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平远县梅青中学 514600
一、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1.学生自身原因
因学生自身原因出现的学困现象主要表现为两种:第一种是学生先天智力不足,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可以跟上教学进度。第二种则是一部分高中学生对于数学学习过程没有科学的认识,即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直采用错误的学习方式。这两种学生在初中升入高中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吃力,缺少成功的体验,致使学习兴趣与信心逐渐丧失。这些自身因素的影响是高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2.外部因素影响
(1)学校方面
学校方面对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味追求升学率,高中学校以分数为目标,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许多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成绩、升学率视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其教学精力多集中于优等生,而对学困生则采取了忽略或放任的态度。基于这一现状,学困生感受不到关注与理解,失败心理加重。
(2)家庭方面
家庭是学生成长与生活的重要环境,同时也是学习的重要场所,恶劣的家庭环境与不当的教育方法也是高中数学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外因。首先,一个不和睦的家庭环境,家长往往无暇顾及到子女的学习情况,也无法提供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家庭教育方法的不恰当,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或者过低,都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家长因工作繁忙,或者一味地以物质满足学生要求,都可能出现舍本逐末的情况。
二、高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一直站在课堂主导者的位置,以监督者的权威形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针对高中数学学困生群体,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更新教学观念,以一种亲切的、可信的情感态度,打破学困生学习障碍,重建学困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创造出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鼓励高中学生,尤其是带动学困生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针对学困生群体,教师要关注于他们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鼓励其首先自己思考问题,适当地引导学困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讨论当中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作为民主型数学教师,在面对学困生学习进步慢、错误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时,要以宽容的态度包容学困生的不足,并通过分析问题后隐藏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改变学困生学习状态。一些学困生对客观事物的独特理解,在教师看来可能并不合理与全面,但是对于学困生来说,是他们现有思维水平能找出来的解答,即使是错误的,教师也可以据此找到学困生思考问题的思路,从而引导学生纠正与进一步探索。
2.增加学困生的成功体验
成功体验是一种内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学困生上进。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困生创造体验成功的体会,使学困生尝到学习的甜头,而不是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等的问题,在提问过程中注意提问的技巧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层层深入,使学生感觉回答问题的过程就如抽丝剥茧,学优生觉得还有进步的空间,学困生回答不觉得吃力。而对回答错误以及难度相对较大的问题,也要给予学困生机会与信心,耐心地引导,使学困生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其次,在考试之前,可针对学困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先针对学困生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努力提高其考试分数,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其自尊心与自信心,久而久之,便能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3.综合学困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群体的存在,数学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避免学困生因学习基础与能力不足,对数学知识一知半解,长此以往,彻底无法跟上教学节奏的情况。因材施教即通过分层教学,针对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差异,有计划地制订教学目标、作业练习、问题设计等,在充分考虑学困生实际能力的情况下,使学困生得到进步的空间,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学习动力。
4.对学困生群体强化学习指导
高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与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在学困生形成的多种原因中,学不得法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许多高中数学学困生学习非常努力,甚至挑灯夜战,但是学习进步缓慢,成绩总是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不得法,光靠用功是无法提升数学成绩的。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针对学困生数学成绩提升策略,应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通过对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如何找到解题思路,如何观察,如何高效地记忆、复习与预习、作学习笔记等,使学困生找到正确的、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数学成绩。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学困生群体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合理分析不同学困生的问题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通过细致、耐心的引导与教学,使每个高中学生都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进步与提升。
论文作者:刘文浩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2月第3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
标签:学困生论文; 高中数学论文; 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因材施教论文; 群体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2月第30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