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光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邓立儿
(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摘要: 为了让思政教育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有必要适时开展思政教育。本文以“应用光学”课程教学为例,依据课程特点,结合工程实际,对“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实施方案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在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情怀、职业规范培养、团队精神意识和人生哲理引导等德育元素,探讨思政在教学内容中的融入方式和评价机制。
关键词: 课程思政;应用光学;教学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一定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为实现这一目标,许多高校已在积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质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探索[2]。
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从培养人的视角,立足专业课程建设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健全与价值引领[3]。鉴于课程特性的差别,需要探索各种课程的思政教育融合方式。本文以“应用光学”课程为例,探索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 “应用光学”课程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中的地位和特点
“应用光学”课程是面向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理、工)等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光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进行成像系统、光束变换、能量传递与耦合系统的初步设计和计算,这门课程的特点是理论难度不大,但基础性强,是后续物理光学、激光原理、光纤技术等各类光学类课程的先期课程。
应用光学作为一名专业基础课,与工程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和周边相关学科之间具有很广泛的联系,更容易体现本专业知识体系和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知识点的内涵,向学生介绍知识内容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将各门专业课程融会贯通。应用光学作为一门工科课程,课程知识中蕴含着一些人生的哲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和工程开发的背景,这时可以趁势开展思政教育,讲解职业道德规范及其内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 “应用光学”课堂思政融入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就教学方式而言,“课程思政”不应该生硬地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应该结合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合理融入育人内容,使得专业课有情怀、有味道[4]。采取什么方法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巧妙的融合,是需要各位专业课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本文结合“应用光学”教学内容的特点,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一)在专业知识点中挖掘思政内涵
埃及青年艾哈迈德·赛义德大学时主修中文,来到宁夏担任“首届中阿经贸论坛”翻译后,因看好中国发展机遇的他决定留下来,与宁夏大学毕业的张时荣等一起创业,成立智慧宫文化产业集团(下称“智慧宫”)。他还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白鑫。
在“应用光学”课程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引入一些工程实例,采用案例教学法。在这些案例中往往会涉及一些项目背景,这时可乘势开展思政教育,例如职业素养、团队精神、责任意识以及环保意识等等,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素养。例如,在典型光学系统的介绍中,可以引入国产品牌的最新系统结构,帮助学生们确立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主人翁精神,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相结合,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
比如,光学系统的光束限制中有一节的授课内容是“光学系统的景深”,在讲授完景深的计算方法和影响景深大小的相关参量之后,可以给学生展示不同景深的照片。在同学们欣赏美丽照片的同时,告诉学生我们的眼睛其实也是一个摄影镜头,而且是一个比一般照相镜头精密的多的变焦镜头。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利用自己精密镜头的小景深功能,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捕捉身边细小的、无处不在的美好;同时也要利用其大景深功能,宏观的看世界,抓住事物之间的关联,提升自己的视野。摄像镜头通过复杂的光学设计,可以不断的提升景深及其它性能,我们也应该通过读书和实践,提升自己视觉和内心的深度,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二)从具体实际案例中挖掘思政内涵
③ 古代中国的“十二生肖”(Chinese Zodic)概念和古代印度的“生命之轮”(Bhavacakra)与之相类,但罗马和希腊世界最早的观念中,“黄道带/黄道十二宫”作为“一个世界的隐喻”不是二维的轮形,而是三维的球体。但从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开始,黄道带便以其轮形“符号”标志用于人们对宇宙的认知:它在一年中不断转动并影响世界的命运。
应用光学研究的是光学系统的结构和成像特性,我国这门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先生。1938 年,王大珩抱着科学救国之心,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1942 年,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他了解到祖国的科技发展急需光学玻璃工艺,便毅然放弃攻读博士学位,到英国昌司公司学习和工作。随后,他回到中国,带领长春光机所的科研人员研制出“八大件和一个玻璃系列”。1964 年,王大珩带领光机所相关科技人员在一没有经验,二没有参照物的情形下艰难摸索,研制成功用于原子弹爆炸测试的高速摄影机。1965年,王大珩参与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设计方案,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作出了杰出贡献,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应用光学”课程中有很多的原理、定理类的内容,这些基本定理往往都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教师在讲授时通过巧妙地课程设计,就可以把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专业知识中,在教专业知识的同时育人,而反过来,思政内容的案例引入也可以促进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触类旁通。
每一门学科都是各种知识积累的大厦,是无数研究者的科研成果、探索方法和科研精神的集中反映[5]。教师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应该深入挖掘学科史、人物史中的丰富背景资源,尤其是伟大科学家的真实事迹,用伟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历程,来引导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枯燥专业知识背后活生生人的力量和科学精神,让这些科学家、大师的成为陪伴学生成长的导师。
(三)从科学史、人物史中挖掘思政内涵
一条胡同走到尽头,没胡同可拐,一幢多层楼拦在我们面前。李大头走进楼洞,楼洞漆黑无灯。李大头掏出钥匙,打开一道铁门。我们进去。屋子里有三个人,坐在地铺上玩手机,屋外的光线透过半遮半挡的窗帘,打在他们脸上,还有手机反射的光,他们的脸便半人半鬼。如果前面没有李大头,后面没有新来的王幸福,我肯定拔腿而逃。
口径长达500 米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被誉为“中国天眼”,它是由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南仁东院士于1994年提出构想,至2016 年9 月25 日落成启用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灵敏度最高的射电望远镜。Fast 的建造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联合国内20 余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历时22 年共同完成的。FAST承接了几代人的心血,从选址到开建再到竣工,期间有喜悦,更有不足为外人道的辛酸。很多专家和工程师把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在了崇山峻岭之中,克服一个个难题,终使“天眼”睁开。授课中在讲授等光程面章节中,将此案例引入,让学生在理解为什么FAST 在工作过程中要将500 米口径的球面通过复杂变换转变成300 米口径抛物面的同时,更燃起对这项宏大工程的崇敬和向往,体会国家科技的进步和团队的巨大力量,鼓励学生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青春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
王大珩是应用光学家,中国近代光学的重要学术奠基人,更是所有光学领域研究人员和学生的精神导师。在应用光学课程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不时拿出王大珩先生及其团队的某一项成果作为课堂基础知识的应用延伸案例,让同学们在实践学以致用的同时,更要学习先生的精神,激励学生大胆创新,不断追求新知,为祖国的科技进步添砖加瓦。
本课程教学对象是本校旅游管理专业2017级学生,总体而言,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自主学习意识相对薄弱。在知识基础方面,本课程开设时学生已完成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具备一定的旅游相关理论知识。能力基础方面,学生普遍具备使用手机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学习贯通能力和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特征方面,大部分学生容易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他们更喜欢交流的课堂学习环境,对新生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开放、互动性多的课堂氛围。
三 探索课堂思政评价机制
为了解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需要引入思政内容的考核机制。传统的考核方式,大多数是以平时作业成绩加上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过于简单。思政教育建设是一个持续、缓慢的过程,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内化的过程。因此,不应该简单的采用评测的方式,而应该润物细无声,注重过程的培养和衡量。在应用光学的思政教学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建立每个学生的思想变化档案,通过话题讨论、课下交流和调查问卷等方式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同时考核方式多样化,通过小组活动、线上交流、同学互评等方式来全方位衡量成绩,培养学生既注重专业学习,也注重自身政治素养的提高,全方位发展成才。
四 结论
新时期,大学专业课教师对于学生的培养,不应再是仅仅讲授专业知识,同时也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职责。大学教师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立足各自学科的学科背景、知识理论和方法,将知识点的传授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建立授课过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养的有机统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6],把思政教育全面渗透到课堂教学全过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和责任感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3]张威.通识教育: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促进[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6-28.
[4]石长起.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改革途径[J].黑河学刊,2014,(1):138-139.
[5]张婧.“船舶结构设计方法”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19,(4):138-140.
[6]周立斌.全程育人下的《工程伦理》“课程思政”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8,(52):291-292.
本文引用格式: 邓立儿.“应用光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87):292-293.
基金项目: 本文系西安工业大学课程思政试点课程建设项目(18JGY1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邓立儿,女,山西运城人,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副教授。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87.106
标签:课程思政论文; 应用光学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论文;