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经济圈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_京族论文

环北部湾经济圈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部湾论文,民族文化论文,经济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7)03-0189-008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全面启动,中越两国共同打造的“两廊一圈”将成为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举措。“两廊一圈”的构想是越南总理潘文凯于2004年5月访华时向我国总理温家宝提出,并得到两国政府认同的。“两廊一圈”,指的是“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两个经济走廊和“环北部湾经济圈”。“环北部湾经济圈”覆盖了环北部湾地区的中国广西、广东雷州半岛、海南省和越南北方沿海地区等。这一地区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环北部湾旅游圈内已开发了滨海沙滩游、海岛游、历史遗迹游、边境出国游等许多旅游产品,但对该区域内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还不够充分。其实,民族文化的观光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外旅游研究学者认为,把传统的民族文化以观光表演和观光工艺等形式使其商品化,建立民族观光产业,不但可以此促进该民族的经济自立,而且能够给民族自身的存在增加积极的魅力。① 因此,本文拟对环北部湾经济圈内中国范围内的壮、瑶、京和黎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环北部湾经济圈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概况

环北部湾经济圈内主要分布有壮、瑶、京和黎族等少数民族,其中以大明山为中心的广西南宁、邕宁、武鸣、上林等地和邻近的钦州、上思等市、县是壮族聚居地;广西东兴市的“京族三岛”——巫头、尾、山心是京族分布区;瑶族散居在防城港市和上思县的十万山区各乡镇;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的五指山、昌江、乐东、保亭、白沙等市县。环北部湾经济圈内壮、瑶、京、黎等少数民族,大都分布在自然生态环境较好的大明山、十万大山、五指山等山区,一部分分布在北部湾的沿岸,民族风情浓郁,风景秀丽,其中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进行旅游开发的特色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如传统的建筑、服饰饮食、节庆活动、民间工艺、歌舞艺术等。

(一)建筑文化

壮族传统民居多为“干栏式”建筑,有的建成望楼、排楼或晒台等,结构合理、实用,适应南方炎热多雨的气候环境特点。瑶族传统房屋多为竹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或土墙结构的平房,虽然简陋,但大多依山就势,因地制宜。京族的传统住房是“栏栅屋”。“栏栅屋”保留了百越“干阑”式建筑的遗风。“哈亭”是京家人的又一道风景线,它不仅供奉全村人最为崇拜的神祗,以及每个家族的祖先牌位,而且京族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哈节也在这里举行。现在京族人的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或三层楼的小别墅,四周栽培的冬青、剑麻、牡丹、仙人掌及菠萝、木瓜、木黄麻树错落交织,郁郁葱葱,似海滨公园,秀丽迷人。黎族的传统建筑多为茅屋,茅屋的外形很象覆舟,一般用原木、竹子、茅草、红白藤等为材料建筑而成,墙壁多用椰子叶、成毛竹、山竹等编织成围笆围成,屋顶多以茅草、椰子叶、葵叶编织而成,富有地方民族特色。过去,黎族的儿女成年后,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可与不同血缘的异性交往,但婚姻大事要有父母做主。

(二)饮食文化

环北部湾经济圈内各少数民族,具有各种特色的传统饮食文化。壮族的竹筒饭、生菜包饭、五色糯米饭等,饮誉广西区内外;瑶族的“蛋壳饭”、糯米甜酒,美味可口;京族的鲶汁色泽澄黄,味道鲜美,是京家人每天不离的上等调味品,畅销东南亚诸国,山心村素有“鲶汁之乡”的美誉;黎族的“嚼槟榔”、竹筒饭、芭蕉饭、“三色饭”、山薯饭和山兰酒等,风情独特;而椰子、芒果等热带水果,芳香美味。

(三)服饰文化

传统服装方面,壮族男子上着对襟无领短衣,下穿宽腿裤,头缠长巾;女子上着无领绣花边短衣,下穿长裤,外系镶白底花边兜裙,头扎绣花巾。壮族男子的尖口翘头纯色绣花鞋、女子的“纽耳鞋”以及男女通行的木板鞋等,均颇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京族服饰有其别具一格的独特美感,上着对襟无领短上衣,下着黑色或褐色的宽松式长裤。十万大山的瑶族服装五彩斑斓,男子穿对襟或左大襟的上衣,妇女配带的耳环、手镯、银牌等装饰,穿无领短衣,以多色丝带系腰,下着裙子或裤子,扎彩色的绑腿。黎族继承了祖先骆越族的传统,过去有文身的习俗。黎族男女传统服装都是用自织、自染的土布做成,妇女多穿对襟无扣上衣和桶裙,男子多穿对襟无领的上衣。

(四)节日文化

壮族三月三歌节是壮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武鸣、上林等地壮族的男女青年都身穿节日盛装,云集一方,对唱山歌。在三月三歌节上,要举行搭彩棚、摆歌台、抛绣球、碰红蛋、择佳偶、放花炮等活动。京族的哈节是京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哈”或“唱哈”,京语即唱歌之意,哈节就是歌节,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哈节的具体日期因地而异。尾、巫头两地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是八月初十。节期一般为三天,通宵达旦,娱神娱人。过哈节时,村子里男女老少穿着一新,聚集在哈亭举行迎神、祭祖、唱哈等一系列活动。瑶族崇奉“盘王”为本民族的始祖,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日。海南的黎族也以农历三月三为传统节日。过去海南昌江、东方等县的黎族,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男女盛装打扮,带着山兰米酒、竹筒香饭和棕子,成群结对到汇集地点,以对歌、荡千秋、打叮冬、吹鼻箫、粉枪射击和弓弩射箭等来欢度这个盛大节日。

(五)民间工艺

在民间工艺方面,壮、瑶等民族均有彩带、壮锦、瑶锦、刺绣、木雕、石刻等,工艺独特,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是唯一的少数民族名锦,是广西民族文化瑰宝,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黎族的妇女特别善于木棉的纺织,她们织出的头巾、筒裙和被单等织物,色彩艳丽,图案优美。鼻箫是海南黎族喜爱的古老乐器之一,是用五指区特产的白竹制用而成。箫管约60厘米长,两端各有一小圆孔,距两端约10厘米处也各有一小圆孔,共有4个小孔,可以奏出7个音节,为适应鼻孔运气吹奏,箫身很细,直径只1厘米左右。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还创造了一种富有特色的传统乐器——独弦琴,它和黎族的鼻箫一样,都是有待开发的民族工艺品。

(六)歌舞艺术

环北部湾地区少数民族的歌舞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壮族的“板鞋舞”、京族的“跳竹竿”,饶有风趣,是一种能够锻炼人的灵巧、协调、速度等方面身体素质的民间娱乐活动。壮族有传统的“歌墟”,对山歌时,男方组成一群,女方组成一对。壮族对山歌的内容,视人而异。若青年男女,多为表达爱慕之情的内容;若中老年人,多为历史典故、生产知识、欢庆丰收等。壮族的山歌,抒情欢快,通俗易懂,很受人们的欢迎。京族的“唱哈”、“竹竿舞”和独弦琴一起,被誉为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十万大山瑶族的对山歌,唱腔优美,内容丰富,历史上还有长鼓舞等著名的舞蹈。黎族几乎人人会唱民歌,有独唱、对唱、重唱、齐唱等多重形式,其歌曲或抒情优美,或激昂高亢。黎族的民族乐器有鼻箫、口弓、水箫等,民族舞蹈有“竹竿舞”、“舂米舞”和“钱玲双刀舞”等,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综上所述,环北部湾经济圈内的壮、瑶、京、黎等族的传统建筑、服饰饮食、节庆活动、民间工艺、歌舞艺术等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其历史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都比较高,是该地区发展少数民族旅游、推动经济圈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

二、环北部湾经济圈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和保护的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重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广西各地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其中推出了桂北、桂东、柳州民俗风情游专线,形成了桂林、柳州、梧州(贺州)等地为中心的民俗文化旅游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民族文化村寨开发的模式上,主要有“就地展示型”民族村寨开发,如三江侗乡的程阳八寨、龙胜的白面瑶寨等;“异地模拟型”民族文化村开发,如桂林的刘三姐风情园、南丹的白裤瑶民俗风情园等。近年来,广西开始实施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在继南丹白裤瑶、三江侗族、靖西壮族3座民族生态博物馆建成后,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分别建设融水苗族、龙胜龙脊壮族、东兴京族三岛、金秀瑶族、那坡达文黑衣壮等8座民族生态博物馆。其目的是保护、传承、展示和开发利用民族文化。在这些项目中,环北部湾经济圈占了3项。民族节庆开发方面:广西成功地组织了多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并在东兴市举办中越边境旅游节等。总体上说,各地区对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的认识普遍提高,并制定相关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环北部湾经济圈、尤其是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总体开发缓慢,多属于浅层次的开发,没能深层次发掘其文化内涵,没有形成整体开发的规模。此外,该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没有统一的民族文化品牌,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目前正面临经济发展与保护文化遗产的矛盾。在广西的武鸣、钦州、邕宁等一些壮族乡村的干栏式建筑,是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深受游客的青睐,但通公路后,当地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建筑几乎全部变成了砖瓦房或水泥楼房。可以说,在公路沿线,少数民族的服饰、建筑风格、价值观念等越来越汉族化,只有在公路往里延伸的地区或根本不通公路的山区,才可见到一些传统的少数民族村寨。对这些位于山区的壮家山寨的干栏木楼,瑶家山寨的半边楼,黎族的传统建筑等,如不采取保护措施,这些山寨传统建筑一样难逃改头换面的命运。中越开放边贸以来,京族利用他们跨境民族的优势,发展边贸经济、海洋捕捞渔业、海水养殖、旅游等,摆脱了原来的落后与贫困,京族地区经济大发展,京族也变成了比较富有的少数民族。但是经济的迅速发展,也给京族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使许多传统习俗文化日渐淡化、流失。比如,讲京语的人逐渐减少,许多年青人已改用汉语粤方言(白话)交流,不会说京语;京族的民歌、传统舞蹈已日渐式微,除了少数老年人还热心民歌外,青年人热衷于唱卡拉OK和跳一些外来新潮现代舞。京族的传统艺术瑰宝独弦琴目前已很少人能弹奏;京族人借用汉字创造的文字“喃字”目前也只有几个老人能识,濒临失传;最具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哈节和哈亭,对年青人的吸引力已日渐减弱,京族青少年逐渐对本民族习俗文化感到陌生、淡漠,京族民族文化资源逐渐流失。

海南岛的通什市和保亭县等地先后开发了番茅黎寨和黎苗民族歌舞长廊等旅游参观点,各参观点以民族歌舞著称,其民族歌舞丰富多彩、纯朴优雅、真实地反映了黎苗等族的风情和生活。除了观看黎族的歌舞表演外,还可以买到特色的民族工艺品。但是,黎族文化的传统也随着当地的对外开放而受到外来文化的很大冲击,其传统的建筑、服饰、歌舞等逐渐消失,青年人也很少像老人那样执着于传统的文化和技艺。

总的来说,在旅游开发方面,环北部湾各地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只是一些简单的雷同的民族歌舞、饮食等的开发,而对民族特色的原生态的文化、民族旅游工艺品、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和开发就很不足。对环北部湾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也缺少深入的挖掘、研究和保护、开发。如环北湾地区钦州、灵山一带的“跳岭头”,是当地壮、汉等民族保留下来的比较原始的宗教民俗舞蹈,很有历史研究和艺术价值,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当是一些政府官员还把它作为封建迷信的东西对待,缺乏研究和宣传报道,也没有将之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名录。

环北部湾经济圈内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存在的种种问题,将给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制约环北部湾经济圈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主要因素

但是,就目前来说,该区域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还存在着很多具体的问题,必须予以解决。这些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一)交通相对落后,可进入性差。环北部湾经济圈内壮、瑶、京、黎等少数民族的村寨,大多位于距离中心客源城市或交通枢纽比较远的地方,旅游开发的成本比较大,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建设的投入比较大。尤其是部分瑶族和黎族,分别居住在广西南部的十万大山和海南岛的五指山中,交通建设特别困难。二是可开发条件与文化资源品位呈反比,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稍好一些的城镇,民族文化资源则破坏较重,而民族特色较浓的地方,则基础设施又非常落后。如广西南部上思县南屏瑶族乡米强村的瑶族,深居十万大山腹地,周围群山环抱。此处不仅风景秀丽,而且保留了较完整的原生态的瑶族的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和山歌文化等形态,很有旅游开发的价值。但是,由于受“十万山下行路难”的交通条件的限制,当地的旅游业还远远没有发展起来。广西武鸣、上林一带的壮族,地处大明山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民俗文化深厚,但是大明山及周边地区的交通较为落后,大明山及壮族村寨的接待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海南岛五指山中黎族村寨众多,但由于交通不变,目前能够进行旅游开发的黎族村寨还是不多的。

可以说,交通的落后、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差,是严重制约环北部湾经济圈少数民族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缺乏科学、统一的开发规划,开发资金严重匮乏,旅游产品开发不力。该区域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缺乏科学、统一的开发规划研究,现阶段各方面的旅游开发,还是停留在低水平的各自为政的无序阶段,各地旅游企业竞争多于合作,旅游企业“小、散、弱、差”,没有形成品牌产品。各地往往只考虑地方的近期利益,导致资源的分散开发、经营规模小、近距离重复建设、开发重点不突出和旅游产品雷同化等现象。

环北部湾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其他地区相比还比较落后,由于缺乏资金,无力进行资源普查和科学规划,个别地区的开发出现没有经过专家、民族、文化、旅游部门的实地考察和评估论证,交由经营商来规划开发的现象,导致旅游产品匆忙上马、盲目开发的现象。

(三)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亟待提高。由于一些民族文化村是以单个民族村落为开发保护对象,没有考虑民族村落所处的社区环境,不能化解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没有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致使生长在原生土壤上的文化创造者或当地人不支持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而随着外来者的涌入,异族异地的文化、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的引入,当地的民族文化走向衰落是必然的。

(四)民族旅游项目的庸俗化、伪民俗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南宁等一些中心城市异地集锦仿制型的少数民族文化村寨离开了原生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生态环境,失去了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缺乏真实的环境感受,使民族村寨原来的丰富的内涵大打折扣。有的将其他民族的风俗照搬过来,不伦不类,形成“伪民俗”。这些旅游发展举措,虽然能取得短期的经济利益,但严重影响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五)品牌意识不强,尚未形成标志性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少数民族分散在广西和海南各地,加上旅游开发和宣传的滞后,未能与其他成熟的品牌性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地域性整合,致使该区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环北部湾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没有鲜明的区域少数民族文化的旅游形象,所以使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吸引力较弱。

四、环北部湾经济圈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对策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两廊一圈”中越合作的深入,环北部湾经济圈内旅游业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因此该区域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势在必行。环北部湾经济圈瑰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将会吸引更多东南亚等地的游客和国内游客。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是高品位的以获得精神享受和新体验为目的的现代旅游形式,感受异域不同民族文化的精髓是现代社会人们一种时尚的精神体验和追求,也是现代旅游发展的方向。在民族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业可以带动民族民间歌舞、服饰手工艺的兴盛,可以促进少数民族的脱贫致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成为旅游业的重要支柱。可以说,合理有效地开发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将进一步提高环北部湾地区的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市场竞争力。

(一)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环北部湾经济圈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位于偏远的山区,发展旅游业,可进入性是关键。必须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对这些地区给予人力、物力和资金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应该在改善整个环北部湾经济圈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通往十万大山、大明山、五指山等地的旅游大通道。继续投入资金修建联系各景点、民族生态文化村的沿江、沿边、沿海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好相关的水、电、通讯等设施,实现旅游交通和旅游线路的对接,并配套建设好交通沿线站的休息、餐饮、购物服务区。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合理确定旅游设施的建设规模,设施的外形要与景观相协调。如在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保存完好、有开发价值的地区建设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态村”,村寨中的政府办公大楼等的建设也应该与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相协调。目前广西东兴市的“京族三岛”的京族居民,在生活富裕后,其民居建设方面一律是钢筋水泥的“火柴盒式”现代建筑,没有京族传统建筑的特征,也缺乏审美价值,对当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二)正确处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坚持保护性开发为主的方针

对于选择民族文化旅游的消费者来说,他们的动机都是希望能够体验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因此,在开发的时候,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存好民族特色的建筑、服饰、民间娱乐活动、民间体育竞赛及传统的手工艺制作等,让游客观察、参与当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再现真实性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如在京族地区旅游,可让游客参与京族的海洋垂钓、拉大网、挖沙虫等海洋捕捞活动,并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尝试一把“渔家乐”。到海南岛五指山旅游,除了观看黎族的“竹竿舞”、“舂米舞”、“钱玲双刀舞”等歌舞表演以外,可跟随黎族妇女学习木棉的纺织技术,了解头巾、筒裙、被单等的精工细作的纺织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所有者和创造者是当地的老百姓,民族文化的保护必须基于本民族自觉、内在的意愿。这些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最为关注的是民族文化对本地带来的经济发展,如果采取封闭式、隔离式的保护,是完全忽视本民族人民渴望走向富裕、走向现代化的需求与愿望的。所以,对当地的少数民族,除了正确的引导外,旅游开发最重要的是要落实旅游收益的合理分配,兼顾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公司和当地人民的利益,使文化与经济、社会效益良性互动,使当地少数民族能够从民族旅游开发中得到切实的经济利益,这样当地少数民族便能自觉地提高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并自觉地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中来。

(三)政府主导,民众参与,重视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的开发

旅游文化的开发,就是以原住民的文化为基础,选取该文化中有卖点的观光资源要素,使其能够为游客所用。② 环北部湾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其中的节庆文化要素具有重要的开发的价值。目前,环北部湾地区对于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保护和开发的成功案例有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民歌艺术节期间,政府除了推出经贸洽谈会和商品展示会,还举办开幕式晚会、少数民族歌手大赛、风情东南亚歌舞晚会、山歌会、歌王擂台赛、民族风情巡游等民族文艺项目。民歌艺术节的开发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给壮族等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进一步挖掘了少数民族的民间歌舞。2.提高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知名度,达到了旅游文化宣传促销的效应。3.向游客展示并销售了民族特色的小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推动了民族工艺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4.各种民间小吃和风味食品吸引了很多游客消费群体,民族美食文化的利用和开发得到了拓展。总之,南宁国际民歌节的成功开发,带动了广西环北部湾地区区域旅游业、零售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发展。

环北部湾经济圈的海南岛以其独特迷人的热带风光,心旷神怡的自然环境,奇特绚丽的海洋资源,质朴淳厚的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海南岛又称“椰岛”,椰子树是海南的象征。自1992年以来,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农历“三月三”期间),海口市等地均要举办海南国际椰子节。海南国际椰子节是国际性的大型商业旅游文化节庆,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以海南椰文化和黎、苗“三月三”民俗为主要特色,是海南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地方节庆活动。在椰子节期间,举办的民族民俗活动包括椰城灯会、椰子一条街、黎族苗族联欢节、国际龙舟赛、民族武术擂台赛、文体表演、黎族苗族婚礼、祭祖等,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旅游者和客商。

我们认为,在“两廊一圈”的构建中,政府应积极推进中越两国旅游业的合作与发展,充分利用举办春节、庙会、边境旅游节、中越边境壮族与越南岱依族、侬族的传统节日——歌圩节等机会,积极探讨中越双方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的开发。“哈节”是中越京族的传统节日,这几年东兴市京族的哈节举办都很成功。政府可在东兴策划大型的“京族文化旅游节”,举办时间定在“哈节”前后,每年一度,节日期间,举办经贸洽谈会、口岸经济与双边经贸交流合作主题研讨会,活动内容包括民俗文艺表演、美食展、民族工艺品展示、山歌比赛,及观光购物、商品展销、篝火晚会等。可邀请越南方面参与“哈节”的节日盛典,共同在哈亭举行迎神、祭祖、唱哈等一系列活动,使游客能亲身体验并参与京族原汁原味的宗教民俗仪式,体会京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四)开发少数民族文化集市旅游

在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建设中,中越两国应加强区域协作,精心整合和升华优秀的民族文化,共同挖掘和开发两国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容。我国的京族和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文化习俗相近,语言相通,京族在中越边境贸易中具有诸多优越条件,但中越边境贸易在京族三岛至今仍是有贸无市。游客到京族三岛旅游,如果需要购买有特色的越南货,还得再乘车到东兴市区去采购,甚至要办出境手续到越南芒街才能买到,费时费事,多有不便。因此,可考虑在京族三岛开发民族文化集市旅游,即在巫头、万尾、山心三岛定期举办集市(南方人称“赶墟”,西南人称“赶场”),集市举办时间要错开,三岛“轮流作庄”,举办周期可相隔二天、五天或一星期。也可在“京族三岛”兴办一条中越边贸与京族风情一条街,这样,游客既可以买到中国、越南各地有特色的商品,又能领略京族、越族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集市旅游不仅可为“京族三岛”的旅游增添一处人文景观,又有利于中越边境贸易的持续发展。

(五)建立京族文化博览园

考虑到目前中越边境出国游越来越兴盛,应充分利用京族的民族文化与人文环境资源,把京族文化资源开发成为旅游资源。在京族三岛建立京族文化博览园,博览园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京族渔村文化展览区:展出京族的民居、服饰、捕鱼业、手工制作、文学艺术、宗教礼仪、古老传说等方面的文物、模型、图片和书籍等,力图反映京族的传统文化,并运用较高艺术水准的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使展览更逼真、生动,增强展览的观赏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使游客在大饱眼福中增长见识和乐趣。(2)京族文化娱乐区:由穿京族服装的青年男女表演经过精心包装、设计的京族特色的天灯舞、竹杠舞、花棍舞、独弦琴演奏和京族婚礼、情歌对唱、唱哈等精彩片段,也可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海鱼烧烤等节目,表演场为露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地面植草和铺垫海砂,适应各种节目表演,使每位游客都能欣赏到只有在京族“唱哈节”才能欣赏到的节目。(3)名优土特产区:主要为游人提供独弦琴、帆船、尖顶帽、海贝等具有东兴地方特色的、充分反映京族传统文化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和土特产品等,也可包括部分越南的土特产品。(4)京族风味饮食区:为游客提供各种原汁原味的京族食品和海洋菜肴系列,以满足顾客品尝京族风味美食的需求。博览园中的牌子、对联等都用“字喃”撰写,体现京族传统古老文字的特色③。

京族文化博览园的建筑和开放,将充分挖掘和展示京族海洋文化的内涵,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推动东兴中越边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依托热点景区和主体旅游资源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组合与线路策划

环北部湾经济圈区域旅游发展的重点仍是海滨休闲旅游、热带风光旅游,突出阳光、沙滩、海水等特色,发挥大西南的出海通道的优势,利用北部湾海滨、岛屿、中越边关风情吸引国内游客,也可依托周边的热点景区吸引部分游客,如将喜欢百色大石涠天坑的台湾客人引到该区域;将到热点城市桂林、广州、河内等地旅游的部分客源吸引过来;吸引更多来桂的自驾车游客和散客,延长停留时间。为了适应当前旅游需求由大众观光游览型向个性化、多样化、参与性强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应结合原有的滨海跨国旅游、中越边关风情旅游、十万大山生态游等旅游产品和线路,挖掘壮族、瑶族、京族、黎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设计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和新线路,以提高旅游的特色品位。目前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国的几条跨国滨海旅游线路分别从广西的北海、凭祥、东兴等地出发,游越南下龙湾、海防、河内,然后沿原路返回。如果中越两国达成协议,实行持中越边境出入境通行证可在异地口岸使用的政策,我们可在线路中增添体验各种少数民族文化的旅游产品,如桂林—京族风情游——环北部湾滨海跨国游;海上下龙湾——烂漫银滩——南宁大明山壮文化风情之旅—桂林;十万大山生态游——瑶民族文化风情游——中越边关红色旅游等。将来也可考虑把这样的跨国少数民族旅游线路,进一步扩大到海南岛。在这些线路的设计方面,要尽量使往返线路不一样,避免游程的重复性,既满足了游客好奇的心理,又延长了旅游的天数。

(七)统一区域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共塑旅游形象,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1.通过传统节庆活动扩大宣传促销。进一步扩展和优化广西国际民歌节,利用“刘三姐”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在国内外树立起良好的广西形象,继续发挥其重要的品牌作用。对于壮、京、瑶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活动要进行科学的引导,统一区域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如京族的“哈节”、瑶族的“盘王节”、壮族的“三月三”等等,通过科学开发,使之变成富有个性的旅游产品和扩大宣传促销的重要形式。海南的“椰子文化节”也已经成为了海南岛的旅游文化品牌,今后还应继续挖掘黎族的文化资源,使该文化节更加富于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2.充分利用网络和各种媒体,强化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进行较为详细、深入的介绍,制作有关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宣传片在东南亚国家电视频道上播放,加深目的地形象认识,引导旅游者的兴趣。此外,建立环北部湾旅游网站,使用中、英、日及东南亚各种语言版本介绍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扩大环北部湾经济圈少数民族文化风情旅游的知名度。

3.加强与越南及其东南亚邻国宣传促销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国内外大型促销活动,邀请越方及其邻国的旅游界和媒体人士入境参观考察,积极参加越南等东南亚诸国的各种经贸节庆活动和各种国际旅游展览会,密切双方的感情和友谊。同时,在品牌的构建上,环北部湾各地旅游部门应在旅游产品宣传促销上联手打造“环北部湾旅游”,形成统一的对海内外的宣传攻势,谋求包括广西在内的整个环北部湾旅游的整体综合宣传效益,利用一切机会展示旅游资源产品的优势和魅力,提高“环北部湾民族风情游”在周边国家的知名度。

(八)重视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联合与协作

在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区的建立、中越两国“两廊一圈”的构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环北部湾地区的旅游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同时,该区域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受地理、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旅游呈现出规模小、分布散、季节性强以及缺乏联合等特点。所以更要克服地域、交通和信息方面障碍,形成不同地域资源和产品的优势互补,实现区域合作。

1.搞好区内的旅游合作。树立整体发展、统一规划的观念和意识,防止旅游景点和活动项目的雷同和重复建设,将环北部湾经济圈区域内的少数民族风情游与滨海风光游、边关红色旅游和边贸购物游等项目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区域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2.加强与东盟特别是越南在旅游项目开发、客源市场促销、旅游线路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把中越边境旅游和少数民族风情游结合在一起。

3.加强与泛珠三角各省市的联合。将环北部湾经济圈的旅游资源优势与港澳及其他省市的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等优势形成互补联合,资源共享,客源互流。

注释:

①(日)德久球雄.环太平洋地区的国际观光[M].7页,京都.峨野书院,1995年版.

②(日)桥本和也、佐藤幸男.观光与开发[M].169页,京都,世界思想社,2003年版.

③廖国一.东兴京族海洋文化资源开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J].2005,(1).

标签:;  ;  ;  ;  ;  ;  ;  ;  ;  ;  

北部湾经济圈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_京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