关键在于教师,要坚持灌输和启发相结合。思政课作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干课程,必须坚持灌输理论,正如“思政课教学,本质上是意识形态教育。思政课教学所希望学生确立的内容不可能自发生成,因此思政课教学有必要坚持灌输性。”[[[9] 白显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方法论[N].光明日报,2019-04-19.]]但伴随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的00后大学生,对他们的理论灌输需要优化,已经不能只是单向灌输和硬性灌输,灌输的初心在于价值自觉避免自发。而启发着力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认识的自发性,结合学生的思想困惑,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式给予精准引导,尤其是把多元文化对核心价值观的消极影响问题作为启发之渠,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二)增强情感体验,提高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是“个体或群体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等符合自身需要,而自身对其产生积极肯定的态度,并将这种思想观念、价值观等内化于心,这是做到知行合一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是在认知认同的基础上产生,又是认知认同的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情感认同是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的完成,需要营造环境氛围熏陶来增强情感体验,也需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来提高情感认同。

1、氛围熏陶,增强情感体验

环境对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前多元文化的大环境背景下,需要营造环境氛围熏陶来增强大学生对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一方面,要优化校园认同环境,营造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其一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奠定基础;其二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其三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适时开展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活动,创设利于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情感体验和情感认同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建设情感认同载体,增强情感体验。网络为多元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提供了平台,需要整合网络资源建设网络平台作为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载体。其一,建设专门网站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生动活泼、新颖时尚网络话语加深学生对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其二,寓教于乐,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相关的党团活动或者活动竞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提升情感认同。

2、榜样示范,提高情感认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以发挥榜样的示范激励作用作为增强对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关键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要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想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需要抓住榜样群体,发挥榜样群体的力量。一方面,注重榜样的挖掘。社会各行各业的先进事迹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观、最鲜活的体现,对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需要充分挖掘这些榜样的先进事迹,尤其是挖掘一些大学生身边的先进事迹,并将其运用到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让大学切实感受到践行核心价值是可望可及的。另一方面,注重榜样的宣传。榜样的先进事迹在精神上是高大全,现实生活中应是平微实的,在对其宣传不能刻意的拔高,以致于远离现实生活,产生距离感不易产生情感共鸣。在宣传方式上要可选择新媒体,有效运用微信、微博等大学生日常接触较多的媒体,也可开展榜样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或先进事迹分享会,更好的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提高情感认同。

论文作者:张会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  ;  ;  ;  ;  ;  ;  ;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探析论文_张会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