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核心劳工标准对中国东中西部经济的影响论文_姚雪

浅析核心劳工标准对中国东中西部经济的影响论文_姚雪

南开大学

核心劳工标准是从国际劳工组织标准当中分立出来的,一般理解应至少包括国际劳工组织有关强制或强迫劳动问题、结社自由和对组织权利保护、组织和集体议价原则应用、男女同等报酬、禁止歧视行为、最低就业年龄等方面的公约。国际劳工标准认为,核心国际劳工标准不需要被批准就应该遵守,是最低标准。只要是成员国,这个最低标准就应当遵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历届党和政府都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增进整体社会福利给予了高度关注。今后几年,党和政府政策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是改善民生,让13亿国民都能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尤其是要解决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这种政策指向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中国的经济增长要从注重效率优先,向效率公平兼顾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有效遵守和提高劳工标准的同时,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成为社会必须思考的问题。我国大陆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区(地带)。由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阶段、水平、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核心劳工标准对中国东部和中西部经济的影响也将表现出很大不同。

一、核心劳工标准对东部地区经济的影响

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这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的主体,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5%以上。[1]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承担双重任务:一方面,担负起追赶和跟踪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促进全国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维持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等方面,为西部大开发和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不断的支持作用。[2]

(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1、整体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产业结构升级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从全球范围来看,产业结构升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信息化为重点,发展网络经济,对整体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其次,一批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崛起,不仅极大地扩充了国民生产总量,而且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的动力;再次,利用信息化和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实施重大改造、重组,对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转移和淘汰。[3]产业结构在全球的升级趋势必将通过资本在全球的传递链条渗透到发展中国家。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2004年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 9.5:49.3:41.2。农业向高效、优质、高产的现代农业方向转变;电子电气、交通运输等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产值增加较快,已成为东部地区的支柱产业;通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文化传媒业、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4]东部地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军,无论是从其经济基础、国家导向、外部竞争等都要求对经济结构持续进行调整和升级。

2、经济对外依存度高

伴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度增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外贸依存度也在不断提高,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9.1%上升到了2003年的89.4%。在原材料进口长期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己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东部沿海地区主要的进口产品。1979至2003年,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简单平均值为3.75%,净出口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年平均值为0.18,对外贸易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仍然呈正向相关关系,对外贸易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5]

3、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根据全国工商联2002年度对年营业收入总额1.2亿元以上规模民营企业的调查,在入围的1582家企业中,东部地区为1218家,占全部入围企业的77%。2006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东部地区占总数的83%,中西部地区仅为17%。[6]截至2007年,民营经济在GDP贡献方面,东部发达地区普遍在60%~70%之间,个别地区甚至高达80%~90%;解决就业方面,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就业主渠道,国有企业下岗人员中近70%在非公经济领域实现了再就业,沿海发达地区这一比重超过90%。[7]民营经济成为东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外来务工人员比例较大

外出务工人员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流动的基本动机就是寻求更好的就业和收入机会,基本流动趋势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转移、由农村向城市转移。这种转移,既显著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能够更为公平地分配就业机会。以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例,这两个地区几乎集聚了全国50%左右的农民工。

东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外来务工人员众多,这对核心劳工标准的实施带来很大挑战和压力。民营经济是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吸纳方,而民营经济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往往处于薄弱的状态。当地有关部门出于留住企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对企业违反劳动用工的某些事项,很多时候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的知识和能力较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违法用工的倾向。

(二)核心劳工标准实施对东部经济的影响

1、核心劳工标准的实施对东部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东部产业升级已经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当地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国家区域战略的一个重要课题。核心劳工标准的实施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人方面:首先,核心劳工标准的实施挤压了传统产业的成长空间,使产业升级成为企业生存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部分沿海地区主要依靠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挤压了劳动者的合理待遇、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缺失基本社会保障形成的。[8]我国已由资本严重短缺转为资本较为充裕,劳动力严重过剩转为劳动力相对过剩,这两个转变决定了以往只重资本不重劳动的格局也必须发生改变,必须改变过去单纯考虑投资者利益而忽略劳动者权益的现象。[9]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关注民生,强调经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公布了《劳动合同法》,这些都向社会和企业传递出这一信号。调高劳动力价格就迫使这些地区的企业相应提升产业结构,从工资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行业退出,促进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并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其次,核心劳工标准的实施有利于改善劳动者的素质,为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强社会创新能力提供保障。国家的竞争、区域的竞争、企业的竞争都离不开人力资本的竞争。劳工成本低的背后是劳动者素质低,生产出的产品技术含量低,国际竞争力当然就低。一个国家的长期优势只能建立在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国民队伍上。因此,劳工成本低最多只能算是一个短期优势,或者根本不能算是优势,只是一种无奈的经济战略选择。劳动力过于廉价将促使厂家宁愿通过降低自己生产体系中的技术含量来追求效益,这就创造了一个“低技术陷阱”,使中国的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10]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其实就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工成本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的现代化强国之路。核心劳工标准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企业重视劳动者的素质投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劳动者的职业投入,为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人力资本保障。[11]

2、核心劳工标准实施对东部对外贸易的影响

很多发达国家认为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资水平低、劳动环境和安全卫生状况差等,这种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势必造成由发展中国家向高劳工标准国家的“社会倾销”。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被称之为社会壁垒。目前,一些国家主要是通过立法,限制违反核心劳工标准国家的产品进口。主要限制措施有:①对违反国际公认劳工标准国家的产品征收附加税。②限制或禁止严重违反基本劳工标准的产品进口。③以劳工标准为由的贸易制裁。[12]东部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融入全球经济的发展链条中。在各种劳工权益保护措施中,有些带有贸易保护的目的,但同时也应看到,在现代文明社会,有些保护手段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参考文献:

[1]彭燕妮.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西部转移[J].企业研究,总第267期

[2]于今.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辅导百问[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3月

[3]王述英.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和特点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J].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4]谢奉军,王文祥.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新特点与启示[J].特区经济,200年7期

论文作者:姚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0

标签:;  ;  ;  ;  ;  ;  ;  ;  

浅析核心劳工标准对中国东中西部经济的影响论文_姚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