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面向学生生活_思想政治课论文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面向学生生活_思想政治课论文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课教学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因此在乎时的教学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但是,我们往往将思想政治课当作一门知识课,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重视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和现成结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它自身的时代性和发展性,结果带来了教学中重知识轻生活、重认知轻情感、重结论轻创新、重共性轻个性、重义务轻权利、重服从轻自主、重约束轻自律等倾向。这些偏差究其原因,就在于脱离现实生活,过于迷信书本,缺少追求真理的勇气。

思想政治课应如何克服这些偏差呢?首选要返璞归真,回归生活。生活是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它包括每个人日常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各种社会文化生活。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人们之间必然发生各种关系,产生各种利益的一致性和矛盾,因此人们的公共生活需要共同的准则,并形成相对稳定的规则、政策和制度。这些规则、政策和制度已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可以说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生活的科学,生活是真实的、具体的,如今天参加班组的选举,明天到商场购买食品,后天要上互联网学习游戏,等等。作为一个社会人,需要学习系统的社会知识,但首先的和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中生存的技能、为人处事的方法,学会与他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地共存。思想政治课必须体现这个真实世界中人的喜怒哀乐、利益判断、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必须与学生具体的生活经验和人生体验相结合。第二要破除迷信,崇尚真理。科学的目标在于对真理的不断接近。对真理的追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作为社会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其本质也是在于对生活真知的体现。但是由于科学自身的特点、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历史的局限性,它更容易被人作为政治手段加以利用,从而产生了种种主观偏向,带来了教学内容的相对滞后性,出现了过时的知识和观点。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全新的时代,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年轻的一代新人,我们不能浸淫于已成历史的教学“成果”之中而不能自拨,必须破除对书本的迷信,不断地修正错误,大胆地追求真理,以新的课程观为指导,用真实生活来补充、完善和发展我们的课程,教给学生社会生活的真知灼见,鼓励学生在动态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发展真理。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思想政治,用思想政治的有关内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思想政治课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结合学生实例导入新课,唤起学习兴趣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

人们常说: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以使学生所学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求知的内驱力,如在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想、去解鉴,“在日常生活消费中,比如去商场购物时,我们应怎样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纷纷回答:有商品的知情权、有赔偿权,等等。又如在教学“环境污染”时,我从“白色幽灵”即白色垃圾入手,让学生举例白色垃圾的种类,因为学生对白色垃圾并不陌生,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概括出白色垃圾包括塑料袋、发泡塑料盒及各种塑料箱。接着设问:塑料袋、塑料盒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又带来了哪些影响?这样就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攀援高峰,因此,通过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新课,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实效。

二、借助于生活经验,学会思考问题

由于我国地区差异很大,教科书的编制上只是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造成了很多地区不适合的情况。很多教育家针对这个问题早就提出:“教科书,只是教学的工具,绝不是唯一的资源。”“大胆而创造性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那是教师的业务权利。”

我认为我们在教学新知识时,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教学。这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使学生在认识教学的同时,还能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途径。

例如在教学《精神文明建设》这节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材料:专家介绍,“非典”病毒的主要途径是飞沫。可即使在谈“非”色变的今天,随地吐痰等不文明、不卫生的行为仍屡见不鲜。对此,许多城市在加强教育的同时,相继修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加大处罚力度。有识之士发出公文倡议:抗拒“非典”,从我做起。阅读材料,结合实际回答:

(1)在你身边,类似随地吐痰等不文明、不卫生的行为有哪些?

(2)简要分析上述不文明、不卫生行为仍屡见不鲜的原因?

(3)你认为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促使人们改变不文明、不卫生的行为习惯?

因为这件事是学生自己经历或看到过的,所以他们也很容易找出答案。这样教师就轻易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因此,从学生生活的经验出发开展教学,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又如,讲“三次科技革命”时,可以请学生踊跃发言,并展示和介绍当今现代科技成果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你能为同学们举出正影响我们的现代科技成果或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吗?你有哪些感想?你认为进入21世纪的中国,应从哪些方面抢占与科技的制高点?你现在应该怎么办?这样,外面精彩的世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就密切联系起来,并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扎下根来,所有的事物对他们来说都显得非常有意义、有价值。

三、在生活中实践、巩固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离不开实践的锻炼,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离不开实践活动。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为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并创设运用思想政治课知识的条件结合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

比如,在讲“确保人民共享繁荣成果”时,让学生首先调查一下在自己周围的人群中有没有弱势群体(如下岗工人、残疾人等)的存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难处?怎样才能解决这些困难?你能为他们出谋划策吗?从而深刻理解党和国家“三个确保”“三条保障线”的英明政策,深刻领会党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又如,在学习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以后,教师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进行调查。有的同学对学校周围的快餐店、点心店进行调查,得出快餐店、点心店是属于个体经济;有的同学对罗蒙集团进行了调查,通过对罗蒙集团经营规模、生产资料、劳动产品等方面的调查,得出罗蒙集团是一个私营企业。

因此,政治课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实践活动的意义,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中的活动要求,勇于和敢于开展活动,根据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与时俱进地变革教学内容,开发新课程资源,拓宽教育途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和学会创新,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感受社会、体验生活。

标签:;  ;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面向学生生活_思想政治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