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论文_周建梅

射阳县人民医院心内科 江苏盐城 224300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运用,观察其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44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就医的先后顺序的奇偶性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心内科护理干预措施,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早期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及时洞察康复时机、预见性护理干预、心理护理与调适、运动康复护理与监测。出院前1d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访6个月,计算各患者再次住院率及死亡人数。结果:观察组患者各个评价参数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再次住院治疗的几率,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较显效的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老年;心力衰竭;康复

慢性心力衰竭(CFH)是各种心脏疾病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而导致心功能不全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为各种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的临床症候,其特点为预后差,死亡率高[1]。相关文献报道,在美国,大概有80%新诊断心力衰竭,年龄大于65岁出院患者中,5年内死亡率将近50%。早期CFH患者3-6个月再次住院达27-47%。因此,CFH为心内科治疗与护理中一个较为棘手的病种。随着我国老年化进程的加速和心血管疾病的增多,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预防与护理工作不容忽视,将成为心内科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研究对2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取得骄人的效果,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肯定,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4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均为我院心内科2012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其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为61-79岁之间,平均年龄(64.4±0.6)岁,44例患者按照就医的先后顺序的奇偶性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男15例,女7例,心功能Ⅱ10例,心功能Ⅲ8例,心功能Ⅳ4例,合并慢阻肺3例,糖尿病3例,高血压5例;对照组:男13例,女9例,心功能Ⅱ9例,心功能Ⅲ11例,心功能Ⅳ2例,合并慢阻肺6例,糖尿病3例,高血压7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对象入选条件[2] 本研究患者严格按照国际心脏病学会诊断定义标准及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关于心功能分级诊断标准进行分类和定级,同时,排除精神行疾病,语言沟通障碍,肢体运动不协调或障碍,严重重要脏器疾患,急性感染、代谢紊乱、水电解质失调及恶性肿瘤等严重消耗性疾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心内科常规护理方法与措施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护理方法:

1.3.1综合护理干预时机捕捉:观察组患者在实施常规心理护理的基础上,护理小组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与转归,积极洞察早期护理干预时机,因多数患者以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入院治疗,入院时患者临床表现均较危重,左心衰竭时,多表现为肺循环淤血特征,患者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急性肺水肿,咳嗽、咯血、乏力、心慌、头晕目眩等,如果肾脏受到损害可表现为少尿。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除劳力性呼吸困难外,主要有消化系统病变和对称性下肢水肿。入院后区分不同的病情和临床症状进行分别诊治,治疗过程中,应动态观察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如果患者临床症状好转、各生命体征稳定,此时即为综合护理干预的有效时机。

1.3.2 预见性护理干预 针对上述综合护理干预时机的出现,护理小组应制定各患者不同病情的个性护理管理方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特别是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各种生命体征,对有异常迹象的指标应及时向主治医师反应,或采取对症措施。积极探索各患者CFH的诱发因素,如环境压力、心理压力过大、呼吸道感染、快速型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缺血等原因均可促成CFH病情复发或加重。因此,针对上述原因,应采取各种预见性护理管理处置方案。①心理护理:通过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多交流、多沟通,掌握患者心理状况,对存在心理焦虑、不安的患者,应探索其原因,并对此进行心理安抚,倡导患者家属对此多关心、多支持,在非急性加重期可以开放家属看望的次数。医护人员对患者每一点病情好转均应放大其进步速度,给患者心理上一股无穷的精神动力,使患者能够对我们的治疗和疾病的好转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努力方向。对患者因家庭琐事心存抱怨的,护理人员应认真接受患者倾述,多解释少批评,正确引导患者健康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本钱,看开一切,例举身边实例向患者灌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与世上万物无任何关系。②患者生存环境管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环境、气候的变化极为敏感,所以,应保持室内温度湿度,空气新鲜,定时给以通风换气,通风时对患者要注意保暖,不得吹“过巷风”,预防感冒。③长期卧床并发症护理:对长期卧床患者要注意泌尿系感染、呼吸道感染、压疮三大并发症,呼吸道要注意患者呼吸状态及喉部发音,有异常声音的应予以吸痰,防止痰液阻塞形成阻塞性肺炎,对身体状况尚可,可给予定期叩背以促进痰液排除;对有痰液者也可配合化痰药物进行氧驱动雾化吸入,吸入中注意氧气流量管理,根据患者接受能力可间断吸入而不求一次性吸完。合理使用抗生素。④心脏功能的监测,密切监测患者心律、心率的走势与变化,可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观察,对存在异常迹象者应及时报告或处理,同时,要避免医源性心力衰竭事件发生,严格监测每天的体液出入量,输液时注意药液输入速度。

1.3.3 心功能康复指导[3]:在行心功能康复训练前,应加强对患者心功能分级、临床表现综合评估,对各级不同等级的心功能患者给予运动指导,在实践中,我们采取较常规教材指导低一个等级的运动量度,本着循序渐进,小步慢走的形式进行。待低一级训练适应后一段时间,再行高一级功能锻炼。如心功能2-级的患者采用步行方式,现在床边进行活动,逐步扩大室内活动范围,注意时间不宜太常,10-20min为宜,每日上午、下午各活动一次,在患者无任何异常症状和体征后,可持续一段时间后再适当调整运动量和时长。同时,要注意运动与休息相结合。特别是初次运动的患者,应由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在现场,对患者的运动方式方法进行现场指导,让患者对运动的力度、量度、时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由护理人员在场,应对突发事件也有一个较好的保驾护航的作用。

1.3.4 出院指导:做好患者出院药物服务、生活方式方法的宣教和指导工作,并与我们保持密切信息对称,按时服药、经常联系。我们护理人员也必须为患者建立健全随访健康档案,每周电话回访1次,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主诉,记录个人档案,跟踪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每月要求患者门诊复查1次,动态观察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

1.4 观察指标 采取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两项方法来评价患者的心功能,通过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来直接反应左心室功能。

1.5 疗效判定 显效:经治疗及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后心功进步一个等级或以上。临床症状、体征有显著改善,各项检查基本正常;有效:经治疗及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后心功能改善情况有所进步,但没有达到一个等级以上,症状、体征及理化检查有改善;无效:经治疗及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后心功能无明显变化,需积极修正治疗措施。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变化(X(—)±s)

所有患者出院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再次住院2例,死亡0例,对照组再次住院9例,死亡3例。对应参数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CFH是由各种心脏疾病引起心泵血能力下降而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性病理表现。CFH的死亡率高,是严重威胁CFH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CFH患者的临床疗效,可缓解其心衰的症状;加强护理、康复质量管理可提高其运动耐受量、改善生活质量和降低死亡率[3]。

CFH患者,往往病程长、思想负担重,特别是受自体以外的,来自家庭或社会的因素影响,使得患者在精神上、心理上得不到满足或缺失。许多患者因长期治疗及失去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而变得严重焦虑、失望。甚至有些患者因长期被疾病困扰,生产性格、人格的变化,成为家庭或社会边缘性人物。这种情况,对后续的治疗和护理均产生极大的困难和阻力。因此,患者在入院后,护理人员首要的任务积极配合临床医师进行护理实践,但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家庭背景的了解不容忽视。只有建立在对患者及家庭情况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找准护理干预的切点。综合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除运用精湛的诊疗技术手段,更应在语言上、肢体动作上关系患者、鼓励患者,使得患者能有一个和谐的医疗软环境。从而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实施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参阅相关教材,没有找到明确的定义。在实践中,我们认为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即为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时机。本研究也是至于这一情况下来开展临床实践的。

预见性护理是建立在护理人员对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个详实的了解的基础上而进行实施的有效护理管理机制,对各种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相关参数都的非常了解,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的变化,所以,我们护理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定时对病区内患者进行检查与观察,对存在隐性不良趋向的情况应及时处理或向经治医师汇报,做好患者与医师之间的桥梁作用,保持医患信息对称。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康复医疗技术的渗透,在临床上,采取运动训练已被广泛认为是促进老年慢性心理衰竭患者恢复的有效手段。在运动中,应正确对患者心功能的等级评估和心功能康复锻炼的指导,在锻炼中一定要遵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进行,不可存在急躁情绪,而突破患者心脏承受能力的运动。对各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个性化锻炼原则,既要保证患者的充分休息,又要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恢复。在患者出院时,我们也应加强出院生活、护理指导,并保持与患护信息互通。

总之,本研究认为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再次住院治疗的几率,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较显效的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参考文献:

[1]李莉,钟建英,廖玉英,等。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1):1086-1087。

[2]王昭昭,沈小清,周舸。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的综合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14,29(09):24-25。

[3]周艳,吴惠霞。优质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1):13-15。

论文作者:周建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8

标签:;  ;  ;  ;  ;  ;  ;  ;  

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论文_周建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