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对三种政治形态的区分及意义论文

论荀子对三种政治形态的区分及意义论文

论荀子对三种政治形态的区分及意义

莫医铭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 )

摘 要: 在《荀子·王霸》中,荀子提出了“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的思想,他对“王道政治”“霸道政治”“权谋政治”这三种政治形态进行了区分,并肯定了义、信对建立政治秩序的重要价值。荀子这种思想是在早期王霸之辩的分析语境中提出的,是对孟子王、霸对峙的二元理论的改造。荀子对“好利多诈”的权谋政治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但却一改先前儒家“尊王抑霸”的态度,对以信立国、重视富国强兵的霸道政治予以一定认可。荀子视王道政治为理想的政治形态和最高的政治境界,指出王道政治的优越性在于“致隆高”“綦文理”“服人心”,并提出了实现王道政治的具体措施:以礼治国、选贤任能和保障民生。荀子对三种政治形态的“区分”(1) 荀子对三种政治形态的区分并非一种绝对意义的区分,如他反对权谋政治,但是也认为治国应当使用“儒术”,君主治国应当依仗威势、具有谋略等。他认为霸道政治并非最优的政治选择,但却看到了霸道政治的优势所在,认为必要时,应当王霸并用。荀子对三种政治形态做出区分,目的在于呈现出政治组织的一种递进式图景,并在此基础上表达其对“善政”的理解。 ,完善了传统的政治评价体系,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秩序构建和改进也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 荀子;政治;权谋批判;王霸

形态,主要指形式和状态。政治形态,在广义上可以理解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生活在运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状态。[1]56在《荀子·王霸》中,荀子提出了“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的思想,他对“王道政治”“霸道政治”“权谋政治”这三种政治形态进行了区分,并肯定了义、信对建立政治秩序的重要价值。荀子这种思想是在早期王霸之辩的分析语境中提出的,是对孟子王、霸对峙的二元理论的改造。荀子对“好利多诈”的权谋政治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但却一改先前儒家“尊王抑霸”的态度,对以信立国、重视富国强兵的霸道政治予以一定认可。荀子视王道政治为理想的政治形态和最高的政治境界,指出王道政治的优越性在于“致隆高”“綦文理”“服人心”,并提出了实现王道政治的具体措施:以礼治国、选贤任能和保障民生。荀子对三种政治形态的“区分”,完善了传统的政治评价体系,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秩序构建和改进也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一、“王霸之辩”与儒家的政治理想

王霸之辩,是古人对王、霸这两种统治方式和政治理想的辩说,它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并贯穿于整个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对于王霸之分,罗根泽曾作出概括,他认为王、霸主要指就形势而言的制度名词,“王霸之分,就形势言,王者兼有天下,霸者仅为诸侯之长;就政治言,则王植基于仁,霸植基于力”。[2]408就王、霸的字义和战国时期诸子辩王霸的焦点来看,他的这一解释十分中肯。王,早期指代氏族时期的军事首领,在国家出现之后,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春秋公羊传》载:“王者,往也。天下归往为王。”王道则是统一天下的帝王治理国家之道。“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尊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3]85王道中内含着宽容、正直、公平等价值,体现出仁义之德。霸,通“伯”,指诸侯之长。《白虎通》云:“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职。”自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王道颓微,诸侯国君开始以武力称霸,霸主所推行的治国之道即是霸道。

春秋时期,王、霸的区别除了所统治的地域大小之外,还有权力属性的差别,一般王代表着天命所归的统治者,集宗教权力和政治权力于一身,而霸只是有权力而无天命的诸侯长官,王霸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形势之上。及至战国时期,周王朝失去对诸侯国的控制,各个诸侯国之间开始互相兼并。彼时对王、霸的理解主要侧重在政治治理方略之上,王道是以仁义德礼为核心的治国之道,霸道则是以法术、刑名、强力为主的治国之道。随着人类理性的崛起,宗教在政治中的影响也逐渐褪去,政治的合法来源由天命转向民心,是否能够为民谋福、取得民心,也成为区分王道与霸道的关键。

运用PDM技术建立了服装产品信息集成模型,形成以产品信息为中心,产业链各环节即使跨越多专业领域,也可以高效共享信息数据库。利用服装产品数据共享平台,推进无纸化办公方式,加速服装研发成果商品化的过程。

自春秋时期出现诸侯霸主起,王霸问题一直都为思想家和政治家所关注,在《商君书》《管子》(2) 《商君书》中涉及“王业”和“称王”之论多达51次;《管子》中有专门论述王霸之道的《霸形》《霸言》《问霸》《王言》四篇。 等书中都可见到对王道、霸道的论述,但真正使王霸问题成为思想界之争议话题的,则是孟子的王霸之论。孟子以仁言王,以力言霸,尊王贱霸,将王与霸严格对立起来。孟子直言“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4]325,将霸与力的过度膨胀看作是历史衰退的表现。孟子认为只有以仁义为本,行王道,才能使人心悦诚服,得以长久安存。霸者则不然,他们以力服人,但力量总有不能及之处,即便是霸者大大地开辟了国土,那也是以大国之力,假仁义之道的结果。“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4]330孟子将那些只顾为君主开辟疆土而不顾百姓生息、以刑罚压制百姓的臣子称为“民之贼”。孟子从推广仁义、维护政治正义的角度出发,对霸道提出批评,展现了坚持政治理想而批判现实暴政的精神。然而孟子否定相应的富国强兵的政策,而过度强调仁义,从而使其王霸观落入迂远腐阔的理想主义。

孟子将“霸”与“王”进行对立,而荀子则是将“权谋”与“霸”“王”进行了对立。荀子严厉批判权谋之政,认为其只会导致国家的灭亡,但是荀子却认可霸道中存在的一些积极的政治价值,“故可以霸而不可以王;是强弱之效也”[5]271,他认为王霸之间是程度的差别,而非本质的差别,霸道具有化入王道的可能。

以礼正国。荀子强调礼的客观效用,从“‘据事制范’、复就礼制典宪层面言礼之‘统类’”[8]4。与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从而重回奴隶社会的贵族政治构想不同,荀子主张着眼于现实而创制类似于“周礼”一样对社会具有普遍影响力的新的规范、制度,以适应当时初具雏形的封建官僚政治系统。荀子言“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5]139,他在表示尊重古代先王的同时,倡导当时的君王效法近世治理天下成功的后王,建立统一的礼义法度。荀子言“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人心者,皆礼也。”[5]475主张在以“礼”治国时坚持以人为本,以关注人心、人情、人的需要为本。

故与积礼义之君子为之则王,与端诚信全之士为之则霸,与权谋倾覆之人为之则亡。[5]205

……字人棉合哥,今为要雇身使……/……今将自己弟,名唤妳马歹……/……□住人答古秃处,永远为……/……身,两家言定雇钱中[统钞]……/……□□□……[注]前引杜建录《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研究》,第71页。

重视法度,是霸道之政在国家制度和治理方面的主要特征。春秋战国时期的霸主,皆尚法重法,以行“法”来实现富国强兵。古代之“法”与今天意义上的“法”有所不同,它以刑罚为主要内容,但荀子出于对“人之性恶”的清醒认识,认为刑罚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禁暴除恶有着重要意义,指出“政令以定,风俗以一,有离俗不顺其上,则百姓莫不敦恶,莫不毒孽,若祓不祥;然后刑于是起矣。是大刑之所加也,辱孰大焉!将以为利邪?则大刑加焉,身苟不狂惑赣陋,谁睹是而不改也哉!然后百姓晓然皆知循上之法,像上之志,而安乐之”。[5]280荀子曾西行入秦,考察秦国的政风民风,他对秦国的治理效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秦国“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5]296,秦国的崛起,绝非幸运,而是有其必然性。秦朝变法革新,依“法”来治理国家,君主自身安逸却治理得好,政令简要却详尽,政事不繁杂却有成效。荀子在此处看到了法家思想在治国理政中的实际效用,并对此加以借鉴,强调“法者,治之端也”[5]226。但荀子同时指出,治国平天下一定要遵循道义,他认为秦国“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秦国尚法却非儒,重利而轻义,这是秦国的短处所在。

荀子对孟子的王霸观进行了吸收和扬弃,一方面,荀子与孟子一致,都极力推崇王道,这从他关于“王者之制”“王者之政”“王者之法”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荀子以“王”“霸”“权谋”的三分理念取代了孟子“王”“霸”对峙的二元理论:

二、荀子对权谋政治的批判

保障民生。荀子将养民、富民作为王者施政的依据和目的。“王者之法,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5]152荀子提及了许多有利于民生的措施,如不夺农时,轻徭薄赋、依礼分配等,倡导君主行政要以保障民生为首要任务。他将富民与富国联系起来,指出国家真正的富强是“事成功立,上下俱富”[5]187,那些“富筐箧、实府库”,只将财富囤积在自己口袋的君主时刻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以此告诫统治者要时刻不忘以政裕民、平政爱民、以民为本。

厄瓜多尔科卡科多辛克雷电站是我国在海外建成投产的最大水电站,该电站8台18.75万千瓦高水头冲击式机组全部由哈电电机制造。在历时近6年的建设中,哈电电机克服了无数技术、安装难关,还经历了一次强震的考验。2016年11月,国家领导人与厄瓜多尔总统出席辛克雷电站投产发电仪式,共同按动按钮,8台高水头冲击式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成为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成功典范。

其二,权谋之政“倾覆幽险”,盛行封闭、不公开的为政作风。“天下幽险,恐失世英”[5]466,荀子认为若政治环境黑暗、凶险,那么时代精英将会暗淡无光,君主将失去贤臣的辅佐和百姓的支持。荀子在论述君主时,喜欢以“明主”与“暗主”对举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如“明主好同而暗主好独”,“明主尚贤使能而飨其盛,暗主妒贤畏能而灭其功”[5]246。从句子中的解释可知,“明主”即光明正大的、明智的君主,“暗主”即闭塞、昏庸的君主,荀子对赏贤使能的“明主”予以极大的赞美,而对幽暗、闭塞的“暗主”嗤之以鼻,在他看来,“明”“暗”与否直接关系到君主能否恰当、有效的履行自己的职能,他将政务的公开、君主与臣下的及时沟通看作是君主应当履行的责任。

本研究结果显示,96.5%的学生认为此教学方法加深对整体护理程序的理解与应用。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为框架,将护理临床业务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一种护理工作模式[3-4]。在本研究中,情境模拟教学将模拟场境与临床中的整体护理模式相结合,在教室里提供真实情境的临床工作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真正实现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机会,同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整体护理程序在临床中的实施。

其一,权谋之政“好利多诈”,政治生活中人人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主要行事原则。荀子认为,以丧失道德约束的、短视的自利思想荼毒政治生态环境,那么社会的公共性将难以确立,政治风气也会在短时间内恶化、污化。“洁国以呼功利,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内则不惮诈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内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则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上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如是,则敌国轻之,与国疑之,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綦之而亡,齐闵、薛公是也。”[5]203荀子结合齐国沦陷、齐闵王流落异乡而死的现实情况,痛斥了提倡功利、唯利是图的行政行为,指出若君主欺诈臣民,臣民欺诈君主,那么上下将离心离德,国家也就会身处危难之中,不仅敌国会虎视眈眈,盟国也会冷眼旁观,一旦他国来犯,政权就会如摧枯拉朽般瓦解。

“有掎洁伺诈,权谋倾覆,以相颠倒,以靡敝之。百姓晓然皆知其污漫暴乱,而将大危亡也。是以臣或弑其君,下或杀其上,粥其城,倍其节,而不死其事者,无他故焉,人主自取之。”[5]180在荀子看来,政治治理不是政治权术的应用,依靠野心家的功利计算不能维持政治的长久有效统治,他指出权谋政治忽视公共利益的考量,缺少民众认同,最终会导致国家走向倾覆灭亡。荀子从权谋之政的三个特性出发,对其予以批判:

其三、权谋之政“不由礼义”,不能组建有效的政治制度体系。“上好权谋,则臣下百吏诞诈之人乘是而后欺”,“主暗于上,臣诈于下,灭亡无日,俱害之道也”。[5]237荀子认为,在权谋政治中,君主若以利益为核心,追求权势,将他人视作自己的获利工具,那么长此以往,政治官僚体系中的官员也会形成“权谋人格”,人人竞相学习权谋之术,为自己谋取利益,自然也将无视法度、制度。

权谋政治不仅存在于先秦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存续的这两千多年里,权谋文化一直对政治生态和人际关系有着巨大影响。权谋文化促进了官场权谋文化的产生,它使传统官员在处理政务时主要依靠随机应变的权谋之法、深藏于胸的御人之术,而不是制度、规范。官场权谋文化极易滋生腐败,在这种文化中,“人治”会架空“法治”、“巧智”会胜过“实干”、“面子”会大过“操守”、“潜规则”会压倒“显规则”、“人情”会盖过“公理”。可以说,官场权谋文化是中国政治文化一直难以走出暴力和人治这种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之一。荀子对权谋政治提出批判可谓高瞻远瞩,他基于权谋政治的三个特性——“好利多诈”“倾覆幽险”“不由礼义”所作出的分析,值得后人警醒。荀子批判权谋政治,实质上是反对权谋在政治中的异化,他并非反对在政治中使用谋略,而是主张谋略的使用要依循道义,也就是他所说的“力术止,义术行”[5]293

三、荀子对霸道政治的重新审视

《荀子·强国》载:“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改变了孟子对王霸之道的评价标准,他将王霸并举,在推崇王道的同时,对重法爱民的霸道也予以肯定。“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是知霸道者也。”[5]156荀子认为推行霸道政治的国家对他国无兼并之心,注重信守与他国所订立的盟约,能够对内富民富士,对外促进诸国间互邻友好。荀子以客观的眼光重审霸道,一方面站在儒家的立场对其予以批评,指出其“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5]202,有小人之象;另一方面也对其表示赞美,“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偏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5]202

霸道政治强调信守约定,“以信立国”。霸主行政,赏功罚罪,令行禁止,能做到己诺必信。即便是已经颁行的政令会损害国家或者君主的利益,也不能够更改,以免失信于民。霸治下的君臣民众都能够规矩守法,各尽其职,通过广辟耕地、厚积钱粮、多募勇士等举措使得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行“霸道”者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能够克制自己,坚持诚实守信的品德,这就为维持国家内部秩序的稳定提供了保证。在国与国之间,“信”强调一种契约精神,“合符节,別契券者,所以为信也”。[5]226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霸权体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互相信任,从而创造相对稳定的国际局面,为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最好的慰藉,自然是更公平的环境。“严夫人”和“晒官谱求关照”舆情之后,都得到了有关方面比较迅速的介入,这或许算是积极的信号。

四、荀子对王道政治的推崇

荀子推崇王道政治,认为“义立而王”[5]199,国家只有成就道义,才能真正使周边的诸侯国臣服,使四海之内人心归顺,商汤、周武王这些君主正是因为推行圣王之道,才成就了圣王之事业,凭着百里之地而一统天下。行王道、施仁政是儒家一贯的政治主张,但是自周公、孔子以来,儒家的王道理想多落于空谈,缺乏系统的理论论证和具体的落实措施。荀子对儒家王道理想进行了系统化论证,并明确指出了实现王道的必然途径在于:以礼正国、选贤任能和保障民生。

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5]199

选贤任能。荀子指出,在选择人才时,应当不别亲疏、不分贵贱,打破权力的世袭,促进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在任用官员之后,还要制定长期的考核制度,不能胜任的则立刻罢免,能够胜任的也要依据功过、德能进行具体分析,决定其留守原职还是予以升迁。荀子提出了具体的考核措施:“故校之以礼,而观其能安敬也;与之举措迁移,而观其能应变也;与之安燕,而观其能无流慆也;接之以声色、权利、忿怒、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5]236以礼作为标准来考核官员,看其能否安泰、恭敬;对官员进行升迁调动,看其能否应对情势的变化;使官员接触美色、权力、财富、艰险,看其能否坚持操守。荀子将其“知之不若行之”的修身理念贯彻到选官用官的过程中,以此观之,官员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修身的过程。在选择官员之后,他们则用以进行社会管理,监督、促进社会成员“化善、修身、正行、积礼义、尊道德”[5]281,使他们知事之所然,为己之当为。

荀子言“权谋立而亡”,是针对权谋文化在战国时期大肆流行这一现实。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法家、兵家、纵横家极为重视权谋,这种权谋文化被当时许多国君所引申,被应用于政治领域。法家的权谋之术主要是君主统治臣下的方法,以法、术、势的合用为主要特征。兵家研究用兵战术和策略,以谋求在战争中的军事胜利,《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凡用兵者,贵在出其不意,攻其无备”[6]10,其中蕴藏着权谋的策略。纵横家的权谋主要用于外交领域,是用以说服他国君主采纳自己建议的一种谋略方法,这些方法具体包括“揣摩”“飞箝”“捭阖”[7]77等内容。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常使用的一种手段,随着某一国实力的逐渐强大,其他诸侯国忌惮其威力,因而联合对抗之,称为“合纵”;而强国为了维系自身安危,也会派使臣游说他国与自己结盟,大国与小国联盟互利,称为“连横”。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甚久,许多国家出于自身的利益的考虑,于同一时段内在“合纵”与“连横”之间反复无常,毫无信用可言,“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由此而来。除此三家之外,诸子百家中还有许多权谋之论,“权谋”有时也可作权变谋略、利智之法的解释,有着积极价值,但是当时的统治者利用权谋大行诡诈之术,玩弄阴谋、勾心斗角、党同伐异,将权谋之术推向了负面的极端。

荀子认为,王道政治能传递出求和平、谋统一、重防御的天下观,这是霸道政治所不能及的。“因天下之和,遂文武之业,明主枝之义,抑亦变化矣,天下厌然犹一也。”[5]116荀子指出,天下的秩序应是和谐一体与和平共处,实现秩序的和谐不是靠武力的征服,而是基于文化的认同。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了“循理而用兵”的用兵原则:

陈嚣问孙卿子曰: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凡所为有兵者,为争夺也。

孙卿子曰:非汝所知也!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5]274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作为国内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城市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模式不科学等问题突出。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新常态最核心的内容,新旧动能转换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荀子强调,用兵的目的在于禁暴除害,而不在于争夺。对于统治者来说,他的主要任务不是对外征伐和开疆拓土,而是行“仁政”,只有国内政治清明,君臣和睦,民众归心,经济发展,才可能稳固国家、抵御外侮,立国应当把重心放在安定内部上。“以守则固,以征则强,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5]284也就是说,国家要注重军事建设,具有“征则强”的实力,但是却不随意侵略,而是“以守则固”,实施积极的军事防御策略。王道政治中所体现的“天下观”,正是中国古代文化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它反映出中华民族崇尚礼、德、仁的文化传统。

综合而言,荀子对三种政治形态的区分,完善了传统的政治评价体系,他以“王”“霸”“权谋”的三分理念扬弃了早期的“王”“霸”对立二元模式。他批判权谋政治,指出政治的目的不在于为少数人谋取私利,而是要管理公共关系、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他重审霸道政治,指出霸道政治存在着合理之处,为化霸入王,王霸并用提供了价值可能,开启了后世王霸并用的理论先河;他推崇儒家王道政治理想,为现实政治注入伦理价值内涵,并提出实现王道政治的具体措施,为王道政治理想的落实打下基础。荀子这一思想对现代政治秩序的构建和改进也有着重要意义,他批判权谋政治,有利于今人正视官场权谋文化对政治的不利影响,从而转变思维,以制度和规范范导个人行为,进而走出暴力和人治的恶性循环。他强调“义立而王,信立而霸”,也启示政府要要注重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培养行政人员的责任精神,时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本文考虑RF-EHN中移动能量源均衡充电问题,由于不同位置传感器节点的能耗不同,充电时间的分配也相应调整.首先以基站为原点将网格分层,考虑节点的归属情况,设计了一种基于节点分层的均衡式LBR路由,建模出移动充电过程中节点剩余能量方差最小化问题,并提出一种ALBC充电时间分配算法,为解决该问题提供理论基础.仿真结果显示,相比已有的均衡化方案,该策略可以有效提高节点剩余能量的均衡性.在实际系统中对该策略进行验证,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林毓生.两种关于如何构成政治秩序的看法——兼论容忍与自由[M].台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9.

[2] 罗根泽.诸子考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 董原.尚书·礼记[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4] 孟子详解,白平译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5] 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

[6] 孙武.孙子兵法,陈曦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 鬼谷子.鬼谷子,许富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8] 韦政通.荀子与古代哲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

On Xunzi 's Differentiation of Three Political Forms and its Significance

MO Yi-ming

(School of Philosoph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 : In the chapter of Xunzi -Wang Ba , Xunzi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when governing the country, those who follow morality and justice can be the king,who stick to integrity can be the hegemon,who indulge in trickery will perish". He distinguished the three political forms of "kingship politics""hegemonic politics" and "power politics", and affirmed the important value of righteousness and integrity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political order. Xunzi's thought was put forward in the analytical context of the early discrimination between the wang and Ba. It is a transformation of the dualistic theory of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Wang and the Ba of Mencius. Xunzi severely criticized the power politics of "benefiting more than cheating", but changed the previous Confucian attitude of "respecting the king and restraining the hegemony", and gave certain recognition to the hegemonic politics of building a country by faith and emphasizing the wealthy the army. Xunzi regards Kingdom politics as the ideal political form and the highest political realm. He points out that the advantages of Kingdom politics lie in "bringing prosperity", "bringing literature and reason" and "getting people's support". He also proposed the specific methods to realize the Kingdom politics: governing the country with rites, selecting talents and appointing abilities ,and ensuring people's livelihood. Xunzi distinguished the three political forms in order to present a progressive picture of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and express his understanding of "good governance". Xunzi’s thought perfecting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evaluation system,and it It also has certain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olitical order in modern society.

Key words : Xunzi; Politics; Strategic Criticism; Wang and Ba

收稿日期: 2019-04-30

作者简介: 莫医铭(1989-),女,满族,河北承德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伦理思想史。

中图分类号 :F4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6-2815(2019)03-0025-05

标签:;  ;  ;  ;  ;  

论荀子对三种政治形态的区分及意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