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交往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1)10-0016-05 对全球化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一个通常的向度,是全球化的实践基础。一般认为,全球化 首先是指经济全球化。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对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和高科技的发展 对信息、人才资源的迫切要求的推动下,以商贸活动为轴心的交往在世界范围内加速进行。 交往实践便成为全球化的实践基础。
一、交往实践观的内容
从关系的意义上说,实践就意味着交往:同自然界交往(其结果被概括为生产力),同人(个 体或群体)交往(其结果被概括为生产关系)。实践的几种基本形式,就是在分别处理人与劳 动对象、科研对象、人际对象的关系中形成的。
实践观的内容是不断丰富发展的。交往实践是实践的重要形式,是生产实践、科学实践、 社会关系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古希腊哲学家已经注意到“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内的活动”,当康德把实践概念正式 引入哲学时,已作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区分,并注意到实践理性具有行动的能 力或功能,只不过康德的实践理性仅限于伦理范围。费尔巴哈从他的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把 生活、实践看作是理论的根源,但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 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 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黑格尔不但区分了“实践理念”与“理论 理念”的概念,而且提出了“实践理念”高于“理论理念”的命题,因为理论理念的任务是 接受存在的世界,使真实有效的客观性作为思想的内容;而实践理性的任务则在于扬弃客观 世界的片面性,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并改造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这突出了人类实 践活动的创造特征,涉及到实践在改造世界,创造人类历史方面的重要意义。但黑格尔讲的 实践在根本上是抽象的理念活动,现实的人的活动只是这种抽象理论活动的“样式”,在这 里,实践始终被限制在精神、观念活动的范围。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的方 面”。
只有当马克思发现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并把物质生产作为实践首要的、 决定性的形式和实践的根本内容时,才真正解决了实践的本质问题: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 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里强调实践一是对象性活动,二是感性活动。对象性活动,就是 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就是要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 力量,一句话,把人的劳动对象化为客观实在的活动。这是人区别于物的最初特点,也是人 离动物越来越远的根本原因。人的主体性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和提升,人的主体意识之所以能 不断提高和弘扬,就全仗实践的不断发展。感性活动,就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运用物 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相互作用,这种感性活动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性质,它同感性对象一 样具有客观实在性,而同以观念方式(例如认识、理论活动等)把握的活动相区别。这也就 是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品格。
在生产力飞速提高,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分工空前深化的当今世界,实践的广度和深 度前所未有地扩展了。最重要的是,在主客体关系继续深化的同时,主体间或主体际关系日 显突出。
主体间或主体际关系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主体际关系在主客体模式下 也被看作主客体关系。但其中的客体实际上并不是单纯的客体,而是和主体一样具有能动性 的另一个(或一些)主体。每一个主体在面对另一个主体时,必须既把它当作客体,又将其当 作主体,也就是说,当主体把另一个主体当作客体时,必须顾及他(或他们)是具有主体性的 客体;当主体把另一个主体当作主体时,必须顾及他(或他们)毕竟具有客体的背景,否则便 可能发生错误。处理这种由主客体关系衍生出或逻辑地发展出的主体际关系的实践即交往实 践 ,是处理单纯的主客体关系实践所不能完全包容的;交往实践是主客体关系实践发展的必然 结果,交往实践观深化和发展了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二、交往实践的特征
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作为实践的基本特征,同样适用于交往实践,但除 此之外交往实践还有另外一些特征。
1.交往实践的差异协同性
交往实践的差异协同性是其互动性和整合性的辩证统一。所谓交往实践的互动性是指交往 主体之间通过接触、交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交往活动中,交往的主体 和客体都是人或人群结合体,如利益集团、国家、民族等,每个交往主体都通过交往向对方 施加影响,交往双方都作为主体并将对方作为客体来对其积极主动地发生着作用,同时又作 为 客体而接受对方的反作用,形成交往双方(或多方)之间双向的(或多向的)交流过程。所谓交 往实践的整合性是指交往主体之间对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价值、观念等矛盾的消融性、契合 性。在交往活动中,生活在具体社会环境中的各主体在空间上呈现出一种分离性,在文化、 价值观念上呈现出多样性,这种分离性、多样性实际地妨碍了人与他人或社会之间的相互认 识和沟通,并成为限制人的认识视野和活动范围的直接障碍。
互动性是整合性的前提,整合性是互动性的结果。从社会总体层面上看,不同国家或民族 受各自社会或自然的、历史或现实的诸种条件的制约,使各自的社会文明状况具有一定的差 异性和不平衡性。从根本上说,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明都是世代积累的结果,都是后代 从前辈那里继承来的既成的客观力量,都有值得借鉴之外,同时也有不足的地方。不能做简 单的肯定或否定。没有差异和不同,就没有互动而言,差异是互动性得以实现的条件。另一 方面,由于各个国家或民族都是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开始形成文明的,这就决定了不同国家 或民族的文明具有共通性,这才使得整合成为可能。整合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互动性的深度和 广 度。承认互动性并不意味着整合性的高度划一,承认整合性也决不意味着作为互动性条件的 差 异性的丧失。
2.交往实践的系统性
交往实践是一个由要素、结构和功能组成,并时刻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整 体。它是多维的、非线性的。主体和客体是交往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客体”关系和 “主体——主体”关系构成交往实践的基本结构,合目的性活动则是交往实践的基本功能。
在交往实践中,交往和实践不可分割。交往是实践性的,实践是交往性的。交往是在最基 本的实践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亦即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与人的关系。 实 践的对象和客体就包括交往,实践不断改造交往,促使交往合理化。交往也包括实践,并不 断充实着实践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交往本质上就是在人与人之间实现的实践关系 ,交往就是实践,实践就是交往。
3.交往实践的规范性
交往实践是在不同主体遵循一定的规范的前提下进行的。人的实践要同时受到两个尺度— —外部对象运动发展的规律和人自身的需要结构——的制约。交往实践本身造就交往规范系 统,这个系统体现在一定的习俗、纪律、道德、法律等制度化的规范体系之中,它对交往实 践起约束作用。这些规范对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主体来说是既定的、不得不服从的。实践的能 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在遵循一定的交往规范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出来。同时,这些交往规范 又在交往实践中得到进一步调整。
交往实践的规范性表现在合理性和合法性两个维度上。合理性是“主体—[主体—客体—主 体]—客体”(注:王南湜《交往与主客体关系的社会历史规定性——兼与任平同志商榷》,《哲学研究》 1992年第4期,第28—34页。)关系一致性的结果,它的目的是效率,它遵从效率原则。它在主体际间的扩 展,也是为了效率的目的。在这一结构中,主客体关系的一致与合理决定了主体际关系的一 致与合理。另外,合法性也是“主体—[主体—客体—主体]—客体”关系一致的结果,首先 是一种主体际的价值协调,为了建立公共的价值取向,而后辐射于客体对象之上,成为控 制和驾驭客体对象的公共规范。它遵从平等原则。两者都是交往实践结构中的规范向度,但 起源各异,功能互补。合理性构成合法性的基础,合法性在历史上作为文化价值而规约着合 理性的形成空间。(注:任平《交往实践辩证法:对立向度与范畴体系》,《哲学动态》1999年第5期,第18—21 页。)
4.交往实践的前瞻性
前瞻性的特点就是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依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作出科学的预测,并创 造性地寻求超常规的应变策略和谋划。交往实践是对人类全部历史和人类主体本质进行科学 分析、深刻洞见和整体把握的尺度,是以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程度为标准的。通过对生产 力、分工的刻画就可以对历史进行划分。同时,交往实践的前瞻性体现为在当今纷繁复杂和 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里,能够综观世界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敏锐地发现和及时地提出具有超 前性的科学预见,以指导社会发展。
马克思曾经把人类的历史发展概括为三大形态:(1)人的依赖关系(起初是自然发生的),是 最初的社会形态;(2)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3)建立在个人全 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大形 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页。)马克思所概括的这三大形态,就是以三种交往实践形式为基础的:(1)以人的依赖关 系或个人之间统治和服从关系为基础的交往;(2)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一切劳动产品、 能力和活动的私人交换;(3)自觉联合起来的个人之间的自由交换。据此交往实践可以对经 济全球化、市场化作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说明和预测,也能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 主义的历史前途问题作出完美的解释。即从历史发展的后果上指出,资本主义的全球联系所 形成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构成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经济全球化是共产主义的入口。
5.交往实践的结构两重性
交往实践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要素的统一体。一般认为,生产力就是物质生产力,它是 主体(人)改造客体的能力,即一种实体性的生产能力。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 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与人的关系,即体现了一种简单的在“人——自然”关系中的形 式交往关系或技术性的生产关系。
但从交往实践的观点看,生产力不仅仅表现为实体性生产力(或物质生产力),而且还应该 包括结构性生产力。所谓结构性生产力是指主体的交往层次、类型和程度引起的分工所带来 的生产力扩张。生产关系则包括技术性生产关系和社会性生产关系。所谓社会性生产关系是 指在不直接涉及物质生产的条件下,主体与主体之间结成的交往关系。实体性生产力决定技 术性生产关系,结构性生产力决定社会性生产关系。这当然不是绝对的,实体性生产力和结 构性生产力之间、技术性生产关系和社会性生产关系之间、实体性生产力和社会性生产关系 之间以及结构性生产力和结构性生产力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只是为了研究方便 才将它们区分开来,绝不应对其做简单的机械的理解。
交往实践推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从而也推动着生产方式的进步。
三、交往实践的作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交往实践则是当代人的存在方式。如果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 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那么,在当代,通过实践创造(或 复 原)对象世界,即改造(或保护)无机界,就证明人是有高度发达意识的类存在物。当代人提 出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驾驭和控制实践活动的能力均大大增强。这主 要是因为主体所实际掌握、运用的知识和经验加速度地增长。如果说,实践活动是人把自己 从动物界提升出来,从而获得了人之为人的本质之关键的话,那么,交往实践就是当代人在 新条件下继续不断提升自己,从而在新背景下不断强化人之为人的本质之决定性因素。
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考虑交往实践的作用。
1.交往实践是时代主题的解题密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时代主题。在这两大主题下,充满着重重矛盾:大国与小国、富 国与穷国、强国与弱国、东方与西方、南方与北方、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等等。不面对 这些矛盾,时代主题就不能解决。而面对矛盾、解决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开展广泛的交往 ,以交往求和平,以交往求发展。
在涉及时代主题的当代各种矛盾中,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矛盾尤为引人注目。全球化是基 于 生产力和科技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一般不应反对。但是,反全球化 的事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却常常发生。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全 球化确实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联合国秘书长安南2000年4月发表的《千年报告》,在重点谈 及 全球化问题时,也注意到反全球化问题。他认为:“很少有人、团体或政府反对全球化本身 。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异。首先全球化的好处和机会仍然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 在这些国家内的分布也不平衡。最近几十年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现象:成功地制定了促进全球 市场扩展的有力规则并予以良好实施,而对同样正确的社会目标,无论是劳工标准,还是环 境、人权或者减少贫穷的支持却落在后面。更广义地说,全球化对许多人已经意味着更容易 受到不熟悉和无法预测的力量的伤害,这些力量有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经济不稳和 社会失调。人们日益焦虑的是,文化完整性和国家主权可能处于危险之中。甚至在最强大的 国家,人们不知道谁是主宰,为自己的工作而担忧,并担心他们的呼声会被全球化的声浪淹 没。”
实际上,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一个“全球化的利益”分配问题,更尖锐的则是“谁的全球 化”问题。
“第三世界化”使反全球化在发达世界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所谓“第三世界化”是指原 来的“第一世界”出现了贫困化与边缘化(虽然这种贫困与边缘化不能与穷国的类比),但同 时 原来的第三世界却出现了大批可以在全球经济中行动自由、富可敌国的新富。如美国与加拿 大贫富两极分化日益明显,而墨西哥则出现很多世界级的跨国公司与亿万富翁。
在“第一世界”,跨国公司(特别是制造业)为增加竞争力向外转移投资,原有“福利国家 ”制度在全球化冲击下在崩溃中,外来移民大量进入,当地居民把自己失业与收入下降的原 因自然归咎为全球化。
在第三世界,少数富者是进入全球经济体系了,但更多的穷人却仍然在艰难度日。在本国 政府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加的经济紧缩计划下,那些不能面向出口的或者竞争力不强的大 批中小企业萧条甚至破产,金融危机又使得千万人收入大幅降低。
总之,无论是富国还是穷国,全球化虽然都为之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潜力与可能,但同时 也产生了人类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与新威胁,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就业、收入、健康、文 化、环境等人类切身的方面都变得更加不确定与不安全。由此便引出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利益 的矛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发达国家(包括所谓福利国家)中再次显出的贫富矛 盾、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尖锐的贫富矛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富人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的穷人的矛盾,等等。
事实表明,全球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矛盾不过是资本主义固 有矛盾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和深化而已。当今世界经济表面上的繁荣背后确实隐藏着严重的问 题与 危机。全球化遭到强烈的公众反对,说明在全球化之下,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正在严重 脱节。全球化要健康发展,并造福于世界上大多数人类,就非纠正全球化的片面性不可。全 球化已经使得人类的民族国家认同问题变得空前突出起来,反全球化者不主张弱化民族国家 ,而全球化者则极力主张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今天的世界现实是:不是工人无祖国,而是 跨国公司的老板和精英阶层无祖国。那些无法在全球经济中支配自己命运的人更需要新的民 族认同与民族国家。多样的民族认同与民族国家如何与单一的全球经济共存是世界性挑战。 正确处理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已成为关键。现实世界的各种矛盾都只能在交往实践中求 得解决,全球化的本质也只能在交往实践中逐渐显示,并寻求解决的路径。
2.交往实践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基因。
资本主义以资本为载体、以竞争为手段、以私有制为基础,在世界范围发展了300多年,生 产力极大提高,物质产品空前丰裕,在人类历史上打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 功绩是建立在以人类的最大不平等为代价,即以牺牲公平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交往带有战争 、 征服、殖民等野蛮特征,严重背离了交往的本质规定和意义。因而社会主义作为替代资本主 义的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作为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运动的产物,它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
然而社会主义毕竟是新生事物,它既不能按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蓝图去描绘,也不能依照 比空想社会主义高明的任何天才的设计去构造,而只能靠现实的人在现实当中通过实践去创 造。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曾在这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也作出过贡献。其中都有不少经验教训。在苏联和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遭受 挫 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处于空前困难的情况。但是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并未因此而丧失,资本 主义的固疾也没有因此而不复存在,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更没有因此而放弃建设社会主义的 努力。
中国人对社会主义更是情有独钟,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从未停息。在一个超级大国败落,另 一个超级大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由“两极”向“多极”转换,世界经济一体化 的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理论,并且为实践这一理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其中 最深刻的哲学意蕴,就是开展交往实践。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立了交往的基点,改革开放为交往创造了条件,四项基本原则指明了 交往的大方向和大前提。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交往实践中,我们不仅越来越明确什么是社会 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而逐步趋向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并且 通过艰难的探索,发现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交往实践是市场经济的支撑点 。同时在交往中我们也逐步深化了对资本主义发展进程及其本质的认识。我们还在交往实践 中学习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 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等,从而坚定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才干, 积累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在中国加入WTO之际,交往实践的提出更是具有重要意义。入 世以后,交往的范围与程度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中国经济要想在全球化浪潮中站 稳脚跟,没有内部的充分交往是不可能有竞争力的。交往实践要求中国经济内部首先相互“ 开放”,形成结构性生产力,其同应对加入WTO的挑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交往实 践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用中找到了支撑点。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更要加倍重 视“深化内部改革,扩大对内开放”。
在交往实践中我们看到,资本的内在扩张冲动在缺乏平等交往原则的约束时,必然引发饥 饿、死亡、堕落、犯罪、战争、经济危机、生态恶化、资源破坏等等一系列危机。资本主义 内在的基本矛盾决定,其目的就是通过交往不择手段地实现资本的无限扩张,然而结果必然 最 终崩溃。社会主义则是在平等的基础上为巩固和发展自身而交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社会主义在交 往实践中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是交往实践系统本身动态作用的结果,并 体现了交往主体的自由意志。然而资本主义的前途却只有一个:共产主义。或是直接发展为 共产主义,或是经过社会主义发展为共产主义。
3.交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平台。
全球化中的诸种矛盾及其本质表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在新的 交往实践中得到有力的证实。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如何接受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一直在争论之中 , 并且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路线,给革命、建设和改革带来不同的影 响。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再次被提了出来。各抒己见、求同存异表明理论探讨的理智与责任感。值得我们引为自豪的 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中国已经经历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个阶段,中国人已经对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我们有了邓小平理论这面旗帜,有了全国人民 和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创造性的工作,继续将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 克思主义推向新阶段是毫无疑义的。在这里,交往实践就是一个巨大的平台,它为马克思主 义的发展提供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
标签:全球化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活动理论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