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1小儿静脉应用的过敏药物分析论文_王明慧

王明慧

哈尔滨市南岗区妇产医院 150080

【摘 要】目的 探究小儿患者采用维生素K1的治疗效果,了解维生素K1注射液致过敏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2例支气管炎导致的间断性发热小儿患者,对照组1例,未采用维生素K1,治疗组1例,采用维生素K1进行静脉治疗。结果 应用维生素K1的患儿出现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为呼吸困呼吸困难、感觉异常、面部潮红、胸闷、心慌、出汗等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小儿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和加强维生素K1注射液的合理使用,以减少其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维生素K1;小儿静脉应用;过敏药物

【中图分类号】R62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094-01

前言:维生素K1注射液是临床常用的止血药和解痉剂,由于它同时具有解痉作用,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症、新生儿自然出血症、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喉炎、剧烈咳嗽等治疗。近年来随着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报道逐渐增多。静脉注射维生素K1偶尔可引起过敏反应,可出现呼吸困难、感觉异常、面部潮红、胸闷、心悸、出汗,严重时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以至低血压等,少数人可出现皮疹严重者可引起呼吸心跳骤停,但临床上少有过敏性休克的报道。本文分析维生素K1小儿静脉应用的过敏药物,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儿科收治的小儿患者2例,均表现为间断性发热的症状,均为1.12岁的男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例。2例小儿患者咳嗽较为剧烈,少痰,晨起时明显,经过CT检查,双肺可闻及少许干罗音,无水泡音,进而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对2例小儿患者做了青霉素皮试,结果显示为阴性,未见过敏现象。遵照医嘱,采取0.9%的 NS50 ml+的青霉素+0.75的新青Ⅱ,对2例小儿患者进行静脉输液。

1.2方法

1.2.1给药途径与给药尽量

将2例急性支气管炎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的1例患儿静脉输入的药物为:比例为0.9%的NS50ml+单位为160万的青霉素+0.75的新青Ⅱ,同时通过莫非氏滴管加入维生素K1。对照组的1例患儿静脉输入的药物为:比例为0.9%的NS50ml+单位为160万的青霉素+0.75的新青Ⅱ。

1.2.2临床反应对比观察

收集两组小二患者静脉注射药物后的临床反应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观察加入维生素K1对小儿过敏的临床影响进行分析总结。

1.3统计方法

采用数据录入软件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小儿患者静脉注射完成后,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将患儿移到观察室,仔细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并测量体温、血压、心脉,结果见图1。可以看出,对照组的小儿患者静脉注射药物后,神智清醒,精神好。而治疗组的小儿患者输入维生素K1后,表现出呼吸困难、感觉异常、面部潮红、胸闷、心慌、出汗等不良反应,两组患儿的体温、血压、呼吸及临床现象均具有明显的差异(P值均小于0.05)。

表 1 对加入维生素K1小儿进行过敏变化临床观察统计表

3.讨论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K1小儿静脉应用极有可能造成小儿过敏而出现呼吸困难、感觉异常、面部潮红、胸闷、心慌、出汗等不良反应。维生素K1不仅用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还具有解痉镇痛和止咳平喘的作用。儿科临床上常用维生素K1稀释后静脉注射,治疗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引起的咳嗽,效果较好,静注后大部分患儿咳嗽有所缓解,该药临床出现的不良反应大都是以过敏为主。

3.1严格控制维生素K1的用药适应特征

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避免非适应证用药。根据说明书的规定,本品用于解除支气管、肠道、泌尿道等平滑肌痉挛都不属于说明书用药适应证之列。“超说明书与非适应证用药”会增加用药风险,国内外已成共识。在临床之上,要严格掌握药品适应证,权衡患者的治疗利弊,谨慎用药,肝硬化患者特别应慎重用药,最好只是使用在预防与治疗缺乏维生素K引起的新生儿血症以及血性疾病密切监测用药过程。

3.2注意给药的途径与速度

尽量选用维生素K1的口服制剂,在无口服制剂的情况下尽量选用肌肉注射的给药途径,因为有静脉滴注发生休克时改用肌肉注射则无不良反应的报告。仅病情严重时可采用静脉滴注给药。但目前国内各级医疗机构静脉滴注给予维生素 K1注射液的现象大量存在,这一现象亟待扭转。如果选用静脉注射给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给药,静脉注射的速度应缓慢,小儿常用剂量为维生素K1每次1~2 mg/kg,每日1~2次,静脉滴注或肌注,疗程为3~5 d

3.3科学保存

维生素K1注射液由于其结构不稳定,遇光易变色、分解变质,折光率、吸收度均发生改变,药品质量已不符合《中国药典》要求,从而引起寒战、发热等现象。为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对于维生素K1的保存一定要科学,建议未在避光条件下放置5 h以上的维生素K1注射液应禁止临床使用,药房工作人员要做到随时将分零药品避光保存,也建议药品生产企业将药品包装改进为单支独立的避光包装。使用之前一定要查看药液的颜色,一旦发现颜色变深,;就说明维生素K1以及氧化质,不能够再使用了。

3.4在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有药物或食物过敏史的患者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时应极为慎重,最好不用。小儿的自我感觉迟钝,症状出现后有可能因发现不及时而产生严重后果,所以医务人员在输液开始就应严密注意患儿的任何反应,一旦出现面部潮红、口唇发绀,出汗、烦躁不安等表现时,要引起足够重视,注意观察是否发生过敏反应,一旦有过敏反应可能,应随时停药,以免严重的过敏反应发生,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应该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医务人员应立即按过敏性休克的诊疗原则积极进行处理,特别是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要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

参考文献:

[1]王云.维生素K1注射剂儿科临床应用体会(附2例小儿过敏报告)[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4:1406.

[2]程晓珍,季文英.我院28例和文献414例维生素K注射液致过敏反应分析[J].中国药房,2012,23(8):719.

[3]傅征然,王晓玲.静脉滴注维生素K1致过敏反应3例及药学干预[J].儿科药学杂志,2013,07:40-43.

论文作者:王明慧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6

标签:;  ;  ;  ;  ;  ;  ;  ;  

维生素K1小儿静脉应用的过敏药物分析论文_王明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