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论文_尹建容

立足课堂,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论文_尹建容

(四川省内江市第三中学 内江 641000)

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德育教育,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也亟待提高。那么,思想政治课这个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怎样提高其教育的实效呢?

1、定位要准确

德育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因此不同于一般的教学任务。不少学校不重视政治课,老师们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把德育变成智育,用教语文的方法来教政治,把政治课变成知识课甚至是语文课,光讲大道理,这显然不能取得较强实效。因为,除了知不知,会不会,德育更主要是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比如,做人要诚实,这个道理学生都知道,更重要的是“诚实”的道理学生信不信,所以要想方设法在学生的内心上、信念上、价值观上解决问题,也就是在“信”字上下工夫。

因此,在讲述高一经济常识上册第三课“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这一框题时,就可以进行必要的“诚信”教育。给出非常典型的事例告诉学生如果一个企业经营者或企业不讲诚信,进行不正当竞争,表面看起来沾了一些“小便宜”,但实际上是舍本求末。因为,对自身企业形象和信誉的破坏其实是自断财路,没有人认可你的商品,你的产品卖不出去怎么盈利?所以,真正有实力、有前景的企业都是诚实守信的。

当学生也认可了这个道理以后,话锋一转,就可以引导学生做人的道理了。启发他们思考:如果我们不讲诚信,大家还会认可我们吗?

事实上,如果得不到他人的认可,我们会非常的孤单,情绪也会非常的低落,这对我们自身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现代医学和心理学都日益认识到了养德与养生的密切联系。“巴西有位医生曾对犯有各种贪污受贿罪的580名官员与同样数目的廉洁官员进行比较,发现前者患病致死者占60%,后者仅占16%。因为有腐败行为者做贼心虚,经常处于惶恐不安之中,而过度地担心害怕,强烈而持久的烦恼,反复刺激大脑皮层,可导致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在精神和身体上会受到自体攻击,致使各种疾病的产生,甚至死亡”。(吕锡琛《道家与民族性格》第260-261页)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诚实守信,少私寡欲、不为物累等德育要求正是治疗这类心病的良药。所以,为了自己,我们也应该讲诚信!

当然,光“信”还不够,还要“行”,要做得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就要求,教师率先做到知行合一,做德行的典范,言传身教,充分发挥美好心灵对受教育者的特殊感召力。从而,激发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正实现德育的内化与升华。

2、目标要具体

在社会主义国家,学生受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最高的德育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应该多层次具体化。

因为,事实上,实现让所有学生成为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一崇高理想的前提是,绝大多数学生首先被培养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并且,临床心理证明,不能尊重和保持自己的本性,脱离实际,盲目与他人攀比,追求过高的目标,凡事皆求完美。或者好用机心,猜疑虚假,往往容易产生焦虑、烦恼、无助、后悔等不良情绪甚至导致精神衰弱等症状;而对于社会角色的过度认同,往往也使人失去本真之性,产生各种身心障碍。因此,在德育教育中,不能只重共性,轻个性,造成个体的过度社会化。这必然要求德育规范的制定与教育者的施教过程都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

具体而言:一方面,德育规范的制定不应该违背人的自然本性。仁义德育与人的自然之性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仁义德育是需要依存自然之性的。如果德育不与人性自然结合起来,德育的合理性不免令人质疑。因此,只有合乎自然,不违反本性的德育才是合理的,人伦礼义应该顺应个体人性的正常发展,应该推进个体理想人生的实现,而不能以一种固定的标准去规范千差万别的个体。

另一方面,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也应该“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张扬,而不是按一层不变、整齐划一的模式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是必要的,束缚个性是错误的。教育者对学生的引导,应该犹如放风筝,让学生在空中顺风自由翱翔,但自己手中始终拽着一根线,从而不会让学生坠落或脱离正确的轨道。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确定多层次的德育目标。这个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要求,理想程度是个体只要努力就能达到的高度,需要具有可行性。这样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可,也适应了时代,又能有效防止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达到较好的德育实效。

3、内容要适合

德育的内容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德育内容的制定应该根据德育的对象。中学德育的第一课就是认识自己、学会做人,要想提高实效,首先必须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从“坐、立、行、走”等基本行为规范开始,教学生成为一个文明人,切不可过于成人化,过于抽象,脱离了学生实际年龄特点,要求要尽量小一点,明确一点,具体一点。

其次,要实现从理想型教育到实事求是型教育的转变,摒弃假﹑大﹑空,而尽量讲真话。在德育过程,我们不应该否认社会德育水平认识的高低,而应该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各种思想文化激荡,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要教他们明辨是非,有德育选择能力,并且要把一些新观念加入德育范畴,尽量贴近学生。例如,现代人大多无法拒绝网络的诱惑,那么,如何在网络信息的海洋里筛选健康有用的信息,便是德育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一课如果上好了,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重大的德育实效。

第三,要注意知行合一,把德育落到实处。有一部分学生讲道理是一套一套的,落实到行动上就告吹了。德育如果不能对学生的行为发生影响,又何来实效呢?德育,应该是养成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在政治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将书本知识在课堂上消化,而课外作业可以更多的采用社会实践的形式。让同学们勇敢地走出去,去接触社会,在实践中养成德育认知,践行德育规范。

第四,要循序渐进。人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德育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这个规律就会阻碍学生健康成长。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由易到难安排内容。德育教育,也不能采用“灌输”式、“一阵风”式,或形式化,而应该是“和风细雨”式,润物细无声。这需要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课这个教育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非常自然地,谈话式与学生交流彼此的真实想法,让德育的形式相对“隐形”,然而事半功倍。

总之,学生是德育的真正主体,任何教育都必须变成学生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意志、自己的行动,是一个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德育观、价值观,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因此,我们要在坚守政治教学的同时,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而努力。

论文作者:尹建容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8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

标签:;  ;  ;  ;  ;  ;  ;  ;  

立足课堂,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论文_尹建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