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冲突情境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情境论文,认知论文,冲突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认知冲突情境法属于情境式教学模式的变式。这一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通过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引起学生由于新旧知识和经验相矛盾而产生“认知不平衡”,从而激发学生化解认知冲突的内驱力,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新的认知体系,实现学习能力的螺旋式提高。
一、提前诊断认知冲突,思考可预设的认知冲突的最佳呈现方式
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为确保不上“糊涂课”,教师应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提前诊断并挖掘学生潜在的认知冲突,从“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和学生需要掌握些什么”开始思考可预设的认知冲突的最佳呈现方式,为创设一个化解认知冲突的有效机制做足基本功。
二、设置认知冲突情境,激发学生化解认知冲突的内驱力
1.制造知识陷阱,暗设认知冲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有了形形色色的原有认知结构,而原有认知结构不一定都是清晰的,教师利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的含糊点、易错点或盲点,制造出相应的知识陷阱,引诱学生落入其中,再将学生从中“救起”或引导学生进行“自救”。这种制造知识陷阱,暗设认知冲突的做法,对于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防止学生错后再错,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在讲“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观点时,笔者引用了马克思的一句箴言“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防盗和防伪水平日益提高的根源要“归功”于小偷和造假者了,为什么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用这样“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现象生动地揭示出事物的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接着,笔者假装一本正经地发出感叹:既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那么矛盾越多越好啊!但有少数学生听出“名堂”,产生认知冲突并提出质疑,新知识点从中得到渗透。
2.创设矛盾情景,诱导认知冲突。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思维;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基于此,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矛盾情景,把学生置于矛盾氛围,可以使其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大脑的潜在力量,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诱导认知冲突,并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需要。例如,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笔者播放小品《信佛的母亲和读高一的女儿》,对话如下:
母亲:好孩子,明天是法门寺重新开放的好日子,你跟我一块去进香吧。(呵护状)女儿:妈,我不相信佛教。(口气斩钉截铁)母亲:傻孩子,信了教,菩萨就会保佑你的,你必须要信教,这件事由不得你了,信也得信,不信也得信,明天必须跟我去。(强硬口气)女儿:我不想去,政治书上说世界上没有神仙,我劝你也不要信教,我不许你出门。母亲:法门寺的烧香活动又不是“法轮功”,怎么不能去?政府为了保证进香活动的安全进行,派出大量警察维持秩序,这说明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口气非常肯定)女儿:我是共青团员,如果你一定要我去,我就在法门寺向广大信徒宣传无神论。母亲:那不行,法门寺是烧香拜佛的地方,怎么能在那儿胡说八道呢。如果有机会,我去你们学校里宣传佛教教义,让菩萨保佑你们。(生气震怒既而示意关怀)。
看完小品,学生开始纳闷了,究竟该赞同母亲的做法还是该赞同女儿的做法?究竟我国的宗教政策是怎样的?该矛盾情景的创设,诱导了学生认知冲突的产生。这种认知冲突,促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讲授新知识,必然会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3.争辩时政热点,激发认知冲突。政治课教学不能回避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上的,学生在热点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常常带有社会性,任何忽视学生社会性的抽象空洞的说教必然导致学习上的厌倦和心理上的拒绝;二是因为许多热点问题都和教材内容有关,而社会热点与教材观点产生的某些差异,正是学生想透彻理解的东西。如果课堂教学照本宣科,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不敢涉及或对教材的内容理解不透,不能自圆其说,学生自然就不会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这样不仅政治课教学效果不佳,而且还有损政治课教师的形象和威信。这就启示教师要认真关注学生所关注的,努力寻找教材知识点与社会热点的结合点,激发学生认知冲突,营造有利的教学时机。例如,在学习“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的时候,笔者利用多媒体将《近年来高官下马情况一览表》《药厂一职工高纯:我与郑筱萸较量了12年》等基本素材显示出来,借用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的辩题抛砖引玉:在司法机关强调慎用死刑的今天,究竟巨贪该不该杀?在学生唇枪舌剑的过程中,笔者运用巧妙的疑问,富有心机的点拨,最终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到贪官敢贪能贪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的外因就是我们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在一定的程度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近年来高官下马的数据足以说明这一问题,但是它还不尽完善,建立健全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势在必行。至此,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像“众星捧月”般地凸显出来并得以解决。
4.巧引其他学科,隐布认知冲突。为了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灵魂”“筋骨”而缺乏“血肉”的状况,凡有利于讲透基本原理、隐布认知冲突,并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和理解观点的相关学科的知识点,在教学中都可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样,不仅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理论指导,还可以将思想政治课的“灵魂”作用真正落实到教学中。例如,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进步性”,笔者基于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经验,向学生略为介绍了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及其作用。当笔者谈及道尔顿的物质观的时候,立马遭到学生的反驳。在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喜悦之际,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要懂得辩证地分析问题,并认识到用哲学的智慧来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大有裨益。
5.借助实践探究,引发认知冲突。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基本前提。因此,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带到社会实践中消化、巩固,同时把在社会实践中所看到的问题、引发的认知冲突带回课堂进一步探讨大有裨益。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要求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观察、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见解。因此,借助实践探究,自己发现认知冲突,自己化解认识冲突,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政治课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水平。例如,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育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消费生活,笔者设计了一份《关于暑期家庭消费和个人消费情况的调查问卷》,并印发给每个学生。从学生上交的调查表中,笔者选取了三份,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所阐述的观点举出同学中及其家庭中有哪些不合理的消费现象,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它们有什么消极作用,怎么加以克服等等。从而帮助学生在学到基本观点的同时,用来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使个人消费更科学、更合理,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真正收到实效。
三、构建弹性冲突命题,鼓励学生临时性认知冲突的生成和探究
提前诊断认知冲突,思考可预设的认知冲突的最佳呈现方式,这种设置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状况而预设的教学方案,但教与学是互动的、发展的,学生的认知反馈和追问,常常能够发掘出隐藏的课程资源,生成始料不及的临时性认知冲突,如果教师能够善待“意外情况”“节外生枝”,及时对学生临时性认知冲突的生成进行价值判断,在认为必要的时候临时改变教学预设,引导学生构建弹性冲突命题,那才真正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去了。例如,笔者在讲“商品”时提问学生:“准备出卖的房屋是不是商品?”学生回答“是”,而且原因阐述有理,但学生马上又提出一个问题:“出租的房屋是不是商品呢?”在讲“企业”时,笔者曾举过一个例子:“学校是不是企业?”学生很快回答“不是”,但马上有人提出:“那么私立学校是不是企业呢?”如果教师以“以教材为准”等理由挡回来,那么学生也不便于继续争论,这就会回避和掩盖许多有价值的联想、疑问及思索,从而弱化其应有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